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計 海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北京 100875)
?
教育實證研究方法的范式問題與反思
姚 計 海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北京 100875)
一門學科稱之為科學的關鍵在于它有系統(tǒng)的、區(qū)別于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體系。對于教育學的學科發(fā)展而言,研究方法決定著教育學的科學性質。分析國際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范式運用情況,探討我國教育實證研究方法存在的范式問題,探索我國教育研究方法的發(fā)展趨勢,有助于提高我國教育研究整體水平。在教育研究方法體系中,實證與思辨兩大研究范式具有相應的方法論地位。當前西方教育研究方法體系被強烈地賦予實證的特征,國際教育研究趨勢越來越傾向運用量化研究、質性研究以及整合量化與質性研究而形成的混合研究。當前我國教育研究范式仍然存在單一化問題,思辨研究仍然是我國教育研究領域的主要方法,實證研究雖然逐漸受到重視,但比例很少。我國教育研究方法應加強體系與規(guī)范建設;加強實證研究取向,提倡研究范式多元化;加強量化與質性研究方法,探索混合研究。
教育研究;研究范式;實證研究
科學的進步離不開研究方法的發(fā)展,科學方法強調(diào)依據(jù)相關理論或觀察事實,提出研究假設,設計研究方案,收集分析資料,驗證或否定假設,以認識和探討事物真相。一門學科之所以稱之為科學,關鍵在于它有系統(tǒng)的、區(qū)別于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體系。教育研究方法是決定教育研究質量的關鍵因素,它是人們在進行教育研究時所采取的步驟、手段和方法的總稱(侯懷銀,2009,第3頁)。對于教育學的學科發(fā)展而言,研究方法決定著教育學的科學性質。
教育研究方法與范式的發(fā)展是教育學的科學化進程和教育研究自身發(fā)展的重要方法論基礎。研究教育學方法范式的構成與演變歷程,對教育學方法范式的特征進行必要的規(guī)范,有助于采用適合研究對象的方法開展教育研究(鮑同梅,2008)。分析當前國際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范式運用情況,反思我國教育實證研究方法的范式問題,探索我國教育研究方法的發(fā)展趨勢,有助于提高我國教育研究的整體水平。
研究方法的分類框架較為復雜,從哲學方法論到一般方法論,再從研究范式到具體的研究方法。研究范式是基于相應的方法論而形成的科學研究規(guī)范或模式,它指導著科學研究的具體研究方法。一般而言,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范式分為思辨研究與實證研究,這也是科學研究領域的兩種基本研究范式。有觀點認為,教育研究方法分為思辨研究、定量研究、質性研究三種類型(高耀明,范圍,2010),從教育研究方法產(chǎn)生的過程來看,一般分為哲學思辨研究、量化研究、質性研究和混合研究(張繪,2012),其中量化、質性及混合研究可以歸屬于實證研究的范疇。
在教育研究方法體系中,實證與思辨兩大研究范式具有其相應的方法論地位,適用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內(nèi)容。思辨研究關注解決“應然”問題,關注建構概念、理論和觀點,通過邏輯推理來解決概念的、規(guī)范的問題,而實證研究關注解決“實然”問題,基于收集和分析數(shù)據(jù)信息來推論研究結果(Golding,2015)。
思辨研究是研究者在個體理性認識能力及經(jīng)驗基礎上,通過對概念、命題進行邏輯演繹推理以認識事物本質特征的研究方法。思辨研究注重理論、概念和觀點總結,強調(diào)研究者主要運用辯證法等哲學方法,通過對事物或現(xiàn)象進行邏輯分析,闡述自己的思想或理論,它主要包括理論思辨、歷史研究、經(jīng)驗總結等方法。思辨研究方法有著獨特的本體論價值和突出的認識論價值,這決定了它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甚至自然科學領域始終居于重要地位(彭榮礎,2011)。
實證研究是通過對研究對象進行觀察、實驗或調(diào)查,對收集的數(shù)據(jù)或信息進行分析和解釋,以事實為證據(jù)探討事物本質屬性或發(fā)展規(guī)律的研究方法。實證研究主要包括量化研究、質性研究以及混合研究等方法。其中,量化研究強調(diào)研究者對事物可觀測的部分及其相互關系進行測量、計算和分析,以達到對事物本質的把握。質性研究強調(diào)研究者通過與研究對象之間的互動對事物進行深入、細致、長期的體驗,對事物的現(xiàn)象進行整體性探究分析,得到比較全面的解釋性理解或形成理論。混合研究兼顧量化與質性研究的特點,它既是一種方法又是一種方法論,強調(diào)量化研究與質性研究都具有重要價值而且具有互補性,可以在一個研究中混合使用并發(fā)揮兩者的優(yōu)勢,混合研究已被視為一種有別于量化與質性研究的獨立方法論,被稱為第三種研究范式(Johnson & Onwuegbuzie,2004;Creswell,Shope,Clark & Green,2006;李剛,王紅蕾,2016)。
當前,西方教育研究方法體系被強烈地賦予實證的特征,其背后以實證論作為哲學理念支撐,認為所有知識源自于感官經(jīng)驗,進而生成新知識(Wiersma & Jurs,2004)。西方教育領域的實證研究在傳統(tǒng)上傾向于關注量化研究,隨著研究方法體系的擴展,質性研究的重要性逐漸受到重視,而且目前更傾向于采用把量化與質性研究方法進行綜合或混合的研究方法(Cenci,2014)。量化和質性研究都是有效的教育研究方法,量化研究基于隨機取樣對探討教育規(guī)律有著重要價值,質性研究對解釋情境性的因果機制非常重要,質性與量化研究方法有共同特征,兩者都強調(diào)實證,它們都需要對信息進行收集、分析和解釋(Capraro,2008)。量化研究、質性研究以及整合量化與質性研究而形成的混合研究已經(jīng)成為國際教育實證研究方法的發(fā)展趨勢。
(一)教育研究方法的范式單一化
縱向來看,隨著我國教育研究的不斷發(fā)展,關于教育研究方法的學術探討日漸增多,一些研究者對我國教育研究方法的理論、現(xiàn)狀以及發(fā)展特點等進行研究。有研究通過對1989-1998年間我國教育研究方法及分析資料方法進行探討,指出雖然教育研究從經(jīng)驗走向理論,從單純的定性分析走向定性與定量的結合,調(diào)查研究和實驗研究有了較好的發(fā)展,定性研究在整個教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這里的定性研究含義比較寬泛,非定量的研究均納入定性研究的范疇,如哲學思辨、個人見解、政策宣傳和解釋等,質性研究的一些方法也被納入其中),定量研究逐步受到重視,但我國教育科研方法存在不注重方法論、研究方法單一且落后等問題(鄭日昌,崔麗霞,2001)。也有研究探討我國近十年來教育研究方法的特點,針對教育學術期刊選取文獻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思辨研究所占的比例為87.7%,量化研究的比例為10.3%,質性研究的比例為1.2%,混合研究僅有0.4%。思辨研究仍然是我國教育研究領域的主要方法,量化研究雖然呈現(xiàn)逐年略有上升趨勢,但比例很小,質性研究及混合研究的數(shù)量很少,我國教育研究領域存在學術研究缺乏規(guī)范、教育研究方法單一等問題,制約著教育研究的進步(姚計海,王喜雪,2013)。
高耀明,范圍(2010)針對1979- 2008年間我國“高等教育專題”高引用率論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教育研究方法論正從單一的思辨研究趨向多樣化,但思辨研究仍是主要方法,質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的研究水平不高、研究規(guī)范有待改進,然而,高等教育學學科走向成熟,研究方法論的進步是關鍵,高等教育研究必須倡導以實證研究為主,推進研究方法多樣化。Kang(2014)針對高等教育研究領域,探討1996至2005年中國教育期刊文獻,發(fā)現(xiàn)思辨研究占主流,量化研究和質性研究都很少,在選取的樣本文獻中,基于統(tǒng)計分析的量化研究占11.2%,而通過文獻、歷史、評論的方法進行的理論研究占83.2%,采用經(jīng)驗總結的研究占5.6%。
綜觀已有研究文獻,我國教育研究仍以思辨研究方法為主,而思辨研究又以理論思辨為主,以個體經(jīng)驗材料作為論據(jù)對于論點進行論證,其說服力有待商榷。很多思辨研究的經(jīng)驗性材料常常為主觀感受,部分雖有客觀依據(jù),但是沒有明確資料來源或出處,研究所用資料的主要來源為已有文獻。我國教育研究仍然明顯存在學術研究范式單一化的問題。
(二)實證研究的發(fā)展存在局限
關于實證研究的發(fā)展,雖然近年來量化研究和質性研究方法在我國教育研究領域逐漸受到重視,但是教育實證研究成果仍然有限,比如,學術期刊發(fā)表的實證研究數(shù)量仍然很少,實證研究對教育實踐與決策的指導程度仍然不高。從外部來看,實證研究受到西方教育研究領域的推崇,但是它作為“舶來品”仍然需要有一個與我國教育研究現(xiàn)狀相結合的“本土化”過程。事實上,實證研究的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傳統(tǒng)思辨研究的制約,比如,實證研究者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去考察的研究概念或變量之間的關系,而在思辨研究者看來是顯而易見、無需求證的。當實證研究與思辨研究之間的方法論之爭上升至認識論層面上,就成為難解的哲學謎題。
更為重要的是,實證研究的發(fā)展存在自身的局限。首先,當前我國的教育研究方法在實證意義上的理論研究似乎與實踐脫節(jié)(閻光才,2014),受方法論和技術層面的制約,一些實證研究結果不能很好地應用于教育現(xiàn)實中。而且,對于教育科學而言,與人的行為相關的研究情境更為復雜,許多干擾因素難以排除,每個研究在時間、樣本、情境方面都具有特殊性,一個獨立的研究有時難以幫助人們基于研究結果作出決策,為此一些教育研究結果也倍受質疑(üstün & Eryilmaz,2014)。
其次,在比例不多的實證研究中,也存在一些學術規(guī)范問題。一些量化研究主要存在抽樣程序不合理、具體研究方法使用不規(guī)范等情況,比如,有的研究沒有取樣說明,缺少調(diào)查問卷的信度與效度報告,研究的數(shù)據(jù)分析不夠深入,難以保證研究的可信性和有效性,導致不能揭示教育現(xiàn)象的深層規(guī)律和原因,很難保證研究目的的實現(xiàn)。為數(shù)更少的質性研究主要存在文獻資料的羅列和堆積,缺乏對寫作規(guī)范的遵循,忽視對核心概念的界定,缺乏對相關理論的提升等問題,有的研究甚至沒有參考文獻。Kang(2014)探討中國高等教育期刊文獻發(fā)現(xiàn),在選取的樣本文獻中,沒有參考文獻和引用的比例為37.6%,參考文獻不規(guī)范的比例為10.8%。
此外,關于量化與質性研究相結合的混合研究方法在我國教育研究中的應用程度很低。事實上,自從19世紀后期,關于量化與質性研究范式展開了激烈的討論,量化研究基于經(jīng)驗主義哲學,質性研究基于解釋主義哲學,兩者的主要區(qū)別在于不同層面的邏輯論證,兩者兼顧的混合方法有其優(yōu)勢,使用混合方法有助于達成認識論上的統(tǒng)一(Onweugbuzie,2002)?;旌涎芯渴菫榱藢崿F(xiàn)同一個研究目的,對量化和質性資料進行收集、分析和解釋而進行的一個或系列研究,這種研究范式運用并不成熟,許多研究者不了解它或為之感到困惑(Nancy,Leech & Onwuegbuzie,2009)。在混合研究中,量化與質性方法共同實現(xiàn)研究目的,在運用量化方法進行數(shù)據(jù)收集和統(tǒng)計分析的同時,運用質性方法收集資料來探索問題的深度和廣度(Walsh,2014)。混合研究方法有助于提升教育研究方法論上的嚴謹性和規(guī)范性,提高研究過程的科學性。目前,在我國教育研究領域,量化與質性相結合的混合研究方法尚處于起步或初步發(fā)展階段。
(三)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1.傳統(tǒng)文化與思維方式的制約
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缺乏契約精神和思維方式中的模糊性使得教育研究的科學性受到質疑,嚴重制約著教育研究方法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于是,長期以來思辨研究成為教育研究方法的主流,實證研究方法(尤其是量化研究方法)受到抑制。即便有些研究采用量化或質性研究方法,其研究過程也往往缺乏嚴格的操作與控制。
一方面,傳統(tǒng)文化因素制約著教育研究方法的使用與完善。比如,量化研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問卷調(diào)查法,現(xiàn)代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植根于西方文化,人們對問卷調(diào)查法的認識和接納程度較高,而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人際信任往往建立在血緣和情感關系之上,缺乏制度或“契約”的規(guī)范,因此問卷調(diào)查法實施過程中,許多被調(diào)查者的態(tài)度比較謹慎,防御心理較強,從而降低了問卷調(diào)查的信效度。這種不信任與當前我國社會中人際信任程度普遍較低有關,也與中國人待人接物的習慣有關(李曄,劉華山,2006)。
另一方面,思維方式中缺乏精益求精的精神使教育研究缺乏精確性。比如,當前一些教育研究忽視對研究概念或變量的明確界定。Kang(2014)探討中國高等教育期刊文獻,發(fā)現(xiàn)在選取的樣本文獻中,72%沒有對關鍵概念進行界定,只有20%有概念界定。由于對所探討的研究概念或變量缺乏明確的界定,研究者們對所探討的概念難以形成趨于一致的理解,這使得許多圍繞這些研究概念的爭論缺乏實質意義。在對研究概念缺乏共識的背景下,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也難以產(chǎn)生應有的價值,使得相關研究難以深入開展。
2.邏輯學和統(tǒng)計學方法訓練有限
在我國高等教育階段的教育研究方法培養(yǎng)體系中,邏輯學和統(tǒng)計學方法的訓練不夠,這既不利于培養(yǎng)教育研究者思辨的邏輯分析能力,也不利于培養(yǎng)其深入分析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學能力。
一方面,缺乏邏輯學的訓練,使得研究者在開展實證研究過程中,比如,進行文獻綜述和分析討論時,經(jīng)常偷換概念、以偏概全,用貌似符合邏輯的前提,推論出錯誤的結論或觀點。目前教育學專業(yè)的本科生或研究生培養(yǎng)階段,一些院校并不開設普通邏輯學相關課程,缺少基本的邏輯思維訓練。有觀點指出,由于邏輯學在我國的學科地位不高,其應用價值不被社會重視,邏輯學在高校的發(fā)展舉步維艱,然而,高校開設邏輯學課程有助于學生掌握基本的思維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理性思維的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整體綜合素質(夏世英,2014)。
另一方面,缺乏統(tǒng)計學的訓練,使得研究者難以開展實證研究,尤其是量化研究,也就制約其通過對數(shù)據(jù)的深入分析來獲得規(guī)律性或事實性的科學結論。當然,統(tǒng)計方法不是萬能的,教育研究情境非常復雜,不能迷信統(tǒng)計方法,但是統(tǒng)計方法是教育研究方法體系中非常重要的分析數(shù)據(jù)的方法,它最終服務于教育研究目的,有助于提示教育活動或現(xiàn)象的特點和規(guī)律。當前,國際教育研究方法領域,統(tǒng)計分析方法已經(jīng)成為教育研究順利實施的重要工具,特別是一些高級統(tǒng)計方法已經(jīng)成為深入探討教育規(guī)律、制定教育決策、控制教育實踐活動不可缺少的研究方法。有研究針對美國優(yōu)質大學的教育學專業(yè)的251個博士生培養(yǎng)計劃進行探討,發(fā)現(xiàn)它們都非常重視研究方法訓練,博士生培養(yǎng)計劃中近72%規(guī)定至少開設一門量化研究課程,42%的培養(yǎng)計劃規(guī)定至少開設一門質性研究課程,平均開設2.6門量化或質性等研究方法課程(Capraro,2008)。
3.實證研究論文的審稿機制不完善
目前,國內(nèi)一些學術性較高的教育類期刊已逐漸建立較為規(guī)范的審稿機制,但是仍有一些教育期刊的審稿機制缺乏規(guī)范,比如,有的期刊采用編輯者即審稿人的審稿方式。對于方法和技術層面較為復雜的實證研究而言,這種審稿機制不利于對實證研究作出準確而合理的評判,不利于篩選優(yōu)質的實證研究成果,也不利于激發(fā)教育研究者的實證研究熱情和動力。加強研究成果分享與發(fā)表的學術規(guī)范是促進教育實證研究方法發(fā)展,提高教育研究質量的必要措施。
高水平的教育類學術雜志(比如,一些SSCI和CSSCI優(yōu)秀教育期刊)對投稿論文的審稿方式比較規(guī)范,在一般情況下要求編輯者與審稿人分離,大多嚴格遵守二級或三級匿名評審,審稿人多為投稿論文所涉及專業(yè)研究領域的優(yōu)秀專家學者。在審稿過程中,通過審稿人自愿和利害關系人回避等原則,盡可能避免主觀因素對投稿論文質量評判的干擾。完善的審稿機制既有助于對投稿論文的價值給予更為客觀的學術性判斷,又有助于激發(fā)學術研究內(nèi)容及其方法的均衡多樣發(fā)展。
(一)加強我國教育研究方法體系與規(guī)范建設
教育研究方法主要涉及兩個基本層次:一是教育研究方法論,二是教育研究方法學。當前,有關教育研究方法分類框架,國內(nèi)外學者有不同的觀點或理論,我國有待形成一個較為清晰的、規(guī)范的教育研究方法及方法論體系或框架。
為了促進我國教育研究的發(fā)展,有必要加強對教育研究方法本身的研究,深入探討教育研究方法論和研究方法體系。如果沒有科學研究方法的支撐,教育研究的科學性就很容易受到質疑,所建構的理論或得出的結論就很可能缺乏實際意義。教育研究方法論與研究方法的充分理解和有效運用是教育研究者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學術素養(yǎng),這種素養(yǎng)的訓練和養(yǎng)成一方面依賴于教育研究者或研究共同體的制度性規(guī)范,另一方面也有賴于學術研究者的自覺意識(朱志勇,2005)。加強我國教育研究方法體系的理論研究與建設,尤其加強教育研究方法與范式的系統(tǒng)化和科學化建設,是促進我國教育研究發(fā)展的重要保障。
因此,我國教育研究領域應注重加強研究方法的規(guī)范建設。首先,有必要加強基本研究意識和方法論的培養(yǎng),加強邏輯分析能力和統(tǒng)計應用能力的訓練。比如,在教育學本科生和研究生培養(yǎng)過程中,將普通邏輯學、應用統(tǒng)計與測量方法、量化研究方法、質性研究方法及混合方法等教育研究方法相關課程作為重點的必修課程開設,加強對本科生和研究生進行研究方法訓練,培養(yǎng)其甄選與運用研究方法的能力,將教育研究方法的運用情況作為評審學位論文的重要標準之一。Capraro(2008)指出教育研究者受到的培養(yǎng)影響著教育研究質量和價值,如何評判研究價值也依靠研究方法訓練的質量,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人們受到的方法論培養(yǎng)都影響著其成為研究者后撰寫論文的質量和效用,尤其博士研究生課程應重視量化、質性及混合研究方法的培養(yǎng),博士生的研究方法訓練可以預見其成為學者后使用復雜多樣研究方法的能力。其次,有必要進一步加強教育研究領域的學術寫作與評審規(guī)范,不斷改進和完善學術研究的評價制度和評價方式。比如,教育類學術期刊應進一步規(guī)范評審機制,確??陀^公正的評審環(huán)節(jié),既重視學術成果的數(shù)量,更要重視學術成果的質量。此外,針對研究方法的規(guī)范建設,教育研究領域有必要加強交流與合作,有意識地推動研究方法的發(fā)展,比如,通過舉辦關注教育研究方法發(fā)展的研討會或學術交流等形式,提高教育研究者對研究方法的重視,不斷完善教育研究方法及方法論體系。
(二)加強實證研究取向,提倡研究范式多元化
有觀點指出,我國內(nèi)地教育研究者的學科背景一般來自教育學或人文學科,教育專業(yè)研究生的來源多樣化一些,但具備理工科背景的仍屬少數(shù),教育研究尚未走出思辨?zhèn)鹘y(tǒng),實證研究還需要大力開展起來(蔣凱,2004)。實證研究是國際教育研究領域中運用頗為廣泛、也頗受重視的研究方法。我國當前教育研究領域應進一步提高對實證研究的重視度,加強實證研究范式取向,提升實證研究在教育研究成果中的比重。
提倡加強實證研究取向,并不意味著否定思辨或經(jīng)驗研究,也不是刻意追隨西方教育研究范式,而是強調(diào)教育研究范式的多元化及各種研究范式的相互支持、共同發(fā)展。正如我國教育研究領域呼喚加強實證研究,西方教育研究領域也在期盼加強思辨研究。Golding(2015)針對西方高等教育研究領域指出,教育研究傾向于實證途徑來進行量化或質性研究,但是這種研究理念很少留給哲學思辨的空間,教育研究中沒有思辨范式的位置,研究總是聚集于收集和分析數(shù)據(jù),而忽視了不通過收集數(shù)據(jù)而進行思辨研究的可能性。事實上,思辨與實證研究基于“應然”與“實然”不同的視角來考察研究問題,一些思辨研究的問題難以通過實證研究來解決,思辨方法有助于全面評估實證研究結果,有助于審視和反思研究方法、研究理論、概念和觀點,教育研究經(jīng)常需要綜合使用實證與思辨的研究方法。在我國教育研究領域,問題在于人們進行理論研究時,常常不愿意通過實證研究的方式獲得證據(jù);當實證研究受到關注時,研究者又容易輕視理論思維,以至于研究報告只提交一堆事實,而缺乏基本的理論含量(劉良華,2007,第6頁)。
教育學研究方法離不開基于“應然”的價值判斷對教育現(xiàn)狀及其理論發(fā)展的嚴謹思辨,也需要基于“實然”的事實判斷對教育具體問題與規(guī)律開展廣泛深入的實證研究。堅持教育研究的科學性,不僅要充分關注價值判斷的取向,也要充分強調(diào)事實判斷的取向。在當前教育研究方法發(fā)展背景下,有必要把研究的事實判斷取向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上,構建更為豐富的教育學研究方法體系,從而有助于建立真正的教育科學。
教育及其對象的復雜性和各種研究方法的互補性決定了教育研究應采用多層次、多方面、多指標的方法(鄭日昌,崔麗霞,2001)。有研究分析我國高等教育研究方法,指出教育學學科走向成熟,研究方法論的進步是關鍵,教育研究必須倡導以實證研究為主,推進研究方法多樣化,提升研究設計精致度(高耀明,范圍,2010)。實證研究是對教育研究方法論的完善,它有助于深入探討微觀的、具體的教育問題或發(fā)展規(guī)律,以強有力的事實性的、規(guī)律性的證據(jù)來支撐和提煉教育理論,促進教育研究方法體系不斷成熟,提升教育學科的科學性。
在教育研究中,實證和思辨兩種基本方法是互相滲透的,理論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觀察者的解釋(袁征,2014)。思辨研究能力和實證研究能力都是重要的研究素養(yǎng),兩者并不互相排斥,而是互為補充、相輔相成。教育研究應依據(jù)研究問題的性質和特點選擇其適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并加強各類研究方法的綜合運用,思辨研究要注重以事實為證據(jù),實證研究也要注重充分閱讀相關理論文獻并加強理論思考。提倡教育研究范式的多元化取向,有助于科學探索教育現(xiàn)象中的深層規(guī)律,有助于提高教育研究的學術質量。
(三)加強量化與質性研究,探索混合研究
嚴謹?shù)目茖W精神和扎實的理論思維功底是教育研究者不可或缺的研究素養(yǎng),同時,良好的量化研究與質性研究方法素養(yǎng)對教育研究者也具有重要意義。當前,對于教育研究者的培養(yǎng)應加強量化和質性研究方法的系統(tǒng)性學習和訓練,切實提高教育研究者的量化與質性研究方法素養(yǎng),提升量化與質性研究設計與操作能力。既重視量化研究通過問卷、量表等工具獲取數(shù)據(jù),并通過統(tǒng)計技術分析隱藏在數(shù)據(jù)背后的動因,也重視質性研究對研究對象特征或現(xiàn)象進行深入探索與挖掘。
教育是一種非常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一方面,教育活動是實踐主體(包括教師和學生等)不斷進行價值選擇和實現(xiàn)的過程;另一方面,教育活動又以客觀事實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這是教育實踐的一體兩面(仇立平,2008,第32頁)。教育現(xiàn)象存在主觀性和客觀性兩個方面,量化研究和質性研究對于研究者正確認識教育現(xiàn)象和規(guī)律不可缺少,量化研究有助于深入探討教育活動的普遍規(guī)律和發(fā)展趨勢,而質性研究有助于深刻發(fā)掘教育現(xiàn)象或問題的特點及其原因。把量化研究和質性研究結合起來,有助于提高對社會現(xiàn)象本質的認識,發(fā)現(xiàn)其中的規(guī)律(胡中鋒,蔣毅歡,2008)。
混合研究基于實用主義的主張,強調(diào)在教育研究過程中兼顧量化與質性研究方法,它融合了質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的優(yōu)點,有助于加強教育研究的準確性和深刻性(Zandvanian & Daryapoor,2013)。教育研究領域應積極整合量化研究和質性研究,探索混合研究方法。
關于混合研究,早期的研究范式之爭強調(diào)量化與質性研究方法在哲學上的不相容性。實證主義作為量化方法的基礎,認為世界是真實客觀的,研究者能站在世界之外來研究它。而解釋主義作為質性方法的基礎,認為世界是需要建構的,有關世界的知識也是需要建構的,不存在外部的研究者。由于不同的本體論,量化與質性研究似乎難以相容,然而許多觀點、爭論和理論探討都越來越支持混合方法。Whiteman(2015)基于相關理論,強調(diào)量化與質性研究方法可以充分靈活地融合,強調(diào)不同的真理主張需要探討不同的方法論,而這些不同的方法論是可以相容的,微觀水平的現(xiàn)象可以表現(xiàn)于中觀和宏觀水平,從而可以解釋量化研究的結果,因此量化與質性研究范式相互關聯(lián)、可以互補。
教育研究方法多樣化具有重要現(xiàn)實意義,混合方法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它有助于解決更為復雜的教育研究問題。近年來,一些研究者把量化與質性研究視為一個連續(xù)體的不同組成部分,傾向于接納混合方法的合理性?;旌涎芯吭谖鞣浇逃芯款I域越發(fā)受到重視。雖然有研究針對美國大學教育學專業(yè)的251個博士培養(yǎng)計劃進行探討,發(fā)現(xiàn)還沒有設置專門的混合研究方法課程,不過西方一些高校院系已經(jīng)開始討論消除量化與質性研究的分離狀態(tài),提倡在混合研究方法論的框架下同時講授量化與質性技術(Capraro,2008)。
量化與質性研究具有共同性,比如兩者都強調(diào)使用實證觀察來處理研究問題。基于實用主義的混合方法研究是對量化研究與質性研究的合理補充?;旌涎芯康年P鍵特征是方法論的多元化和折衷,混合方法是研究者在一個研究中綜合調(diào)配或混合使用量化與質性研究的方法、技術、手段、概念等進行研究的方法,其突出優(yōu)勢是在研究中能增加交叉性優(yōu)勢和壓縮非重疊性弱勢,提高研究的信效度(Johnson & Onwuegbuzie,2004;田虎偉,2007)。量化與質性研究方法各有其合理之處,也各有其局限性。教育研究要綜合利用實證主義和建構主義的思想,實證主義具有描述和規(guī)范的研究功能,建構主義具有批判和解釋的研究功能。量化、質性及混合研究三者并不具有排他性,選擇何種研究方法關鍵要依據(jù)研究問題(Borrego,2009)。
研究方法的使用不僅要考慮方法論和認識論,也要考慮研究領域和研究問題,混合研究可以使量化和質性研究的數(shù)據(jù)和結果相互驗證,比單一的一種研究解釋的更為合理和深入(Kelle,2006)。采用混合研究方法可以克服使用質性或量化方法所帶來的不足和缺陷,提高研究發(fā)現(xiàn)的可靠性和深入性,對促進教育研究方法的多元化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唐涌,2015)?;旌涎芯坑兄谔嵘逃芯糠椒ㄕ撋系膰乐斝?,提高教育研究過程和結果的科學性,在我國教育研究方法論體系中值得深入探討和運用。
鮑同梅. (2008). 教育學方法論的內(nèi)涵及其研究視角.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6(1), 27-32.
高耀明, 范圍. (2010). 中國高等教育研究方法: 1979-2008——基于CNKI中國引文數(shù)據(jù)庫(新)高等教育專題高被引論文的內(nèi)容分析.大學教育科學,(3), 18-25.
侯懷銀. (2009). 教育研究方法.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胡中鋒, 蔣毅歡. (2008). 教育科學研究中量的研究之反思. 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6), 96-102.
蔣凱. (2004). 涵養(yǎng)科學精神--教育研究方法論的省思.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 63-70.
李曄, 劉華山. (2006). 問卷調(diào)查過程中的常見問題與解決辦法. 教育研究與實驗, (2), 61-64.
李剛, 王紅蕾. (2016). 混合方法研究的方法論與實踐嘗試: 共識、爭議與反思.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4), 98-105, 121.
劉良華. (2007). 教育研究方法: 專題與案例. 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彭榮礎. (2011). 思辨研究方法: 歷史、困境與前景. 大學教育科學, (5), 86-88.
仇立平. (2008). 社會研究方法. 重慶: 重慶大學出版社.
唐涌. (2015). 混合方法研究——美國教育研究方法論的新取向. 外國教育研究, 42(2), 12-21.
田虎偉. (2007). 混和方法研究——美國教育研究方法的一種新范式. 比較教育研究, (1), 12-17.
夏世英. (2014). 高校邏輯學教學改革芻議. 教育評論, (7), 114-116.
姚計海, 王喜雪. (2013). 近十年來我國教育研究方法的分析與反思. 教育研究, (3), 20-24.
閻光才. (2014). 對英美等國家基于證據(jù)的教育研究取向之評析. 教育研究, (2), 137-143.
袁征. (2014). 教育研究的實證與思辨——從《無聲的革命》看教育研究的方法. 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 43-47.
張繪. (2012). 混合研究方法的形成、研究設計與應用價值——對“第三種教育研究范式”的探析. 復旦教育論壇, 10(5), 51-57.
鄭日昌, 崔麗霞. (2001). 二十年來我國教育研究方法的回顧與反思. 教育研究, (6), 17-21.
朱志勇. (2005). 教育研究方法論范式與方法的反思. 教育研究與實驗, (1), 7-12.
Borrego, M., Douglas, E.P. & Amelink, C.T. (2009). Quantitative, qualitative, and mixed research methods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JournalofEngineeringEducation, 98(1), 53-66.
Capraro, R.M. & Thompson, B. (2008). The educational researcher defined: What will future researchers be trained to do?TheJournalofEducationalResearch. 101(4), 247-253.
Cenci, M. (2014). Design-based research in an educational research context.JournalofContemporaryEducationalStudies, (1), 62-75.
Creswell, J.W., Shope, R., Clark, V.L.P. & Green, D.O. (2006). How interpretive qualitative research extends mixed methods research.ResearchintheSchool, 13(1), 1-11.
Golding, C. (2013). Must we gather data? A place for the philosophical study of higher education.HigherEducationResearchandDevelopment, 32(1), 152-155.
Johnson, R.B. & Onwuegbuzie, A.J. (2004). Mixed methods research: a research paradigm whose time has come.EducationalResearcher, 33(7), 14-26.
Kang, C., Wang, G., Shi, M. & Sun, F. (2014). Research trend on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for the past ten years.InternationalJournalofEducationalManagement, 28(3), 319-339.
Kelle, U. (2006). Combin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in research practice: purposes and advantages.QualitativeResearchinPsychology, 3(4), 293-311.
Nancy, L., Leech, N.L. & Onwuegbuzie, A.J. A typology of mixed methods research designs.Quality&Quantity. 2009, 43: 265-275.
Onweugbuzie, A.J. (2002). Why can't we all get along? Towards a framework for unifying research paradigms.Education, 122(3), 518-530.
üstün, U. & Eryilmaz, A. (2014). A research methodology to conduct effective research syntheses: meta-analysis.EducationandScience, 39(174), 1-32.
Walsh, S. (2014). A Mixed Methods Case Study of Early Childhood Professionals’ Perception and Motivations of Choosing Self-Directed Learning(EdD dissertation). Uuiversity of La Verne, California.
Whiteman, R.S. (2015). Explicating metatheory for mixed methods research i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An application of Habermas’s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InternationalJournalofEducationalManagement, 29(7), 888-903.
Wiersma, W. & Jurs, S.G. (2004).ResearchMethodsinEducation:AnIntroduction(eighthedition). 北京: 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影印版).
Zandvanian, A. & Daryapoor, E. (2013). Mixed Methods Research: A New Paradigm in Educational Research.JournalofEducationalandManagementStudies, 3(4), 525-531.
(責任編輯 陳振華)
10.16382/j.cnki.1000-5560.2017.03.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