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發(fā)興
摘 要:閱讀是其語言運用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是我們?nèi)粘I钪袕V泛使用的一項語言技能。閱讀是對材料信息的汲取,然后轉(zhuǎn)化為自己的東西,因此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對于小學生語文水平的切實提升顯得至關重要。老師在日常語文教學中應重視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尤其是小學高年級學生正處于奠定語文基礎的時機。結合多年的教學經(jīng)歷,淺析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提升孩子們的閱讀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能力;高年級;閱讀方法
俗話說:“作文難,難作文?!钡艺J為要寫好作文必須有足夠的閱讀量,這樣才能更好地發(fā)揮自身的寫作創(chuàng)造力,因此,具備良好的閱讀能力是寫好作文的重要前提。閱讀是每個人從外界獲取信息并對信息進行加工處理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孩子們寫作以及學好語文的主要“攔路虎”。針對如何提升小學高年級學生閱讀能力,筆者認為應有指向性地在課堂教學中采取一定的措施來提升他們的閱讀能力。
一、激發(fā)閱讀興趣,塑造學生的閱讀思維
閱讀并不只是簡單地接受信息,而是要對所汲取的信息進行篩選、思考、加工等一系列積極有效的思維活動,因此提升孩子們的閱讀能力首先要塑造其良好的閱讀思維。正所謂思維是每個人行為的指南針,因此,要讓他們進行閱讀,要讓他們先喜歡上閱讀,這就要求老師能夠激發(fā)孩子們的閱讀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自身的興趣愛好直接影響個人的行為,是人心理活動的一大特點,是與生俱來的一種潛在情感因素。如果老師在教學中能夠很好地利用這一點,激發(fā)他們的閱讀興趣,必能使他們充滿熱情地進行閱讀,閱讀效果也顯得事半功倍。相反,老師如果只是毫無情感地照本宣科,不僅教學效果差,而且容易引起孩子們的抵觸情緒。例如,在《開國大典》的教學中,我通過精心設計幾個小問題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孩子閱讀前,我先提問他們:“你們知道新中國成立時場面是什么樣子的呢?”“你們想不想知道新中國成立時場面多么壯觀呢?”等幾個小問題。經(jīng)過以上幾個精心設計的小問題,孩子們閱讀的欲望之火瞬間被點燃,迫不及待地要閱讀課文。
二、給予學生課內(nèi)閱讀的主導權,發(fā)揮其自身的創(chuàng)造力
教材是為了能夠更好傳播知識而設計的,其主要目標是要實現(xiàn)人知識與情感上的發(fā)展,因此,我們在編排教學活動時雖然要緊扣課本,但更應該注重學生自身發(fā)展的特點。尤其在課內(nèi)文章閱讀時,更應該給予他們主導權,讓其發(fā)揮自身的創(chuàng)造力,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我們在組織他們閱讀時,應注重以人為本,主要起引導作用,注重其閱讀習慣的同時,尊重他們的閱讀看法,給予他們發(fā)揮自身才華的空間。教師可以通過采取自主學習、小組分組討論閱讀、探索式閱讀來給予他們閱讀的空間。例如,在《晏子使楚》的教學中,我就采取讓學生分小組扮演不同角色討論閱讀。他們通過扮演不同角色討論閱讀,在閱讀過程中還創(chuàng)造出更為巧妙的對話。不僅對當時晏子機智的回答有更為深刻的理解,還發(fā)揮了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
三、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養(yǎng)成長期閱讀的習慣
閱讀能力的提升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長期大量的閱讀日積月累才能完成的。因此,要提升孩子們的閱讀能力單純依靠課堂上或者課余時間對課本上的文章進行閱讀是遠遠不夠的,畢竟課本篇幅有限,所承載的信息較小。只對課本上的文章進行閱讀,對于閱讀能力的提升來說是杯水車薪。而學生課外閱讀時常出現(xiàn)想閱讀但是卻不知道該讀哪些?又或者要讀得太多卻不知道如何安排?因此,教師應該適當引導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閱讀,同時對其閱讀的量進行安排建議,讓他們能夠養(yǎng)成長期閱讀的習慣。例如,我在日常教學中通常會列出一些較為經(jīng)典的名著讓孩子們自主選擇閱讀。同時,我建議他們一個月讀一本書并且寫讀書心得。經(jīng)過有計劃的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久而久之就使他們養(yǎng)成長期閱讀的習慣,他們的閱讀能力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總而言之,要提升小學高年級學生的閱讀能力需要在教學中積極大膽地開展有效的閱讀活動,通過實踐對閱讀方法進行優(yōu)化。閱讀能力的提升,不僅有利于個人對于語文知識的掌握,而且有利于其對其他社會知識的汲取、加工,對學生實現(xiàn)個人發(fā)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也不是靠一個人就能完成的,需要無數(shù)的語文教育工作者敢于實踐探索,共同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閱讀能力培養(yǎng)的方法,從而實現(xiàn)閱讀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朱米.如何培養(yǎng)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J].教育,2016(8).
[2]毛艷麗.淺析小學高年級閱讀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上旬),2015(1).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