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大學本土留學產生的背景、動因與意義①

2016-10-20 05:31:33張紫薇牛風蕊
現(xiàn)代教育管理 2016年8期
關鍵詞:辦學機構大學

張紫薇,牛風蕊

(1.北京大學北京100871;2.福州大學,福建福州350116)

大學本土留學產生的背景、動因與意義①

張紫薇1,牛風蕊2

(1.北京大學北京100871;2.福州大學,福建福州350116)

中外合作辦學為更多的中國學生提供“本土留學”的機會,即學生不用出國可以在自己的國家接受來自其他國家大學提供的本科專業(yè)教育。國家、高等教育、學生個人為大學本土留學的主要利益相關者,大學本土留學的興起與發(fā)展現(xiàn)狀及趨勢亦是三方利益不斷均衡的結果。

本土留學;大學;中外合作辦學

大學本土留學,又稱為“不出國門的留學”,相對出國留學一個人去母國以外的國家接受各類教育,是指一國公民不用出國可以在自己的國家接受來自其他國家大學提供的本科專業(yè)教育,通過在本國內使用他國大學的語言,接受他國的教育理念,按照他國大學的標準和教學管理制度等學習通用知識和專業(yè)知識、培養(yǎng)和提高各種能力等,直至達到修完課目修滿學分,獲得國外大學提供的學士學位。在我國,大學本土留學主要是通過高等教育的本土留學機構——中外合作辦學這條途徑實現(xiàn)的[1],大學本土留學機構對于個人而言最大的意義在于提供新型本土留學教育形式,但以往研究者側重從辦學形式、集體行為、管理者的角度研究中外合作辦學的政策、質量保障、師資隊伍等問題,本文擬從留學形式、個人行為、留學者視角對大學本土留學的產生背景、動因及意義進行探討。

一、大學本土留學的基本渠道及與中外合作辦學的關系

大學本土留學為跨國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學生就學所在國不同于學位授予機構所在國的高等教育學習項目”[2],跨國高等教育的出現(xiàn)為大學本土留學提供了可能性??鐕叩冉逃男问蕉喾N多樣,Gabriel Vignoli在What is Transnational Education一文中把跨國教育分成七種模式:特許經營(Franchising)、關聯(lián)項目(Programme articulations)、海外分校(Branch campus)、境外機構(Off-shore institution)、教育公司(Large corporations)、國際機構(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遠程教育和虛擬大學(Distance Learning arrangements and virtual universities)。[3]每種模式下輸入方和輸出方的角色定位、授課方式、教材、師資配置以及文憑發(fā)放形式等各有不同,但每種形式的跨國高等教育都為受教育者提供了第三條求學之路——本土留學。

中外合作辦學是我國跨國高等教育的主要形式,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或項目的出現(xiàn)不僅有利于加強國內高校與國外高校的交流與合作,發(fā)揮“鯰魚效應”推動我國高等教育改革,有效緩解我國高等教育供給和需求的矛盾,豐富高等教育供給的多樣化,而且也為更多的中國學生提供“本土留學”的機會,即不出國門就可享受到國外的教育。在我國,大學本土留學主要是通過接受中外合作教育這條途徑實現(xiàn)的,依據設置機理,我們將其分為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和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兩大類。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指“中國教育機構與外國教育機構以不設立教育機構的方式,在學科、專業(yè)、課程等方面,合作開展的以中國公民為主要招生對象的教育教學活動”[4]。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具有目的性、一次性、階段性和整體性特性,其教學活動以輸出生源為主,缺乏對外國教材、師資等優(yōu)質資源的引進,中方教學以強調英文訓練為重點,我國院校通常充當出國留學預備校角色,因此,雖然合作項目數(shù)量遠遠超過合作機構,但合作辦學項目并不能給受教育者提供本土留學機會。相反,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的教學活動主要以我國生源為主,具有外語教學、外教師資、引入教材等特性,是本土留學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場所。

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根據是否具有法人資格,分成獨立設置的法人機構和非獨立設置的二級學院,前者具有獨立法人資格,擁有自身校園和教學設備,可以單獨招生,教育教學組織與管理權相對獨立,證書頒發(fā)不受限于母體院校。截止2014年底,經政府部門審核批準的高等學歷教育中外合作辦學機構中,只有西交利物浦大學、寧波諾丁漢大學、上海紐約大學等7所大學具有獨立法人資格。中外合作辦學二級學院是介于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和獨立機構之間的一種合作模式,不具獨立法人資格,指一種設立在中方合作大學內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5]類似于民辦院校中的獨立學院,如吉林大學——萊姆頓學院、上海交通大學密西根學院、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等。依據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的種類與形式,大學本土留學可以分為Ⅰ類本土留學和Ⅱ類本土留學兩類:獨立設置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單獨實施教學組織及管理,采用外方教育理念、英語教學模式、英文原版教材,外方院系對課程設置、招生標準、師資隊伍建設、培養(yǎng)標準等全面負責,可以提供真正意義上的本土留學,我們將其界定為Ⅰ類本土留學;而中外合作二級學院對中方院校具有依附性,人事權、財務管理權及行政管理權等均受限于母體院校,但卻有獨立的辦學自主權,可獨立招生,有獨立師資、學制、收費制度等,尤其具有相對規(guī)范性、獨立性的教學管理,中方院校一般只提供土地使用權、場地、設備等,外方院校負責相關課程設置、教材、師資、畢業(yè)文憑等教學活動,亦可以為學生提供本土留學的機會,我們將其界定為Ⅱ類本土留學。

綜上,在我國的大學本土留學主要有兩條渠道——中外合作辦學獨立辦學機構和中外合作辦學二級學院;相應地,大學本土留學可以分成Ⅰ類本土留學和Ⅱ類本土留學兩種類型。

二、大學本土留學產生的背景

(一)時代背景:經濟全球化下的高等教育國際化

20世紀80年代,世界經濟逐漸打破了地域、民族的界限,經濟全球化的大潮席卷而來,并迅速蔓延到政治、經濟、科技和教育等各個領域,促使世界政治體系、經濟格局發(fā)生巨大變化,帶來科學技術日新月異與突飛猛進,促使資本、勞動力、知識等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實現(xiàn)世界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尤其在中國加入世界經濟貿易組織后,面對世界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國內急需具有國際視野的專業(yè)人才,人才競爭正式成為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的著力點和關鍵。因此,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我國教育國際化已是形勢所迫,我們亟需引進優(yōu)質教育資源,不斷提高國際交流合作水平等。高等教育為國家發(fā)展肩負著重大歷史使命,迫切需要不斷開放,走出國門,面向世界,引智辦學,為我國經濟發(fā)展培養(yǎng)國際化人才。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通過借鑒國際上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經驗,促進我國教育改革發(fā)展”。[6]為了適應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需要,高等教育國際化已不能僅僅拘泥于出國留學、國際師資流動等傳統(tǒng)形式,而應發(fā)展成為“一個在高等教育機構本身所具有的傳授、調研和服務功能方面不斷融合跨國界、跨文化視角的過程”[7],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內涵和外延需更加廣泛。大學本土留學在經濟全球化、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時代,在我國亟需優(yōu)質教育資源、亟需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亟需提高交流合作水平等背景下,應運而生。

(二)現(xiàn)實條件:中外合作辦學的異軍突起

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在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進程中,中外合作辦學經過30多年發(fā)展,已經發(fā)展為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形式,成為繼公辦高校、民辦高校之后的第三支辦學力量。20世紀80年代早期,由天津財經學院與美國俄克拉何馬市大學合作成立MBA項目,開啟了中外合作辦學的先河,隨后各種形式的中外合作辦學活動逐漸興起。20世紀90年代中期,《中外合作辦學暫行規(guī)定》、《關于加強中外合作辦學活動中學位授予管理的通知》等文件相繼頒布,明確規(guī)定了中外合作辦學是“外國教育機構同中國教育機構在中國境內合作舉辦以中國公民為主要招生對象的教育機構或項目的活動”,這些文件的實施進一步規(guī)范并促進了我國中外合作辦學教育活動的發(fā)展。到2002年底,國內“共有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712個,比1995年初增長了九倍多”。[8]2003年初,《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辦學條例》指出,“國家鼓勵在高等教育領域開展中外合作辦學,鼓勵中國高等教育機構與外國知名的高等教育機構合作辦學”[9],隨著此條例正式實施,中外合作教育進入了快速發(fā)展階段。寧波諾丁漢大學、(蘇州)西交利物浦大學、溫州肯恩大學等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相繼成立,并開始正常招生教學工作,表明中外合作辦學教育活動的發(fā)展得到了重大突破。2012年,隨著(深圳)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大學與香港中文大學合作)、上海紐約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與美國紐約大學合作)、昆山杜克大學(武漢大學與美國杜克大學合作)等的批準籌建,中外合作辦學教育再次成為高等教育學界以及媒體、社會輿論關注的焦點。2013年9月5日,教育部首次以“中外合作辦學”為主題召開新聞發(fā)布會,專題介紹中外合作辦學有關情況,此次會議具有歷史性突破意義。教育部統(tǒng)計數(shù)據顯示,“高等教育階段中外合作辦學在校生總數(shù)約45萬人,占全日制高等學校在校生規(guī)模的1.4%;高等教育階段中外合作辦學畢業(yè)生超過150萬人”。[10]中外合作辦學已初具規(guī)模,隨著諸如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武漢大學等國內高水平大學和世界一流大學的合作辦學,中外合作辦學已進入一個數(shù)量和質量并駕齊驅的發(fā)展階段,為越來越多中國學生提供了可以接受高質量本土留學教育的機會。

三、大學本土留學發(fā)展的動因

(一)政治和經濟地位的提高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逐步搶占國際教育市場,提高各國教育發(fā)展水平,促進本國的經濟發(fā)展,增強其國際影響力,是推進各國大學本土留學教育的政治目的。在大學本土留學教育實際發(fā)展中,輸入國和輸出國的出發(fā)點因經濟實力及高等教育發(fā)展水平不同而有所不同。發(fā)達國家作為大學本土留學的主要輸出國,不斷“出售”高等教育項目,獲取巨額的經濟利益,以彌補本國教育投資的不足,客觀的經濟效益和國際影響是輸出國在自由貿易下進行跨國高等教育,為輸入國提供本土留學的主要動因。以美國為例,Osman Ozturgut(2006)、Nix和Jerry Vincent(2009)等學者分析了中美合作大學產生起因,指出相對為中國學生提供高等教育,美國在中國跨國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盈利(2008年收入總額1億美元),美國大學更意欲從高額的學費中創(chuàng)造客觀的收入,而學生的學習是處于次要位置的。發(fā)展中國家則為大學本土留學的主要輸入國,經濟利益不是這些國家發(fā)展大學本土留學的主要目的,他們更希望通過與外方的交流與合作能夠增強其研究和知識創(chuàng)新能力,適應多元文化發(fā)展的需要。[11]發(fā)展中國家從發(fā)達國家“購買”文憑,引進國外優(yōu)質教育資源,提高本國教育國際化水平,緩解國內教育的供給不足,提高本國高等教育質量,為本國經濟發(fā)展培養(yǎng)并留住人才,不斷增強本國的實力。以中國為例,雖然“商業(yè)性是外方來中國進行高等教育的主要企圖與特點,外方更看重中國這個龐大的教育市場”[12],但中國政府仍在積極發(fā)展大學本土留學機構,主要受三大因素的影響:經濟全球化及WTO的影響;現(xiàn)代中國對高等教育日益增長的需求;中國高等教育學術質量提高及教育國際化的需要。[13]國外學者James Paradise甚至認為中國的本土留學教育是中國新型外交手段,中國快速增長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或項目實是為政治目的服務,有利于中國向知識型與改革型社會發(fā)展,逐步擴大中國對世界的影響力。[14]

(二)教育的自身發(fā)展

首先,大學本土留學的產生一方面為高等教育自身發(fā)展的需要,另一方面為高等教育不斷發(fā)展與壯大的結果。根據高等教育的外部規(guī)律,大學本土留學的產生既受經濟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市場激烈競爭的制約,又要為提高高等教育國際化水平和為社會經濟、文化等發(fā)展服務。隨著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和教育質量的逐步提高,知識和課程亦逐步突破國界的限制,大學本土留學的產生亦是高等教育探索真理和發(fā)展知識的結果。其次,大學本土留學的產生是高等學校發(fā)展的需要。陳昌貴曾指出,“國際合作是高等學校的第四種職能”,高等學校在互相合作中,逐漸擴展自身學術視野,提高國際形象和聲譽,促使科研和教學逐步國際化,大學本土留學機構或項目的出現(xiàn)有利于加強國內高校與國外高校的交流與合作,在發(fā)揮大學第四種職能中起著關鍵性作用。

(三)學生留學的大眾化

Altbach&Knight(2007)曾在文章中指出,“我們常忽視做決定的消費者,在是到國外學習還是在國內接受國外教育機構教育的抉擇中,學生自身及家庭起關鍵作用”[15]。中國留學教育已從過去的“精英留學”時代進入到“大眾化留學”時代,并日趨進入“低齡化”留學時代,如何選擇優(yōu)質高效的留學方式是中國家長和學生面臨的首要難題。目前,中國家長和學生對出國留學情況了解渠道單一,絕大部分信息依賴于出國留學中介機構或學校的自身網站介紹,獲取信息不對稱,缺乏第三方相對公正的信息參考,尤其是自20世紀90年代,中國留學市場“留學垃圾”的出現(xiàn),留學學校魚龍混雜,使更多家庭在實際選擇出國留學時持懷疑保留態(tài)度?!秶H人才藍皮書:中國留學發(fā)展報告(2013)No.2》)指出,“文化差異、學習壓力和感到孤獨是青少年留學生的三座大山”,出國留學生多數(shù)為獨生子女,自制能力偏差,缺乏生活經驗,造成留學生安全問題頻發(fā),留學生學習、安全和生活等問題令人擔憂,出國留學教育充滿著未知和挑戰(zhàn),多數(shù)家長對孩子在外接受留學教育憂心忡忡。而此時本土留學的興起,為中國家庭和學生提供了不出國門即接受留學教育的機會,本土留學教育成本相對較低,讓更多的中國家庭和學生享受國外優(yōu)質資源的教育成為可能,實現(xiàn)自己的留學夢。另外,受中國的“關系”、“面子”文化影響,大學本土留學其新型的留學方式受到越來越多家長和受教育者的青睞。

四、大學本土留學的意義與作用

本土留學教育可以跨越國家邊界并跨越國家的管轄邊界[16],大學本土留學的意義和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其對國家、學校和學生三個主體在經濟、學術及社會文化發(fā)展三個維度的影響,用此框架,我們分析了以往研究者對大學本土留學教育意義的探討,具體情況見表1。

表1:大學本土留學的意義與作用

中國大學本土留學教育的意義與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本土留學機構對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等教育改革、學生教育選擇與機遇的影響等方面。在國家層面,本土留學機構對中國產生“強作用”和“弱作用”,強作用體現(xiàn)在帶動中國經濟增長和教育質量的提高,弱作用表現(xiàn)在中外合作辦學可以影響中國在國際上的合作進取形象,緩解中國在國際上的緊張局勢。[29]在高等教育層面,“直接引進按照現(xiàn)代大學制度運作的海外名校來我國內地辦分校,可以快速激活現(xiàn)代大學制度的建設”[30],通過大學本土留學機構的交流與合作,引進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有利于高校改革課程體系和轉變教學方式,提高學科建設水平和師資隊伍水平,在高等教育改革中發(fā)揮鯰魚效應。在學生層面,大學本土留學的產生讓高等教育供給的形式更加多元化,為學生提供第三條求學之路,在外語預熱、原汁加調料、學分轉換、心理和文化適應[31]四方面對學生的學習產生積極影響,成為留學新渠道,并有效緩解我國出國留學低齡化的狀況。

[1]柯佑祥,張紫薇.大學本土留學非經濟收益與風險的調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5,(5):55-62.

[2]UNESCO.Policy Paper for Change and Development in Higher Education[R].Paris:UNESCO,1995:101.

[3]Gabriel Vignoli.What is Transnational Education?[EB/OL].http://www.cimea.it/files/207_114.pdf

[4]教育部網站.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實施辦法[EB/OL].http://www.moe.edu.cn/ publicfiles/business/html files/moe/moe_621/201005/885 08.html.

[5]王劍波.跨國高等教育與中外合作辦學[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246-249.

[6]教育部網站.關于中國學術期刊標準化數(shù)據庫系統(tǒng)工程的進展[EB/OL].http://www.moe.gov. 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 3704.html,2013-01-16.

[7]Knight,J.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A conceptual framework[A].J.Knight and H. deWit.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Asia Pacific countries[C].Amsterdam: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1997:5-19.

[8]趙彥志.收益、風險與監(jiān)管:中外合作辦學的經濟分析[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4.

[9]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EB/O L]. http://www.edu.cn/20030325/3080642.shtml.

[10]教育規(guī)劃綱要實施三年來中外合作辦學發(fā)展情況[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598/201309/156992.html,2 013-09-10.

[11][15]Altbach,P.G.,Knight,J.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Motivations and realities[J].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07,(11):290-305.

[12]Philip G.Altbach.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in an Open-Door Era[J].International Eclucator,2007,(4):157-161.

[13][17]Futao Huang.Trans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A perspective from China Higher Education[J].Research&Development,2003,(2):193-203.

[14][29]James Paradise.International Education:Diplomacy in China[J].Brown Journal of World Affairs,2012,(1):195.

[16]Jane Knight.Trade in Higher education service:The impact of GATS[EB/OL].http://www. unesco.org.

[18]Futao Huang.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developing and emerging countries:A focus on trans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in Asia[J]. 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07,(11):421-432.

[19]Knight,J.Cross border education:An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program and provider mobility[A].J.Smart.Higher education:Handbook of theory and practice[C].Dordrecht,Netherlands:Springer Academic,2006:207-227.

[20]Marginson,S.,McBurnie,G.Crossborder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A].In ternationalization and trade in higher education[C]. Paris:OECD,2004:137-204.

[21]Yang,R.Trans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inChina:Contexts,characteristics and concerns[J].Australian Journal of Education,2008,(3):272-286.

[22][26]Davis,D.,Olsen,A.,&Bohm,A.Transnational education:Providers,partners and policy challenges for Australian institutions offshore[EB/OL].http://pfe.sagepub.com/content1212/299.refs.

[23]Futao Huang.Trans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in Asia and Pacific Region[M].Hiroshima:RIHE of Hiroshima University,2006:21-34.

[24]Rudner,M.International trade in higher education services in Asia Pacific region:The ASEAN experience and role of Apec[J].World Competition,1997,21(1),87-115.

[25]Yang,R.Market supply and trans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J].Education Science,2003,(6):52-55.

[27]Pyvis,D.,Chapman,A.Why university students choose a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 case study in Malaysi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2007,(27):235-246.

[28]Yang,R.Examine trans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mand market[J]. Education Review,2003,(5):8-11.

[30]新華網.“不拘一格錄人才”——專家建言中外合作辦學[EB/OL].http://news.xinhuanet.com/ edu/2013-09/06/c_117265628.htm.

[31]謝洪梅.不出國門“留學”熱身賽[J].成才與就業(yè),2004,(Z1):51-52.

(責任編輯:趙曉梅;責任校對:徐治中)

The Background,Motivations and Significance of Localized Overseas Education at the Undergraduate Level

ZHANG Ziwei,NIU Fengrui
(1.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2.Fu Zhou University,F(xiàn)uzhou Fujian 350116)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offer an opportunity of localized overseas education for many Chinese students.The students have access to university education from other countries in their own country.There are three important stakeholders:the nation,the higher education,the individual students.The development of localization study abroad is the dynamic equilibrium of the three principals.

localized overseas education;universities;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G648.9

A

1674-5485(2016)08-0044-06

國家社科基金(教育學)一般課題“大學層面本土留學的價值識別與風險控制”(BIA130084)。

張紫薇(1986-),女(回族),山東聊城人,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博士后,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經濟與管理研究;牛風蕊(1981-),女,河南南陽人,福州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博士,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猜你喜歡
辦學機構大學
“留白”是個大學問
《大學》
大學(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48歲的她,跨越千里再讀大學
海峽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大學求學的遺憾
中外合作辦學在晉招生錄取情況一覽表
網絡平臺補短板 辦學質量穩(wěn)提升
一周機構凈增(減)倉股前20名
一周機構凈增(減)倉股前20名
一周機構凈增倉股前20名
一周機構凈減倉股前20名
蓬莱市| 双流县| 游戏| 盐山县| 达孜县| 桂林市| 岢岚县| 巴中市| 敖汉旗| 梁平县| 巴彦县| 诏安县| 南雄市| 靖边县| 栾城县| 云和县| 克东县| 鄄城县| 泉州市| 西乌珠穆沁旗| 保靖县| 饶平县| 增城市| 荥阳市| 仙游县| 台北市| 安西县| 六盘水市| 邓州市| 清苑县| 高唐县| 威远县| 牙克石市| 江口县| 磐石市| 浦城县| 荣昌县| 凤冈县| 宜章县| 大余县| 洮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