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風
摘要:探索全員育人導師制德育模式對于創(chuàng)新高職院校德育工作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在界定全員育人導師制德育模式內涵和原則的基礎上,從組織體系、工作機制和保障制度三個方面對建構高職院校全員育人導師制德育模式提出了具體對策。
關鍵詞:全員育人;導師制;德育模式;構建
“人無德不立,業(yè)無德不興”。德育具有教化個人、引導人性進而促進社會發(fā)展、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政治性功能,于個體而言受益終生,于國家而言則是播下希望之種。新中國成立至今,德育始終在我國的教育內容體系中占據(jù)突出位置。毛澤東曾經指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fā)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编囆∑礁菑娬{“毫無疑問,學校應該永遠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弊鳛樾率兰o第二個十年的教育宏偉藍圖,《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了“堅持德育為先”、“把育人為本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堅持文化知識學習與思想品德修養(yǎng)的統(tǒng)一”的指導方針,并倡導“創(chuàng)新德育形式,豐富德育內容”。
一、德育、全員德育與全員育人導師制
(一)德育內涵——不僅僅是政治教育、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
德育最初的概念就是道德教育。目前學術界通俗意義上的“德育”,主要是指“教育者根據(jù)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和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道德和法紀的影響,并通過受教育者積極的認識、體驗、身體力行,把一定的社會思想和道德轉化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的教育活動?!?/p>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我國德育內涵不斷豐富。部分學者將德育教育概括為四個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如學習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二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教育;三是品德教育,如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和家庭美德等;四是人格教育,如民主法制意識和開拓創(chuàng)新精神。還有學者將德育教育內容細分為愛國主義教育、理想教育、集體主義教育、勞動教育、人道主義與社會公德教育、紀律教育、民主與法制觀念教育、科學世界觀和人生觀教育等。
簡而言之,盡管在內涵界定上存在一定的“模糊性”,道德教育、政治教育、人生觀和世界觀教育、法制教育始終是學校德育內容的核心。結合現(xiàn)階段高職教育的實際情況,可將德育內容歸納為以下政治教育、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三個方面,具體內容如圖1所示:
實際上,在全員育人導師制德育模式下,在充分挖掘高職院校教職工人力資源潛力的前提下,德育的內涵不能僅僅局限于政治教育、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而要明確樹立“大德育”的理念:即以政治教育、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為內容主線,德育導師應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引導、心理疏導、學業(yè)輔導和生活指導,突出“注重個別指導”,引導學生成長和成才。
(二)全員德育——注重導“學”,更注重導“育”
所謂“全員德育”,即強調全體教職工在德育方面的協(xié)同性和整體性,形成齊抓共管的氛圍和育人機制。德育不僅僅是班主任、輔導員和思政教育教師的事情,也是全體教職工的共同任務。
“師也者,教之以事而諭諸德者也”。高校擴招使得精英教育逐漸走向大眾化教育。然而,大眾化教育使得一定時期內高校的資源相對緊張,常常造成師生溝通交流過少。倡導“全員德育”的目的就是要回歸德育的本質,遵循高職教育的發(fā)展規(guī)律,既要糾正目前“教書”與“育人”長期存在的“兩張皮”現(xiàn)象,也要更正“德育”和“專業(yè)教育”屢見不鮮的“文人相輕”現(xiàn)象,注重導“學”更注重導“育”,真正做到“教書”、“育人”和“德育”的有機結合。
(三)全員育人導師制——強調“個別指導”
導師制教學管理模式源于14世紀的英國牛津大學,其核心思想是:在教學方式上強調個別指導,在教學內容上強調德智并重,在學習環(huán)境上營造和諧、自由和寬松的氛圍。全員育人導師制,是在保持高職院校現(xiàn)行班級管理模式的基礎上,由全體教師擔任導師。通常情況下,每名導師負責指導若干名學生直至畢業(yè)離校,并根據(jù)學生的個性成長需求實施“導育”,對其進行生活、學習、心理和德育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指導。和傳統(tǒng)的德育模式相比,全員育人導師制最大特點是責任到人,不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普遍指導”,而是針對“個性”學生的“個別指導”,通過密切師生之間的關系,最大限度為“個性”學生提供“一對一”的人文關懷。
在全員育人導師制德育模式下,輔導員、班主任和德育導師的關系定位不是相互代替或者是有所取舍,而是在堅持輔導員、班主任制度的基礎上構建“輔導員——班主任——德育導師”三位一體的協(xié)作模式。在這種德育模式下,輔導員主要承擔學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班主任側重于學生的班級建設、學習指導和學風建設,而德育導師則突出“個別指導”促進“個性”學生健康成長。
二、構建全員育人導師制德育模式的現(xiàn)實意義
德育是中華民族穩(wěn)步發(fā)展的希望工程,也是一項整體性和系統(tǒng)性的復雜工程,單純依賴一兩個職能部門和教職工難以形成合力并產生教育實效。主要原因在于:社會形式多樣化和利益關系的復雜性,造成高職學生價值取向的多樣性;信息時代的發(fā)展,東西方文化與社會思潮的碰撞與沖擊,造成高職學生價值判斷上的模糊化和價值評價上的多元化,甚至出現(xiàn)人生觀、價值觀的錯位和迷失。探索全員育人導師制德育模式,對于創(chuàng)新高職院校德育工作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
(一)構建親情化、個性化和全員化德育模式,是提高高職院校德育工作實效性的有效保障。目前,高職學生的思想、行為、生活復雜化的趨向明顯,價值取向呈現(xiàn)多元性和不穩(wěn)定性的特點,傳統(tǒng)的思政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三位一體”的德育模式因責任不明確和師生溝通渠道狹窄已顯單薄,無法有效兼顧全體學生。思政課教學能夠開拓學生的理論視野和閱歷,卻常常缺乏師生之間真摯的交流;班主任班級工作目標明確,卻常常因為責任意識淡漠導致工作效果“參差不齊”;輔導員責任重大,卻常常因為配置不足、工作繁瑣而“有心無力”。探索高職院校全員育人導師制德育模式,能夠充分發(fā)揮教師“授業(yè)——傳道——解惑”的三維功能,根據(jù)高職學生的特點和差異,實施分類、分層德育,提高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最終實現(xiàn)使學生“技”與“德”同步發(fā)展的育人目標。
(二)整合教師資源,發(fā)揮教育合力,全員育人導師制德育模式是實現(xiàn)對高職學生全面導育、全面關愛的重要途徑。一方面,改變目前高職院校普遍存在的專業(yè)教學、思政教育、學生工作“各自為戰(zhàn)”、“條塊分割”式的德育現(xiàn)狀。通過全員育人導師制德育模式合理配置高職院?!叭ш犖椤保由罱處熤g的了解與溝通,發(fā)揮教育合力。全員育人導師制德育模式不僅適用于高職學生德育工作,還能夠和頂崗實習、專業(yè)實訓、學生就業(yè)等相互融通,切實整合教育資源。另一方面,全員育人導師制德育模式的目標指向是育人為本,實現(xiàn)技德雙贏。通過對學生“思想引導、學業(yè)輔導、心理疏導、生活指導”,最終實現(xiàn)對高職學生的全面導育、全面關愛。
(三)期待發(fā)揮“鯰魚效應”,全員育人導師制德育模式是提升高職學生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有效探索。從高職院校發(fā)展的角度而言,全員育人導師制德育模式注重整體功能,強調各個部門和崗位協(xié)同育人,要求部門之間去“形式主義”,是提升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黏合劑”和“催化劑”;從師資隊伍建設的角度而言,通過全員育人導師制德育模式激發(fā)教師的責任意識,改變了以往任課教師只“教”不“導”的狀況,倒逼教師自身潛力的發(fā)揮和綜合職業(yè)素養(yǎng)的提升;從學生成才的角度而言,實施全員育人導師制德育模式讓學生更加了解和信任教師,不僅從學業(yè)上獲得進步,更是在人格上受到影響,能夠在“導師”的關愛中充分成長成才。
三、構建高職院校全員育人導師制德育模式的原則
構建全員育人導師制德育模式既不是對目前高職院校德育工作模式“全盤否定”或是“另起爐灶”,也不是“革面不革心”,而是在追求德育實效和突出學生個性的基礎上對教師提出更高要求的一種德育工作機制。構建全員育人導師制德育模式的原則如下:
(一)不是每個學生都要有德育導師——在“受導”方式上強調個別指導?!叭诵牟煌魅缙涿妗?,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明顯,如認知差異、人格差異和性別差異等。美國心理學家W·I·查寧曾言:“每個人都希望有他自己的個性:希望成為別人成不了的人,希望干出別人干不了的事”。在傳統(tǒng)的德育模式下,高職院校的德育工作主要依靠思政課教師、輔導員和班主任“三駕馬車”,在教育內容和方式上過于“整齊劃一”甚至“千人一面”??陀^而言,目前高職院校的師生比例較高,班主任、輔導員和思政課教師分別要對應少則數(shù)十位多則數(shù)百位學生,德育效果可想而知。構建全員育人導師制德育模式,就是強調教師的全員參與,重視學生的個別差異與因材施教,每位導師“受導”幾個學生,在一般教育的基礎上強調對學生的“個別指導”?!笆軐А薄皞€性”學生的確認,主要根據(jù)大一上學期的表現(xiàn)而定,如學習成績差、獨立意識差、沖動自大、心理抗挫能力差等。
(二)在“受導”內容上突出重點與層次——德育內容要“因人而異”。德育內容過于寬泛,不利于學生充分發(fā)揮自身的特長。如前文所述,德育導師可以政治教育、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三個模塊為主線,并根據(jù)高職學生的成長規(guī)律分層次、有步驟地重點推進。政治教育,主要通過思政課課堂教學和黨團活動推進,高校德育建設,理論和知識教育是先導和基礎;道德教育主要通過校園文化活動推進,通過校內實踐活動展開,圍繞學生的校園生活對其進行心理、情感、人際交往等方面的教育,健康的人格和信仰是德育的重要內涵;公民教育主要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推進,結合高職學生“頂崗實習”和“半工半讀”等校外實踐活動實施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和法制教育更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感和貼近感。
(三)在“受導”環(huán)境上營造尊重協(xié)作的氛圍——構建朋輩師生關系。德育導師“導育”效果的好壞,既要注重與思政課教師、輔導員和班主任之間的互通有無和良好協(xié)作,更要重視導師與學生之間是溝通與交流。構建朋輩師生關系,即倡導導師和學生的平等關系,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開展工作。摒棄導師“俯視和訓話”姿態(tài),改變導師高高在上的形象,放低身段做學生的朋友,學會傾聽和對話,學會建議和引導,與“受導”學生就學習與生活中遇到的困境展開討論與交流,并給予恰當合適的引導。
四、高職院校全員育人導師制德育模式的構建
高職院校全員育人導師制德育模式的構建,主要措施是設計一套行之有效的組織體系和工作機制,并建立起有效的保障措施。
(一)高職院校全員育人導師制組織體系(圖2)。鑒于德育工作的特殊性以及要求對應的專業(yè)知識,德育導師的主體還應是思政課教師、輔導員、心理教師和學工團委工作人員為主,專業(yè)教師和行政管理人員為輔。由于師生比例的限制,可以在高職一年級下學期開始前以班級或者專業(yè)為單位設立德育導師組,配備若干名導師,主要解決學生的“個性”問題,對于“個性”突出的學生配備“導師”重點輔導。
(二)高職院校全員育人導師制德育工作機制(圖3)。組織體系是全員德育的重要載體,在此基礎上,還要建立一系列的德育制度。第一,受導學生德育檔案制度。學生德育檔案可以作為學生被選舉為班級和社團干部,評優(yōu)、入黨的重要依據(jù),主要記錄的內容包括:參加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成績與表現(xiàn)、參加各項集體活動的態(tài)度和表現(xiàn)(如班集體組織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公益勞動和志愿者活動等),上課出勤情況以及日常是否遵守校紀校規(guī)情況等。第二,受導學生網上家委會制度。在傳統(tǒng)電郵和電話聯(lián)系方式之外,通過建立微信群、QQ群等,密切家長、學生和德育導師組的聯(lián)系,隨時讓家長了解學生在校園中的德育表現(xiàn)。第三,談心交流和匯報制度。在德育導師組中配備一定的學生干部作為“信息員”,定期向德育導師組匯報受導學生的德育表現(xiàn);德育導師組與受導學生談心交流并對其進行及時有效的引導。第四,德育特珠案例會診制度。對于復雜的個案,德育導師組對其進行特殊案例會診,在二級院系部門備案,主管學生工作的副書記進行協(xié)調和監(jiān)管。第五,德育內容考核評價制度。根據(jù)學生每個學期的德育表現(xiàn),由德育導師組對其進行客觀評價,評價作為評優(yōu)、入黨和被選舉為班級社團干部的重要參考依據(jù)。
(三)高職院校全員育人導師制德育模式的保障制度。為保障全員育人導師制德育模式的有效運轉,需要配備一定的經費支持并建立目標管理制度與評價考核獎懲辦法。第一,經費支持。根據(jù)受導學生的數(shù)量,對全員育人導師組成員發(fā)放一定數(shù)量的工作經費補貼。第二,導師責任制。對于“受導”學生明確責任導師,導師負責維護運行網上家委會制度,負責記錄“受導”學生德育檔案并對其進行客觀評價,定期與“受導”學生交流談心并及時全面掌握“受導”學生德育情況,對于特殊個案與德育導師組會診解決。第三,評價考核獎懲辦法。評價等級分為優(yōu)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對導師在任期內的德、能、勤、績定期進行考核并記入檔案,把考核結果與教師年度考核崗位聘任和崗位津貼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