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憲法上公民的受教育義務之再探討

2016-04-11 07:12:48陳俊生
四川警察學院學報 2016年5期
關鍵詞:法律義務受教育者憲法

陳俊生

(華東政法大學上海 200050)

憲法上公民的受教育義務之再探討

陳俊生

(華東政法大學上海 200050)

公民受教育的義務因其特殊的權利義務一致性而備受關注,但在該義務的主體、階段、內容等問題上卻陷入了混亂。受教育義務的主體應當是公民亦可稱之為受教育者,父母、社會、國家均只是受教育者受教育義務的承擔主體。受教育義務階段不僅限于義務教育階段而是伴隨受教育者終身,其性質屬于道德義務而非法律義務,更非憲法義務。在義務教育階段,受教育者的父母負有保證適齡兒童入學的法律義務,但該義務的實現(xiàn)以國家的義務履行為前提。在保障子女接受全國性一般水準的教育的基礎上,國家應尊重家長的教育權。

公民;受教育義務;憲法義務;義務主體

我國《憲法》第46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公民受教育的義務因其特殊的權利義務一致性而備受關注,然而長久以來,學界缺乏對公民受教育義務具體含義的深入探討。該義務的義務主體是誰?是適齡兒童還是監(jiān)護人,抑或是全體公民?該義務是否僅限于義務教育階段?該義務對義務主體提出了怎樣的要求?諸多問題尚未明確?!稇椃ā飞瞎袷芙逃x務這一規(guī)定實際上處于模糊的狀態(tài)。以《憲法》來規(guī)定公民的義務毫無疑問應當受到嚴格的限制,模糊的含義與限制公權力以保障公民權利的憲法精神相悖。為了防止公權力過多地干預、介入公民的權利領域,苛求公民承擔不合理的受教育義務,本文試圖厘清《憲法》上公民受教育義務的具體含義,以期對法治建設有所裨益。

一、受教育的義務的主體

長久以來,學界在受教育義務主體這一問題上莫衷一是。有學者將國家誤認為是受教育義務的主體,亦有人將義務的主體與承擔主體混為一談,更有人將社會、學校、老師這些主體牽涉進來,導致問題的復雜化。

(一)如何理解“公民”。

我國《憲法》規(guī)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按照基本的文義解釋方法和語言邏輯結構,該條文可以拆分成兩條: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公民有受教育的義務。兩個條文之間的主語必定是同一個,不存在中途偷換主語的可能。既然受教育權利的主體是公民沒有爭議,那么顯而易見,受教育的主體毫無疑問便是“公民”。之所以有學者認為受教育義務的主體是國家,是因為混淆了公民的受教育義務與保障公民受教育權利實現(xiàn)的國家義務,或者將義務教育的主體與受教育義務的主體搞混①。在厘清受教育義務主體這一問題上,筆者認為首先需要理解“公民”的含義。雅洛斯基在界定“公民身份”時指出,“公民身份是個人在民族國家中,在特定平等水平上,具有一定普遍性權利與義務的被動及主動的成員身份”[1]。公民是具有某國國籍的自然人,是反映個人與國家之間關系的概念,公民資格是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法律前提。由此可見,國家、學校等主體不可能是受教育義務的主體。

(二)受教育義務的主體與承擔主體。

雖然公民是受教育義務的主體,但是“公民”這一概念仍然顯得過于寬泛,需要往下繼續(xù)挖掘。我國《教育法》中所用的均是“受教育者”這一稱謂,筆者認為用受教育者這一稱呼更為妥當②。為何有人會認為家長或者學校是受教育義務的主體呢?筆者認為這是搞混了義務的主體和義務的承擔主體之緣故。兩者的區(qū)別何在?所謂義務的主體是從應然角度上來說的,而義務的承擔主體則是以實然角度來看的。受教育義務的主體從法理上來說應該是受教育者,但在受教育者成年之前,由于其不具備完整履行受教育義務的能力,所以需要家長進行監(jiān)督、勸導,提供必需的物質幫助,需要學校提供教學設施等等。根據(jù)憲法文本“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按照字面理解,不存在理解成“公民有保證自己未成年子女受教育的義務”,受教育義務的主體只能是公民(受教育者自己)。許多學者在論述受教育義務主體時提到日本憲法學中的旭川學力測試案[2]。關于教育權的歸屬問題,該憲法案件最終得出結論,認為“由國家、教師、父母三方的分擔來實現(xiàn)教育”較為妥當。一些學者錯誤地認為受教育義務的主體便是國家、教師、父母,這仍未分清楚義務的主體與義務的承擔主體。受教育者的受教育權利的實現(xiàn)與受教育義務的履行,需要國家、社會、老師、父母等的配合,提供必需的物質資料,這是一個責任分配和實現(xiàn)方式的問題。教育者的教育權與受教育者的受教育權相對,所謂教育權的歸屬問題即是:誰有資格教育受教育者,誰有資格決定教育的內容等等,與受教育義務的主體并非一個問題。

盧赫特漢特指出,基本義務包含兩個層面,首先它是《憲法》上規(guī)定的,其次它的主體原則上是個人[3]。以往很多學者理解受教育義務的主體都是從宏觀整體的角度來理解的,這容易帶來理解上的困境以及邏輯的混亂。我們需要明確,不管權利或是義務最終都會落實到個體身上,脫離個體而概括地談論權利義務的主體會陷入形而上的誤區(qū)。若能從個人的權利義務厘清,整體上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正因為如此,筆者認為用受教育者這一稱呼較之“公民”來說更加具體,本文討論受教育義務主體及受教育義務內容時更方便論述。從一個個獨立的個體角度來論述受教育義務也是本文所堅持的方法論。

二、受教育義務的階段與性質

關于受教育義務的階段,同樣是一個未討論清楚的問題。不少學者認為,公民的受教育義務僅存在于義務教育階段[4][5]。

筆者則認為受教育義務不僅僅局限于義務教育階段,而是伴隨著受教育者終身,包括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等教育、繼續(xù)教育、終身教育等等。

(一)受教育義務包括義務教育階段與非義務教育階段。

關于受教育權利的內涵,學界普遍將《憲法》第46條和19條結合起來理解,普遍認為包含義務教育和非義務教育③。那么如果按照某些學者所說,公民受教育的義務僅限于義務教育階段,那么《憲法》第46條便會被解讀成:公民有接受義務教育和非義務教育的權利,有接受義務教育的義務。這違反了基本的文義解釋的原則。

基本權利和基本義務共同的特征在于其主體的“全民性”,即憲法中的基本權利和基本義務條款只要沒有在主體上作出特殊限制(如殘疾人,婦女)應當適用于全體公民。因此,如果認為公民受教育義務限于接受義務教育的義務,即義務教育的主體僅限于適齡兒童和少年,這不符合基本義務“全民性”的要求。

(二)公民的受教育義務屬于道德義務。

受教育的權利義務復合條款帶來理解上的困惑,如果是權利,那么意味著可以放棄,義務則意味著必須履行,這種沖突如何理解?目前學術界在這一問題上似乎達成了共識,認為該規(guī)范設立的主要目的是賦予公民權利,強調從權利角度來理解該條款。之所以規(guī)定公民有受教育的義務是為了保證公民受教育權利更好地實現(xiàn)。這種說法固然有其合理性,但筆者認為回避了問題的本質。這一問題同樣體現(xiàn)在受教育義務階段這一問題上。如果義務意味著必須履行,但現(xiàn)在又認為受教育義務包括非義務教育階段,但是非義務教育階段并不存在必須履行的義務,如何解釋這一矛盾?

在雅洛斯基看來公民義務分為兩大類,即法律義務與非法律義務(如道德義務等等)[1]。許多學者在論及受教育義務時常常將這幾種義務混為一談。我們通常所討論的公民義務實際上指的是法律義務。有學者提出,其中法律義務可以細分為兩種,即憲法義務與法律義務④。這樣公民義務便分為三種,分別是憲法義務,法律義務與道德義務。所謂憲法義務,是憲法明確規(guī)定的關系到共同體存續(xù)的關鍵性義務。法律義務指的則是主要由法律所調整,一旦違反須承擔法律責任的義務。道德義務則是道義上必須履行,但實際違反卻并不會受到法律追究的義務。然而筆者認為,所謂憲法義務這一概念存在瑕疵,許多人認為凡是《憲法》規(guī)定的義務就可以稱得上憲法義務,這無疑是對憲法義務的濫用和誤解。

1.公民不構成違憲主體,受教育義務非憲法義務?!稇椃ā分砸?guī)定公民基本權利,是因為這些權利如此重要而又脆弱,容易被公權力所侵犯。一旦公權力侵犯《憲法》上公民的基本權利,就可能涉及到違憲審查,追究公權力主體違憲責任的問題。同樣,現(xiàn)行《憲法》文本中有大量關于公民義務的規(guī)定,從邏輯的角度看,公民如果不遵守,那么可能會成為違憲的主體。然而,蔡定劍老師從憲法的精神層面認為,公民不構成違憲的主體。憲法的宗旨和目的是限制國家權力和保障公民權利,不是規(guī)定公民義務的。公民的義務是遵守法律,而法律不能與憲法相違背。這里講的公民遵守憲法也只是對公民的憲法要求,而不是直接憲法上的義務,否則,公民就成為違憲主體[6]。所謂憲法義務,意味著一旦違反,“可能”會涉及到追究公民的違憲責任的問題,但公民并不構成違憲主體,所以憲法義務這一說法本身就不準確。之所以用“可能”一詞,是因為就像公權力侵犯公民基本權利理論上會追究公權力主體的違憲責任,但是事實上大部分的案件都通過實體法律(如行政訴訟法等)得到了解決;只有當下級法律無法解決該糾紛時,方能適用憲法。正是這種憲法訴訟的“可能性”區(qū)別了憲法權利和法律權利,憲法義務和法律義務。然而違反所謂的“憲法義務”并不存在這種可能性,因此真正意義上的“憲法義務”并不存在。

平時我們所說的憲法義務,實際上指的是《憲法》中規(guī)定的義務。《憲法》中規(guī)定的義務仍然離不開雅洛斯基所認為的分類,一種是法律義務,一種是道德義務。如《憲法》上的納稅、服兵役義務,其實質是法律義務,其義務的實現(xiàn)、保障,對違反該義務的追究均由法律來規(guī)定⑤。《憲法》之所以規(guī)定,是為了強調其重要性?!稇椃ā匪?guī)定的公民受教育義務,其性質也并非《憲法》義務。

2.受教育義務不論階段均是道德義務。如果說以是否經(jīng)由法律調整以及一旦違反是否承擔法律責任作為區(qū)分法律義務與道德義務的標準,那么公民受教育義務究竟屬于法律義務還是道德義務呢?還是分階段討論?筆者認為,對受教者個體而言,受教育義務不論是義務教育階段還是非義務教育階段,均只是一種道德義務。那么如何理解義務教育階段公民的受教育義務屬于道德義務?這難道不與義務教育法的法律強制性相沖突么?前文論述受教育義務主體時提到,在受教育者成年之前,由于其不具備完整履行受教育義務的能力,其義務教育的實現(xiàn)需要其家長和學校、政府的監(jiān)督、幫助。其中絕大部分責任并非由適齡兒童承擔?!度毡緫椃ā返?6條規(guī)定:全體國民按照法律之規(guī)定,都有使其保護的子女,接受普通教育的義務。對比中國憲法的規(guī)定,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日本所謂受教育的義務實際是“保障子女受教育的義務”⑥。作為受教育者,其負有的義務是道德上的,比如珍惜學習機會,認真學習,尊敬師長等等。我國義務教育法中規(guī)定的法律責任,也主要是針對政府、家長、學校的。

德國憲法學者伊森澤認為,如果沒有法律來具體化基本義務,憲法上的基本義務對個人來說不過就是一個道德上的呼吁[7]。實際上各國普遍規(guī)定適齡兒童作為受教育者,一般不承擔法律義務,現(xiàn)實中也從未見到學生因為不愿意上學而受到法律處罰。

但是如此便又產(chǎn)生了一個問題,既然適齡兒童的受教育義務僅僅是道德義務,而其父母保障子女上學的義務卻是法律義務⑦,那么當適齡兒童選擇放棄受教育權利,不愿意上學或者中途想退學時如何處理?是尊重子女的意愿么?那父母豈不是違反了義務教育法會受到法律處罰?抑或是強制子女必須上學?那這樣與法律義務的區(qū)別何在。筆者認為,適齡兒童作為未成年人并不具有完全的行為能力(包括辨認能力和控制能力),其權利的放棄并不是完全理性的,因此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并且義務教育關于個人未來能否獲得體面而有尊嚴的生活,關系到國家的發(fā)展民族的振興,基于其特別重要性,國家以一種“慈父”式的角色替適齡兒童做出了選擇。因此,受教育者在義務教育階段的義務雖然是一種道德義務,卻具有不可放棄的屬性,其與法律義務的區(qū)別在于,一旦受教育者放棄接受義務教育,雖然其父母可能會受到處罰,但受教育者本身不會。學校、政府工作人員及家長應當對受教育者進行耐心勸導保證其接受9年義務教育。

而在非義務教育階段,公民受教育的權利體現(xiàn)在國家努力給受教育者提供公平的競爭機制和必要的物質保障;對受教育者而言,雖然其并沒有必須接受非義務教育的責任,但在其接受高等教育、職業(yè)教育、繼續(xù)教育等的過程中,其需要珍惜受教育的機會,盡到一個學生的“本分”,這同樣屬于道德上的義務。

綜上,明確了公民的受教育義務是一種道德義務,前文提到的如何理解“受教育既是權利又是義務”這一問題便可以迎刃而解。道德義務只是道義上“必須履行”,平時我們所討論的必須履行的義務其實指的是法律義務。

三、受教育義務的內容

公民的受教育義務關鍵階段是義務教育階段,現(xiàn)有關于受教育義務的爭論實際上均存在于該階段。在這一階段,由于家長、社會、國家等義務承擔主體的存在,使得問題變得復雜。在前文已經(jīng)討論了受教育義務主體、性質、階段等問題之后,厘清受教育義務(主要是義務教育階段)的一些爭論成為可能。

(一)受教育的義務在義務教育階段和非義務教育階段的不同表現(xiàn)。

對受教育者而言,受教育義務是一種道德義務,在不同階段的內容具有同一性,主要表現(xiàn)為《教育法》第43條所述的受教育者義務⑧。(作為規(guī)定國家教育制度的基本法,在提到受教育者義務時并非作出義務階段與非義務階段的區(qū)別,這也是對筆者觀點的有力佐證。)對其進行概括、總結,結合德國學者施密特的學說,筆者將其分為三類:1.作為的道德義務:即認真學習、思考,完成學習任務的義務;2.不作為的道德義務:不要作出影響他人接受教育、破壞學習紀律,不得隨意放棄受教育機會等等;3.容忍的道德義務,即服從學校、老師的教學安排、學習計劃等[8]。

另一方面,在義務教育這一尤其重要的階段,家長承擔了更多的法律上的義務。如果說在義務教育階段,家長有義務送孩子入學,那么非義務教育階段呢?如果此時孩子仍想讀書,但父母不愿意支持,或者孩子已經(jīng)成年,父母不愿意付學費,此時父母有無義務繼續(xù)供孩子讀書?若因為種種原因,子女已經(jīng)成年但仍在接受義務教育,父母是否有義務支付學費?

事實上這一問題相關法律和司法解釋早有規(guī)定?!痘橐龇ā返?1條規(guī)定:父母對子女有撫養(yǎng)教育的義務;父母不履行撫養(yǎng)義務時,未成年的或不能獨立生活的子女,有要求父母付給撫養(yǎng)費的權利。(撫育費包括教育、生活醫(yī)療等費用)這里尚未獨立生活的成年子女具體指的是什么?《婚姻法司法解釋》規(guī)定,《婚姻法》21條規(guī)定的“不能獨立生活的子女”,是指尚在校接受高中及其以下學歷教育,或者喪失或未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等非因主觀原因而無法維持正常生活的成年子女。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九年義務教育階段自不必說,而高中教育盡管不屬于義務教育階段,但家長同樣有義務支付學費。一旦子女成年,并且已在接受完高中教育之后,只要子女不出現(xiàn)一些客觀情況而無法維持正常生活,父母已無為子女支付學費的法定義務。而父母本身是撫育子女這一義務的主體,同時也是子女受教育義務的承擔主體,此時之前支付學費、監(jiān)督子女入學等法律義務已降格、轉化為道德義務。值得一提的是,法律不強人所難,這里支付學費的義務當然是以父母有能力支付為前提的。

(二)義務教育階段的受教育義務之實現(xiàn)具有相對性。

《義務教育法》規(guī)定所有適齡子女必須接受義務。然而現(xiàn)實生活中尤其在廣大貧困地區(qū),由于種種原因輟學的適齡兒童、少年比比皆是。依照法律義務“必須履行”的要求,似乎意味著最終義務狀態(tài)的完滿與實現(xiàn),如此公民僅僅主觀上遵守義務但出于各種原因未能履行仍構成違法。在義務教育階段,作為子女受教育義務的承擔主體,家長負有法律義務保證子女入學,那么是否要追究這些輟學兒童家長的責任?筆者認為,一方面,用司法手段解決適齡兒童入學的問題于法無據(jù)⑨,另一方面,司法機關和教育部門忽略了義務的相對性問題。

所謂義務的相對性是指公民義務的實現(xiàn)和權利一樣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定社會條件作為前提。即使是西方發(fā)達國家,也不能保證每一個公民實現(xiàn)受教育權利和履行受教育義務。著名憲法學家肖蔚云認為,受教育權雖然又是義務,但也不是每個公民都能立即實現(xiàn),其實現(xiàn)需要國家逐步發(fā)展教育事業(yè),興辦學校和各項教育設施,培養(yǎng)教育人才[9]”因此,權利具有相對性,需要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逐漸實現(xiàn)全民享有,義務同樣具有相對性,其實現(xiàn)需要一定的外在條件。中國的父母、家庭對子女教育的重視程度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之所以有那么多失學兒童主要仍是政府的職能沒有履行到位。保障適齡兒童的受教育義務,不僅僅是家長的責任,更大程度上應是社會和政府的責任。受教育義務作為一種福利性義務,其實現(xiàn)并非是公民一人之責任,而是需要國家、社會提供必要之幫助。因此,當有家庭因經(jīng)濟困難而使得子女無法接受初等教育時,政府和社會應當反思自身責任是否盡到位,提供經(jīng)濟幫助排除其困難,而非苛求家長。一般來說,只有因為經(jīng)濟困難的原因家長未將適齡兒童送入學才是可以理解的理由,其他諸如覺得讀書沒用等原因均非正當理由,需要追究家長的責任。況且即使當適齡兒童的父母真的違反義務教育法,教育部門也應當運用行政手段來解決。

(三)家長的義務是保障子女入學還是接受教育?

家長是否有將孩子送往私塾等非公立教育機構的權利?或者能否在家由父母進行教育?這是否違反義務教育法?(如孟母堂案件)針對教材中的不當內容,是否有拒絕洗腦內容的權利?在義務教育階段,家長保障子女受教育的義務究竟是必須送入公立學校還是只要保證子女接受相當程度的教育而不論其方式?這反映了家長的教育權和國家教育權之間的沖突,在憲法學上有“國民教育權說”和“國家教育權”之說。盡管這本質并非公民的受教育義務問題,但在這里討論清楚有利于搞清楚受教育義務的含義。

國家教育權說認為國家有權決定教育的內容和方式,“國民教育權”說則強調這一決定權在子女的父母手上,老師上課的內容應當經(jīng)過父母的委托許可。兩種學說的爭論在日本旭川學力測試案件之后得到平息,認為單一強調家長的教育權或者國家的教育權均是片面的,西方國家亦普遍認為由國家、教師、父母三方的分擔來實現(xiàn)教育較為妥當。前文亦提到,應當從權利的角度來理解憲法上公民的受教育義務規(guī)定?;厮輫乙?guī)定受教育義務的目的,國家基于提高綜合國力,同時使公民能夠日后體面而有尊嚴地生活的考慮。歸根結底是為了在全國性層面上確保一定的教育水準。因此,國家不能一味禁止諸如孟母堂、私塾、家庭教育等教育方式,而是應對其進行監(jiān)督、調查,確認其能否保證兒童接受的義務教育能達到全國性的一般水準,日后能立足于社會。許多國家都采用了這種模式,即在國家的監(jiān)督之下承認家庭教育[10]。國家不宜過多介入教育領域,諸如教育的方式、機構、內容等,教材、考試的內容不應沾染過多意識形態(tài)。出于害怕子女被洗腦等原因而拒絕接受到學校接受義務教育,只要能保證子女能接受一般水準以上的教育,完全是合情又合法的。

三、憲法受教育義務價值及其實現(xiàn)

文已至此,似乎筆者對《憲法》上公民的受教育義務這一規(guī)定充滿了反對之意。確實,或許是筆者對于自由主義的偏愛,在中國政府權力漫無邊際的情況下筆者始終覺得對公民義務應當保持一定的警惕,筆者認為《憲法》上受教育義務屬于道德義務,但這并不說明《憲法》上受教育義務這一規(guī)定并沒有任何意義。

(一)《憲法》受教育義務規(guī)定的價值。

82年修憲時有的委員提出受教育權不僅是公民的權利,同時也是公民的義務,特別是每個家長的義務。只有每個公民都平等接受教育,才能保證每個人實現(xiàn)機會的平等,才能平等地參與社會生活、行使社會權利。社會的發(fā)展必須以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為基礎,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接受教育不僅是公民個人的事,同時也是對社會發(fā)展應盡的義務。另外,受教育是公民自我完善、提高物質精神生活的需要。每個公民只有不斷地接受教育,才能自我發(fā)展和完善,成為現(xiàn)代意義上的健全公民,其社會價值才能得到充分實現(xiàn),社會民主政治才能平穩(wěn)運行。從這個意義上說,《憲法》上公民受教育義務的規(guī)定之價值體現(xiàn)為對公民的指引和對全社會的宣傳作用。然而,公民受教育義務的規(guī)定并不僅限于此,“假使憲法文本中有必要列舉公民的義務,那么這種思路應該是為了避免政府(國家)沒完沒了、任意科處公民的義務而設置的”[11]。更大的程度上其價值體現(xiàn)在限制公權力上。

(二)受教育義務規(guī)定價值之實現(xiàn)。

筆者并不認為《憲法》規(guī)定公民的受教育義務是一件錯誤的事情,但如何使這一規(guī)定發(fā)揮其應有的價值或許才是我們真正應當思考的問題。基于本文所論述內容,限于篇幅所限,筆者給出一些簡單建議。

首先,必須使公民明了權利與義務的關系。公民必須明白,“權利與義務是緊密相連的。權利的存在以義務的同時存在為前提。社會若忽視義務,許多權利就決不會實現(xiàn)。”[1]受教育義務屬于道德義務,公民在享有受教育權利的同時道義上負有受教育義務,兩者并不矛盾,而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之關系。其次,必須明確受教育義務的界限。國家要求公民履行的義務是有界限的,其所能要求公民的義務,只有在維持其自身存在之必要時,只有在維護公民利益之必要時方為合法有效。這正如雅氏所說的,“對義務要小心注意,防止走得太遠而變成威逼”[1]93。對公民自身而言,受教育是一種道德義務,對其父母而言,其法律義務的履行以國家的物質幫助為前提。當國家的教育權與公民父母的教育權發(fā)生沖突時,應該進行權衡,力爭以損害最小的個人權利達到最大的公共福利。這就離不開憲政民主帶來的社會博弈機制。最后,國家適當?shù)莫剳痛胧o疑有利于受教育義務價值的實現(xiàn)。增大教育投入,加強對教育立法,對侵犯公民受教育權利、無正當理由不履行受教育義務的行為進行處罰,從而在整個社會形成一種重視教育,人人樂于履行義務的氛圍。

五、結語

人人生而自由,卻無處不在枷鎖之中,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憲法》試圖通過公民義務來體現(xiàn)公民與社會的關聯(lián)性和受拘束性,并傳遞社會共同價值。受教育的義務關乎個人日后的發(fā)展,關乎其在社會中的階層及位置。公民有受教育的義務這一規(guī)定若能真正落到實處發(fā)揮作用,對受教育權利的實現(xiàn)無疑大有裨益。在階層不斷分化,貧富差距不斷拉大的情況下,《憲法》上的受教育義務對國家、對社會、對公民,均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國家應當切實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權利,為公民履行受教育義務提供物質和制度前提,如此,方能使《憲法》上公民受教育義務這一條款得到真正的實現(xiàn)。

[注釋]:

①義務教育的主體應當是國家,義務教育是國家針對公民在受教育權上的原始給付請求權,所必須履行的提供滿足公民基本人格完善和自我實現(xiàn)需要的教育的機會、場所、人員、設備和設施的義務。

②受教育義務的主體是公民與受教育義務的主體是受教育者并不矛盾,公民是更上一層的概念,而受教育者首先一定是公民。然而并不能認為受教育者的數(shù)量少于公民。由于受教育義務具有全民性,所有公民均有受教育義務,都是受教育者。舉例來說,一個未成年人是受教育者,是其受教育義務的主體,其父母是受教育義務的承擔主體,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其父母也有其自身受教育的權利及義務(如大學高等教育,終身教育、繼續(xù)教育等)。之所以用受教育者這一稱呼,是因為有利于說理清楚。而受教育者與“學生”意思雖然一樣,但是“學生”一詞難免會給人特指未成年人或者青年人的錯覺。

③《憲法》第19條規(guī)定:國家發(fā)展社會主義的教育事業(yè),提高全國人民的科學文化水平。國家舉辦各種學校,普及初等義務教育,發(fā)展中等教育、職業(yè)教育和高等教育,并且發(fā)展學前教育。公民在義務階段和非義務階段的受教育權利內容有所不同,對于義務教育,國家應當對適齡兒童一視同仁,保障他們平等地接受義務教育。對于非義務教育,國家要通過設定公平競爭的制度保障公民受教育權的實現(xiàn)。

④此處法律指的是狹義上的法律,位階低于憲法,在中國特指全國人大及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法律。

⑤憲法文本也規(guī)定“依照法律納稅”“依照法律服兵役”,恰好說明其法律義務的屬性。

⑥日本受教育義務的階段僅限于初等教育(義務教育)階段,但這并不能套用到中國,因為憲法條文規(guī)定不同。

⑦前文提到適齡子女是受教育義務主體,父母、政府、學校是義務的承擔主體,為何一個是道德義務,一個是法律義務?這其實并不難理解。國家設立受教育義務的主要目標是保障適齡兒童接受初等教育,大部分的責任由家長、學校、政府承擔承擔,受教育者承擔的義務只是一小部分,所以義務的強制性不一樣。

⑧《教育法》43條:“受教育者應當履行下列義務:(一)遵守法律、法規(guī);(二)遵守學生行為規(guī)范,尊敬師長,養(yǎng)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三)努力學習,完成規(guī)定的學習任務;(四)遵守所在學?;蛘咂渌逃龣C構的管理制度。

⑨此處受教育義務不涉及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財產(chǎn)糾紛,不適用民事程序;更不涉及犯罪,不適用刑事程序;案件中沒有行政機關做出的具體行政行為,況且行政訴訟主體應是行政相對人,而非行政機關,不適用行政程序。

[1][美]托馬斯·雅洛斯基.公民與文明社會[M].柯 雄譯.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33;93.

[2][日]蘆部信喜.憲法[M].林來梵,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239.

[3]Otto Luchterhandt.GrundpflichtenalsVerfassungsproblem in Deutschland: GeschichtlicheEntwicklung und GrundpflichtenunterdemGrundgesetz.Berlin:Duncker&Humblot,1988.S.49-50.

[4]鄭賢君.公民受教育義務之憲法屬性[J].華東政法學院學報,2006,(2):123-127.

[5]袁文峰.《憲法》第四十六條適用的教育階段辨析[J].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5,(2):48-54.

[6]蔡定劍.憲法精解[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287.

[7]Josef Isensee.Dieverdr?ngtenGrundpflichten des B俟rgers:EingrundgesetzlichesInterpretationsvakuum,D?V 1982.S. 613.

[8]Thorsten Ingo Schmidt,Grundpflichten,NomosVerlagsgesellschaft,Baden-Baden,1999,S214-215.

[9]肖蔚云.我國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的一致性[A].肖蔚云.論憲法[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246-247.

[10]Franz REIMER,School attendance as a civic duty v.home education as a human right,International Electronic Journal of Elementary Education,Vol.3,Issue 1,October,2010.

[11]沈壽文.中國憲法文本規(guī)定公民(人民)義務的原因探析[J].云南社會科學,2009,(4):95-99.

Second Discussion on the Civic Duty of Receiving Education in Chinese Constitution

Chen jun-sheng

Civic duty of receiving education in the constitution has aroused wide concern due to its special consistency of rights and obligations,but the academic circle lacks unified conclusion of this article’s subject,period and connotation. The subject of the duty to receive education should be the whole citizens or can be called educators.Parents,society and state are just undertakers of educatees’education obligation.The period of the duty to receive education is not confined to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it is a life-long process.The nature of the obligation is moral obligation rather than legal duty, much less a constitutional duty.During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period,educatees’parents have legal obligation which ensures their children to enter school on time,but such obligation should take state’s guarantee as premises.On the basis of ensuring children receiving education of national general level,state should respect the parents’right of educating their children.

Citizen;Civic Duty of Receiving Education;Constitutional Duty;the Subject of Obligation;

DF2

:A

:1674-5612(2016)05-0041-08

(責任編輯:吳良培)

2016-05-11

陳俊生,(1993- ),男,江蘇如東人,華東政法大學碩士生,研究方向:憲法學、行政法學。

猜你喜歡
法律義務受教育者憲法
法律義務亦行為理由論
法學(2022年8期)2022-11-27 11:53:48
憲法伴我們成長
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初中數(shù)學學習弱勢學生的成因分析及轉化對策的研究
讀與寫(2020年19期)2020-11-25 10:16:24
淺談初中語文“三段六步”教學法的策略
讀與寫(2020年14期)2020-11-25 08:16:00
《憲法伴我們成長》
如何培養(yǎng)低年級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讀與寫(2019年28期)2019-11-27 08:39:14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
小學時代(2019年12期)2019-01-11 16:51:07
尊崇憲法 維護憲法 恪守憲法
人大建設(2018年4期)2018-06-26 08:38:16
網(wǎng)絡交易平臺提供者商標侵權責任認定問題研究
法律義務實現(xiàn)中的國家主義和公民參與
學術交流(2015年8期)2015-02-25 10:19:42
昂仁县| 巍山| 孙吴县| 曲阜市| 龙泉市| 秀山| 南溪县| 乐东| 塔河县| 苍梧县| 青铜峡市| 浦北县| 弥勒县| 玉龙| 太白县| 萨迦县| 腾冲县| 务川| 陇南市| 子洲县| 盐亭县| 从江县| 吴川市| 崇明县| 体育| 巍山| 永川市| 五大连池市| 穆棱市| 崇信县| 太康县| 临猗县| 海丰县| 灯塔市| 沁阳市| 龙里县| 定州市| 海伦市| 黑龙江省| 临高县| 平顶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