【摘 要】針對目前語文教學越來越“花哨”、朗讀已失去了本真色彩的情況,本文提出了采用教師聲情并茂地朗讀、學生多種形式的朗讀、在朗讀中分享與感悟的方式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思索、在讀中激發(fā)求知的欲望,從而讓朗讀教學本位回歸的觀點。
【關鍵詞】中學語文 朗讀教學 本位回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4B-0106-02
語文是一門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的課程,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對真善美的認知能力都是通過文本語言進行直觀地呈現(xiàn)。語言本身是美的、有感情的,學生對一篇文章中的字、詞、句、情感的理解無一不是通過語言來實現(xiàn)的。而對語言最有效、最直觀的感悟往往是通過朗讀這一過程來實現(xiàn)的,并且朗讀對于語感和語言能力尚不完善的中學生來說,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近年來,隨著新媒體技術的興起,課堂上,學生可以通過聲音、圖畫、視頻來具體感知文本,學生的學習興趣似乎有所提高。殊不知,在新媒體技術的沖擊下,在語文教學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朗讀已偏離了語文教學的軌道,使語文教學失去了本色和韻味,學生只是一味地被“牽著鼻子走”,缺乏通過朗讀獲得對文本的直接感知。過度地使用新媒體技術,導致學生的感悟及品讀語言的能力逐步衰退,因此朗讀教學的本位回歸勢在必行。
一、教師聲情并茂的朗讀將學生帶入美的意境
心理學研究認為:有意注意是人所特有的一種心理現(xiàn)象,它是有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對于中學生而言,有意注意的時間為 20 分鐘。學生對多媒體技術雖有新鮮感,可以暫時集中注意力,但時間長了,學生會感到厭倦,教學效果也就事倍功半。雖然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可以讓學生更直觀地感知文本,但不能讓學生“直面”文本,走進文本。因此教師要適時地運用一些教學方法使學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學生的有意注意。語文教學的亮點是朗讀,教師讀的正確、流利、有感情,能夠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所描繪的美妙境界。同時語言文字的美需要通過朗讀來體現(xiàn),教師聲情并茂地朗讀能讓語文課堂變得精彩紛呈,從而引領學生走進文本、走進語言背后所蘊藏的情感,使學生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葉圣陶說:“設身處地地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務期盡情地發(fā)揮作者當時的情感,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當時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當時的心靈相連?!笨梢姡痉独首x猶如表演,讀準字音,讀出抑揚頓挫之美,通過朗讀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白x而未曉則思,思而未曉則讀?!蓖ㄟ^朗讀,使學生對文章中的語言文字所表達出來的情感等迅速作出判斷,進而捕捉領悟文中的重要信息。例如,朱自清的文章《春》是一篇清新、自然、優(yōu)美的作品,展示了春的萌動與希望,教師通過范讀將學生帶入春的意境中,使學生如身臨其境般感受春天泥土的清香、花兒的芬芳,仿佛一幅美妙的春草、春花、春雨圖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同時讓學生在讀中感悟美、在讀中體悟作者對春天的熱愛和贊美,在讀中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給學生以美的聽覺享受,培養(yǎng)學生對春天的熱愛。
二、以讀促學,多種朗讀相結合,激發(fā)求知欲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教師應以“目視其文,口發(fā)其聲,耳醉其音,心同其情”的方法對學生加以引導,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興趣。由于多媒體技術只能給學生最直觀的視覺感受,不能淋漓盡致地體現(xiàn)語言文字的魅力,教師的體驗性朗讀和學生的主體感悟性朗讀所產(chǎn)生的藝術感染力被畫面、聲像取而代之,導致師生之間的主體間性難以達成。傳統(tǒng)語文教學中的自讀、聽讀、默讀、美讀、細讀、品讀等方式則可以帶領學生走入文本的“情緒”中,為深入理解文章內(nèi)容打下堅實的基礎。朱自清說:“文字就是思想,如果忽略訓練,文章就會失去原來的精彩而只剩輪廓,而語文便是有效的訓練形式之一?!逼渲兴^的“訓練”便是朗讀。朗讀又有很多種形式,比如,自讀、聽讀、默讀能使學生加深對文本的印象,通過熟悉文本、感知人物形象、形成初步的感知力與判斷力;美讀,即美美地讀,大聲讀,讀出情感、讀出隱藏在語言背后的喜怒哀樂,帶領學生如癡如醉地進入角色、進入狀態(tài),讀作者的喜怒哀樂,讀言外之意,讀文章之韻,通過抑揚頓挫、字正腔圓、繪聲繪色的朗讀將文本的重要信息體現(xiàn)出來;細讀,即讀出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主要人物形象、主要事件,文章的關鍵點和重要信息,這是理解文章的關鍵,需要敏銳的觀察力和洞察力;品讀,即品出語言背后的韻味、情感、寫作手法,需要讀者具有細膩的語言感悟能力、對字句的揣摩能力、理解分析能力。
要注意的是,朗讀要因時而宜、因文而宜,文體不同,朗讀的方法也不相同。優(yōu)美富有哲理的散文,美讀可以讓人沉浸其中,不能自拔。在美讀的基礎上,散文的語言韻味、情感讓人為之感嘆并產(chǎn)生共鳴;以記敘為主的文章,自讀、默讀可以從整體上感知文章脈絡,在感知的基礎上細讀可以篩選、捕捉、挖掘隱藏在文字背后的信息。教學時,教師可以采用以讀促學的方式,運用多種朗讀方法,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通過靈活多樣的朗讀方式、不同的角色體驗,帶領學生走近文本、走近作者,進而體驗語言的美感與韻味,是學生在感知文字的基礎上與文本的“親密接觸”。分角色朗讀,主要在記敘文中較為常見,尤其是人物的對話,不同的人物對話是人物心理和形象、性格的展現(xiàn),對于隱藏在語言背后的心理,學生可將自己進行角色定位,調(diào)控情感,展現(xiàn)人物的性格和個性特征。這一朗讀形式對學生的要求較高,不但要分析語言的特點,還要根據(jù)人物形象使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在朗讀中,學生的情感和命運會隨著人物的性格命運、故事的發(fā)展而變得跌宕起伏、一波三折。
小組朗讀比賽,即將朗讀與比賽相結合,在比賽中,學生不但可以得到短暫的休息,還可以相互競爭、相互合作,在合作與競爭中體驗朗讀的樂趣和快感。對一些篇幅較長的文章采用小組比賽朗讀的方式可以節(jié)約課堂時間,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在聆聽朗讀的同時又可以使學生沉醉其中,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和判斷。而新媒體技術則將文字進行變形、重組、美化,使語言文字失去了本色,不能使學生從文本中獲得最直觀的感悟。
三、在朗讀中分享、感悟、交流、寫作
朗讀是培養(yǎng)語感的有效途徑之一,新媒體技術雖可以給學生完美的視覺感受,增強畫面感、形象感,但容易導致學生對語言的體驗性理解相應減弱,長此以往,學生的語感有鈍化的可能。朗讀可以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因此要將朗讀轉化為有效的學習形式,凸顯朗讀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教師引導學生將朗讀美文后的感受與其他學生交流分享,既是對學生朗讀結果的檢驗,又擴展了學生的思維,在交流分享的同時鍛煉了學生的膽量,提高了語言的表達交流能力,產(chǎn)生思維的交流與碰撞。
朗讀后的分享、交流、感悟是學生和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精神的自由交流,思想火花的碰撞。在交流、感悟、分享中激發(fā)學生的情感渴望,點燃學生的心靈火花,讓朗讀成為學生生命成長的心靈雞湯、精神元素。而將朗讀付諸行動的便是寫作,寫作是學生的“軟肋”,寫作素材的匱乏、語言的瓶頸、思維的混亂,使作文被口水話充斥、被虛情假意湮沒,一提寫作文,學生多是怨聲載道……作文本是抒發(fā)真情、吐露心聲的形式,如今卻成為學生無可奈何之后的敷衍。朗讀中,學生通過分享、感悟、交流,可以使課本上的語言文字內(nèi)化為自己的情感體驗、認知體驗,在交流分享中又將其得以完善,教師此時布置作文,學生必定有感而發(fā),寫出充滿真情實感的文章,思維的枯竭、語言的桎梏可迎刃而解,假以時日,學生作文水平便可快速提高??梢?,把朗讀與寫作相結合,是視覺與聽覺的完美結合,達到了以讀促學、以讀促寫、以讀促說的目的。
高爾基說:“作為一種感人的力量,語言的美產(chǎn)生于言辭的準確、明晰和動聽?!睖蚀_、抑揚頓挫、聲情并茂的朗讀猶如一場視聽盛宴,帶領學生走進美的意境;多種朗讀形式的結合,在活躍課堂氣氛的同時,寓教于樂,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在朗讀中分享、感悟、交流、寫作,朗讀與聽說讀寫相結合,使學生在心靈感到震撼的同時,抒發(fā)真性情,提高語文綜合素養(yǎng)。因此在朗讀教學中對朗讀本質(zhì)的演繹,實現(xiàn)朗讀教學的本位回歸是十分必要的,這既是對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尊重,也是對學生主體性的尊重,更是對文本的尊重。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
[2]錢夢龍.導讀的藝術[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3]許書明.當代名師智慧課堂教學藝術[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陳雪蘭(1982— ),女,漢族,四川師范大學語文學科教學法方向研究生。
(責編 郝 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