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杰
【摘 要】本文主要以中國的道家思想為引線貫穿全文,用對立統(tǒng)一的辯證觀點分析在色彩繪畫中常見的因素,以及色彩繪畫中對立統(tǒng)一在實際繪畫中的表現(xiàn)和探索。從而能進一步的掌握在色彩繪畫中矛盾關系的運用。
【關鍵詞】色彩繪畫;矛盾;對立統(tǒng)一;表現(xiàn);運用
繪畫中的對比關系有很多, 明暗、冷暖、疏密、虛實、曲直、縱橫、方圓……這些對比關系正是畫面造成美感的構成要素。對比與調和是我們處理畫面對比關系的基本手段,中國古代哲學中的陰陽互補與對立統(tǒng)一給我們處理畫面對比關系提供了很好的啟示。
首先我們集中考察單一色相所形成的色域,我們會發(fā)現(xiàn)有兩大類的色彩對比方式存在:1.色彩的冷暖對比;2.色彩的明暗對比。
我們假設在一個色域的中部存在差別很小的冷暖對比,冷的一方接近藍,暖的一方接近黃,但如果這種微妙的冷暖變化繼續(xù)向兩個方向發(fā)展,將會導致大的冷暖對比。猶如在色彩繪畫中偏冷的光照向物體,物體從亮到暗有由冷到暖的變化關系而反光又會出現(xiàn)周圍事物偏冷的關系,但這種僅有一點的微妙的冷的關系又被統(tǒng)一在暗部那種偏暖的關系當中,反之亦然。這種冷中有暖,暖中有冷的關系正如太極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互化,相生相克。
《老子》知常道中有“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币馑际侵溉裟苊靼子蔁o到有,由靜到動,再由有到無,由動到靜的往復循環(huán)的規(guī)律,那么萬物的生長活動我們就不難看出其中的奧妙。雖然萬物復雜眾多,到頭來還是要返其根源。所以說我們現(xiàn)在從三原色的相互調和出發(fā),找出它們相互對立又互相補給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由此而衍生我們可以從生活觀察中發(fā)現(xiàn)無限豐富的補色現(xiàn)象。而在色彩繪畫中亦提供了對補色關系無限豐富的運用可能性。一根灰色的水泥電桿在陽光的照射下,如果它的上段在藍色的天空中,而下段在綠色的莊稼前。我們會發(fā)現(xiàn)其上段因對比會有淡淡的泛橙黃色的感覺,而下段則會出現(xiàn)微微偏紅的成分;當燈光照射下的物體亮面呈現(xiàn)出顯著的紅色時,周邊哪怕有些微的白光影響,我們也會看到明顯的綠色。其實這便是生活中常見的補色關系。從某種意義上講它是一種錯覺,只不過這是一種美麗的錯覺。它符合人的視覺生理規(guī)律,也符合我們所知道的色彩關系(當然這必須要建立在我們了解色彩關系的基礎上)??梢哉f補色關系是色彩繪畫中最賦予魅力的一種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
視而不見顯然是錯誤的,那么是否意味著一味的強調呢?怎么把握和運用這種尺度呢?這便引申出對補色關系的利用與制約的問題,這也是在色彩繪畫中統(tǒng)一矛盾關系最為重要的問題。
分別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寫生對象組合中常見互補色物體共存的處理
如紅罐子與綠果子,從某些角度看上去它們是位置分離的,而在有些角度看上去可能是大面積的重疊。甚至從有的角度看上去是一方完全在另一方的包圍之中的。而“分離”與“重疊”其對比效果大有差別,因此寫生時應根據(jù)對畫面中的色調處理的考慮,即對這類強補色關系的利用程度來決定角度的選擇。
二、營造基調,主觀配置
一個基本色調中的補色是作用極大的色塊,如黃調中的紫色塊。越強的互補色塊越易引人注目,因而對與基調互補的色塊應著意配置。包括對其面積、部位與具體的補色分寸應特別斟酌。
三、根據(jù)色調本身的長短強弱來決定對補色利用的相應尺度
如果是明度與冷暖對比都很強烈的長調,則總體色彩十分強烈,局部與整體之間方能彼此適應。但如果是色階距離控制的很近的調子,則要對局部的互補色關系做大力的控制。在這種情況下,對補色關系絕不是一味的強化。但有無這一點在對比之下能夠得到的微妙的紫色色感,顯示了你對補色關系的利用與否,效果是不一樣的。色彩的魅力即在于此。而這時對補色關系的利用是在嚴格制約狀態(tài)下的利用,既利用又制約。這種嚴格制約下的補色感覺是個分寸極需要精確的色階。 繪畫中的不少大師也都善于運用這種處理手段,納比派畫家維亞爾就是其中的一位。
前面我們簡單的談到了一些色彩繪畫中各因素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然而當我們了解了這一系列的因素后,我們將進一步考慮怎么表現(xiàn)或是運用在色彩繪畫當中。最后我們就再簡單的談談色彩繪畫中色彩與形象的關系。那么它肯定又是一種對立關系了。即“具象形象”寫實或其一般寫實的表現(xiàn)手法;再就是“抽象形象”非寫實的表現(xiàn)手法。然而,無論是畫面上的形象是哪一類表現(xiàn)手法處理的,它都是需要靠色彩來體現(xiàn)的。(指在色彩繪畫中)故而色彩與形象是不可分割的。在這種不可分割的關系中,具象形象與色彩互為作用時形象一般起主導作用。而抽象形象與色彩互為作用時,一般情況下色彩起主導作用。舉個例子:處在一定環(huán)境中的 畫面上的太陽這一形象。如果按寫實的表現(xiàn)手法處理,它是個平面的圓形,色彩接近明亮的白色,也是理論上的固有色(指中午至下午時段)這種情況下處于畫面中,恐怕沒有哪個人不能識別出它是個太陽。而當把它改為概念色大紅時,這種情況下人們憑借它的圓形一眼就能判定它就是太陽。而當再換成主觀色黃色、紫色、或其它顏色時,這種情況下會有一些人剛開始沒想到這是太陽,但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中憑它的圓形形態(tài)人們也會慢慢認識到這原來是太陽。
在繪畫的色彩關系中,矛盾可以說是無處不有無處不在。這種動態(tài)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仍需我們不斷的努力探索。生活中大自然給了我們很多的對比關系的啟示,比如晝夜更替,陰晴雨雪,春去秋來……正如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參考文獻:
[1]《道德經(jīng)》[M].強梁者 篇.
[2]王化斌.《繪畫色彩學》[M]:色彩學中的一些術語.人民美術出版社.
[3]《莊子》 雜篇 二十五章 <則陽>[M]:道之為大 不朽之循環(huán).
[4]【俄】.康定斯基.《藝術中的精神》[M].第六章 形式和色彩的語言.
[5]王華祥.《王華祥再識大師》〈說形象〉[M].人民美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