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超君
科研是教育的第一生產力,一個會思考的老師才能助推教育的發(fā)展。作為一線教師,自知責任重大,因為只有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在研究過程中開拓思維、豐富知識、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將教育推向新的發(fā)展;只有將科研成果融入到自己的知識體系并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于教學活動,才能使教學內容更豐富,學術思想更活躍,課堂也更有特色、更生動。因此,參加科研活動是提高自身教育教學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提升教學質量的有效方法。幼兒園濃厚的教科研氛圍給我提供了成長的平臺,但是,在科研的路上還是有太多的迷茫和困惑、難題和不解。
一、與教師同行,點亮集體的智慧
在選擇做什么課題研究的時候,我總是戰(zhàn)戰(zhàn)兢兢,不知所措。近年來跟著幼兒園的很多名師做一些省級、縣級的立項課題后,自己也開始慢慢嘗試做微型課題。因為本人所在班級正好是美術特色班,所以我想選擇一個關于美術的課題。大致的方向有了,但問題又來了,研究美術的哪一方面呢?研究有關美術教學的成文已經很多,在他們的基礎上我還能做什么研究呢?
雖然研究課題大致的方向確定了,但是這個時候還是有許多的迷茫。這時,課題組的組前會議給我提出了許多珍貴的建議:首先,搞清楚創(chuàng)意繪畫在幼兒美術學習與發(fā)展中的地位與價值是什么?其次,幼兒在創(chuàng)意繪畫中存在的難點問題有哪些?再次,設想引入多媒體可以怎樣幫助幼兒解決創(chuàng)意繪畫中的難點。最后,可以通過哪些策略來解決創(chuàng)意繪畫的難點問題等。諸多領導和同事的指點迷津,讓我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第一手資料,獲得了許多在書中難以汲取的經驗。集體的智慧是無窮的,在大家的幫助下,我對我研究的這個課題有了明確的目標、具體的措施,只要著眼于實踐研究,調整、跟進就可以了,良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于是,我深入課堂,了解孩子在美術活動中創(chuàng)意表達的難點;學習有關“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借鑒別人成功的經驗;設計激發(fā)幼兒創(chuàng)意繪畫的各種活動,并記錄、反思;交流經驗,討論研究出現的問題,在思考與實踐中,一份關于《借助“多媒體”解決幼兒創(chuàng)意繪畫難點》的課題報告新鮮出爐了。這份課題報告得到了許多老師的認可,經過她們的指點,我一再修改,最后在“十二五”個人規(guī)劃課題中立項。在這一過程中,與教師同行,讓我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快速成長。
二、與幼兒同行,點明科研的方向
(一)教師的有意引入
課題實施是關鍵,幼兒園對科研的重視,讓我可以通過課題推門研究、美術特色活動研討課等,開拓思維、磨練技能,運用預設的策略來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提煉有效的難點解決辦法。與此同時,我在美術教學活動中,認真地實踐,借助“多媒體”形象、生動、鮮明的特點,豐富教學形式,使教學內容變得可視、可聽、易感知、易體會。在教學中,我嘗試運用課件、Flash、音樂等多媒體技術手段組織幼兒美術教學,在形式和方法上也有了改進。但是,在實施中,也碰到一些問題。
記得有一次,教研組開展大型繪畫活動——“花”的暢想,如何激發(fā)幼兒進行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我有點望而卻步,不知從何下手。然而同事的一番話給了我啟發(fā):“最好是能表現花的奇特……”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我想可以運用ppt,嘗試“特征概括”的方法。花,有“花盤、花瓣、莖、葉”,把握這幾個特征后,花盤大小、花葉形狀等就可以大膽地發(fā)揮想象創(chuàng)作了。于是,懷著對教育科研的一份神秘感和一絲恐懼感,帶著些許的不自信與好奇感,有意地引入ppt“特征概況”這個教學策略。結果,孩子在“奇特的花”的繪畫表現中落筆就很果斷,而且畫的花也是千姿百態(tài),富有創(chuàng)造力。
(二)幼兒的創(chuàng)意表現
實踐中,多媒體技術的開發(fā)運用也越來越廣泛。幼兒可以通過圖片、動畫、聲音等深入地感知事物的特征,激發(fā)大膽的想象,積累更多的生活經驗和想象空間,能有效地解決創(chuàng)意繪畫的難點。在實施過程中,我更注重孩子的繪畫表達能力、美的感受能力。因此,每一種策略的運用是否成功,從幼兒的畫面就能一眼看出來,孩子們的作品為我策略的運用指引了方向。
如繪畫“我是一個野孩子”,我設想第一課時彩繪野外背景,第二課時撕紙完成各種動態(tài)的“野孩子”,然后兩者結合來完成作品。但是,在第二課時,孩子們將“野孩子”添入背景時,發(fā)現了問題:背景都是各種各樣的花樹,色彩視覺效果很強烈;“野孩子”也是用五顏六色的彩色紙撕成的。于是,兩者結合在一起,整個畫面就顯得很凌亂。發(fā)現問題后,讓幼兒來說說自己的感覺,并討論色彩鮮艷的主體應該配什么樣的背景。于是,提供一些色彩鮮艷和清新的兩種對比性圖片讓孩子重新選擇,將“野孩子”放在其中一個位置,主體不變的前提下替換各種圖片做背景,通過ppt直覺地讓幼兒來選擇合適的背景。最后大家一致認同要選擇顏色比較清淡的圖片來突出“野孩子”這個主體。這一過程,與孩子同行,孩子的能力點明了我科研的新方向。
三、與名師同行,點綴科研精髓
(一)如何撰寫論文
平時積累了許多的研究案例和資料,但論文的撰寫也是一大難題。怎么樣才能寫出高質量的論文?于是,我著手學習一些論文的撰寫方法,多渠道、多層次、廣泛地汲取營養(yǎng)。同時我多次參加市、園不同級別的科研培訓,聆聽了不少專家的講座和同行的論文撰寫經驗介紹。記得市教研員高老師是這樣說的:首先要有一個引人注目的題目,應該明確、精練、有概括性;其次,標題觀點鮮明,有吸引力;內容結構合理、層次清楚、重點突出、文字簡練通順,有說服力。高老師的講座讓我受益匪淺,在寫作過程中,努力以“吸引眼球、觀點鮮明、論證充實”為努力的方向。
(二)尋求修改,精益求精
《借助“多媒體”解決幼兒創(chuàng)意繪畫難點》成文后,自己感覺沒有條理、主題不突出,有許多的不足。但是,又由于自身對文章編輯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的缺乏,沒有辦法使文章達到滿意效果。正當我煩惱的時候,省特級教師周老師給了我很大的鼓舞。建議我把原來的題目改成《“多媒體”技術激發(fā)幼兒創(chuàng)意繪畫的策略研究》,這樣更科學,更吸引眼球。針對三個策略幫我提出了三個詞匯:“外延擴張”、“多元替換”、“思路拓展”。自嘆周老師的厲害,幾個精煉的詞匯把我文章的精髓都描繪出來了,這不是一般教師能做到的,需要很強的概括能力和語言功底。這個過程,與名師同行,領悟科研修改提煉的重要性,在認真對待中有了好的收獲。
四、感悟
科研的過程,讓我悟出了兩點。首先,對于一線教師來說,課題的研究首先要用心,用心研究實踐于教學中;用心尋找教育過程中的問題;用心將工作中的點滴經驗不斷積累。其次,科研的路上還要同行:與教師同行,吸取經驗,指點迷津,用集體的智慧打開課題之路;與幼兒同行,腳踏實地組織科研活動,幼兒的表現指引和推進科研的進程;與名師同行,提煉精髓,能更好地體現和推廣科研的成果。
憑著執(zhí)著的追求,憑著在科研過程中不斷地摸索,我正在慢慢揭開科研神秘的面紗。有人說,研究一個課題的好處之一,是讓你深入思考,所以必然會有收獲。的確,伴隨課題研究,在科研能力不斷發(fā)展的同時,我的專業(yè)水平也在不斷提高,科研論文《“多媒體”技術激發(fā)幼兒創(chuàng)意繪畫的策略研究》榮獲海寧市論文評比一等獎、嘉興市二等獎,并發(fā)表在《現代幼教》雜志上。
我相信:科研同行,必能點亮每一個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