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一部全景式描寫中國過去六十多年所發(fā)生的一切苦難的著作。余華的《活著》就像一面鏡子,一方面反映出來了主人公福貴在絕望的時代如何求得希望——活著。另一方面折射出了在兩個時代的交替下,中國人民如何艱難的活著。而在福貴身上所發(fā)生的苦難,也恰恰是當時中國那個苦難時代的縮影。本文就通過《活著》中福貴身上所發(fā)上的一切來解析福貴的“活著”。
關鍵詞:《活著》;福貴;“活著”
作者簡介:馬忠禮,男,回族,甘肅天水人,甘肅民族師范學院本科在讀。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12-0-02
余華的《活著》描繪了二十世紀中國的全貌?!痘钪芬砸晃唤懈YF的老人自敘的口吻呈現了一個來自于中國南方貧苦村莊的農民為了活著而所做的一系列斗爭畫面。作品中的主人公福貴在動物本能和人性之間苦苦掙扎——“活著?!痹诮佣B三地失去親人,晚年只能同一頭老牛度過。而對于這種幾乎接近殘忍的苦難生活,余華卻采用了一種令人難以置信的“零情感介入”的“冷漠敘述”方式來展現在殘忍的社會和政治變革的背景下,主人公福貴令人驚訝的“活著”的巨大勇氣。作品通過主人公福貴生動的日?;Z調及其對命運屈服的心酸歷程,向人們展示了在當時的大環(huán)境下人們唯一的生活目標——為了活著而活著。當這部沉重的小說結束時,活著的意志,既是福貴身上唯一不能被剝奪走的東西,也是在當時背景下的中國人民身上唯一不能被剝奪走的東西。
一、活著的方式——“苦難”
苦難,是福貴一生活著的方式,也是福貴一生滄桑而堅強的標志??嚯y好似一個鬼影,福貴活到哪個年齡階段,它就跟到哪兒。在福貴年輕,家還算是一個“不算太肥的羊”的時候,苦難就已經跟上了他,注定了他就要和苦難相伴一生。在作為一方闊少的福貴不懂得如何去操持一個家,整天在城里尋花問柳,吃喝嫖賭的時候,而這種“苦難”就已經成為了福貴和苦難相伴一生的征兆。而福貴自己為自己種下的這種“苦難”的種子開始逐漸成長,迷失了他的那雙闊眼,漸漸開始毀喪他的進取心、和善心。逐漸讓他善賭成性,輸掉他家的所有財產。最終把一個像“羊”一樣的家變成“雞”,最后由“雞”變得一無所有。福貴自己給自己埋下了“苦難”的種子,而在他以后的生活中,不管是來自自身的困境還是來自外界的苦難,都和他如影隨形。
在家變得一無所有時,他的父親因此而一蹶不振,最終離他而先去,母親也為此而重病不起,福貴為了給母親請大夫治病而不幸被國民黨軍隊被迫征去拉大炮,在此途中,福貴看見了以前所沒有看見的(戰(zhàn)爭中大量的亡兵,因饑餓而在混雜的人群中搶奪大米與大餅……),聽見了以前所沒有聽見的,(夜晚呼呼的冷風作響的聲音,受傷的士兵因痛苦而發(fā)出的慘叫聲……)在這種有你沒我的生死關頭,福貴頭腦中的閃念依舊是活著,活著最重要。在福貴大難不死,得以解放軍給盤纏回到家時,卻得知母親已經死了,而且女兒鳳霞也成了啞巴。隨著自己一雙兒女的成長,福貴自認為境況可以的時候,卻得知妻子得了不治之癥,再加上生活的凄酸,兒子有慶為了救老師而死在了醫(yī)院,再一次讓福貴陷入了苦難之中。好不容易等到女兒過上了“好日子”,誰知女兒卻因難產死了,妻子在悲痛與病情交織折磨下離他而去,女婿為了糊口而不幸被石板夾死,唯一的孫子也因自己的大意而先他而去,這種接二連三地打擊雖然一次次地刺痛著福貴的心,但福貴最終的結局還是活著,而且是滄桑樂觀的活著。
奧地利第三心理治療學派(意義治療)的創(chuàng)始人維克多.弗克蘭曾經這樣說:“即使處在最惡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擁有一種不可剝奪的精神自由,即可以選擇承受苦難的方式?!泵媾R一次次的打擊,福貴為什么沒有被打倒?為什么沒有崩潰?反而過得更加滄桑中帶有一種樂觀勁。因為福貴在面臨一次次苦難后,能將這種消極的精神情緒轉化為一種承受意志,也恰恰是福貴身上這種看似苦難的精神情緒而實則是福貴心理一種內在的承受來自福貴自身和外境的樂觀精神意志支撐他度過了千萬個艱難困苦的白晝與夜晚。正如周國平所說:“以尊嚴的方式承受苦難,這種方式本身就是‘一項實實在在的內在成就,因為它所顯示的不只是一種個人品質,而且是整個人性的高貴和尊嚴,證明了這種尊嚴比任何苦難更有力,是世間任何力量不能將它剝奪的?!盵1]正是基于這個原因,在福貴雖然苦難的一生中,他那種以悲催、滄桑、樂觀的承受意志仍然值得世世代代的人為他的活著而折服。
不管苦難給了福貴多少地打擊和創(chuàng)傷,福貴還是依然活著,在苦難中活著,在活著中苦難著,這就是福貴苦難的一生,“活著”的一生。而這種苦難的活著也是福貴“活著”的一種方式,一種悲催而又樂觀的“活著”的方式。福貴這種在苦難中活著,在活著中苦難著的方式也印證了陀思妥耶夫斯基那句耐人尋味的話:“我只擔心一件事,就是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難。”反過來再看福貴“苦難”的一生,其實福貴一生所經歷的一切配得上他所承受的苦難。
二、活著的支撐——“三情”
福貴一生中的“三情”,即指親情、友情、愛情?!叭椤敝沃YF的一生,活著的一生。在福貴苦難的一生,親情、友情、愛情一直是福貴活下去的最大動力。
親情:在福貴的父親因他的“苦難”而離去,母親和他的家人也因他的“苦難”而受罪時,“我娘常說,只要人活得高興,就不怕窮”。[2]這句話雖是福貴的娘為了讓福貴寬心而說的,但就是他娘的這句“只要人活得高興,就不怕窮”在福貴以后“活著”的生活上起了很大的積極作用。雖然福貴日后“活著” 很艱辛,但的確很樂觀。其實,在支撐福貴活下去的“三情”當中,妻子家珍充當了雙重角色——親情和愛情的扮演者。隨著世間的流逝,福貴眼中對妻子的那份愛情最終還是要變成親情。只是在福貴年輕的那段時間里,愛情的比重占得多一些而已,但是在福貴的整個一生當中,親情讓他活下去的渴望和動力還是高于愛情的。
友情:在服兵過程中,逃兵老全在殘酷的戰(zhàn)場上對他說過“只要想到自己不死,就死不了”;福貴的兒子有慶為了救“縣長”的女兒而不幸喪命時卻誤打誤撞了自己以前的戰(zhàn)友春生(劉縣長),但是妻子家珍失去兒子的痛苦卻一直堅決的排斥著春生的拜訪,不得已春生選擇了離去。在幾年后的一天里,福貴見到正在被打的春生,回家后福貴把春生被打的事告訴了妻子家珍,在一個月后的最后一次見面里,家珍在家里喊道:“春生,你要活著?!盵3]福貴在心里也放不下春生,對著被打瘸的春生喊道:“春生,你要答應我活著?!盵4]雖然說春生還是失信了,但福貴對春生的友情以及友好的相勸——活著,可以看出福貴對生活的態(tài)度:不管生活對你怎樣,“活著”還是最重要。不管是槍林彈雨中的安慰僥幸心理還是叫戰(zhàn)友春生的對尊重自己生命強烈渴望的態(tài)度,都凸顯了活著在福貴身上有多么的重要。因為在當前的福貴的眼里,活著就是對生命和現實的最大敬畏和認識。
福貴對老牛的情也是一種友情,福貴從屠夫的手里把它給救了回來,自始至終,只有福貴和老?;钪?,也只有老牛一直陪著他從苦難到滄桑再到釋然,這也是福貴自感“福貴”的一點——至少還有老牛陪著他繼續(xù)活著,繼續(xù)去體味和探尋活著背后的意義和那份尊嚴、成就。
愛情:在兒子、女兒都死后,妻子家珍也覺得“活”的很孤苦,她也開始覺得兒女死了就不用再為他們操心了,如今還剩下福貴、苦根、二喜了,這也是她所擔心的:“你還得好好活下去,還有苦根和二喜,二喜其實也是自己的兒子了,苦根長大了會和有慶一樣對你好,會孝順你的。”[5]妻子死后,福貴在心里默默地記住了這句話,后來,獨自一人的他和老牛依舊在漸行漸遠的滄桑道路上孤苦而又樂觀的“活著”。在愛情鼓勵福貴活下去這一點上,我個人認同周國平先生所說的:“愛的價值在于它自身,而不在于它的結果。結果可能不幸,可能幸福,但永遠不會最不幸和最幸福?!?[6]福貴苦難的一生和妻子家珍苦痛的一生恰恰證明了這一點——愛情的價值在于鼓勵福貴繼續(xù)樂觀的活著,但結果是打碎了福貴與妻子家珍在困苦歲月中一起經歷過的那份獨家記憶。所以,愛情在福貴苦難活著的一生中,既是對愛情本身——有苦有甜的詮釋者,也是啟發(fā)福貴走向更加滄桑,更加樂觀的引領者。
在那個絕望的時代,如果沒有“三情”的支撐,福貴還真不知道怎樣“活著”,福貴雖然名叫福貴,可他苦難的經歷印證了他的不福不貴,而“三情”就是福貴最大的“福貴”,正是這種“福貴”才伴他一直繼續(xù)“活著”,也正是這種“福貴”才讓他在那種絕望的時代里喊出了“死去了的絕望時代”——“活著”。
三、活著的意志——“活著”
福貴的生活由圓滿變成了單缺,活著的意義就是那么簡單——活著。“活著”這就是福貴最大的目的與意志。在沒有了愛恨情仇,沒有了奢望與祈求,“活著”就是福貴的最好的“福與貴”。就像敘述者看著老人和老牛在暮色蒼茫中慢慢消失,留下他獨自一人:“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著解釋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tài),就像女人召喚著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著黑夜來臨?!?[7]這種召喚,也是福貴對老牛和自身的召喚——“活著”,也是余華對整個五六十年代中國人民的召喚——“活著”,更是時局對未來人們的一種召喚——“活著”。
而對于“活著”,余華這樣解釋: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叫喊,也不是來自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平庸。余華對“活著”的解釋正是福貴一生當中所經歷的真實寫照。
在福貴的“活著”的整個生活歷程中,我們可以知道活著最大的意志與意義就是“活著”,為活著而活著。正如余華所說的:“寫作過程讓我明白,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8]
既然是活著,那么活著的目的與追求就是為了讓生活更美好,更幸福。而《活著》中所展現的主人公徐福貴的活著生涯卻與他苦難意識的表達相統(tǒng)一。這種統(tǒng)一的切合點一方面來自余華對當時社會困境的敏銳觀察與獨特理解,另一方面來自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固有觀念的潛移默化。
而這部跨時代的作品——《活著》給我們所展現的不僅僅是眼淚的寬廣和豐富,也不僅僅是我們中國人在那個時代的生存狀況,跟多呈現的是人在絕望時代中的所喊出的“死去了的絕望時代”——活著?!痘钪愤@部小說為我們提供了如何生活,尤其是在絕望的時代下如何去生存的理念?!痘钪肥且皇讓τ谝粋€無限匱乏的時代的贊歌,而《活著》所展現的“活著”也是一首對于在絕望時代下敢于喊出“死去了的絕望時代”的頌歌。
注釋:
[1]《安靜的位置》 周國平 著[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P31.
[2]《活著》 余華 著[M].作家出版社,2012年版,P45.
[3]《活著》 余華 著[M].作家出版社,2012年版,P156.
[4]《活著》 余華 著[M].作家出版社,2012年版,P157.
[5]《人與永恒》 周國平 著[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P16.
[6]《活著》 余華 著[M].作家出版社,2012年版,P165-166.
[7]《活著》 余華 著[M].作家出版社,2012年版,P184.
[8]《活著》(中文版自敘)余華 著[M].作家出版社,2012年版,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