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立亞
將民間手工藝融入課堂教學中的嘗試和探討
——以滁州竹編為例
竇立亞
摘要:滁州竹編是當?shù)匾豁梼?yōu)秀的民間手工藝。然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滁州竹編逐漸萎縮,甚至走向邊緣化。本文以滁州竹編為例嘗試將民間手工藝融入到美術設計類課堂教學中,并對其進行了可行性分析。通過調研、訪談和文獻資料的查閱,了解滁州竹編的歷史和現(xiàn)狀,指出滁州竹編缺乏設計創(chuàng)新是導致其瀕臨消失的主要原因。引導學生分別從功能性、工藝性以及審美性三個方面提升竹編產品的設計附加值,一方面使學生了解和熱愛我國優(yōu)秀的民間手工藝,另一方面也使民間手工藝得到傳承和創(chuàng)新。
關鍵詞:民間手工藝;設計創(chuàng)新;竹編;課堂教學
民間手工藝品曾是人們最熟悉最常用的生活用品,千百年來手工藝人通過口傳身授的方式世代傳承,遵照“源于生活,用以生活”的樸素原則,生產出大量的、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日常生活用品。民間手工藝品樸素實用,物美價廉,又因其手工制作的溫暖和細膩深深的印刻在人們的記憶里。但近一百年來,受到大工業(yè)機械化生產的沖擊,以及人們生活、審美等因素的改變,民間手工藝行業(yè)逐漸萎縮甚至有瀕臨消失的危險,[1]猶如一道漸行漸遠的風景,逐漸遠離人們的生活。
但是,曾發(fā)揮巨大作用的民間手工藝品不僅僅只是生活用品,還是時代的縮影,它生動的反映了當時社會的設計、審美、制作工藝、民俗風情等,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不僅如此,蘊含在民間手工藝品中溫暖的情懷和對生活的生動體現(xiàn)是大工業(yè)化產品所不具備的。因此對優(yōu)秀的民間手工藝品進行保護和研究,使其得以傳承下去并適應現(xiàn)代人們的生活方式就變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基于此,本文嘗試將滁州竹編融入到美術設計類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認識和學習滁州竹編的優(yōu)秀設計元素,并對其進行設計創(chuàng)新,使滁州竹編這一優(yōu)秀的民間手工藝得到傳承并發(fā)揚光大。
一、將滁州竹編工藝融入到課堂教學的可行性分析
(一)滁州竹編歷史悠久,竹材料豐富
滁州竹編是安徽省傳統(tǒng)的名牌產品,過去有著龐大的市場,它被制作成菜籃、背簍、簸箕、籮筐等,是最常見的生活用品。據(jù)民國初年《滁縣鄉(xiāng)土志》記載:“篾工較善,劈竹為絲,編成網(wǎng)籃、提籃、籮筐、米篩等品,細密而堅,最稱適用。乘津浦車過滁者,於站旁購買,多爭先恐后焉?!盵2]由此可看出滁州竹編在極盛時期的情景。滁州地處皖東,溫暖濕潤的氣候非常適合竹子的生長,竹資源非常豐富,猶以西部山區(qū)盛產的青竹、毛竹為最佳,竹質堅硬,纖維細長,是編織竹產品的上好材料?!熬偷厝〔摹焙汀霸牧系呢S富”為滁州竹編融入到課堂教學中提供了材料上的保證。
(二)有一個現(xiàn)存的竹編交易市場
滁州市東大街是滁州市的竹編產品交易市場,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是滁州竹編的鼎盛時期,曾組織成立竹器生產合作社,專門成立工藝品外貿車間編制滁州特產向國外出口,廣受國外朋友的青睞。[2]直到今日,仍有一些竹編手工藝者在從事這一傳統(tǒng)行業(yè)(如圖1)。人們可以隨時到東大街進行調研訪談和學習竹編技藝,并且可以購買到各種寬度的蔑絲,甚至各種竹編工具,如篾刀、竹鋸、篾千等都能在東大街購買到。
圖1 滁州東大街的竹編店鋪及所售產品
(三)美術學院的支持與肯定
滁州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一直提倡“融入地方特色”“走特色發(fā)展之路”,鼓勵師生多了解本地的民間手工藝,從而提煉出優(yōu)秀的設計元素進行再設計,將“設計貼近生活,融入生活”。美術與設計學院的師生們思維敏捷活躍,專業(yè)的學習使他們能夠從設計的角度重新審視滁州竹編,并能看到這些產品的深層內涵,為滁州竹編的設計創(chuàng)新提供智力支持。
二、對滁州竹編的調研分析
本研究選取了2011級工業(yè)設計的畢業(yè)設計和2013級視覺傳達的《材料表現(xiàn)》作為試點,嘗試將滁州竹編技藝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師生們經(jīng)過近一周的訪談和調研掌握了如下資料:
(一)竹編從業(yè)者年齡較大,后繼乏人
滁州市東大街的竹編店鋪都是自產自銷,店主年齡較大,平均年齡63歲,大部分都是從十幾歲開始學習竹編,從事竹編一輩子。竹編產品工藝復雜,經(jīng)濟利潤微薄,原有的竹編市場逐漸被塑料制品等所蠶食,并且竹編從業(yè)者后繼乏人。年輕人寧愿外出打工也不愿意學習竹編,老藝人們心痛自己手藝的失傳。
(二)竹編產品更注重的是實用價值
目前滁州市東大街所售的竹編產品多為竹籃、篩子、簸箕、籮筐等,這些產品體型較大,承重能力好,注重的是“結實耐用”,而非“美觀精致”,形制和功能多側重于農具。隨著農業(yè)現(xiàn)代化以及大批農民進城務工,這些竹編農具在現(xiàn)代生活中并無太大的市場。在我們調研的5家竹編店鋪中就有3家在半個月內未賣出一件。慘淡的銷售狀況迫使竹編手工藝者紛紛改行或關門,曾經(jīng)熱鬧非凡的東大街只剩下不到10家竹編店鋪在繼續(xù)堅守。
(三)竹編產品缺乏創(chuàng)新,產品的功能和式樣幾十年都不變
本研究走訪的幾位竹編老藝人均表示:自己現(xiàn)在編織的形制和花紋還是當年師傅所傳授的,這樣形制的產品已經(jīng)編了幾十年了。也就是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竹編產品和現(xiàn)在的并無太大區(qū)別。面對已經(jīng)變化了的生活方式,面對以中青年為主的消費群體,面對多樣化和特色化的市場需求,滁州竹編并未做出積極的回應,產品依然停留在“農具”和“結實耐用”的階段。產品損耗周期長、造型和功能缺乏創(chuàng)新、無法適應現(xiàn)代的生活方式……這些因素都導致了滁州竹編逐漸萎縮,逐漸被市場邊緣化。
三、將滁州竹編融入到美術設計類課堂教學中的嘗試
通過對滁州竹編的調研和分析,師生們深刻認識到:竹編技藝要想在現(xiàn)有的市場環(huán)境中生存下去,必須借助于第三方“設計”的力量進行轉型。設計教育家陳之佛的“研究材料、研究工藝、研究消費者的生活習慣”給了本文研究的著力點和出發(fā)點,[3]師生們認為滁州竹編必須從注重實用性轉向兼顧觀賞性、工藝性和收藏性,成為與現(xiàn)代生活方式相匹配的、有地方特色的民間工藝品。因此本文主要從功能性、工藝性以及審美性三個方面對滁州竹編產品進行設計創(chuàng)新。
(一)從功能性方面對滁州竹編進行設計創(chuàng)新
對滁州竹編的功能性進行設計創(chuàng)新,首先應突破“大而笨重”的視覺感受,向著輕便靈巧的方向轉變?!皞鹘y(tǒng)竹編器具有些過于復雜的結構和偏重的使用感受,不太適合現(xiàn)代家用器具簡潔、輕便的特點。”[4]因此,將本次的竹編產品定義為“適合現(xiàn)代家居環(huán)境的生活日用品”,同學們認真研究了現(xiàn)代消費者的生活習慣,并進行分類和列舉,逐一的進行討論和思考,探討與滁州竹編結合的可能性(如圖2)。
圖2 對現(xiàn)代消費者生活方式的研究
引導學生對現(xiàn)代人們生活習慣和居家環(huán)境進行研究后,結合滁州竹編的材質以及編織工藝,重新設計新的竹編產品。在前期的設計調研中,學生已經(jīng)向滁州竹編老藝人們學習了簡單的竹編技法,包括打底、配色、收口以及形體的控制等,加上自己對現(xiàn)代家居生活的理解,開始將設計創(chuàng)意融入到竹編產品中,設計制作出具有一定實用功能且靈巧漂亮的竹編家居用品(圖3)。
圖3 學生設計的竹編家居用品
(二)從工藝性方面對滁州竹編進行設計創(chuàng)新
引導學生優(yōu)化竹編產品的工藝,探討竹材與其他材料結合的可能性。竹編產品色澤清新淡雅,又因其綠色環(huán)保受到現(xiàn)代人的歡迎,但竹材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形體不好控制、容易變形、開裂等,根據(jù)這些特性,學生在自己的作品中嘗試結合毛線、銅絲、木材、藤條、藍印花布、宣紙、玻璃、塑料等(如圖4),充分發(fā)揮每一種材料的特性,揚長避短,積極探索竹瓷結合、竹金結合、竹木結合的可能性,感受竹材與其他材料配合使用時帶來的碰撞與融合。
不僅積極探索竹編與其他材料結合的可能性,同學們還嘗試將其他材料的加工工藝運用到竹材上。比如根據(jù)竹編產品的功能以及所使用的材料特性,榫接、鉚釘、燙畫、雕刻、鏤空、粘貼、纏繞等都被同學們創(chuàng)造性的運用到自己的竹編產品中,在傳統(tǒng)竹編的基礎上采用其他的加工工藝,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為竹編產品的創(chuàng)新設計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fā)展空間。
圖4 對滁州竹編工藝性上的設計創(chuàng)新
(三)從審美性方面對滁州竹編產品進行設計創(chuàng)新
從審美的角度出發(fā),突破滁州竹編產品局限
于日常用品,從“農耕社會的生活用品”向著“消費社會的觀賞用品”方向轉變,從實用性向觀賞與收藏方向轉型,使新的竹編產品具有“有意味的形式”,具有雕塑般的美感。師生們對比了中日兩國的竹編技藝在工業(yè)化沖擊下所采取的應對策略,[5]借鑒了日本竹編的“豐富的細節(jié)和質地樣式開拓了更大的創(chuàng)造與表現(xiàn)領域,包括視覺對比尺度的把握、動感元素的加入、材料特征的凸顯等?!盵6]師生們努力將滁州的竹編產品設計成能夠承載某種情感的觀賞性產品,向禮品和工藝品方向轉型。
如,有同學將自己的作品設計成竹編裝飾畫,利用人們的懷舊情緒,將以前常見的竹席、背簍、扁擔、籮筐等生活用品按比例縮小后編制出來,通過精心的布局設計,裝裱在畫框中,并通過后期的氛圍塑造營造出一種質樸而懷舊的感覺,使設計后的竹編產品成為適合觀賞的、帶有一定情感的紀念品,成功脫離竹編產品的原有功能(如圖5)。這種帶有情感因素、有自己設計內涵的產品很容易引起消費者的共鳴,受到消費者的認可和歡迎,也為滁州竹編的轉型提供參考。
圖5 對滁州竹編審美性上的設計創(chuàng)新
[參考文獻]
[1]楊宛瑩.我國傳統(tǒng)竹編工藝之現(xiàn)代傳承與產品創(chuàng)新研究[D].無錫:江南大學.2013.
[2]滁州花籃[EB/OL].2013-08-25.http://baike.baidu.com/view/2991697.htm.
[3]林銀雅.陳之佛圖案教學思想研究[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06(2):175.
[4]王安霞,王應.江南傳統(tǒng)竹編器具的再生設計研究[J].裝飾,2014(3):105.
[5]劉肖健,徐瑤,吳艷燕,等.工業(yè)化背景下的竹藤編織產品的風格變遷[J].包裝工程,2013(16):79-81.
[6]張露芳,劉肖健.靜謐與駢繁——日本當代竹編藝術發(fā)展的啟示[J].文藝研究,2011(4):159.
責任編輯:李應青
中圖分類號:J52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1794(2016)03-0123-03
作者簡介:竇立亞,滁州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工業(yè)設計,產品設計(安徽 滁州 239000)。
基金項目:滁州學院教學研究項目(2014jyy035)
收稿日期:2015-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