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月華
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應用模態(tài)形式開展教學活動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對英語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獲取所需求的知識和技能,并能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高中英語教師應該從學生的學習需求出發(fā),根據(jù)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選擇適合學生發(fā)展的教學方式,創(chuàng)新教學內容。本文重點分析多模態(tài)理論在高中詞匯教學中的應用,以期促進師生之間互動與交流,提高教學質量。
1. 動畫視頻模態(tài)在詞匯教學中的應用
在高中英語詞匯教學中,應用動畫視頻模態(tài)理論,通常是以采訪視頻或英語新聞短片的形式展開教學活動。高中英語教師將一系列生動且具有焦點性的視頻與教學內容相結合,而生動的視頻可以加深學生對英語知識的記憶,且播放動畫視頻的方式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能充分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提高教學效果。例如:在學習單詞“frustrated”時,高中英語教師可以播放簡短的視頻對話:Mom: You need to clean your room today. Mike: Oh, I feel particularly frustrated.而視頻中應該配有形象的人物表情,以展現(xiàn)人物的情感波動,從而為學生講述frustrated的情感意義,加深學生對frustrated的記憶,從而牢固記住該詞。而學生一旦對這個詞匯擁有深刻的記憶,就會對這個詞匯的相關應用產生濃厚的興趣,進而不斷探索該詞匯的使用方法,并將詞匯應用與日常交際和寫作中。如:frustrated和frustrating之間的差異,前者用來形容人,后者用來形容事。
2. PPT演示模態(tài)在詞匯教學中的應用
現(xiàn)如今已經進入信息化時代,多媒體被廣泛應用與各科的教學活動中,高中英語教師在進行詞匯教學時,可以采用多種符號資源的PPT演示模態(tài)來開展教學活動。這種教學模態(tài)是通過利用不同資源之間的互動推進教學活動的發(fā)展,而PPT層層遞進的方式,可以幫助學生逐步鞏固知識,牢記單詞,可以提高英語詞匯的教學效率。同時,在PPT播放中可以插入視頻或音頻,從視覺和聽覺上減輕學生的記憶壓力。例如:名詞anybody表示“重要人物”;及物動詞applaud表示“喝彩”,assassinate表示“暗殺”等。以上詞匯看上去都是以a開頭,有助于學生進行記憶。高中英語教師可以利用PPT將這些看起來毫無聯(lián)系的詞匯串聯(lián)起來,為學生構造一定英語語境,加深學生對詞匯的印象。即高中英語教師利用大量的歷史影片或圖片,向學生展肯尼迪被刺殺的全過程。首先,高中英語教師可以借助德克薩斯州對肯尼迪的形容來介紹肯尼迪,德克薩斯州形容肯尼迪為十分anybody的人。其次,肯尼迪去迪利廣場時就可以用到applaud(人們?yōu)樗炔剩ssassinate(暗殺)等詞匯。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能掌握相應的詞匯,還能讓學生從英語教學中掌握歷史,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3. 音頻視頻模態(tài)在詞匯教學中的應用
高中階段,學生會對英文歌曲和經典歌詞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師可以在詞匯教學中插入流行歌曲,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挖掘其內心深入對詞匯的記憶。另外,在課堂教學中插入歌曲,有助于活躍課堂氛圍,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提高學習效率。例如:高中英語中有部分教學內容是對家鄉(xiāng)的熱愛和懷念,高中英語教師可以在這個教學板塊中插入阿黛爾的歌曲“Hello”,這首歌講述的是對加州的懷念和過去日子的緬懷,且歌曲中含有的“be typical of somebody”、“tear somebody apart”等詞匯應用,學生在聽歌的過程中也可以學會其用法。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讓學生分成小組對歌曲進行演繹,找出其中感興趣的詞句進行再加工,可以是利用詞匯進行文章創(chuàng)作,也可以根據(jù)其中的詞句進行故事講述,或者直接演唱該歌曲。學生通過討論和演繹,可以學會詞匯的應用方法,進而提高自身英語水平。
總之,隨著我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 英語詞匯教學理念隨之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逐漸被新的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因此,新的多模態(tài)實踐模式代替了傳統(tǒng)的機械化教學模式。在高中英語的詞匯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累積詞匯量,使學生能將所學詞匯應用于口語交際和書寫創(chuàng)作中,高中英語教師可以將動畫視頻、PPT演示、音頻視頻等多模態(tài)應用于詞匯教學中,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提高自身英語水平。
[1] 吳雁林. 高中英語詞匯教學中多模態(tài)理論的運用[J]. 快樂閱讀, 2015(16).
[2] 李蓓蓓. 多模態(tài)理論在高中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D]. 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14.
(作者單位:山東壽光渤海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