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東鑫
摘 要:融資租賃合同是起源于美國的一種新型合同,我國在改革開放之后引入該制度。近年來發(fā)展迅速,但是在快速發(fā)展的背后出現了一系列的隱憂,尤其是出租人的權利在實踐中經常遭到侵害。為此,2014年我國最高人民法院出臺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融資租賃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司法解釋,對合同違約、解除等做了規(guī)定。本文擬從融資租賃合同的定性,出租人在合同履行中的風險以及救濟措施等方面對其進行法律分析。目的是更好的增強對出租人救濟手段的了解與運用。
關鍵詞:融資租賃;合同;出租人;權利救濟;司法解釋
中圖分類號:D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6)02-0123-03
隨著全球金融的不斷復蘇,融資租賃行業(yè)也在快速發(fā)展,而隨之而來的是一系列的融資租賃合同糾紛。但是在融資租賃合同當中法律關系非常之復雜,不僅給司法機關審判帶來困難,更重要的在于合同當事人的權利救濟方面顯得有些撇腳,尤其對于出租人來說。本文擬從融資租賃合同的定性,出租人在合同履行中的風險以及救濟措施等方面對其進行法律分析。目的是更好的增強對出租人權利損害救濟手段的了解與運用。
一、融資租賃合同概述
關于融資租賃合同的定義,國際會計委員機構在《國際會計標準17號》從經濟學的角度給其下了定義:融資租賃強調的是出租人將資產所有權下的全部報酬與風險轉交給承租人的租賃方式;對名義所有權可轉交或不予轉交[1]。但是學術界關于融資租賃合同的定義存在一定的分歧,主要認為融資租賃合同的概念存在狹義和廣義之分。以徐顯明教授為代表的廣義觀點認為,是由買賣合同和租賃合同構成的,合同包括三方當事人[2]。而支持狹義觀點的佟強教授則認為融資租賃交易包括買賣合同和融資租賃合同,而融資租賃合同僅僅包括兩方當事人,即出租人和承租人[3]。筆者更贊成廣義的概念。我們知道我國1999年頒布的合同法設立了十四章,專門規(guī)定了融資租賃合同。合同法二百三十七條規(guī)定:“融資租賃合同是出租人依據承租人對賣出人或租賃物的選擇,向賣出人選購租賃物,以供承租人支配,同時承租人應出支付租金合同?!蓖瑫r還在二百五十條中規(guī)定:“出租人和承租人兩者間可以對租賃物約定屆滿期間的歸屬問題進行約定;而當租賃物未能提及歸屬約定或者約定不清晰,應依據規(guī)定將租賃物轉由出租人,所有權歸出租人持有?!币虼丝梢钥闯鑫覈脑谥贫仍O計時事實也是認定融資租賃合同涉及到三方主體。由于在三方主體當中出租人是連接出賣人和承租人的紐帶,所以在三方主體當中出租人的權利通常是最易遭到損害的,所以無論在理論還是實踐中探討的比較多的還是出租人的權利保障與救濟問題。
二、融資租賃合同中出租人風險
融資租賃合同中出租人處于三方關系[4]的“樞紐”位置,原因在于他一方面連接融資租賃物的出買賣人,因為雙方根據承租人的選擇訂立了買賣合同。因此,可以說他處于中間位置,也承受了巨大的風險。出租人的風險來自于不同的領域,這里只談關于法律的風險問題。法律的風險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與出賣人之間的買賣合同所帶來的風險;另一方面是與承租人之間的租賃合同所帶來的風險,也就是說出租人的風險來自于承租人的兩項義務,即承租人繳納租金的義務和妥善保管租賃物的義務。
(一)與出賣人之間的風險
按照我國合同法第二百三十七條之規(guī)定,出賣人是由承租人選定的,那么出租人不可能回避的一個問題就是出賣人是否會與承租人存在某種利益關系而共謀損害出租人的合法權益,這是其一;其二,如果是涉外的融資租賃合同,那么就會涉及到跨境運輸的問題。融資租賃物基本是大型的機械設備,而目前跨境運輸主要是靠海上運輸來完成,而海上運輸會由于各種原因可能導致遲延到達,承租人未能按時收到貨物,這樣出租人就會對承租人構成違約,也是需要承擔風險。
(二)出租人與承租人交易所承擔的風險
從出租人一方來說,他與承租人交易時的風險主要表現在租賃物毀損滅失和租金的收取這兩個方面。前者主要表現在物權法方面,筆者認為,融資租賃交易中出租人作為租賃物的所有權人,而租賃物則是由出賣人直接交予承租人并由其在約定時間內長期控制,因此出租人就承擔了租賃物毀損滅失等風險;后者可以說是債權方面的保護,關于租金收取的法律關系當中,這一權利的客體是承租人的支付行為,標的物是租金[5]。租金的收取即債權的實現是出租人的最終目的,因此,債權的實現就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關于租賃物在租賃期間的權利保障,這里涉及到兩個問題。第一是關于租賃物的善意取得的問題,在融資租賃合同交易過程中,出租人是租賃物的所有人,承租人只享有占有、使用和受益的權利,那么問題是承租人在占有租賃物期間并不能排除他們會侵犯出租人的所有權。我們知道在融資租賃合同實際上是由兩個合同三方交易,在這一過程中,任何法律并沒有強制要求哪一方合同主體對該項交易進行公示公告或者登記,只有登記或者公告之后合同才能生效或者對抗善意第三人。因此,在承租人占有期間,第三人完全有可能以善意取得的方式取得租賃物的所有權,這樣就當然損害了出租人的權利。第二是關于租賃物的毀損或者滅失的問題。融資租賃過程當中,出租人是租賃物的占有人,而在使用的過程中租賃物的消耗磨損時在所難免的,甚至可能出現租賃物的滅失。但是承租人的租金在正常的交易中又不可能一次性給付,這種情形下,承租人對于租賃物毀損滅失承擔著巨大風險,主要表現在既失去了租賃物同時租金也得不到保障,此時出租人的地位就顯得非常被動。因此,出租人關于租賃物的權利保障是非常之重要。
與物權保護相對應的是出租人的債權保護,因此租金的收取問題是出租人所承擔的又一大風險。商業(yè)社會中風險存在是必然的,而融資租賃關系中除了出租人自身的商業(yè)活動中存在正常的經濟風險,出租人在交易過程中還要承擔承租人違約或者是履行不當等風險,這些債權損害的潛在可能也使得出租人處于風險之中。
所有這些問題都圍繞著出租人的利益而產生,就給出租人在精神上和物質上帶來了痛苦與損失,如何才能更好地救濟出租人的這一系列的權利就成為當下法律實踐所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三、出租人的權利救濟途徑
2014年,我國最高人民法院出臺了《關于審理融資租賃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解釋》的司法解釋,這既是為了應對當前在司法實踐中出現的問題,同時也是為了促進交易,規(guī)范發(fā)展,尊重意思自治,約定優(yōu)先的體現。融資租賃對于融資租賃合同中出租人的權利救濟,學界有各種各樣的學說,比如建立信用登記機制等等。在此筆者對于融資租賃合同的救濟途徑主要持以下觀點。
首先,對于出租人與出賣人之間的風險可以采取的救濟措施而言,出租人與出賣人之間就是買賣合同的關系,出租人的權利救濟就按照買賣合同中權利救濟的規(guī)定進行,比如解除合同、賠償損失等等,同時還有買賣合同法解釋一、二和三進行。因此,在這一塊就沒有太多的爭議點。
其次就是出租人與承租人之間的關系。我們在前文已經敘述出租人與承租人之間的糾紛表現在債權和物權兩個方面,因此在救濟途徑上也就與之相對應。
這里我們先看債權方面。首先,出租人的救濟可以是行使合同解除權,這也是合同違約救濟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方式?!秶H融資租賃公約》第十三條第二項明確規(guī)定,“在承租人違約是實質的且違約不可以補救的情況下,出租人享有要求支付全部租金或者解除合同并取回租賃物的權利?!蔽覈摹逗贤ā返诙偎氖藯l規(guī)定,出租人必須是先向承租人發(fā)出催告,要求其返還租金,否則就是要求承租人支付全部租金或者解除合同并且要求收回租賃物。國際做法和國內法的規(guī)定其實很相像,他們的出發(fā)點很明確,即出租人一旦違約,那么我就要要求你支付租金,可能是是部分支付也可能讓你提前全額支付,否則的話就可以解除合同并要求返還租賃物,這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救濟方式。相對而言,也是出租人債權救濟方式中最為有效的可行性較高的方式。這里涉及到兩個小問題,如果要求支付全部租金的話將面臨的問題表現在,其一是如果要求承租人提前支付全部租金的話,承租人很可能是沒有足夠的資金,因為若其有的話也沒有必要拖著不把應該分期給付的拖著不給,反而等到出租人行使救濟權時懲罰性的要求把全部租金一次性給付。這里或許會成為出租人濫用權利的一個漏洞,因為出租人如果想違約的話或許可以利用這一手段去實現自己的目的。其二是如果要求承租人一次性支付全部租金的話那就與融資租賃合同的性質相悖,我們知道融資租賃本質在于融資,就是為了解決資金不足而采取的分期付款的方式來解決這一問題,如果強制要求一次性支付租金的話就違背了其宗旨。這個小的問題其實對于承租人來說很是關鍵,需要在司法實踐中和法律制定當中加以重視。其次,根據我國《合同法》第二百四十三條的規(guī)定,“融資租賃合同的租金,除了當事人另有約定以外,應當根據購買租賃物的大部分或者全部成本以及出租人的合理利潤確定?!边@里需要注意的是我們要先確定出租人的損失額,因為只有損失額確定之后才可以主張損害賠償,這是一個邏輯關系的問題。當然,純粹的延遲支付租金的話就不會涉及到這一救濟方式,因為不存在損害的問題。最后是關于損害補償的問題,我們知道損害補償和損害賠償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我國《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條中規(guī)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于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边@個就是我國合同法當中對于債權一方的救濟,具體到融資租賃合同當中就是對于出租人的權利救濟,這種救濟方式其實也是我國民法上的公平原則的體現,平衡雙方的利益損失。
另一方面就是對于債權損害的救濟了。在融資租賃合同關系當中,出租人應承租人的要求,將租賃物購買以后直接由出賣人運送給承租人,這一過程中我們會發(fā)現,其實出租人并沒有參與到實物的操作之中去,也就是說實物就是出賣人和承租人之間在運作,他享有的只是物權而已,因此在實踐中如果出現租賃物毀損滅失等問題該如何救濟的問題。針對租賃物的物權可能受到的損害,我們可以從信用、保險和登記公示等方面對出租人的吳群進行救濟。首先,我們要聯系我國合同法的內容對此進行解讀。前文已經敘述,對于承租人違約時可以要求承租人支付違約金也可以要求返還租賃物,這其實就是對承租人不遵守合同的約定,不履行或者不是的履行合同的信用懲罰。這種收回其實就是收回權,是租賃信用制度中的一個替代選擇。其次就是保險制度,我們知道美國為其本國公民在海外投資設立了“海外私人投資公司”,其目的就是為了保障本國公民在海外投資中的利益。對比美國的該項制度,我們國家在設計融資租賃合同法的時候也考慮了保險制度,但是并沒有最終在法條中體現出來。除了這種擔保之外,還有就是物權中的擔保制度,我國《物權法》第一百七十六條“被擔保的債權既有物的擔保又有人的擔保的,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或者發(fā)生當事人約定的實現擔保物權的情形,債權人應當按照約定實現債權;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債務人自己提供物的擔保的,債權人應當先就該物的擔保實現債權;第三人提供物的擔保的,債權人可以就物的擔保實現債權,也可以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提供擔保的第三人承擔擔保責任后,有權向債務人追償?!币簿褪俏覀冋f的“物保”或者“人?!钡姆绞竭M行,即如果承租人的行為造成租賃物的毀損滅失而又無力清償時出租人可以向第三人主張權利。如果這種方式可以進入到實踐中的話那么出租人的權利就能夠得到有效的保障了。當然,還有一種方式就是我們經常采用的登記公告制度。我國物權法第二十四條規(guī)定,“船舶、航空器和機動車等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睂τ谶@種特殊動產規(guī)定的登記對抗制度,僅僅限于特殊動產而已,但是融資租賃合同中有很多租賃物并非物權法上規(guī)定的特殊動產,那么也就是說不會存在登記對抗的情形,而租賃物在承租人那里占有著,如果承租人將其進行處分的話,那么第三人完全可以以善意取得為由獲得租賃物的所有權,這對出租人來說是不公平的。因此,若我們能夠建立一項公示制度,以此來避免此類情形的發(fā)生,這樣很難發(fā)生善意取得的情形了。對于公告的方式,不同的人見解各異。有的學者主張在租賃物的本身做一些標記,以宣明此物的所有者,這種方式似乎顯得過于粗糙;還有學者主張對承租人或者出租人的信息進行披露,但是這樣又會涉及到隱私保護的問題。這些方法確實是有其優(yōu)點,但是只公示或者登記這種簡單粗糙的方式對于保護出租人的物權似乎力度并不是很明顯。筆者的建議是如果能夠由官方建立一個系統的公示制度,將交易的雙方列入登記服務系統,就如同我國的法院的案例公示這種,這樣全國所有的各個交易方都在該特定的系統之內,可以供查閱。這樣既可以利于當事人三方之間關系的明確和透明,也利于管理,更可以將更好地維護各方利益,不僅保護了出租人的權利,出賣人和承租人的權益也順理成章的得到了保護。
四、結語
筆者對于我國的融資租賃合同中出租人的權利保護現狀存在一些隱憂。當然,新的司法解釋的出臺,還有司法實踐的中的總結和改進,相信出租人的權利保障將越發(fā)的完善。
參考文獻:
〔1〕李魯陽.融資租賃若干問題研究和借鑒[M].當代中國出版社,2007.32.
〔2〕許忠信.從國際金融法之觀點論融資性租賃立法規(guī)范之必要性[J].月旦法學雜志,2003,(4).
〔3〕徐顯明,張炳生,任小明.融資租賃合同概念的比較法厘定[J].浙江學刊,2007,(2).
〔4〕田育新,梁倩,張玲.融資租賃中善意第三方取得法律問題研究[J].河北金融,2012,(2).
〔5〕張雪松.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融資租賃合同司法解釋理解與適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4.132.
〔6〕崔建遠.合同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524.
〔7〕劉燕中國融資租賃法律問題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03. (責任編輯 賽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