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遵禮
“以審判為中心”的司改背景下庭審記錄方式的信息化改革
——以刑事審判為例
李遵禮*
長久以來,理論研究和司法實踐中都忽視了對庭審記錄的足夠關注,在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中也是濃墨重彩地研究制度層面的宏觀架構,對庭審記錄的技術性操作研究卻吝惜筆墨,導致“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受到庭審記錄的技術掣肘。庭審記錄往往簡單地把公訴方宣讀的供述筆錄、證言筆錄等偵查筆錄記載為“略,參見偵查卷宗第某卷第某頁”,弱化了庭審的意義,使庭審僅僅成了確認偵查結果的流水線作業(yè),導致庭審中心化處于“空轉”。庭審記錄的信息化改革能夠推動庭審的實質化。
審判中心主義;庭審記錄;信息化
對于庭審記錄的重要性,無論在學理上(包括各種訴訟法教科書中)還是實踐中均未引起必要的重視。實際上,庭審記錄是實現(xiàn)審判中心主義十分重要的技術性工作之一,①龍宗智:《論建立以一審庭審為中心的事實認定機制》,載《中國法學》2010年第2期。現(xiàn)行的傳統(tǒng)庭審記錄方式已經(jīng)難以滿足“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對庭審實質化的要求,也難以滿足“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對庭審中心化的要求。
(一)法律規(guī)范的粗略
我國對庭審記錄的相關規(guī)定散見于法律和司法解釋中(見表1),但僅僅做了粗略的規(guī)定。這些規(guī)定比較籠統(tǒng)、寬泛,對庭審筆錄應該囊括哪些內(nèi)容沒有規(guī)定,實踐中只好由書記員自行決定,如果記錄的內(nèi)容得不到當事人認同便會引起爭執(zhí)。另外,這些法律規(guī)范對庭審筆錄的制作標準、制作要求、制作程序以及如何申請補正等具體問題也缺乏詳細的規(guī)定,使庭審筆錄在現(xiàn)實運行中陷入失范的困境。另外,理論界對庭審記錄缺乏應有的關注,也導致庭審記錄在實踐運行中無法獲得理論上的指引。
表1 我國有關庭審記錄的相關法律規(guī)范
(二)司法實踐運行的現(xiàn)狀
筆者以2015年C市Y中級人民法院刑事審判庭審結的前100件刑事案件的庭審筆錄為分析樣本,通過查閱電子卷宗和同步錄音錄像、發(fā)放調(diào)查問卷、開展訪談等方式對庭審筆錄的現(xiàn)狀進行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存在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1.庭審筆錄大量記載“略,參見偵查卷宗第某卷第某頁”來代替記錄公訴人宣讀的偵查卷宗材料。
在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庭審筆錄往往對公訴人在庭審中所宣讀的公訴書、庭前供述筆錄、證人證言筆錄、鑒定意見書等相關筆錄的具體內(nèi)容不予記錄,取而代之的只是簡單地把公訴人宣讀材料所在偵查卷宗的第幾卷第幾頁記錄在庭審筆錄里。比如在調(diào)研李某犯故意傷害罪一案中,公訴人宣讀的兩份證人證言筆錄,一名同案被告人的庭前供述筆錄以及鑒定部門的鑒定意見等內(nèi)容在庭審筆錄中沒有任何記載,僅僅記錄相關材料對應所在偵查卷宗的卷冊和頁碼。在C市Y中級人民法院100件刑事案件庭審筆錄的分析樣本中,這種情況非常普遍(見圖1)。
圖1 庭審筆錄樣本對公訴人所宣讀的公訴書和偵查筆錄的記錄情況
2.庭審筆錄在歸納陳述時存在加工、挑選、曲解陳述人意思的情況。
【案例一】張某犯故意傷害罪一案。被告張某在庭審中供述:“我聽說我老婆被徐某打了,我就走出單位去外轉轉,看能不能碰到徐某,如果碰到的話我就跟他說一下這件事情,想讓他賠禮道歉,這件事情就這樣解決了?!蓖徆P錄記載為:“我得知徐某打了我老婆后,我就從單位出發(fā)去找徐某解決,要他賠禮道歉?!?/p>
【案例二】陳某犯搶劫罪一案。審判長問被告人張某是否在10天之前收到起訴書副本?是否在3天之前收到法院傳票?被告張某回答:“我收到了起訴書副本,也收到了傳票。但是我記不清是時候收到的,收到多少天了?!睂徟虚L:“在卷材料顯示你于10天前收到起訴書副本,于3天前收到法院傳票?!北桓鎻埬?“好的。”庭審筆錄記載為:“審判長:‘張某,你是否在10天前收到起訴書副本,在3天之前收到法院傳票?’張某:‘是的?!?/p>
【案例三】韓某犯故意殺人罪一案。被告人韓某在庭審中供述:“當時我倆扭打在一起,慌亂中我拿起一把水果刀亂刺,刺到哪記不清了,隱約有一點印象,好像劃到了他的手?!蓖徆P錄記載為:“當時情況比較慌亂,我拿起一把水果刀亂刺,結果刺傷了他的手?!?/p>
以上只是從調(diào)研樣本中摘錄的三個案例,事實上樣本中存在很多類似的情況。案例一在歸納被告人意思時存在加工記錄,有意無意增強了被告“主動出擊”的主觀故意。案例二在記錄時挑選了被告人的意思表示,使存疑的程序合法瞬間毋庸置疑。案例三的庭審筆錄曲解了被告人的意思,使不確定的案件事實經(jīng)過筆尖一揮變得清晰可見。
3.庭審筆錄很少或無法記錄人的表情、態(tài)度、肢體語言等非語言表達方式。
人類的交流與表達方式除了語言之外,還有大量能夠貼切傳達人之所思、所想、所感的方式,如笑、哭、微表情、肢體語言等等,這些被稱作“沉默的語言”。在調(diào)研中,很多庭審筆錄都沒有對訴訟參與人的這些非語言表達方式進行記錄,有記錄的也只能記錄一些簡單的非語言表達,如,哭、顫抖、點頭等。對于恐懼、堅定、猶豫、疑惑等深層次的非語言表達在筆錄樣本中沒有得到絲毫體現(xiàn),但卻在錄音錄像樣本中真實發(fā)生(見圖2)。
圖2 庭審筆錄樣本對非語言表達的記錄情況
4.因庭審筆錄內(nèi)容的記載、補正、簽字確認導致的矛盾多發(fā)。
在與法官訪談調(diào)研中發(fā)現(xiàn)(見圖3),現(xiàn)實中很多當事人認為庭審筆錄記載內(nèi)容未能準確表達自己意思,或者要求更改補正庭審記錄內(nèi)容,但對方當事人又不同意法院更改補正,而我國法律對庭審筆錄的記錄和補正只是籠統(tǒng)地進行了規(guī)定。另外,還有很多當事人對庭審筆錄因為種種原因拒絕簽字,雖然相關法律規(guī)范對此規(guī)定了解決辦法,但仍導致當事人對法院的不信任,甚至演變成申訴、上訪。廣受關注的云南澄江縣法院“拷律師”案就是因律師認為庭審筆錄遺漏了自己觀點拒絕在庭審筆錄上簽字所引發(fā)的沖突。
圖3 法官在辦案中遇見因庭審筆錄的記載、補正、簽字而產(chǎn)生矛盾的情況
5.庭審筆錄無法全景式反映法庭全貌。
庭審筆錄只能反映訴訟參與人的意思表達,對法庭設置、法官、檢察官及陪審員舉止、旁聽情況等法庭場景沒有記錄或無法記錄。但在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下,在庭審中所有可能影響證據(jù)采信、事實認定和定罪量刑的場景都應被記錄下來。另外,庭審筆錄無法對法官、檢察官、陪審員舉止進行監(jiān)督,對當事人或旁聽人員擾亂法庭紀律等行為無法有效固定證據(jù)。
(一)容易導致案卷筆錄中心主義,削弱了審判中心的地位
審判中心主義是近現(xiàn)代司法文明的重要體現(xiàn),也是各國訴訟制度普遍認同的一項基本原則。它要求司法審判在偵查、公訴等整個訴訟活動中居中心地位,保證庭審對證據(jù)采信、事實認定、法律適用中具有終局決定權。但現(xiàn)行庭審筆錄無法反映庭審的原汁全貌,長達幾個小時的開庭審理最后只濃縮成了十幾頁或幾頁紙的筆錄,對公訴人宣讀的筆錄證據(jù)只記載其在偵查卷宗材料的哪一頁,對其內(nèi)容則沒有記錄,導致法官無法根據(jù)本應全景式反映證在法庭、辯在法庭的庭審記錄進行認定事實以及裁判案件,使得法官在庭審結束后仍然轉向查閱移送上來的偵查卷宗材料,導致法庭審理流于形式,屏蔽了庭審活動對偵查、起訴的有效性進行結論性評斷的最終決定作用,弱化了庭審的事實查驗、法理釋明、沖突處理及其正當化功能。①龍宗智:《刑事庭審制度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28頁。另一方面,在上訴案件中,二審法院所要審查的應當是一審法院的裁判結論在認定事實和適用法律方面是否存在“確有錯誤”,因此,一審法院的審理過程和裁判結論應當是二審法院進行上訴審查的重點,為此,二審法院無論以何種方式進行法庭審理活動,都離不開對一審法院審理記錄的審查。②陳瑞華:《偵查案卷裁判主義——對中國刑事第二審程序的重新考察》,載《政法論壇》2007年第5期。由于相同的原因,一審庭審筆錄不能忠實、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庭審活動,對于公訴方宣讀的筆錄證據(jù)內(nèi)容也沒有全面記錄或沒有任何記錄,導致二審法官同樣無法通過庭審筆錄審查一審審理過程和裁判結論,于是不得不再次轉向偵查卷宗材料,凸顯了案卷筆錄中心主義,進一步削弱了庭審本就孱弱的中心地位。
(二)“歸納式記錄”當事人陳述存在信息失真,折損了庭審查明事實的作用
1.口語與書面語的天然鴻溝使當事人意思表達無法準確躍然紙上。
法國語言學家阿里斯(Harris)認為,口語作為一種聽覺符號系統(tǒng),是以時間展開的,具有線條型的特點;文字作為一種視覺符號系統(tǒng),是以空間展開的,具有二維的特點。所以,寫在紙上的文字是靜態(tài)的東西,而口語是充滿活力的辯證語言。③鄭立華:《口語與書面語關系論》,載《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學報》2010年第1期。因此,口語與書面語的歷史起源不同,表達特征不同,承擔的交流傳播功能不同,再加上口語的隨意性、模糊性、跳躍性,作為書面語的庭審筆錄也就不能成為當事人口語的“肖像”,準確表達當事人意思。比如,當事人說話音調(diào)、語速、語氣等等。同時,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很多地區(qū)都有著自己當?shù)氐姆窖?很多方言無法轉換成現(xiàn)代漢語,或者轉化后并不能充分表達方言原意。
2.書記員的主客觀原因導致歸納記錄當事人陳述時存在信息丟失或扭曲。
筆錄是經(jīng)過記錄人主觀認識過濾和重新表達后的產(chǎn)物。④朱立恒:《傳聞證據(jù)規(guī)則與偵查筆錄的運用》,載《法學雜志》2006年第2期。在法庭審理中,一方面,由于書記員客觀上歸納能力欠缺,書面語言組織能力不強,培訓不夠等原因導致庭審歸納記錄存在丟失或曲解陳述人意思。另一方面,由于主觀上書記員有意無意存在挑選、提煉、再加工陳述人的意思,目的是為了確定并固定陳述人模糊的口頭表達,方便法官按照犯罪構成要件進行裁判。同時由于被告人在法庭上處于相對弱勢地位,對庭審筆錄不敢計較太多,大都不會仔細核對,甚至根本不看就簽字確認(見圖4)。
圖4 被告人及辯護人看閱庭審筆錄并簽字確認所用時間情況
(三)庭審筆錄無法記錄當事人的情態(tài)證據(jù),忽視了司法認知規(guī)律
情態(tài)證據(jù)是指在庭審時,被告人或證人的面部、聲音或身體等各部分及其整體上表現(xiàn)出來的能夠證明案件真實情況的材料。①蔡藝生:《讓尾巴搖狗:美國情態(tài)證據(jù)實證研究》,載《時代法學》2012年第5期。20世紀50年代,美國學者麥拉賓發(fā)現(xiàn),一條信息所產(chǎn)生的影響力7%來自文字,38%來自聲音,55%來自表情、動作和服飾等非語言行為。且表情傳達的隱蔽信息更具真實性,無法通過意志加以控制。②謝小劍、顏翔:《論同步錄音錄像的口供功能》,載《證據(jù)科學》2014年第2期。我國傳統(tǒng)司法審判也重視人的神態(tài)表情,采用“五聽訴訟”方式。我國雖從證據(jù)資格、證明力、證明標準等法律上否定了情態(tài)證據(jù),但是司法實踐中仍然發(fā)揮著間接佐證作用(圖5)。情態(tài)與言詞共同消除著意義上的不確定性,表達著事實,并為信息交流所不可或缺,如果忽視情態(tài)證據(jù),必然代表著對合理認知規(guī)律、司法規(guī)律乃至是司法正當性和合理性的忽視和否定。③蔡藝生:《讓尾巴搖狗:美國情態(tài)證據(jù)實證研究》,載《時代法學》2012年第5期。所以,庭審記錄理應把代表客觀真實的當事人情態(tài)記錄下來,否則與審判中心主義的訴訟理念存在背離。
(四)記錄跟不上問答的速度,“嘴巴等筆”削弱了庭審的連貫性和對抗性
書記員的記錄速度遠遠不及人們說話的正常速度,即使在“歸納式記錄”的實踐操作中,由于需要概括歸納當事人的陳述,需要組織語言把當事人的口頭表達轉述成書面語言,書記員的記錄速度仍然跟不上說話的速度。在對庭審錄像樣本調(diào)研中,常常遇到庭審錄像好像突然暫停,原來是法官要求當事人停頓下來等一下,以便讓書記員進行整理記錄。另外,法官常常在庭審中要求當事人把剛剛說過的話重復陳述一遍,或者要求當事人放慢語速,目的都是為了讓書記員有足夠的時間進行記錄。但是這種做法就割裂了庭審的連貫性,也削弱了庭審的對抗性。另外,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要在庭審活動結束后由書記員宣讀或者自己閱讀庭審筆錄,核對無誤后簽字確認,且當事人單方就可以申請法院對自己的陳述進行補正,降低了庭審的效率,損害了庭審筆錄的權威性。
圖6 筆者在中國裁判文書網(wǎng)通過檢索關鍵詞查找相應文書數(shù)量的情況
(一)記錄效率的現(xiàn)實桎梏不能否認“鏡像式記錄”的原本理論邏輯
法作為社會行為規(guī)范,與人類社會并存,具有悠久的歷史。隨著近現(xiàn)代司法的發(fā)展,逐漸形成了“劇場化”的現(xiàn)代司法構造,將情景演繹下的事實調(diào)查、法庭辯論記錄下來,使訴訟過程有據(jù)可查,能在一定程度上情景再現(xiàn)。在信息化技術不發(fā)達的時代,庭審只能通過傳統(tǒng)的人工記錄方式,采取“歸納式記錄”法。但并不能因為庭審記錄效率的現(xiàn)實桎梏而否認庭審記錄本應“鏡像式記錄”的理論邏輯,歸納式記錄只不過是對現(xiàn)實庭審記錄方式的無奈妥協(xié)。在信息化技術高度成熟的今天,在審判中心主義理念背景下,我們對庭審“歸納式記錄”應該重新審視。因為,正義的標準具有歷史性,正義應隨著歷史的不斷發(fā)展被賦予不同的標準。當現(xiàn)代信息化技術對庭審進行全程同步錄音錄像完全可以達到“鏡像式記錄”條件下,我們應該對現(xiàn)行庭審記錄方式進行改革。
(二)對當事人意思的“歸納裁剪”屬于司法判斷權范疇,應由法官專屬
一般來講,對當事人表述的記錄越接近原話就越能忠實地反映當事人意思,就更能達到庭審記錄的功能。然而在司法實踐中絕大多數(shù)書記員無法達到記錄原話的要求,只能對當事人原話進行歸納記錄。一個進行了半天或一整天的庭審,最后由書記員濃縮在幾頁或者十幾頁的筆錄紙上,再由法官從這些筆錄紙上抽絲剝繭出案件事實。這實際上是先由書記員對庭審活動進行第一遍刪繁去冗后形成庭審筆錄,成為法官裁判的依據(jù),再由法官對庭審筆錄進一步去繁存精,裁剪抽離出案件事實,從而適用法律進行裁判。在這里需要重點指出的是,書記員對當事人陳述進行概括歸納記錄,是對案件事實的裁剪,涉及當事人的權利義務的處分,應屬于司法判斷權范疇,只能由法官專屬。所以,現(xiàn)行由書記員對當事人陳述進行歸納裁剪的記錄方式應該進行改革。
正如前所述,審判中心主義對庭審記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來,我國法院信息化建設取得了快速發(fā)展,在此背景下,如果庭審記錄仍然采用傳統(tǒng)人工記錄方式,這無異于用冷兵器思維考量現(xiàn)代戰(zhàn)爭。因此,應該對現(xiàn)行庭審記錄方式進行信息化改革,采用庭審同步錄音錄像為主的方式代替現(xiàn)行庭審筆錄。
(一)同步錄音錄像記錄方式的價值功能
1.裁判依據(jù)。庭審同步錄音錄像將庭審活動以更完整、更立體的方式進行全景再現(xiàn),祛除了筆錄可能存在損害原意或者丟失原始信息的弊端,還可以將當事人的語氣、情緒等情態(tài)證據(jù)忠實記錄,可作為法官對案件進行裁判的依據(jù)。
2.程序性證明。程序性證明是指在司法訴訟過程中,控、辯一方或雙方依法針對各自的程序性請求或程序性爭議,在中立的裁判者面前展開的論述或說服活動。①孫記:《程序性證明——一個證據(jù)法學不可缺失的概念》,載《北方法學》2007年第5期。傳統(tǒng)的庭審筆錄只是法庭上言語的堆砌,并不能清晰反映庭審程序性階段,同步錄音錄像可以作為證據(jù)對庭審程序是否合法進行證明。
3.緩解案多人少壓力。法院書記員的重頭戲工作就是制作各種筆錄,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進行庭審記錄。一個書記員常常要配合多個法官,案件排期開庭也受到書記員不夠的限制。另外,書記員隊伍中還有相當一部分是將來要任命預備法官的,由于書記員不夠,這部分人不得不長期從事書記員工作。而采用同步錄音錄像記錄庭審,能極大地解放書記員,減少案件記錄壓力。
4.監(jiān)督庭審活動。傳統(tǒng)庭審筆錄重點記錄庭上的言語表達,對法官的行為舉止無法記錄?,F(xiàn)實中,有些法官開庭著裝不規(guī)范,接打電話,動不動叱喝當事人,野蠻打斷當事人發(fā)言,這些情況得不到記錄和監(jiān)督,最終將折損司法的威信和法律的力量。通過同步錄音錄像,可以記錄和監(jiān)督庭審活動,成為法官考評的對象,促進法官行為的規(guī)范化。
5.法律人才培養(yǎng)的素材。將整個庭審活動通過同步錄音錄像記錄下來,可以成為法學院校人才培養(yǎng)的教學素材,也可以成為法官培訓的生動素材。
6.司法公開。現(xiàn)階段我國司法公開發(fā)展進程還無法滿足當事人和社會民眾不斷增長的權利主體意識和權利保障需求,也無法滿足新形勢下當事人和社會民眾對司法活動所應具有的程序交涉功能的需求。①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課題組:《關于加強司法公開建設的調(diào)研報告》,載《人民司法(應用)》2009年第5期。進一步深化司法公開的內(nèi)容和方式是人民法院工作的一個重點。通過同步錄音錄像向當事人和社會公眾公開庭審活動,可以作為法院深化司法公開的一個有益探索。
圖6 庭審同步錄音錄像的功能體系圖
(二)庭審同步錄音錄像的制度構建
利用同步錄音錄像進行庭審記錄是一個新鮮事物,由于傳統(tǒng)記錄方式在法院內(nèi)部的工作慣性,以及社會民眾心理接受預期,所以,在推進同步錄音錄像進行庭審記錄過程中應循序漸進,穩(wěn)步推進。
1.確立錄音錄像作為庭審記錄方式的法律地位。按照目前我國的法律規(guī)定,錄音錄像不是法定的庭審記錄方式。雖然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布了《關于庭審活動錄音錄像的若干規(guī)定》,但該規(guī)定把庭審錄音錄像定位為法院審判管理的措施,作為提高法庭記錄質量,核對當事人申請筆錄補正的輔助性手段。該規(guī)定發(fā)布后經(jīng)過近5年的摸索推廣,法院已經(jīng)對庭審錄音錄像進行了硬件改造升級,同時也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jīng)驗,現(xiàn)在應該從制度層面上確立庭審錄音錄像的法律地位,把錄音錄像確立為庭審記錄的法定方式。
2.適用范圍。開庭審理的案件一般都可以運用錄音錄像進行庭審記錄,還包括接訪、執(zhí)行或聽證等活動。但按照法律規(guī)定不公開審理的案件,或者案件調(diào)解部分,經(jīng)檢察院建議或者當事人申請,可以不采用庭審錄音錄像而用傳統(tǒng)的庭審筆錄方式進行記錄,因為錄音錄像具備與外界有較強交互性質的信息化技術和設備,可能會損害當事人利益或公共利益。另外,對于巡回審判等不具備錄音錄像條件的也可以采用傳統(tǒng)筆錄進行庭審記錄。
3.全程進行,同步錄制。用錄音錄像記錄庭審活動必須保證全程不間斷進行,要與庭審進程保持同步。在庭審中因故休息、庭審結束等處理環(huán)節(jié)都要記錄,不得暫?;騽h減錄音錄像。另外,法庭需要設置多個音頻信道,分別記錄法庭全貌、法官席、公訴人席、被告席、辯護席、證人席、書記員席、旁聽席的活動,確保庭審記錄全面、客觀、真實。
4.書記員編輯時間節(jié)點標簽供庭后快速檢索查閱。為了方便庭后對庭審錄音錄像中所需要的某一片段進行快速檢索查閱,錄音錄像軟件應設計可供書記員在庭審錄音錄像過程中進行編輯標簽的功能,書記員可在錄像視頻進度條上編輯注明庭審階段、關鍵語句及時間節(jié)點(見圖7)。
圖7 庭審錄音錄像制作的效果圖
5.程序告知。推行錄音錄像進行庭審記錄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訴訟參與人應該有權利提前知道自己所參與的庭審的記錄方式,所以,人民法院應該提前告知訴訟參與人。一方面應該在給當事人的《開庭傳票》或者給證人、鑒定人的《出庭通知書》上告知將采取全程同步錄音錄像進行庭審記錄;另一方面審判長在宣布開庭時也應進行庭前釋明,說明庭審將采用錄音錄像進行記錄。如果訴訟參與人不同意采用錄音錄像進行庭審記錄,需要向合議庭說明理由,若理由正當充分,經(jīng)合議庭同意,可以不采用錄音錄像進行庭審記錄,而用傳統(tǒng)筆錄方式進行記錄。
6.確立出庭檢察員和陪審員對庭審錄音錄像的監(jiān)督職責。我國相關法律法規(guī)沒有規(guī)定庭審筆錄需要由出庭檢察員簽字確認,實踐中檢察員對庭審筆錄也往往缺乏監(jiān)督。采用庭審錄音錄像進行庭審記錄,就需要出庭檢察員和陪審員對庭審錄音錄像過程進行監(jiān)督。在訴訟參與人、公訴人、陪審員等人的席位面前安裝電子顯示屏,對庭審錄音錄像的畫面進行同步顯示,對錄音錄像過程中的疑問可以向法庭提出。
7.錄音錄像的保存。庭審錄音錄像作為庭審全部活動的記錄,應一并存入電子卷宗內(nèi),保存在服務器上,做到三級聯(lián)網(wǎng)。當事人、承辦人或者上訴法院都可以在內(nèi)網(wǎng)上查閱。同時,為了保證庭審錄音錄像的原始性和真實性,防止被篡改、偽造,庭審錄音錄像在錄制結束后,書記員應當庭刻錄光盤,并由當事人、出庭檢察員和陪審員當場簽字封存,作為庭審記錄的母本,具有最高證據(jù)效力,結案時隨案卷材料歸檔保存,非因特殊原因,非由簽字方共同啟封,不得使用。
8.當事人及社會公眾查閱。庭審錄音錄像是對庭審活動的記錄,具有卷宗材料的性質,存入卷宗正卷,當事人有權申請查閱。另外,由于司法公開逐漸深入,裁判文書也已經(jīng)上網(wǎng)供社會公眾查閱,那么記錄庭審活動的錄音錄像也可以供社會公眾查閱。但對于涉及調(diào)解、當事人隱私、商業(yè)秘密、國家安全等案件,以及法院認為不予社會公眾查閱的案件除外。社會公眾查閱庭審錄音錄像的,應屏蔽當事人基本信息,以及其他不便公開的庭審片段。所有查閱庭審錄音錄像的,但未經(jīng)法院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拍錄、傳播庭審錄音錄像。
“每一個經(jīng)驗豐富的公訴人和辯護律師在開始其刑事訴訟之時便認識到其可能敗訴,……所以他們必須盡一切可能制作出能向復審法院表明下級法院未主持正義的審判記錄?!雹賉美]喬恩·R.華爾茲:《刑事證據(jù)大全》,何家弘等譯,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33頁。美國學者華爾茲教授的這句話道出了庭審記錄的重要價值,但庭審記錄在我國理論與司法實踐中長期被忽視。我國目前庭審筆錄的運行現(xiàn)狀在一定程度上剝奪了審判中心主義的實現(xiàn)空間。法學研究不能只滿足于立法上的邏輯周延,還應關注司法實踐的樣態(tài)。因為,實踐的邏輯有時會以其獨有的狡黠展開。在推進審判中心主義的訴訟改革中,司法的宏觀架構固然重要,但對于微觀的司法技術也應給予必要的關注。在“互聯(lián)網(wǎng)+”、云計算的信息化時代背景下,應該采用同步錄音錄像代替?zhèn)鹘y(tǒng)筆錄方式進行庭審記錄。而這如果能夠在將來訴訟法的修改中得到回應,則可以擺脫庭審記錄方式對審判中心主義的掣肘作用,是司法實踐的一個重大變革。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是以刑事審判的庭審記錄為例,論述了用錄音錄像替代傳統(tǒng)筆錄進行庭審記錄,上述觀點也同樣適用于民事審判、行政審判、執(zhí)行、調(diào)解、聽證、接訪等活動,也適用于合議庭合議案件、審判委員會討論案件等活動。
*作者系重慶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助理審判員,法律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