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杰英
自主學習是課程改革下倡導的一種新型學習方式。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基本上是以教師為主體,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而自主學習則是學生自身主動地去獲取知識,從而提高能力、獲得經(jīng)驗、感受快樂的過程。那么我們教師應該如何幫助學生盡快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呢?在新課標標準下,本人結合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一些探索和實踐,簡單談下自己的體會。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苯虒W不是以知識的傳授為目的,而是以激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加深問題的深度、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特別是形成自己對解決問題的獨立見解為目的。只有激活了學生與生俱來的問題意識,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與表現(xiàn)欲,才能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如《愚公移山》一文,教科書對“雜然相許”的注解是:“異口同聲地表示贊成。雜然,紛紛。許,贊同?!痹诮虒W新課時,我認為這種解釋不太合理,認為理解為“紛紛表示贊同”更合乎文意。但我沒有直截了當?shù)馗嬖V學生,而是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問題情境:“文中兩處‘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語氣是否相同?”“愚公的妻子是否一開始就毫無異議?全家人是否異口同聲地表示贊同?”此時課堂氣氛熱烈起來,學生們紛紛發(fā)言:愚公之妻與智叟語氣不同,一個關切,一個嘲諷;愚公家庭人口多,發(fā)表意見的人也多,況且愚公的妻子一開始就提出了疑問;“紛紛同意”并不等于“異口同聲地同意”。經(jīng)過一番激烈的討論,學生一致認為書中的解釋不合理,“紛紛表示贊同”更合乎文意。這樣,學生學會了批判地接受知識,在問題探究中激發(fā)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培養(yǎng)了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 師生關系和諧共處,師生情感互動交流
對于初中學生,教師要平易近人,和藹可親;教學時語言要有感染力,以情動人,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鼓勵學生克服學習中的困難,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積極地學習;對學生的評價要以表揚為主,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尊嚴,要讓學生有繼續(xù)學習的動力和渴望。我們在學生答錯題時,在指出其錯誤的同時,都要說:“能夠主動回答問題就是一種勇氣,這說明你已經(jīng)戰(zhàn)勝了自己?!痹谂淖魑臅r,無論文章優(yōu)劣,我們都要批上:“老師相信你下一篇作文會更精彩!”感情上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學生覺得你可親、可敬,他們才更愿意學習語文這一學科。
三、閱讀名篇名著,開拓學生視野
讓學生在課外閱讀名人傳記,閱讀四大名著,網(wǎng)上瀏覽優(yōu)秀選文;每天抄寫一個成語,或歇后語、對聯(lián)、格言、古詩等;每周抽出1—2節(jié)上閱讀課,學生可隨意閱讀,瀏覽自己喜愛的圖書。這樣語文成了學生自由自在遨游的知識海洋,同學們還利用課余時間積極搜集和積累一些名人的豐功偉績、逸聞趣事,在班內(nèi)合作交流。每位同學既開闊了視野、搜集了信息,又提高了作文水平。
四、充分展示自我,培養(yǎng)綜合實踐能力
平時課堂教學時,我讓學生根據(jù)自己掌握的知識,走上講臺,課前三分鐘演講,提高學生的自信和口語表達能力,甚至放手把一堂課交給學生,讓他們來主導課堂,導語的設計、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學方法的選擇,都由學生自己來定,教師只做一個參謀,讓他們過一回當老師的癮。這些做法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為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營造了良好的氛圍。如:在《社戲》這篇課文中,一個同學這樣設計導語:學友們,大家看過戲沒有?那么你們所了解的中國戲種有哪些?(學生答:京劇、豫劇、越劇、黃梅戲、秦腔等),那請問:有沒有人看過這樣一種戲——“社戲”?(板書,學生回答)好,待會我們?nèi)タ纯础吧鐟颉笔莻€什么戲。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么是“社戲”。大家來看這兩個字,前面是個“社”字,請大家迅速打開字典查看這個字的解釋。(學生查:社,古代指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好,“戲”的前面的那個字應該是用來修飾和限制“戲”的,那么大家猜一猜“社戲”應該是用來干什么的戲?(學生借助課下注釋進行理解)之所以這樣設計導語,目的是激起同學們對“社戲”的興趣,并理解社戲的含義,有助于實現(xiàn)讓學生了解風土人情的教學目標。這樣,既讓學生們充分展示了自我,又培養(yǎng)了學生們的綜合實踐訓練能力。
五、改革教學評價機制,進一步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傳統(tǒng)的教學評價只強調(diào)以成績?yōu)闃藴?,重在知識方面的量化,把難以量化的內(nèi)容排除在外。實際上,有些教學效果不是馬上就能顯現(xiàn)的,需要以過程和素質(zhì)標準來配合?!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突出語文課程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要從認知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幾方面進行評價,以全面考查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語文學習具有重情感體驗和感悟的特點,因而量化和客觀化不能成為語文課程評價的主要手段。”教師的評價是學生賴以感受成長的喜悅、煩惱或挫折的主要參照物。教師的積極評價會有效地改變學生自我認知的傾向性、自主行為的調(diào)控力,以及認知動機、風格和技能,進一步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蓪嵭卸嘣u價,發(fā)動學生本人、同學、老師、家長、社會都來參與評價,對學生的發(fā)展狀況達成共識,形成合力,共同關心、促進學生的成長和進步。
實踐證明,學生在語文教學的自主性學習活動中煥發(fā)了極大的熱情,在教師的引導下,同學們深入挖掘教材,質(zhì)疑解疑,嘗到了語文學習的快樂,他們的主體創(chuàng)造性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語文素養(yǎng)得到了極大地提高。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楊艷芹.試論語文互動式教學[M].大眾科學(科學研究與實踐),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