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主觀社會階層對利他行為及控制感的影響

2016-07-06 17:52解曉娜
心理技術(shù)與應(yīng)用 2016年7期
關(guān)鍵詞:利他行為

解曉娜

摘 要 主觀社會階層是個體與他人比較時知覺到的自己在社會中所處的位置。本研究通過啟動的實驗范式考察主觀社會階層對利他行為的影響以及控制感的作用,從調(diào)查網(wǎng)站征集了117名被試,隨機分為兩組,一組被試啟動較高的主觀社會階層,另一組被試啟動較低的主觀社會階層,使用獨裁者博弈作為利他行為的測量指標(biāo)。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較高主觀社會階層的個體比較低主觀社會階層的個體表現(xiàn)出更多的利他行為,而兩組被試的控制感水平不存在顯著差異,且未檢驗到控制感的中介效應(yīng)。

關(guān)鍵詞 主觀社會階層;利他行為;控制感

分類號 C912.6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6.07.007

1 前言

社會階層研究源于對不同社會階層所引發(fā)的社會現(xiàn)象的討論,近年來,社會階層研究受到了心理學(xué)領(lǐng)域研究者的關(guān)注。從心理學(xué)角度出發(fā),社會階層是指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地位差異,它取決于個體所擁有的物質(zhì)財富、社會資源(收入、教育和職業(yè))以及與他人比較時,知覺到自己在社會中所處的位置(Kraus,Piff,MendozaDenton,Rheinschmidt,& Keltner,2012)。

對社會階層的測量有兩種觀點:使用客觀指標(biāo)對社會階層進行測量的觀點認(rèn)為,社會階層是由個體所能獲取的重要生活資料(如財產(chǎn))和社會資源(如社會關(guān)系)而形成的,社會階層的客觀測量指標(biāo)就是通過間接測量個體能獲取的資源來實現(xiàn)的(Kraus & Stephens,2012),比較有代表性的指標(biāo)有受教育水平、個人或家庭收入情況以及職業(yè)等(Lareau & Conley,2008)。而在客觀指標(biāo)之外,人們關(guān)于所處社會層次的認(rèn)知對于心理功能的影響更大(Boyce,Brown,& Moore,2010),因此許多研究者開始關(guān)注主觀社會階層的測量。最有代表性的測量工具是Adler,Epel,Castellazzo和Ickovics(2000)設(shè)計提出的主觀社會經(jīng)濟地

位MacArthur量表(the MacArthur Scale of Subjective Socioeconomic Status),測量時,給被試呈現(xiàn)一個10 級階梯(如圖1),它代表了具有不同水平收入、教育程度和職業(yè)聲望的人所處的位置,然后讓被試判斷自己在社會或當(dāng)?shù)厣鐓^(qū)中所處的位置(Adler, Epel, Castellazzo, & Ickovics, 2000)。

研究發(fā)現(xiàn),主觀社會階層和客觀社會階層只有中等程度的相關(guān),而在許多方面社會階層的主觀測量指標(biāo)比客觀指標(biāo)有更好的預(yù)測效度,比如能更好地預(yù)測生理健康水平、心理壓力以及社會不公平感(胡小勇,李靜,蘆學(xué)璋,郭永玉,2014)。同時,隨著我國社會發(fā)展、經(jīng)濟結(jié)構(gòu)的變化,盡管新的社會階層結(jié)構(gòu)已經(jīng)初步形成,但現(xiàn)階段中國的社會階層結(jié)構(gòu)還處在不斷地變動過程中,雖然社會各個階層的位序已經(jīng)確定,但每個人仍然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逐步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從原來某一個社會階層向上流動,成為另一個社會階層的成員(陸學(xué)藝,2003)。在此背景下,主觀社會階層指標(biāo)比客觀測量指標(biāo)更加具有準(zhǔn)確性。

研究發(fā)現(xiàn)社會階層對人的心理、行為有重要影響。利他行為是親社會行為領(lǐng)域的研究熱點。社會階層研究的興起也使得關(guān)于親社會行為以及利他行為的研究有了一個新的研究視角,但相關(guān)研究結(jié)果并沒有達成一致。社會認(rèn)知視角的觀點認(rèn)為,低階層依賴外部、關(guān)注情境的特點使他們表現(xiàn)出比高階層更高的親社會意向,而唯我主義認(rèn)知傾向的高階層者以自我為中心,表現(xiàn)出較少的親社會行為(Piff,Kraus,Cté,Cheng,& Keltner,2010);進化心理學(xué)的觀點也認(rèn)為,處于劣勢的個體之間相互的幫助是一種生存適應(yīng),因而劣勢情境下人們更可能表現(xiàn)出親社會行為然而,與高社會階層相比,低階層者擁有更少的經(jīng)濟資源,更少受教育機會,很難進入貴族學(xué)校和高級俱樂部,和其他人比較時總是處于一種更低的地位,低社會階層者還經(jīng)常面臨親密關(guān)系中與日俱增的壓力和家庭暴力(蘆學(xué)璋,郭永玉,李靜,2014)。生活環(huán)境的不足和資源的缺失,可能使得低社會階層個體更多地關(guān)注自身的需要、優(yōu)先考慮自己的利益,而做出親社會行為將會消耗自身的成本,從而削弱了低階層做出利他行為的動力。實證研究表明,與低階層相比,高階層個體在社區(qū)或團體中融入程度更高,更積極主動參與志愿活動(Penner,

Dovidio, Piliavin, & Schroeder, 2005);在回報預(yù)期低的條件下,低階層的親社會行為顯著低于高階層(蘆學(xué)璋等,2014)。

社會比較的視角為此提供了新的思路,社會比較是指個體通過與他人的比較來認(rèn)識自我、評價自己的過程。費斯廷格認(rèn)為,人們都有評價自己的觀點和能力的內(nèi)驅(qū)力,當(dāng)現(xiàn)實生活中缺乏客觀的評價標(biāo)準(zhǔn)時,人們往往會通過與他人的比較來評價自己(寇彧,田啟瑞,唐順艷,2012)。Klein(2003)在研究中,分別給予被試關(guān)于將作業(yè)任務(wù)與他人比較的積極反饋和消極反饋,發(fā)現(xiàn)給予積極社會比較反饋,即進行向下比較的被試在之后的任務(wù)中更愿意提供幫助信息;而鄭曉瑩、彭泗清和彭璐珞(2015)的研究發(fā)現(xiàn),與向上比較和無比較條件相比,向下比較會提高人們的同理心,進而增加人們的親社會行為表現(xiàn)。而主觀社會階層正是個體在與他人比較時知覺到自身在社會中所處的位置,因此可以推論,由于進行向下比較,高主觀社會階層的個體比低主觀社會階層的個體表現(xiàn)出更多的利他行為,由此提出本研究的假設(shè)一:與啟動較低主觀社會階層的個體相比,啟動高主觀社會階層的個體表現(xiàn)出更多的利他行為。

控制感(the sense of control)是個人認(rèn)為自己能對外部情境和內(nèi)心感受加以改變和操控的知覺,是對于自己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事物結(jié)果的判斷(Skinner,1995)。研究表明,個體的社會階層影響其控制感水平。比如有研究發(fā)現(xiàn)家庭貧困容易導(dǎo)致青少年不良的發(fā)展結(jié)果:家庭收入低的青少年對未來的思考模糊不清,缺少積極的預(yù)期,認(rèn)為自己不能夠掌控未來,缺乏自信,自我評價水平低。較高的社會經(jīng)濟地位,意味著更多的社會資源,預(yù)示著更高的自信心水平和問題解決能力(Pautler & Lewko,1987);Kraus等人(2012)的研究證明高社會階層的個體相比于低社會階層的個體的控制感水平要高,個人控制感水平較高而感知到的限制較低(Lachman & Weaver,1998)。由此提出本研究的假設(shè)二:與啟動較低主觀社會階層的個體相比,啟動高主觀社會階層的個體控制感水平較高。

從社會比較的視角來看,高主觀社會階層的個體會做出更多的利他行為,而此影響的作用機制尚需進一步的討論研究。結(jié)合已往的研究,控制感可能在其中起到了中介作用。關(guān)于控制感與親社會行為之間關(guān)系的研究表明,控制感水平高的個體表現(xiàn)出更多的親社會行為。Rudolph,

Roesch, Greitemeyer和Weiner,

(2004)所做的關(guān)于助人行為和攻擊行為的元分析發(fā)現(xiàn),控制感與親社會行為存在顯著正相關(guān);李悠,江信文和王飛雪(2014)的研究也發(fā)現(xiàn),高控制感的情境能增加女性的信任行為。還有研究發(fā)現(xiàn),那些認(rèn)為自己的行為與對手的行為間有著某種聯(lián)系的個體會表現(xiàn)出更多的合作行為(Robinson,Sloman,Hagmayer,& Hertzog,2010)。因此可以推論,較高的主觀社會階層會提高個體的控制感水平,進而增加個體的親社會行為表現(xiàn)。由此提出本研究的假設(shè)三:控制感在主觀社會階層對利他行為的影響中起中介作用。

2 方法

2.1 被試

將實驗材料以問卷的形式發(fā)布在“問卷星”網(wǎng)站上,三天內(nèi)在南京某高校征集被試117名。其中男性36人,女性81人,年齡范圍在18~27歲,年齡均值21.10,標(biāo)準(zhǔn)差1.90。

2.2 實驗材料

主觀社會階層啟動:采用Piff等人(2010)設(shè)計的啟動范式,給被試呈現(xiàn)如圖1所示的十級階梯,并隨機呈現(xiàn)一組最低或最高社會階層民眾的生活景象圖片,要求被試將自己的生活情況與之進行對比。呈現(xiàn)低社會階層生活景象圖片的被試即為高主觀社會階層啟動組(簡稱高階層組),呈現(xiàn)高社會階層生活景象圖片的被試即為低主觀社會階層啟動組(簡稱低階層組)。指導(dǎo)語如下:“請您想象如圖所示的一個10級階梯,這個梯子代表了中國人所處的不同的社會階層,等級越高,表示其所處的階層地位越高。例如,01代表社會最底層,這些人的生活境況是最糟糕的,教育程度最低、工作最不體面、收入最低下;10代表社會最高層,這些人的生活境況是最優(yōu)裕的,他們受教育程度高、工作最體面、收入最高。接下來,將以圖片的形式向您呈現(xiàn)上述階梯中最高(低)層民眾的生活景象,如前所述,他們的生活境況是最優(yōu)裕(糟糕)的,收入最高(低)、受教育程度高(低)、工作最體面(不體面),請將您自己的生活情況與之進行對比,思考您與他們之間的差別?!?/p>

主觀社會階層啟動操作的有效性檢驗:為檢驗被試是否認(rèn)真閱讀了啟動材料,在進行啟動操作有效性前進行啟動材料內(nèi)容的檢驗,要求被試回答“材料呈現(xiàn)的是社會階梯中哪一級民眾的生活景象”;對于呈現(xiàn)低社會階層民眾生活景象圖片的高階層組,被試的選擇大于中位數(shù)5則不能通過檢驗;反之,對于呈現(xiàn)高社會階層民眾生活景象圖片的低階層組,被試的選擇小于中位數(shù)5則不能通過檢驗。之后進行主觀社會階層啟動操作的有效性檢驗,參照Piff等人(2010)的檢驗方法,讓被試報告當(dāng)下的主觀社會階層,要求被試回答“您覺得自己位于梯子的哪一級?”

利他行為的測量:采用經(jīng)典獨裁者博弈的變式。獨裁者博弈作為經(jīng)濟學(xué)的經(jīng)典博弈,經(jīng)常被心理學(xué)家用來測量被試的公平、利他和親社會行為(Piff et al., 2010)。本實驗中將被試與陌生人搭檔為一組,由被試來分配一定數(shù)額的金錢,對方只能接受。BenNer,Kramer和Levy(2008)在研究中比較了獨裁者博弈實驗中使用實際的金錢(被試實際分配給接受者的金額數(shù))與假設(shè)的金額數(shù)目(無真正金額交換,被試指出會給接受者多少數(shù)額),兩種實驗中被試分配的數(shù)額顯著相關(guān)。本實驗采用假設(shè)的金額數(shù)目,讓被試指出會給搭檔多少金額,并在“0、20、40、60、80、100”中做出選擇,被試選擇的金額數(shù)量即為利他行為的操作性定義。

個體的控制感測量:采用Lachman和Weaver(1998)編制的控制感量表。原量表為英文量表,包括兩個維度:個人控制和感知到的限制,該量表已經(jīng)在一些研究中得到了良好的應(yīng)用。將由筆者本人和兩位英語專業(yè)的研究生一同完成量表的翻譯,并進行適當(dāng)?shù)母木帯T勘聿捎?點評分,個人控制維度包含3個項目,感知到的限制維度包含8個項目并且反向計分。原英文量表的內(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為0.86。

2.3 實驗設(shè)計和實驗程序

采用單因素組間實驗設(shè)計。自變量主觀社會階層2水平分別為高主觀社會階層啟動和低主觀社會階層啟動;因變量為利他行為,測量指標(biāo)為被試在獨裁者博弈中分給搭檔的金額數(shù);控制感測量指標(biāo)為控制感量表得分。

被試掃描二維碼獲取鏈接,閱讀指導(dǎo)語后隨機呈現(xiàn)高階層或低階層的啟動材料;然后進行啟動材料的內(nèi)容檢驗和啟動操作的有效性檢驗;接著被試完成與匿名搭檔的獨裁者博弈,給被試的指導(dǎo)語是“系統(tǒng)將你與另一名陌生被試隨機搭檔成一組,給每組100元的獎勵,由你來進行分配,搭檔只有接受的權(quán)力,而對方不論你如何分配,都必須接受你的決定,哪怕他分文未得,另外,對此分配規(guī)則和金錢數(shù)量對方是知道的。那么,你會分給你的搭檔多少錢?”然后被試填寫控制感問卷;最后被試填寫性別和年齡并提交答卷。

2.4 數(shù)據(jù)處理

考慮到實驗過程的任務(wù)量和被試做出回答的合理性,將以下兩種情況的被試剔除:(1)問卷完成總用時小于100s;(2)未通過啟動材料內(nèi)容檢驗,即“材料呈現(xiàn)的是社會階梯中哪一級民眾的生活景象?”一題高階層組被試的選擇大于中位數(shù)5或低階層組被試的選擇小于中位數(shù)5。剩余有效被試100人,有效率85.5%,男性31人,女性69人,其中高階層組50人,低階層組50人,年齡均值20.95,標(biāo)準(zhǔn)差1.84。

3 結(jié)果與分析

3.1 主觀社會階層啟動分組檢驗

對數(shù)據(jù)進行主觀社會階層啟動有效性的檢驗,獨立樣本t檢驗結(jié)果顯示高階層組自我報告的主觀社會階層得分顯著高于低階層組,t(98)=2.464,p=0.015。該結(jié)果表明,主觀社會階層啟動有效。

3.2 主觀社會階層對控制感與利他行為的影響

對高階層組與低階層組的利他行為指標(biāo),即獨裁者博弈中給出的金額數(shù),以及控制感得分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jié)果如表2所示。該結(jié)果表明,高階層組給出的金額數(shù)顯著大于低階層組,效應(yīng)量Cohens d=0.417,即啟動較高主觀社會階層的個體比啟動較低主觀社會階層的個體表現(xiàn)出更多的利他行為,假設(shè)一成立;而高階層組與低階層組的控制感得分差異未達到顯著水平,效應(yīng)量Cohens d=0.230,即啟動較高主觀社會階層的個體與啟動較低主觀社會階層的個體控制感沒有顯著差異,假設(shè)二不成立。

3.3 控制感在主觀社會階層與利他行為間的中介作用

當(dāng)考慮自變量X對因變量Y的影響時,如果X通過影響變量M來影響Y,則稱M為中介變量(溫忠麟,張雷,侯杰泰,劉紅云,2004)。因此,參照溫忠麟等人(2004)所建議的中介作用檢驗程序,采用回歸分析考察控制感的中介作用。根據(jù)檢驗程序,構(gòu)建了三個方程并依次進行了檢驗,結(jié)果表明:主觀社會階層啟動對利他行為有顯著的預(yù)測作用(β=4.800,p=0.042);控制感對利他行為沒有顯著的預(yù)測作用(β=-0.113,p=0.501);中介變量進入回歸方程后,控制感對利他行為沒有顯著的預(yù)測作用(β=-0.153,p=0.355)。由此可知,控制感未在主觀社會階層啟動與利他行為之間起中介作用,假設(shè)三不成立。

3 討論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較高主觀社會階層的個體比較低主觀社會階層的個體表現(xiàn)出更多的利他行為,而控制感水平不存在顯著差異,且未檢驗到中介效應(yīng)。

該結(jié)果與社會比較視角的觀點一致,向上社會比較通常導(dǎo)致心理壓力與自我威脅(Sherman & Hartson,2011),進而消耗心理資源,這使得他們有限的資源集中于解決自身問題,而注意不到他人的需要;而向下比較后自我得到肯定和滿足(Wills,1981),從而有更多的心理資源去關(guān)注他人,進而可能表現(xiàn)出更多的利他行為。同時,本研究通過對主觀社會階層進行啟動操作,克服了僅相關(guān)關(guān)系的不足。研究表明,僅僅是短暫的階層啟動,就能使被試表現(xiàn)出那些長期出于某階層的個體所表現(xiàn)出的行為模式(Kraus,Tan,& Tannenbaum,2013)。操作有效性的檢驗也證明,讓被試想象自己與社會最高層或最低層進行比較能夠有效啟動主觀社會階層較低或較高的感受。

但啟動個體的較高或較低的主觀社會階層,對個體的控制感水平未產(chǎn)生影響,而Kraus等人(2012)的研究發(fā)現(xiàn)高社會階層的個體相比于低社會階層的個體的控制感水平要高,其原因可能在于本研究中使用的控制感量表更多測量的是被試特質(zhì)性的控制感水平,而特質(zhì)性的控制感水平較難在啟動的情境下發(fā)生變化,因此在實驗中未能發(fā)現(xiàn)顯著效應(yīng),也未能檢驗到中介效應(yīng)。在后續(xù)的研究中,可以考慮對情境性的個體控制感水平進行測量,從而進一步確定主觀社會階層與控制感的關(guān)系。

參考文獻

胡小勇, 李靜, 蘆學(xué)璋, 郭永玉 (2014). 社會階層的心理學(xué)研究:社會認(rèn)知視角. 心理科學(xué), 37(06), 1509-1517.

寇彧, 田啟瑞, 唐順艷 (2012). 社會比較視角下的親社會行為研究及其培養(yǎng). 教育研究與實驗, 01, 89-93.

李悠, 江信文, 王飛雪 (2014). 性別及控制感對中國大學(xué)生信任行為的影響. 心理與行為研究, 12(06), 847-850.

蘆學(xué)璋, 郭永玉, 李靜 (2014). 社會階層與親社會行為:回報預(yù)期的調(diào)節(jié)作用. 心理科學(xué), 37(05), 1212-1219.

陸學(xué)藝 (2003). 當(dāng)代中國社會階層的分化與流動. 江蘇社會科學(xué), 04, 1-9.

溫忠麟, 張雷, 侯杰泰, 劉紅云 (2014). 中介效應(yīng)檢驗程序及其應(yīng)用. 心理學(xué)報, 36(05), 614-620.

鄭曉瑩, 彭泗清, 彭璐珞 (2015). “達”則兼濟天下?社會比較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及心理機制. 心理學(xué)報, 47(02), 243-250.

Adler, N. E., Epel, E. S., Castellazzo, G., & Ickovics, J. R. (2000). Relationship of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social status with psyc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functioning: Preliminary data in healthy, White women. Health psychology, 19(6), 586.

BenNer, A., Kramer, A., & Levy, O. (2008). Economic and hypothetical dictator game experiments: Incentive effects at the individual level. The Journal of SocioEconomics, 37(5), 1775-1784.

Boyce, C. J., Brown, G. D., & Moore, S. C. (2010). Money and happiness rank of income, not income, affects life satisfacti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1(4), 471-475.

Klein, W. M. (2003). Effects of objective feedback and “single other” or “average other” social comparison feedback on performance judgments and helping behavior.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9(3), 418-429.

Kraus, M. W., Piff, P. K., MendozaDenton, R., Rheinschmidt, M. L., & Keltner, D. (2012). Social class, solipsism, and contextualism: How the rich are different from the poor. Psychological Review, 119(3), 546-572.

Kraus, M. W., & Stephens, N. M. (2012). A road map for an emerging psychology of social class. 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 6(9), 642-656.

Kraus, M. W., Tan, J. J., & Tannenbaum, M. B. (2013). The social ladder: A rankbased perspective on social class. Psychological Inquiry, 24(2), 81-96.

Lachman, M. E., & Weaver, S. L. (1998). The sense of control as a moderator of social class differences in health and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4(3), 763-773.

Lareau, A., & Conley, D. (2008). Social class: How does it w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Pautler, K. J., & Lewko, J. H. (1987). Childrens and adolescents views of the work world in times of economic uncertainty. New Directions for Child and Adolescent Development, 1987(35), 21-31.

Penner, L. A., Dovidio, J. F., Piliavin, J. A., & Schroeder, D. A. (2005). Prosocial behavior: Multilevel perspectives. Annu. Rev. Psychol., 56, 365-392.

Piff, P. K., Kraus, M. W., Cté, S., Cheng, B. H., & Keltner, D. (2010). Having less, giving more: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class on prosocial behavio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9(5), 771.

Rao, L. L., Han, R., Ren, X. P., Bai, X. W., Zheng, R., Liu, H.,... Li, S. (2011). Disadvantage and prosocial behavior: the effects of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 32(1), 63-69.

Robinson, A. E., Sloman, S. A., Hagmayer, Y., & Hertzog, C. K. (2010). Causality in solving economic problems. The Journal of Problem Solving, 3(1), 106-130.

Rudolph, U., Roesch, S., Greitemeyer, T., & Weiner, B. (2004).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help giving and aggression from an attributional perspective: Contributions to a general theory of motivation. Cognition and Emotion, 18(6), 815-848.

Sherman, D. K., & Hartson, K. A. (2011). Reconciling selfprotection with selfimprovement. In M. D. Alicke & C. Sedikides (Eds.), Handbook of selfenhancement and selfprotection(pp. 128-151).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Skinner, E. A. (1995). Perceived control, motivation, & coping (Vol. 8): Sage Publications.

Wills, T. A. (1981). Downward comparison principles in social psychology.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0(2), 245.

AbstractThe subjective social class is the position of the individual in the society when compared with others. In this study, we examined the influence of subjective social class on altruistic behavior and the effect of control. 117 subjec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one group was higher subjective social class, and the other group was lower subjective social class. Measure index of altruistic behavior using dictator gam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mpared with individuals with lower subjective social class, higher subjective social class showed more altruistic behavior.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the control level, and the mediating effect was not significant.

Key words: subjective social class;altruistic behavior;sense of control

猜你喜歡
利他行為
10~12歲兒童社會價值取向?qū)Φ谌嚼袨榈挠绊懀呵榫w的作用*
組織中利他行為的可持續(xù)性及其前因機制:基于主動性動機視角*
關(guān)系型人力資源管理實踐對受益人利他行為的影響:基于道德補償?shù)囊暯?
感恩和領(lǐng)悟社會支持在上海市臨床醫(yī)學(xué)本科生共情能力與利他行為間的作用分析
小學(xué)生利他行為傾向問卷的編制
積極心理學(xué)視角下高職學(xué)生的網(wǎng)絡(luò)利他行為研究
利他行為研究綜述
傳承利他文化 弘揚助人品質(zhì)
中庸實踐思維視角下的網(wǎng)絡(luò)及現(xiàn)實利他行為比較
具身認(rèn)知視角下的大學(xué)生利他行為探究
南投县| 赤峰市| 石景山区| 龙井市| 成安县| 古蔺县| 宁乡县| 苏尼特左旗| 临安市| 贺兰县| 巢湖市| 平度市| 合江县| 定西市| 清徐县| 武乡县| 南涧| 高台县| 库车县| 张掖市| 吉首市| 藁城市| 白玉县| 万安县| 肇州县| 永靖县| 岑溪市| 轮台县| 九江市| 阳高县| 辉县市| 琼结县| 鸡东县| 彭山县| 东辽县| 柘城县| 古蔺县| 来宾市| 长顺县| 长沙市| 洪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