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槐”意象的生成觀照與隱喻認知

2016-12-20 05:39:20楊曉斌楊沐曉
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年6期
關鍵詞:秦漢槐樹魏晉

楊曉斌 楊沐曉

(陜西師范大學 文學院,西安 710119; 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中文系,麗江 674100)

?

“槐”意象的生成觀照與隱喻認知

楊曉斌 楊沐曉

(陜西師范大學 文學院,西安 710119; 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中文系,麗江 674100)

先秦兩漢詩文中出現(xiàn)的槐樹,尚處于寫實或借指階段。魏晉南北朝時期寫槐之作頗多,或專詠,或藉槐抒懷,“槐”意象的文化內(nèi)涵逐漸確立,并鮮明地體現(xiàn)了當時的審美觀照。作為一種審美意象與符號,可以通過生成觀照來審視其漸進的軌跡與歷程,通過審美觀照來感受賦予其中的人文精神與美的表現(xiàn),通過隱喻認知來解析蘊含其中的多層次的歷史文化意義。就“槐”意象在詩文描寫中嬗變的軌跡而言,其生成進程經(jīng)歷了由實體物象到虛化符號的逐漸蛻變,其間自然屬性的描寫逐漸淡化,在不斷的傳寫與嬗變中被賦予了多層次的人文內(nèi)涵,具有深厚的歷史延續(xù)性。魏晉南北朝詩文中“槐”意象的使用,主要有三個方面的象征意蘊和文化內(nèi)涵:大槐安國的政治寄寓、槐仙之道的玄學意蘊、言槐訴己的情感寄托?!盎薄币庀蠡镜南笳饕馓N、文化內(nèi)涵和隱喻作用確立后,在之后的歷史傳承和演變中,不斷地承繼或拓展,有時會出現(xiàn)隱喻的多維所指意義,但都以其基本的象征意蘊和文化內(nèi)涵為基礎和核心。

“槐”意象 生成觀照 隱喻認知 文化內(nèi)涵 歷史延續(xù)

詩文中的意象,作為一種審美對象與象征符號,具有兩個最基本的特征,一是與物象自身屬性有關的描寫與美感表現(xiàn),再是建立在前者基礎之上的文化蘊涵與隱喻作用。作為審美對象,意象“在提供一個以它為本原的世界時,自身帶有自己的意義的能力”*① [法]米蓋爾·杜夫海納著,孫非譯:《美學與哲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第130頁。。

“意象賴以存在的要素是象,是物象”*②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增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第52頁。。作為一種物象,早期人們對槐樹的認識主要在其自然屬性和功用方面。先秦兩漢時期還沒有出現(xiàn)專門描寫或歌詠槐樹的作品,提及槐樹,都以寫實的形式出現(xiàn),或記其實物本性,或借指三公九卿,或作為“陰樹”出現(xiàn)(具有一定的社樹功能),尚處于寫實或借指階段。秦漢以后詩文作品中的槐樹逐漸被賦予了人文精神,魏晉南北朝時期寫槐之作頗多(從文學的角度劃分,一般把漢末建安時期的文學歸入曹魏文學),槐樹被稱為“殊世之奇樹”,也有“大邦之美樹”的贊譽。對槐樹的描寫與美的表現(xiàn)逐漸走向成熟,完成了由實體物象到虛化符號的蛻變,發(fā)展成為獨特的意象符號,隨之確立了其基本的文化內(nèi)涵,具有了象征和隱喻作用。

本文從統(tǒng)計分析魏晉南北朝時期詩文中“槐”意象的使用入手,通過生成觀照來分析“槐”意象描寫的嬗變及其漸進歷程;通過審美觀照來感受賦予其中的人文精神與美的表現(xiàn);通過隱喻認知來解析蘊含其中的多層次的歷史文化意義。

一、魏晉南北朝詩文中的“槐”意象及生成觀照

遍檢魏晉南北朝詩文,寫槐的詩文作品共157篇,出現(xiàn)166次,其中有61篇詩歌中出現(xiàn)64次,有96篇文中出現(xiàn)102次。茲列表如下:

魏晉南北朝詩文中寫“槐”篇數(shù)及出現(xiàn)次數(shù)* 此處統(tǒng)計以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與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為依據(jù)。

據(jù)上表統(tǒng)計,這時期有157篇詩文作品中寫槐,其中在題目中標明“槐”,專詠槐樹的有“以槐題賦”(9篇)和“以槐題詩”(2篇)兩類。從南北地域與胡漢政權的視角來看,北朝北齊詩文中寫槐最少(僅4篇),而南朝蕭梁政權詩文中寫槐最多(43篇)??梢郧逦乜闯?,因南北文化差異,南方漢族政權統(tǒng)治下的詩文中寫槐較多(83篇),而北方少數(shù)民族政權統(tǒng)治下的詩文中寫槐較少。從文學集團的角度來看,曹魏鄴下文學集團與梁朝蕭氏文學集團寫槐較多且內(nèi)涵較為集中。曹魏文學集團筆下的“槐”主要側重在大槐安國的政治意蘊,梁朝蕭氏文學集團則更多借“槐”抒發(fā)個人情感。

“槐”意象的生成具有歷史延續(xù)性,各個時期的描寫側重點與美的表現(xiàn)也不盡相同。曹魏時期共有10篇詩文寫槐,多為槐庭贊政,借以表達政治追求。王粲《槐樹賦》、曹丕《槐賦》、曹植《槐樹賦》、傅巽《槐樹賦》、繁欽《槐樹詩》等,都主要表達的是槐樹可以安天下的思想,贊頌執(zhí)政者魏王曹操的威嚴和恩德。兩晉時期共有23篇詩文寫槐,多借槐樹闡發(fā)玄學思想,其中以庾儵《大槐賦》最為典型。

從時代來看,“槐”意象的使用頻次在南北朝時期最多,共有124篇詩文寫槐。南朝有83篇詩文作品寫槐,而獨蕭梁一朝就有43篇,在南北朝時期最為突出。這一時期,“槐”意象的使用多側重于自我情緒的抒發(fā),即使詠物之作也多有寄托,借物言志。尤以簡文帝蕭綱最為突出,有12篇詩文寫“槐”,或借“槐兗”、“槐棘”喻指政治勢位,或借“槐煙”來表達玄虛思想,大多數(shù)則借“槐”抒發(fā)個人情懷。在以蕭綱為代表的蕭氏文學集團影響下,“槐”意象逐漸從政治寄寓拓展到個體意識與情感的表達。

就作家個體創(chuàng)作而言,對“槐”意象的重視,在南北朝文人中,以庾信最為突出,其詩文作品中寫槐的有20篇。庾信在南朝和入北之后,“槐”意象的使用也有所不同,前期寫槐更多地寄寓大槐安國的政治意蘊,后期則注重抒發(fā)個人意識,更多的是“言槐訴己”的個體情感寄托。受道教和佛教文化的影響,庾信也有借“槐”喻玄之作。

從意象辭藻的使用來看,“意象和辭藻還具有時代特點。同一個時代的詩人,由于大的生活環(huán)境相同,由于思想上和創(chuàng)作上相互的影響和交流,總有那個時代慣用的一些意象和辭藻”*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增訂本),第56頁。。從曹魏至北周,“槐”意象的使用,歷代踵事增華,積淀了諸多慣用的辭藻,具有了獨特的象征意蘊。遍檢魏晉南北朝詩文,除去“槐”、“槐樹”之外,表現(xiàn)“槐”意象的較為固定的詞語搭配有近60種,出現(xiàn)兩次及以上者有20多種。

魏晉南北朝詩文中表現(xiàn)“槐”意象的慣用辭藻及出現(xiàn)頻次

據(jù)上表統(tǒng)計,在魏晉南北朝詩文中,青槐、三槐、槐庭、槐棘、宮槐、槐路、槐鼎、槐柳、綠槐、槐鉉、槐香、槐落、槐掖、槐兗、槐衢、坐槐、槐垂、槐風、槐疏、槐花、槐影、槐里等慣用辭藻有20多種,出現(xiàn)有110多次。其中以青槐出現(xiàn)頻次最多,一為審美的需要,具有修飾性;一指槐樹蒙陰,是“青槐大道”政治仕途的延伸?!叭薄背霈F(xiàn)17次,是對“三公面三槐”的承續(xù),具有政治寄寓。此外,高槐、槐枝、槐葉、槐實、槐色、槐纓、槐綬、槐宰、槐階、槐臺、槐市、槐衡、槐本、槐序、槐煙、槐霧、露槐、槐陰、槐榆、槐楓、秋槐、寒槐、空槐、舊槐、古槐等三十多種都作為表現(xiàn)“槐”意象的辭藻而使用?;蚣o實、或寄托、或抒懷,這些“意象之間的聯(lián)系既要你去想象、補充,又不允許你把它凝固起來”*②③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增訂本),第57、53、53頁。。從實體物象到虛化符號的嬗變,既是審美層面的拓展,又豐富了“槐”意象的文化內(nèi)涵。

意象多是附著在相關的詞或是詞組之上,“一個物象可以構成意趣不相同的許多意象”②,“同一個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所構成的意象也就大異其趣”③。從以上慣用辭藻的使用可以看出,魏晉南北朝詩文中“槐”意象的使用逐漸確立、成熟。

二、“槐”意象符號的象征意蘊與隱喻認知

美在意象,“意象是美的本體,意象也是藝術的本體”*葉朗:《美在意象》,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57頁。。“意象是融入了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觀物象表現(xiàn)出來的主觀情意”*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增訂本),第53頁。。意象主要是借助物象進行構建與表達,這是其營造的基礎與最初的依據(jù)。在魏晉南北朝詩文中,槐樹具有高大、神秘、獨具個性的形象,常被借用來表達和寄托自己的政治的、社會的、個人的思想與情懷。綜觀魏晉南北朝詩文中的“槐”意象,主要有三個方面的象征意蘊和文化內(nèi)涵。

(一)大槐安國的政治寄寓

魏晉南北朝時期,除了西晉的短暫統(tǒng)一,大多數(shù)時間都處于分裂與戰(zhàn)亂時期。文人多懷憂國之思,感嘆時世亂離,渴望天下太平統(tǒng)一。槐樹以其高大、繁盛的形象被視為恩蔭廣庇,兼之“槐”喻“懷”,有懷歸天下之意,喻指槐安天下?;睒涑绨菰谶@一時期極為突出,被賦予“大槐安國”的政治寄寓,為統(tǒng)治者所推崇。同時槐樹具有社樹功能,為百姓所尊奉。延續(xù)“三公面三槐”之說,*周代宮廷前方樹立有三棵槐樹,三公朝見天子時,面向三槐而立,因此以三槐喻指三公。左側和右側各樹立九根棘木,分別是卿大夫和公侯伯子男的位置,因此以三槐九棘喻指三公九卿之尊。見《周禮·秋官·朝士》。文人多借槐樹來表達其政治追求。

1. 槐安天下——國家之寄托

建安時期魏都鄴城文昌殿前植有槐樹,以其高大、繁茂為世人傳頌,形成了獨具帝都特色的景觀與文化,深得文人青睞。曹植《魏德論》說“武帝執(zhí)政日,白鵲集于庭槐”*曹植:《魏德論》,趙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第216頁。,借文昌殿前槐樹廣集白鵲,來贊頌曹操廣納天下才俊之意,也有借槐以喻魏武帝懷歸天下之心。

曹丕《槐賦》:“有大邦之美樹,惟令質之可嘉:托靈根于豐壤,被日月之光華?!?曹丕:《槐賦》,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第1075頁。用“美”、“嘉”、“靈”來贊頌文昌殿前的槐樹,為魏晉文學“以槐題賦”之濫觴。其后王粲、曹植、傅巽、摯虞、庾儵、嵇含等都有題槐賦。諸多詩文在塑造槐樹高大形象的同時,抒發(fā)了大槐安國的政治思想,其中以曹丕《槐賦》、曹植《槐樹賦》、王粲《槐樹賦》最為突出。這三篇賦為同題共作,都贊頌文昌殿前槐樹,突出王都大殿前的槐樹形象。曹丕賦中彰顯“大邦美樹”之勢,槐樹承日月之光輝,修干蒙陰,上下通合,國家清和,安治舒怡。曹植賦中表現(xiàn)“良木尊華”之容,槐樹承華殿之恩,森列端門,結根振枝,揚陰覆葉,恩垂天下。王粲賦中贊頌“中堂奇樹”之德,槐樹稟天然淑資,生于階庭,扎根深廣,高大茂盛,光華奕奕,百鳥朝圣,眾望所歸。此類賦作都借文昌殿前槐樹高大宏偉、飛鳥云集的情形,一方面象征人間帝王的威嚴,另一方面又以槐樹的高大與自然之天、上帝之天相比擬。槐樹所呈現(xiàn)的郁郁蔥蔥的氣象,被賦予蔭蔽功能,象征蒙天子恩蔭。其旨在歌頌執(zhí)政者魏王曹操威嚴、高大的形象及其恩德廣被。此后何晏《景福殿賦》中寫到景福殿前槐樹,借以贊頌曹魏政權,表達槐安天下之意。

王濟《槐樹賦》中說槐樹“朗明過乎八闥,重陰逾于九房”*王濟:《槐樹賦》,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第1621頁。,也贊頌槐樹的恩蔭廣庇。摯虞《槐賦》“樂雙游之黃鸝,嘉別摯之王雎;春棲教農(nóng)之鳩,夏憩反哺之烏”*摯虞:《槐賦》,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第1897頁。,則強調了濃陰可以廣招天下,以喻德懷遠人之意。左思《魏都賦》“疏通溝以濱路,羅青槐以蔭途。比滄浪而可濯,方步檐而有逾。習習冠蓋,莘莘烝徒”*左思:《魏都賦》,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第1888頁。,表現(xiàn)出借青槐的濃陰來恩蔭前途的思想。

三國至晉初,在動亂的社會背景下,槐樹成為渴望國家統(tǒng)一、祈求天下歸心、 “槐安天下”的寄托。文人多借“槐庭贊政”來表達國家安定的祈愿,同時也蘊含著對當政者的贊頌。

2. 槐社安民——百姓之寄托

古人對槐樹懷有崇敬之心,尤以槐樹的社樹功能最為明顯。先秦時期槐樹作為陰樹,具有社樹功能。社,古代指土地神,并且是祭祀的地方,有春社、秋社、社日、社稷等不同的時節(jié)和祭禮。有社的地方,一定廣植樹木?!栋谆⑼x·社稷》:“《尚書》曰:‘大社唯松,東社唯柏,南社唯梓,西社唯栗,北社唯槐。’”*班固:《白虎通義》卷上,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商務印書館,1985年,第850冊,第12頁?;睒渚哂猩鐦涔δ?,為人們所崇敬。在動蕩不安的社會環(huán)境下,槐樹成為人們祈福平安的心理寄托。

在魏晉南北朝詩文中,有諸多地方寫到“槐社”、“槐蔭”等,甚至還有專文贊頌槐樹的社樹功能,其中以張華《朽社賦》最為典型:

高柏橋南大道傍,有古社槐樹,蓋數(shù)百年木也。余少居近之,后去,行路遇之,則已朽。意有緬然,輒為之賦,因以言衰盛之理云爾。

伊茲槐之挺植,于京路之東隅。得托尊于田主,據(jù)爽塏以高居。垂重陰于道周,臨大路之通衢。饗春秋之所報,應豐胙于無射。歷漢京之康樂,逾喪亂之橫逆。朱夏當陽,蓊藹蕭森。征夫云會,行旅歸心。輶軒停蓋,輕輿托陰。吉人向風而袪袂,王孫清嘯而啟襟。晞甘棠之廣覆,褊喬木之無陰。*張華:《朽社賦》,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第1789頁。

張華此賦借緬懷槐社言盛衰之理。賦中回顧槐樹的歷史,從初被重視,歷經(jīng)數(shù)朝,到如今的衰落,槐樹在數(shù)百年內(nèi)歷經(jīng)滄桑?!爸煜漠旉枺烫@蕭森。征夫云會,行旅歸心。輶軒停蓋,輕輿托陰”,重在描寫槐樹高大繁盛庇蔭眾人,同時也寄托行旅者的懷歸之思,槐社是人們“槐安”心理之寄寓。

此后也有諸多文中寫到槐社。北魏劉芳《社稷宜樹木疏》中大量列舉、引錄前代經(jīng)義中對社樹的記載,旁征博引,引錄諸多言證。其中引錄《白虎通》“社稷所以有樹,何也?尊而識之也,使民望見即敬之,又所以表功也”。社樹作為社的標志,為人們所尊奉崇敬。又引錄《尚書·逸篇》,表明太社及四方各植有不同的樹作為標識,各方之樹保一方百姓的平安。*劉芳:《社稷宜樹木疏》,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第3705頁。

槐樹作為社樹,為人們所尊奉,它既是百姓祈福平安的心理依托,也是亂世文人表達“槐社安民”的思想慰藉。

3. 借槐言志——政治追求之寄托

古代有“三公面三槐”的說法,民間也有“手植三槐”便可恩蔭澤被之說。《周禮·秋官司寇·朝士》:“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群士在其后;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群吏在其后;面三槐,三公位焉,州長眾庶在其后?!?賈公彥等:《周禮注疏》卷三五,影印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877頁。槐樹是三公宰輔之位的象征。周代宮廷前方植有三棵槐樹,三公朝見天子時,面向三槐而立,故以三槐喻指三公。三公乃太師、太傅、太保,是周代最高官職的合稱,后世也指朝中高位。在宮廷左側和右側各樹立有九根棘木,分別是卿大夫和公侯伯子男的位置。以三槐、九棘定三公九卿的位次,后世承此說,以三槐九棘喻指三公九卿之尊。據(jù)《三國志》記載,高柔上疏魏文帝說:“古者刑政有疑,輒議于槐棘之下。自今之后,朝有疑議及刑獄大事,宜數(shù)以諮訪三公。三公朝朔望之日,又可特延入,講論得失,博盡事情,庶有裨起天聽,弘益大化?!?陳壽:《三國志》卷二四《魏書·高柔傳》,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685頁。在槐棘之下議論三公理法,以達到弘益大化之教。文人多以槐喻指三公,借以抒發(fā)其政治情懷。

魏晉南北朝詩文中,“三槐之望”、“三槐九棘”、“槐棘參議”、“槐庭贊政”之說,都是從三槐九棘喻指三公九卿衍生而來。三槐九棘成為意象符號后,經(jīng)歷了實體物象到虛化的蛻變,主要蘊涵轉變?yōu)槲娜说恼巫非笈c寄托。

借“槐”意象表達政治意蘊的慣用辭藻及出現(xiàn)頻次

以上統(tǒng)計14種借“槐”意象表達政治意蘊的慣用辭藻,當中以“三槐”最為突出,為“三公面三槐”的代稱,也有“手植三槐”之說,喻指三公?;蓖?、槐宮,有槐庭贊政的意蘊。以槐指代殿(宮廷),又象征對朝廷權勢的追求?;奔囊馓N與“三槐九棘”相同,指代三公九卿。由“三槐九棘”衍生出諸多相關聯(lián)的意象,諸如:槐宰,喻指宰輔之位?;倍?,喻指三公或三公之位,也泛指執(zhí)政大臣?;便C,猶槐鼎,比喻三公宰輔之位?;迸_、槐階,指官位、官階?;贬閯t與槐路相通,喻指仕途之道?;币?,喻指宮廷;槐兗,指三公;槐綬,指三公的印綬,此類意象借“槐”表達其仕途追求與政治情懷。

魏晉南北朝詩文中用“槐”意象來寄托政治意蘊,一方面是表達對槐樹所比擬者的崇敬之情;另一方面又喻指對立身三公之位的期盼、對槐社安民的祈愿。此后“槐”意象的政治意蘊主要是對大槐安國、槐安天下和借槐言志的延續(xù)與承繼。

從此類“槐”意象慣用辭藻的使用及其特點來看,其作為意象符號的象征意蘊和隱喻作用已經(jīng)確立。在此意蘊的基礎上,后世詩文中有所衍生。諸如:槐宸,喻指皇帝的宮殿?;痹?,指朝廷高官?;毕s,指高官顯貴。槐府,指三公的官署或宅第?;钡?,指三公的宅第?;笔〖穑溉纵o的官署。“青槐”、“槐路”等喻指功名之路,唐代有“進士下第,當年七月復獻新文,求拔解,曰:‘槐花黃,舉子忙?!?李淖:《秦中歲時記》,陶宗儀等編:《說郛一百卷》卷七四,《說郛三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077頁。唐代參加科舉考試的舉子,往往于隔年秋天就在京城行卷,其時正值槐花盛開之際,因此稱參加科舉考試為“踏槐花”。元代馬致遠《邯鄲道省悟黃粱夢》:“策蹇上長安,日夕無休歇。但見槐花黃,如何不心急?”*馬致遠:《邯鄲道省悟黃粱夢》,傅麗英、馬恒君校注:《馬致遠全集校注》,北京:語文出版社,2002年,第146頁。沿用“槐花黃,舉子忙”之意,道出了急于進取功名的心情,依然是對借“槐”意象來表達追求功名意蘊的繼承與延續(xù)。

(二)槐仙之道的玄學意蘊

《太清草木方》中載:“槐者,虛星之精也。以十月上巳取子服之,好顏色,長生通神?!?徐堅等:《初學記》卷二八“果木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第689頁。古代民間流傳著槐樹與仙人相通、食槐子可成仙的說法,認為槐樹具有神秘性。

在玄學盛行的魏晉時期,受道教文化與佛教文化影響,人們多以槐樹寄托“槐仙之道”的玄學意蘊。即使魏晉之后,人們也延續(xù)此說,多以“槐”意象作為談玄論道、追仙參佛的手段與形象。王融《游仙詩》“習道遍槐岻,追仙度瑤碣”*王融:《游仙詩》,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1398頁。,通過行走槐岻和瑤碣而習道追仙。沈烱《建除詩》“除庭發(fā)槐柳,冠劍似神仙”*沈烱:《建除詩》,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第2446頁。,形容槐樹形貌似神仙,槐樹在一定程度上被賦予通仙、通靈的神秘功能。諸多詩文中論及玄言、玄理往往與槐樹相關,“槐”意象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文人談玄論道的手段或形象載體,或言天人相應,或借槐樹言修身,也有借槐論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辯,也有借槐探討玄學之有無、本末論題的。從佛教影響來看,佛教“遷想”、“妙得”的審美觀念也借助“槐”意象來闡發(fā),如坐槐悟道、雙槐合德、植槐以頌佛等?!盎薄币庀蟪蔀檎勑摰?、追仙參佛的手段與形象。

1. 槐蔭悟道

槐樹與陰相關聯(lián),一方面是承古之陰樹而來,另一方面則是就槐蔭蔽日而言,“槐陰”即“槐蔭”。蕭子范《直坊賦》中說“殿穹窿而起陰,槐連拳而負日。傍高墉之邐迤,觀層扉之郁律”*蕭子范:《直坊賦》,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第3084頁。,以槐蔭負日來寫槐樹之廣陰。徐伯陽《皇太子釋奠頌》中說“青槐陰市,玄冕飛纓”*徐伯陽:《皇太子釋奠頌》,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第3469頁。,也是寫槐樹之濃蔭。槐樹具有神秘通靈的特點,在玄學盛行的魏晉時期備受文人推崇,多有表現(xiàn)“槐仙之道”的玄學意蘊。庾儵《大槐賦》、摯虞《槐賦》《連理頌》、張奴《槐樹歌》中多次寫到槐樹的玄通奇異,借助“槐”意象來表達其玄學意蘊。

庾儵《大槐賦》中極盡描寫槐樹之奇,其生長“承蒼昊之純氣,吸后土之柔嘉”,而后“逍遙茂蔭,濯纓其濱”,“逸葉橫被,流枝蕭森”,最后卻令人“惻愴傷心”,到了“將騁軌以輕邁,安久留而涕淫”的境地。列舉赤松、王喬、馮夷諸仙修行的經(jīng)歷,類比槐仙之道。其中贊頌槐樹品性之高潔,并把槐樹與三皇相比擬,賦予槐樹神圣色彩,贊頌其恩蔭庇世。其中尤以“下覆靈沼,上蔽高岑”兩句最為獨特,天地上下都以槐蔭來溝通,世人與神仙可通過槐蔭來參悟,從而將槐樹與仙境聯(lián)系起來。賦末連用孤鵠、寡雀、惻愴、涕淫這類詞語鋪排來抒發(fā)因落落寡合而產(chǎn)生的孤獨、悲愴情緒。*庾儵:《大槐賦》,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第1667~1668頁?!洞蠡辟x》對槐樹玄虛意蘊獨特的書寫,成為“槐”意象喻指“槐仙之道”的代表作。

摯虞《連理頌》“東宮正德之內(nèi)、承華之外,槐樹二枝,連理而生,二干一心,以蕃本根”*摯虞:《連理頌》,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第1903頁。,在贊頌仁德祥瑞之時,賦予槐樹以玄學的象征意蘊,借以探討玄學“本末”的問題。張奴《槐樹歌》“濛濛大象內(nèi),照曜實顯彰”,贊槐樹之廣萌恩蔭及其崇高氣節(jié),其中“澄虛無色外,應見有緣鄉(xiāng)”*張奴:《槐樹歌》,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第949頁。,將澄凈虛無之感與現(xiàn)實存在聯(lián)系了起來,借此探討玄學“有無”論。

還有一些涉及“槐”意象的詩文中也借以表達玄學思想,出現(xiàn)了“槐煙”、“槐仙”、“槐霧”、“坐槐”、“槐道”等與玄學和槐樹相關聯(lián)的慣用辭藻,其中以 “槐煙”與“槐霧”較為特別。蕭綱《玄圃園講頌》中借“槐煙”鋪述瑰麗炫奇的景象,“鳥弄鳴于瓊音,樹葳蕤于妙葉。液水穿流,蓬山寫狀。風生月殿,日照槐煙”*蕭綱:《玄圃園講頌》,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第3021頁。。何遜《九日侍宴樂游苑詩為西封侯作》中描寫明亮的霞光升起,槐霧彌漫,“宸襟動時豫,歲序屬涼氛。城霞旦晃朗,槐霧曉氤氳”*何遜:《九日侍宴樂游苑詩為西封侯作》,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第1681頁。。都把“槐煙”、“槐霧”作為渲染與襯托的背景,槐樹枝葉茂密,煙霧繚繞,“槐”意象萌生出朦朧神秘的色彩。

庾信《吹臺山銘》“青槐避日,朱草司晨。石名新婦,樓學仙人”*庾信:《吹臺山銘》,倪璠注,許逸民校點:《庾子山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697頁。,把槐樹與槐仙聯(lián)系了起來。漢魏以來道教將老子尊崇為祖師,披上了神秘的外衣。為了增加其可信度,往往偽托莊子之口來講述。釋道安《仙異涅槃》中載莊子稱老子曾說“古者謂之遁天之形,始以為其人。今則非人也,尚非遁天之仙,故有秦佚之吊,死扶風,葬槐里”*釋道安:《仙異涅槃》,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第4001頁。,以葬槐里寓槐仙之道,也有回歸故里之意。人人都珍視生命的存在與延續(xù),看重對來世的美好訴求,道教以葬槐里求仙靈。葬槐里,是玄虛修道的一種美好寄托。

魏晉南北朝時期,游仙詩較為盛行,“游仙詩在所描述的手法中特別注意仙景、仙境,以堆砌鋪述而造成瑰麗炫奇的神仙情調”*李豐楙:《憂與游:六朝隋唐仙道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第15頁。?;睒湟蚱渖衩赝`的特點,在游仙詩中也多有借用。王融《游仙詩》:“桃李不奢年,桑榆多暮節(jié)。常恐秋蓬根,連翩因風雪。習道遍槐岻,追仙度瑤碣。綠帙啟真詞,丹經(jīng)流妙說。”*王融:《游仙詩》,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第1398頁。習道追仙之路,就是要行遍槐岻和瑤碣,借此表現(xiàn)游仙修道的意境,渲染槐樹通仙,頗具神秘色彩。

在魏晉南北朝玄學風氣的影響下,“槐”意象一定程度上成為談玄論道或表現(xiàn)游仙修道的題材或載體,是槐仙之道的寄托。文人多借助“槐蔭悟道”來闡發(fā)玄學意蘊,表現(xiàn)“槐”意象的朦朧、神秘色彩和玄虛之美。

2. 借槐參佛

除了玄學和道教的影響之外,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佛學、佛教對上層文人頗有影響。梁武帝蕭衍是虔誠的佛教徒,“每禮佛,舍其法服,著乾陀袈裟。令其王侯子弟皆受佛誡,有事佛精苦者,輒加以菩薩之號。其臣下奏表上書亦稱衍為皇帝菩薩”*魏收:《魏書》卷九八《島夷蕭衍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187頁。?!笆捔簬讉€主要的文學集團因盟主都是虔誠的佛教信徒,所以,他們的文學活動大多與佛教聯(lián)系在一起”*③ 劉躍進:《中國古代文學通論》(魏晉南北朝卷),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01~202、194頁,。“槐”意象的使用在蕭梁詩文中最多,文人或借槐頌佛、或借槐言造像、或借槐言寺院等,也有借“槐”意象來闡釋佛理和佛教思想的。

較多使用“槐”意象來頌佛的,主要是頌體,“兩晉南北朝文人崇信佛教、頌揚佛之功德神威,以頌這一文體形式則是最適合、最有效的”③,如蕭綱《玄圃園講頌》、《菩提樹頌》等,都真實流露出了對佛教的崇信與景仰。有些歌詠寺廟的詩作,也借槐樹來類比佛理,蕭綱《游光宅寺詩應令詩》“陪游入舊豐,云氣郁青蔥。紫陌垂青柳,輕槐拂慧風?!叫来笤其?,慈波流凈宮”*蕭綱:《游光宅寺詩應令詩》,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第1937頁。,賦予槐樹靈動的韻味,映襯出佛家清雅慧凈之態(tài)。

北魏時期,造像立佛之風較盛,在造像題文中多借槐來表達景仰之情。孟達《慧成造像銘》頌“三槐獨秀, 九棘云敷”*孟達:《慧成造像銘》,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第3752頁。,孟廣達《孫秋生等造像銘》贊“榮茂春葩,庭槐獨秀”*孟廣達:《孫秋生等造像銘》,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第3757頁。,魏靈藏《造釋迦石像記》說“挺三槐于孤峰,秀九棘于華菀”*魏靈藏:《造釋迦石像記》,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第3785頁。。其所表達的愿望,一方面是對三槐九棘意愿的訴求與希冀,另一方面也透露出槐樹在佛教造像活動中的不可或缺。

此外,“雙槐”是“槐”意象慣用辭藻中較為特別的。摯虞《連理頌》中說“槐樹二枝,連理而生,二干一心,以蕃本根”*摯虞:《連理頌》,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第1903頁。,此與佛家和合而生的思想有相通之處。徐陵《東陽雙林寺傅大士碑》:“大士薰禪所憩,獨在高巖,爰挺嘉木,是名梼樹。擢本相對,似雙槐于俠門;合干成陰,類雙桐于空井?!?徐陵:《東陽雙林寺傅大士碑》,許逸民校箋:《徐陵集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1227頁。借“雙槐于俠門”來贊頌傅大士薰禪時所憩之地的嘉木梼樹,一定意義上雙槐在參禪活動中擔當了“相”的角色。

在談玄好佛風氣下,魏晉南北朝詩文中“槐”意象的使用與玄學、佛理密切相關?!盎薄币庀笱永m(xù)槐仙之說,一方面借槐樹通靈,槐蔭悟道;另一方面又借槐頌佛,表達崇敬、景仰之情?;睒湟褲B透到佛教活動之中,“槐”意象成為參悟、表達佛教思想的手段與載體。

(三)言槐訴己的情感寄托

1. 槐樹寓哀愁

“槐”與“懷”諧音,有懷想、懷思、懷歸等意。槐者,懷來遠人也?;币彩巧鐦洌枪世锏南笳?。作為社樹的槐樹,也有懷歸、懷家的文化意蘊。魏晉南北朝詩文中往往借助“槐”意象來抒發(fā)個體情感和自我意識。槐樹從繁榮到衰枯,借喻人生衰頹的悵惘之情,成為個體抒懷的寄托。詩文中用槐影、寒槐、空槐、槐風、落槐、秋槐、舊槐、枯槐等訴說情懷,寄托自我情感。

在梁朝蕭氏文學集團的影響下,“槐”意象的使用更多地關注個體意識的抒發(fā)。尤以蕭綱較為突出,有“槐”意象詩文12篇,多為言槐訴己之作?!秱x新體詩》“傷離復傷離,別后情郁紆?!伴L橫路,槐枝深隱人”*蕭綱:《傷離新體詩》,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第1979頁。,表面上是說槐枝濃蔭把離人深深隱藏,其實是表現(xiàn)離愁難訴,借“槐”意象來吐露內(nèi)心的深切傷感。《餞廬陵內(nèi)史王修應令詩》“餞行臨上節(jié),開筵命羽觴?!杌蔽春嫌埃迫諘毫鞴狻?蕭綱:《餞廬陵內(nèi)史王修應令詩》,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第1933頁。,槐影尚未相合卻又離別在即,依依不舍之情自然而生,借疏槐吐露餞別時的難以割舍之情?!堆龊托l(wèi)尉新渝侯巡城口號詩》中說“帝京風雨中,層闕煙霞浮。玉署清余熱,金城含暮秋。水觀凌卻敵,槐影帶重樓”*蕭綱:《仰和衛(wèi)尉新渝侯巡城口號詩》,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第1966頁。,暮秋時分的帝京,宮闕層層,煙霞籠罩,槐影重疊,賦予槐樹更多的朦朧和神秘色彩。在以蕭綱為代表的梁朝蕭氏文學集團影響下,借助“槐”意象來抒發(fā)個體意識和情感的做法在這一時期非常興盛。

借助“槐”意象寄托個體意識與情感,往往側重在凄涼的一面,賦予槐樹哀怨、孤獨、悲涼的情感。寒槐、槐風、空槐、落槐、秋槐、舊槐、古槐等,是借“槐”意象表現(xiàn)凄涼感傷心境的慣用辭藻。謝莊《北宅秘園詩》“收光漸窗歇,窮園自荒深。綠池翻素景,秋槐響寒音。伊人倘同愛,弦酒共棲尋”*謝莊:《北宅秘園詩》,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第1252頁。,用細膩的描寫,借槐樹在秋風吹起時發(fā)出的凄寒聲響來表現(xiàn)內(nèi)心的孤苦凄涼。謝朓《落日悵望詩》“昧旦多紛喧,日晏未遑舍。落日余清陰,高枕東窗下。寒槐漸如束,秋菊行當把”*謝朓:《落日悵望詩》,曹融南校注:《謝宣城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30頁。,用比喻的手段,借落日時寒槐的瘦弱來表現(xiàn)其內(nèi)心的煩擾和惆悵。費昶《華光省中夜聞城外搗衣詩》“秋氣城中冷,秋砧城外發(fā)。浮聲繞雀臺,飄響度龍闕。宛轉何藏摧,當從上路來?!蚰和セ甭?,今朝羅綺薄”*費昶:《華光省中夜聞城外搗衣詩》,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第2085頁。,借搗衣聲的凄涼感人和槐樹的敗落表現(xiàn)寒夜的漫長及其孤獨與愁思。何胥《傷章公大將軍詩》“槐庭慘芳樹,舞閣思陽春。所悲金谷妓,坐望玉關人”*何胥:《傷章公大將軍詩》,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第2557頁。,用擬人化的手段,反襯對大將軍的深沉哀傷。在此類抒寫個人情懷的詩作中,借槐樹意象表現(xiàn)內(nèi)心的哀傷和悲愁,意象與情境的組合、情感的表達,都比較契合情境,表現(xiàn)手段較為純熟。即使在宮體詠物之作中,也有“槐”意象的使用。庾肩吾《賦得有所思》:“佳期竟不歸,春日坐芳菲。拂匣看離扇,開箱見別衣。井梧生未合,宮槐卷復稀。不及銜泥燕,從來相逐飛。”*庾肩吾:《賦得有所思》,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第1982頁。此處宮槐淡去了政治色彩,卻添了幾分愁思和悲傷。在井邊梧桐和殿前槐樹的映襯下,銜泥的燕子相逐而飛,觸景生情,離人不歸,思念不已。

借槐樹抒寫愁思與悲傷,訴說悲情,莫過于庾信入北之后的作品。庾信入北之后,“槐”意象的使用與在南方時有所不同,前期援引“槐”意象多是寄寓大槐安國的政治意蘊,入北后則注重抒發(fā)個人意識,尤為突出的是“言槐訴己”、世易時移的情感寄托。庾信《枯樹賦》嫁接殷仲文與桓溫對樹興嘆的故事,先寫殷仲文“顧庭槐而嘆曰:‘此樹婆娑,生意盡矣?!敝虚g寫由于“三河徙植,九畹移根”,造成了“拔本”、“傷根”;“匠石”、“公輸”的斫削,造成了昔日高樹的枯死。最后借桓溫悲悼槐樹而發(fā)出“樹猶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慨。*庾信:《枯樹賦》,倪璠注,許逸民校點:《庾子山集校注》,第46~53頁。在《擬詠懷》中也有“獨憐生意盡,空驚槐樹衰”*庾信:《擬詠懷》,倪璠注,許逸民校點:《庾子山集校注》,第244頁。,借槐樹的衰落感嘆世易時移與人生的落寞與沉寂。同樣在《預麟趾殿校書和劉儀同》中也有世易時移的感嘆,“璧池寒水落,學市舊槐疏”*庾信:《預麟趾殿校書和劉儀同》,倪璠注,許逸民校點:《庾子山集校注》,第266頁。。在《山齋》中描寫“圓珠墜晚菊,細火落空槐”*庾信:《山齋》,倪璠注,許逸民校點:《庾子山集校注》,第284頁。,將秋露、晚菊、老槐意象組接,表現(xiàn)時節(jié)變易的凄清陰冷。離開南方故國,無盡的家國之思,世易時移的悲慟情緒藉槐抒發(fā),言槐訴歸之情更是不言而喻?!锻砬铩分姓f“凄清臨晚景,疏索望寒階。濕庭凝墜露,摶風卷落槐”*庾信:《晚秋》,倪璠注,許逸民校點:《庾子山集校注》,第352頁。,以凄清晚景作鋪墊,以風卷落槐突出悲涼之情。庾信詩文中“槐”意象的使用,從意象的選擇、意象與意境的構成、意象與情感的契合等方面來看,都已經(jīng)達到了成熟的境地。

2. 槐路敘世塵

古代有種植樹木來標識道路的傳統(tǒng)?!秶Z·周語》:“周制有之曰:列樹以表道?!?徐元誥著,王樹民、沈長云點校:《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第66頁?;睒渥鳛樯鐦?,又成為表道之樹。因槐樹多種植于道旁,故多與道路上行走奔波之人相關聯(lián),譬如高官、名馬、少年、游俠等。魏晉南北朝詩文中多以“青槐”、“槐路”、“綠槐”、“槐衢”來指代仕宦富貴,也指世俗紅塵。在這些意象的使用中,槐樹從宮廷逐漸走向民間,走向游俠、市民等普通人群?;蚣耐谐钏?,或言歸隱之意,也有懷歸的眷戀。

青槐大道是富貴的象征,“伊茲槐之挺植,于京路之東隅。得托尊于田主,據(jù)爽塏以高居。垂重陰于道周,臨大路之通衢”*張華:《朽社賦》,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第1789頁。;青槐大道又有世俗的歡歌,“青槐夾道多塵埃,龍樓鳳闕望崔嵬”*魏雜歌謠辭《行者歌》,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第515頁。。從詠物賦中描寫的大槐挺拔植于京路,到雜歌謠辭中的青槐惹塵埃,視野和表現(xiàn)領域發(fā)生了變化,寓意與蘊涵也有所改變,從權力政治的象征轉向了世俗之情的表現(xiàn),從朝堂走向了民間。

曹植《白馬篇》夸贊“幽并游俠兒”超群的武藝和豪邁的情懷,《名都篇》中的“京洛少年”出身富貴,斗雞、走馬,技藝超群,游蕩放誕。后來的詩文中以為借鑒,將游俠與少年合而為一,槐路上的游俠既英武豪俠,又華富放誕。沈約《長安有狹斜行》中描寫的青槐道上最為稱道者當數(shù)游士,他們的華富無可比擬,“青槐金陵陌,丹轂貴游士。方驂萬乘巨,炫服千金子。咸陽不足稱,臨淄孰能擬”*沈約:《長安有狹斜行》,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第1616頁。。蕭繹《紫騮馬》描寫的槐路上的長安美少年,華富而有豪俠氣,“長安美少年,金絡鐵連錢。宛轉青絲鞚,照耀珊瑚鞭。依槐復依柳,躞蹀復隨前。方逐幽并去,西北共聯(lián)翩”*蕭繹:《紫騮馬》,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第2033頁。。不僅是表現(xiàn)內(nèi)容,其遣詞造句也模仿曹植《白馬篇》。王褒《游俠篇》描寫青槐大道上的豪俠,他們斗雞、走馬,游蕩放誕,流連忘返,“京洛出名謳,豪俠競交游。河南期四姓,關西謁五侯。斗雞橫大道,走馬出長楸。桑陰徙將夕,槐路轉淹留”*王褒:《游俠篇》,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第2333頁。,與曹植《名都篇》中“京洛少年”的生活一般無二,甚至作者在句式、詞匯方面也是有意模仿,只不過以“槐路”作為主要的表現(xiàn)場景與視角。

詩文中對槐樹相關聯(lián)內(nèi)容的書寫重點逐漸從朝堂走向民間、走向世俗,“槐”意象的表現(xiàn)也從政治追求的寄寓轉向自我情感的訴說,愁思、懷歸之情成為了慣常和習用的表現(xiàn)內(nèi)涵,“槐”意象言槐訴己的情感寄托方式也在后世文學中一直傳承。

“文藝到了最高的境界,從理智方面說,對于人生世相必有深廣的觀照與徹底的了解”*朱光潛:《談文學》,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5頁。。在時世離亂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文人有憂國憂民之思,借“槐”意象來寄寓槐安天下、槐社安民的政治追求,借槐言志;在談玄好佛的時代風氣下,借槐樹談玄悟道,闡發(fā)玄言佛理;隨著文學表現(xiàn)領域的深入,槐樹寓哀愁、槐路敘世塵,從權力政治的寄寓轉向了世俗之情的表現(xiàn)?!盎薄币庀髷懥宋簳x南北朝時期的大千世界和文人世相。透過“槐”意象符號,我們可以反觀魏晉南北朝詩文的審美追求,也可以解析其中多層次的文化內(nèi)涵?!盎薄币庀蠡镜南笳饕馓N、文化內(nèi)涵和隱喻作用確立后,在之后的歷史傳承和演變中,不斷地承繼或拓展,有時會出現(xiàn)隱喻的多維所指意義,但都以上文所分析的三大類型的象征意蘊和文化內(nèi)涵為基礎和核心。

[責任編輯 羅劍波]

The Generative View and Metaphorical Cognition of the Imagery “Chinese Scholar Tree”

YANG Xiao - bin YANG Mu - xiao

(SchoolofChineseLiterature,ShaanxiNormalUniversity,Xi’an710119;DepartmentofChinese,LijiangTeachersCollege,Lijiang674100,China)

In the literature of Qin and Han Dynasties, Chinese scholar tree was still in the stage of naturalism. In the literature of the Wei - Jin and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the Chinese scholar tree had gradually become an imagery which was specially chanted and expressed specific feeling.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imagery of “Chinese scholar tree” is increasingly established, and it distinctively embodies the aesthetic views in this period. In the evolutionary path of the imagery of “Chinese scholar tree” in poems and essays, it changed from a concrete object to a symbolized one. The natural attribute of Chinese scholar tree faded out, and it was endowed with multi - level humanistic connotations. Then, in the literature of next perio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meaning of “Chinese scholar tree” were constantly wrote as a symbolized sign. After the symbolic implication,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metaphorical meanings were established, its basis and core were turned into the symbolic meaning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Chinese scholar tree” imagery, despite of the multi - dimensional metaphorical meanings.

imagery of “Chinese scholar tree”; generating view; metaphorical cognition; cultural connotation; historical continuity

楊曉斌,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楊沐曉,麗江師范??茖W校教師。

◎ 本文系陜西高?!叭宋挠⒉庞媱潯表椖?第二批)、陜西省第八批“百人計劃”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漢魏六朝集部文獻集成”(項目批準號:13&ZD109)的階段性成果。

猜你喜歡
秦漢槐樹魏晉
我與槐樹
軍事文摘(2023年20期)2023-10-31 08:42:50
我與秦漢東北史研究
沒落期|魏晉南北朝至唐代
藝術品鑒(2020年6期)2020-08-11 09:36:28
槐樹花開
文學教育(2016年33期)2016-08-22 12:59:04
秦漢甘泉宮的演變
魏晉風流,縱是靜坐也繁華……
火花(2015年7期)2015-02-27 07:44:01
美人骨——回到魏晉
火花(2015年7期)2015-02-27 07:43:11
流變與傳承
——秦漢時期“伏日”考論
古代文明(2013年4期)2013-07-18 12:08:45
丟了一棵槐樹
鴨綠江(2013年11期)2013-03-11 19:42:03
魏晉書風的形成
洞头县| 崇文区| 高台县| 武城县| 武邑县| 阳泉市| 庆城县| 嘉兴市| 兴仁县| 阳西县| 昔阳县| 黔江区| 墨江| 长宁区| 天长市| 宁国市| 宜阳县| 广东省| 新余市| 涡阳县| 延寿县| 陵川县| 布尔津县| 昌图县| 禄劝| 平舆县| 博爱县| 阿合奇县| 峨眉山市| 昌图县| 湖南省| 太保市| 宝丰县| 神木县| 高淳县| 呈贡县| 甘泉县| 克拉玛依市| 浪卡子县| 阿克陶县| 都江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