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沛++萬妮娜
摘 要: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迥異的特性導致了兩種文化中禮貌用語的不同,中國人在與英語國家人士交往時如能主動適應對方的文化禮貌語境,在禮貌用語的使用上做到即便不入鄉(xiāng)也能隨俗,將為雙方跨文化交際的成功進行開啟一個良好的開端。
關鍵詞:英語;禮貌用語;跨文化交際
中圖分類號: H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1069(2016)35-88-2
1 概述
文化是指一個社會所具有的獨特的宗教或非宗教信仰、思維習慣、政治經濟文化制度和各種科學技術的總模式,文化包括一切該社會所共享的產物,不僅包括城市建筑、社會組織、學校、醫(yī)院等物質上的東西,而且包括思維方式、生產生活習慣、家庭模式、語言、文學、藝術、宗教等非物質的東西。簡單地說,文化是指一個社會的整個生活方式,一個民族的全部活動方式,一切文化都是獨特的,互不相同的。
在涉及跨文化交際場景時,參與其中的人們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沖破自己文化的固有思維和約束,去理解、認可乃至接受其他文化中多重且隱秘的性質,讓自己適應不同的文化禮貌語境,使自己設身處地理解對方文化習俗和用意,最終達到語言交際雙方能夠溝通思想感情的目的。
從英語單詞modest出發(fā),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窺見中西禮貌用語的不同,英語國家的人們在表達“謙虛”方面意思時用“modest”一詞,其本意為適中、中等,覺得自己態(tài)度適度了,也就謙虛了;而中國人表達“謙虛”時卻是用謙卑的態(tài)度來表達,也就是將自己擺在比“適中”、“中等”更低一些的位置。西方人的謙虛是擺出中等的態(tài)度,中國人的謙虛是將自身擺在一個中等偏下甚至很“下”的位置,從中不難發(fā)現中國傳統(tǒng)文化熏陶出的中國人的謙卑要遠勝過西方文化浸潤出的西方人。基于此,漢語與英語在表達禮貌時所用語句的不同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差異也就可見一斑了。
為了達到更有效的跨文化交際的目的,本文將提出與西方人進行跨文化交際時禮貌用語方面的一些建議和有必要規(guī)避的一些禁忌,按照一般交際時間順序排列。
2 稱呼方面
2.1 跨文化交際時稱呼用語方面的建議
英語民族不太區(qū)分長幼、尊卑,表現出平等、個性獨立的文化特征,無論是在年齡相似的人之間或者年齡相差巨大的人之間,社會地位相差不大或者社會地位相差懸殊的人之間,甚至是學生對老師、孩子對父母、下級對上級都一般直接以名字來稱呼,而且絲毫沒有不尊重對方的意思;如果是在正式場合,也只是用Mr. Mrs. Miss. Ms.一類簡單的稱呼加在被稱呼對象姓氏的前面,如Mr. Johansson, Mrs. Smith, Miss Stone等。
2.2 跨文化交際時稱呼用語方面的禁忌
注意避免陷入漢民族的習慣性思維,用爺爺奶奶、叔叔阿姨等親屬名稱來稱呼非親屬成員,如Aunt Lucy, Grandma Mary等在西方文化中都是不可接受的。如有一美國婦女Gina應邀去參觀一家中國的托兒所,剛走進門,孩子們便一涌而上,喊著“Aunty,Aunty”,Gina為此而感到十分不悅,她認為自己不是孩子的Aunt,怎么這樣稱呼自己呢?在漢文化習俗里,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可以稱呼非親屬人員,而在西方文化里是行不通的,所以出現了Gina的不悅。
另外,要注意在絕大多數時候避免用被稱呼對象的職務、職業(yè)來稱呼對方,如Teacher Zhu,Bureau Director Li,Comrade Zhang,Commander Liu 等在英語文化中都是不被允許的。在西方,只有少數幾個職務或職業(yè)用于稱呼,如醫(yī)生或有博士學位的人被稱為Doctor,有權主持法庭審判的人可稱Judge,州長和市長可稱Governor和Mayor,但往往只稱Governor和Mayor,省去其姓名。除此之外,Professor一詞也有類似用法。
最后,還要避免用漢語思維編造出一些自認為表示禮貌的稱呼,例如,老太太Old Lady,老先生Old Mr.等稱呼在西方稱呼史上是找不到的。
3 問候方面
3.1 跨文化交際時問候用語方面的建議
一般對西方相熟的友人用Hello. How are you? Good morning. How are you doing? 等問候用語;對于第一次見面或不熟的西方人士用Nice to see you. Pleased to meet you.等用語來表達雙方第一次見面時的問候。
3.2 跨文化交際時問候用語方面的禁忌
Have you eaten? 您吃了嗎?在西方文化里,如果用它來打招呼則是不可思議的,因為出于中國特殊的歷史與國情,近現代苦難深重的中國人民長期飽受帝國主義列強侵略殖民統(tǒng)治以及內部軍閥混戰(zhàn)的摧殘,普通民眾將生存的最基本要素——“吃”,擺在了首當其沖的重要位置,所謂“民以食為天”反映的正是求生的欲望刺激了民族食欲的狀況,因而在國人的問候語中出現“您吃了嗎?”就不足為奇了;但是,整個西方文化中都沒有這樣一種問候方式,中國人用Have you eaten? 或者Have you had your meal? 與西方人打招呼后,西方人的第一反應是這個中國人想請自己吃飯。
然后,Where are you going? 您去哪兒?也不能用來與西方人打招呼,中國人之間問“去哪兒”只是用來寒暄,并不真正想知道對方去哪兒,中國人用這句話與西方人打招呼后,西方人士則會感覺到自己的隱私有被探聽的危險。
另外,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問候語How do you do? 要盡量規(guī)避使用。在英式英語中,人們一般將這句話理解為“你好”,可以用重復該句話來表示回答和問候(注意:雖然從表面上看How do you do? 是疑問句,但實質上并不表示任何疑問的意思),這句典型的英式英語屬于極端正式場合的問候語,一般是在極其正式的社交場合,雙方初次見面時伴隨握手或點頭等社交禮儀時使用的問候語,在日常生活中根本不會用到,甚至可以說,在日常交際中這句問候語已經被淘汰了。
4 就餐方面
4.1 跨文化交際時就餐用語方面的建議
與西方友人一起用餐時,如果自己是東道主,可以用些一般禮貌用語,諸如Help yourself to some fish.或Make yourself at home. 來適度表達自己的好客即可。
4.2 跨文化交際時就餐用語方面的禁忌
在用餐之前,不過度謙虛地將自己為西方友人準備的豐盛飯菜稱為“便飯”或“隨便吃點的東西”等,因為在西方文化里,中國人過度謙虛所說的話通常會被西方友人認為是一個事實,“隨便準備的飯菜”會真的被對方看成是中國主人對自己的不尊重。
用餐時不強行勸吃、勸喝,因為與中國人的“熱情”相比,西方文化不認為替別人夾菜、勸酒等是可取的禮貌行為,反而覺得這樣的行為是對自我隱私的一種輕微侵犯。同時,尤其要引起注意的是,在餐桌上絕對不能按照部分國人的粗魯行為方式行事,大聲喧嘩、劃拳斗酒、喝到興起光膀子拼酒等行為都是與西方文化格格不入和絕對不允許的。
4.3 非語言的禮貌行為方面的一些建議與禁忌
在中國,如果主人家有小孩,客人或者朋友不過去摸摸、拍拍、摟摟、親親,可能會讓中國母親不悅,認為這人沒有人情味,不熱情、不親切;與之恰恰相反,在西方國家里,婦女不喜歡別人撫弄她們的嬰兒或很小的孩子,不論是摸摸、拍拍、摟摟或是親親孩子,都會讓母親認為別扭、無禮。
同樣是在中國,兩位女性或兩位男性手牽著手或臂搭著肩,以示非常親密要好,表示兩人是好閨蜜或好兄弟;而在西方,同性男女過了童年時期就不能走路時手拉著手,或一個人的手臂搭在另一個人的肩膀上,這意味著同性戀。
綜上所述,中西文化背景不同,價值觀、文化習俗、行為規(guī)范上存在諸多差異,對禮貌語言和非語言的禮貌行為的理解都是不同的,這就要求我們在與各英語國家人民交往時,盡量全面地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以避免因不了解西方文化而導致的禮貌語言使用不當的情況,使中西交往和諧友好地順利進行。
參 考 文 獻
[1] 顧曰國.禮貌、語用與文化[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2(04):10-17+80.
[2] 韋琴紅.從“禮貌”特征看中西文化差異[J].臨沂師范學院學報,2001(03):141-144.
[3] 楊琦.中西禮貌語言的語用及文化差異[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0(05):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