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琳 趙國捧
【摘要】聽力的喪失、語言的障礙、特殊的環(huán)境以及入學太遲是影響聾啞學生智力發(fā)展的主要因素。而現(xiàn)如今對聾啞學生教育的忽視也是造成他們智力和知識水平發(fā)展滯后的又一個重要原因,那么如何對聾啞學生實施有效的教育成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本文將就此給予合理化的建議:1.設置合理的課程目標。2.合理的進行教學實施。
【關(guān)鍵詞】聾啞學生 心理表現(xiàn) 有效的教育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3-0063-02
一、聾啞學生的心理表現(xiàn)
1.自尊心強
聾啞學生由于自身的缺陷,會對異他群體表現(xiàn)出冷漠和敵視,同時又對他人的眼光表現(xiàn)出極度的敏感,同時他們擁有比我們普通人更強自尊心。例如,當我們?nèi)ッ@啞學校調(diào)研時,聾啞學校的老師告訴我們他們很敏感,自尊心非常強,總是會對他人下意識的行為或動作表現(xiàn)出很強的敏感性,甚至會偏執(zhí)的認為他們會傷害自己,我們調(diào)研組的出現(xiàn),更加容易引起他們的反感,我們一個細微的動作或是表情眼神等,都會有可能傷害到他們的自尊心,更多的時候我們是全然不知的。事實上,與其說他們自尊心強,也可以說他們比我們更加脆弱敏感,更需要我們得當?shù)仃P(guān)心和關(guān)愛。
2.自卑感
同樣是由于他們自身的生理缺陷,和他人對他們的不理解及漠視,甚至是歧視,以及現(xiàn)實中他們想象健全人一樣的生活而不得時,導致他們比我們常人更加自卑。
3.孤獨感
作為聾啞人這樣一個弱勢群體,社會在一方面對他們是寬容和包容的,但是,另一方面總是有很多人喜歡欺凌弱小,歧視、孤立他們。所以在他們的內(nèi)心有很強的孤獨感和無助感,這種感覺也是和之前我們所談及的他們的自卑感及自尊心、脆弱等有關(guān)系的。于是他們只能長時間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那些不良的心理體驗反復灼燒他們的內(nèi)心,他們的合作精神和意愿也大打折扣,變得更加的自私、不合群。
4.自制力差、獨立性差
聾啞兒童的自制力差是他們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所以很容易被社會上的壞人所威逼利誘。鑒于他們較強的自尊心,所以他們對自己的評價和對事物的看法更多的是依賴于他人對他們的評價和對待他們的方式,而不是靠自己的理解和認知來獨立分析和樹立自己的價值觀、人生觀等。
二、有效的對聾啞兒童實施教育實踐
鑒于聾啞兒童這個特殊群體,以及他們自身的缺陷和心理的脆弱性和表現(xiàn),我們在對他們在制定計劃之前充分地考慮到他們的特點,盡我們所能地去顧及到各個方面。
1.設置合理的課程目標
在接受性課程上,聾啞學生是不需要特殊的課程目標的,他們可以接受和學習與健全的孩子相差不多的課程教學。所以我們應該是開設特殊的課程來幫助他們恢復聽覺和配合他們特殊的發(fā)展需要。
這些課程包括:語言、閱讀和寫作、聾文化、言語、聽覺康復。
(1)語言、閱讀和寫作
聾啞學生的書面語言和閱讀理解能力是可以通過訓練掌握并逐步提高的,再結(jié)合平時的手語課程,學生們可以充分地將這些單獨的技能用于交流中。而交流又是一個綜合的過程,聾啞學生可以在彼此交流的過程中將這些看似獨立的過程充分地融會貫通起來。寫作課程一般要求聾啞學生學習寫作的規(guī)則,而在文筆上和句式的使用上不做苛責,因為這也是他們表現(xiàn)出學習中最為困難的部分。
(2)聾文化
文化是反應群體特征的一系列信仰方式、價值取向、行為方式、藝術(shù)形態(tài)、風俗習慣、體制形式、社會形態(tài)和知識。聾文化的教育目標有兩點:首先幫助學生理解和發(fā)展聾人社區(qū)文化,其次是將聾文化傳遞到下一代的聾啞人中去。
(3)言語
該課程的目標是幫助聾啞兒童發(fā)展呼吸控制、發(fā)聲、認識聲音模式和產(chǎn)生言語的能力。因為對于聾啞學生而言,他們不僅在單個發(fā)音上有困難,而且控制音量,氣息和音調(diào)上都有困難,并且他們聽到的聲音并不是真的自然的語音,而是經(jīng)過處理后的失真聲音,所以要教授他們言語,首先就要就會他們?nèi)绾伟l(fā)音,然后在逐步的來提高他們的發(fā)聲技巧,最終提高他們的言語能力。
(4)聽覺康復
對于聾啞兒童來說,有一點殘留的聽力都是他們的福音??梢酝ㄟ^聽覺康復課程來最大限度的幫助他們恢復一定程度的聽力。所以該課程的設定是根據(jù)每個聾啞兒童聽力殘存的不同情況來確定的,一般通過擴大聲音和人工耳蝸植入和對聲音反應的訓練來進行的,使聾啞兒童學會利用殘留的聽力來學習和生活。
2.教學實施
(1)會話教學
會話教學是由班級教師采用的一種教學策略,以便聾啞學生能夠發(fā)展語言和讀寫能力,并在適合的時候,運用言語和殘余的聽力。再會話教學中,教師關(guān)注概念和課程內(nèi)容,通過重復學生的觀點和重新澄清學生的觀點來擴展兒童們想要表達的內(nèi)容,起到了修正和帶動的作用,這樣的方式可以很好的引起聾啞兒童對于語言特征的注意,使他們更好地修正自己的言語,同時會話教學也是聾啞學生學習語言、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所以在中國的特殊教育學校中我們可以鼓勵特殊教育的教師多采用此種方法,來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更好地提升他們的言語能力。
(2)聾社區(qū)
聾人社區(qū)的教育策略有兩種,一種是將聾人社區(qū)里的聾人帶入到聾啞兒童的課堂中,另一種是將聾啞兒童融入到聾人社區(qū)中去。談及聾人社區(qū),在貴陽甚至是全國,真正形成規(guī)模有一定資質(zhì)的聾人社區(qū)是少之又少的,所以要達到這一目標,采取此種教學方法,還需要國家和全社會對聾啞人群體的更多了解關(guān)注,才能建立起這樣的組織,更好地幫助聾人學習和生活。我們以美國為例,簡單了解聾人社區(qū)的課程設置,如:a.美國手勢語;b.政治活動;c.歷史和傳記;d.民間傳說;e.俱樂部和組織;f.戲劇、藝術(shù)和文學等。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始終貫穿的是聾文化,在學習和了解這些課程的過程中,學生既學到了知識,提高了言語能力,一定的聽力恢復,同時還受到了聾文化的潛移默化的影響,這對于建立聾啞兒童的自信心,和幫助他們回歸社會是大有裨益的。
(3)融合教育
在實施融合教育這一觀點上,爭議是非常大的,到底該讓聾啞兒童在特殊的班級中學習,還是在普通的班級中學習?部分專家認為,在特殊的班級中學習,可以便于更好的給聾啞兒童制定課程目標,采取特定的教學方法來使他們獲得發(fā)展,更能因材施教,同時聾文化也有利于群體意識的培養(yǎng)。而支持在普通班級學習的學者認為,聾啞兒童(聽障不嚴重的)在普通班級中,同樣可以得到他們需要的翻譯和服務,并且和正常的學生在一起有利于他們的聽力恢復,更好地融入社會。
事實上,就我看來,兩種方式不需要完全的隔離開來,單一的使用某一種方式,都會存在一定的缺陷,沒有辦法使我們想要達到的效果最大化。那么將兩者融合在一起也許就能夠解決這個問題。所以,重要的是兩者怎樣的結(jié)合方式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好的為聾啞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帶來幫助。通過對聾啞學校的調(diào)研,我認為:特殊學校和隔離班級可以共存。也就是聾啞兒童是需要特殊學校來為他們提供更加體貼和適合的服務的,尤其是一些完全喪失聽力的兒童。而隔離班級則是對那些聽力不完全受損的兒童所開設的。一開始的基礎教育可以在特殊學校中進行,到一定的教學年段,我們即可將學生納入隔離班級進行教學實施,所謂的隔離并不是將聾啞學生隔離開來,而是將大部分的聽障能力不同的,年齡不同的聾啞兒童放到同一個班級進行授課,課程由聾啞教師專門制定和教授。也可是將聽障不嚴重的學生融入到普通班級中,讓他們與普通的學生有更多的交流和接觸,從互動中學習課程內(nèi)容的同時,興許還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4)培養(yǎng)合作精神
我們在此所闡述的合作精神不僅是指聾啞兒童之間的合作,更多強調(diào)的是家長和學生之間的合作,家長和學校的合作,家長、學校、社區(qū)之間的合作。首先,加強聾啞兒童和父母之間的合作,建立起父母對孩子和聾啞兒童自己的自信心,這才有利于今后的學校教育。其次,家長和學校的緊密聯(lián)系也是至關(guān)重要的,家長應該和學校的老師采取積極地聯(lián)系,實時反饋學生的情況,更多地關(guān)心學生,給予他們適時地幫助。最后,家長,學校,社區(qū)之間的合作是學生今后融入社會,被社會所接納最關(guān)鍵的一步,社區(qū)可以給家長和學校提供更多便利,幫助他們組織和建立起聾文化,同時就融入社會而言,社區(qū)可以起到一個很好的銜接作用,對于聾啞兒童的聽障恢復以及他們的終生教育來說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趙俊峰.聾啞兒童心理的發(fā)展及其培養(yǎng)[J].中國特殊教育,2006(12).
[2]楊艷云,王惠,高梅.聾童推理能力與言語理解能力關(guān)系初探[J].中國特殊教育,2001(1):31-33.
[3]方俊明.聾兒的認知與綜合語言教育[J].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志,2004(6):44-49.
[4]王一茹.聾啞兒童的心理表現(xiàn)及其教育策略.教育探索[J].2014(2).
[5]張增慧.7-12 歲學齡兒童、聾啞兒童及成人視、觸大小知覺實驗研究.
[6]方俊明,汪海萍 譯.今日學校中的特殊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767-798.
作者簡介:
車琳(1988.08—),貴州貴陽人,貴州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2014級,發(fā)展與教育心理學碩士研究生。
趙國捧(1985.11—),河南安陽人,貴州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2014級,發(fā)展與教育心理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