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軍榮
?內(nèi)容摘要:日本著名漢學家前野直彬先生主編的《中國文學史》,以其獨特的編撰理念,達到了“包容雖廣,列舉眾多,卻脈絡清楚,而篇幅不大”的效果,從而成為日本非常通行的??平滩呐c自學課本。比如,在元雜劇書寫方面,便牢牢抓住元雜劇的文體特征予以立體化呈現(xiàn):以整體觀照為基礎(chǔ)、以元雜劇的平民性為綱,佐以雜劇作家文人心的融入,旁及演員的粉墨登場情況等。這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寶貴經(jīng)驗。
關(guān)鍵詞:前野直彬 《中國文學史》 元雜劇 書寫
前野直彬先生(1920—1998),為日本著名漢學家,他組織編撰的《中國文學史》(1975年初版)在日本是非常通行的??平滩暮妥詫W課本,至1981年,印刷已達十次(《中國文學史.譯者序》),歡迎程度可見一斑。2012年,該著中文版由復旦大學出版社推出。譯者在序言中寫到:“包容雖廣,列舉眾多,卻脈絡清楚,而篇幅不大。所以不但專業(yè)工作者可以作為參考,一般的中國文學愛好者也可以把它當作一種簡要明了的讀本”(《中國文學史.譯者序》)。本文便是以中國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元雜劇的書寫情況為例,通過分析與比較,管窺該著獨特的編撰理念,希冀為中國文學史的書寫提供可能的借鑒。
一、整體觀照元雜劇
前野先生認為,“文學史有兩個使命:一個是正確地記述文學發(fā)展的軌跡;另一個是無所遺漏地網(wǎng)羅歷代著名的作家和作品”(《中國文學史.中譯本序》)。這就意味著,對于元雜劇來說,文學史著述要呈現(xiàn)其整體發(fā)展狀況及代表作家作品。正是基于此,前野先生主編的《中國文學史》對元雜劇的整體觀照便體現(xiàn)為下述兩個特征。
特征之一,從文體出發(fā),介紹元雜劇的發(fā)展狀況及體制特征。
前野先生主編的《中國文學史》,首先從“元曲的舞臺”、“元雜劇的位置”與“文人作家的參加”等三個方面介紹了元雜劇的發(fā)展狀況。該著認為,元雜劇為一種新體裁,是真正像樣的戲劇,乃中國文學史上真正具有古典意義的戲曲文學,為曲劇作家、演員、觀眾三方的熱情一致創(chuàng)造出來的舞臺所催生。其中,受到充分教育的文人階層出身的知識分子積極參加創(chuàng)作是元雜劇繁榮的主體因素。而元雜劇雖然鼎盛期短促,但在文學上的成就,“特別是在大都時代它所反映的現(xiàn)實之深,批判色彩之濃,在文學史上有著格外深遠的意義,是后繼的明、清、兩代戲曲未必能夠超過它的。”賦予了元雜劇在中國文學史上應有的戲曲文學地位。
其次,該著還簡明扼要地介紹了元代雜劇“形態(tài)”(包括音樂曲調(diào)、結(jié)構(gòu)模式等)及“新的曲文”,比方合理,評價中肯。比如,元代雜劇一般為一本四折的結(jié)構(gòu)模式,該著為了讓日本讀者有更清晰的了解,便使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元雜劇四折與詩起承轉(zhuǎn)合相似,可以說成設定、緊張、高潮與解決四個部分,通俗易懂。又如曲文方面,該著在介紹王實甫、馬致遠、白樸等文采派劇作家時,雖有肯定之語,但亦有批評之意:“王實甫《西廂記》是代表元雜劇的名作,詩詞的雅語與口語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但是在不露修飾痕跡的樸質(zhì)自然方面,恐仍不及《西廂記諸宮調(diào)》?!敝匀绱?,是因為該著認為,從元雜劇的產(chǎn)生來看,大眾性是其根本特點,而“本色”(即以親切易懂,活潑,使人感到樸質(zhì)的生活氣息的口語為基調(diào))當為雜劇之本,是論契合雜劇之初的特質(zhì)。
特征之二,從作品關(guān)系出發(fā),介紹元雜劇的創(chuàng)作情況。
對著名作家作品的書寫是編撰文學史的應有之義,但它絕不是對作家作品的簡單羅列與孤立賞析。正如韋勒克、沃倫在《文學理論》中論述“文學史”時提到:“只有把文學作品放在文學發(fā)展系統(tǒng)中的適當?shù)匚簧蟻砑右钥疾?,兩個或更多文學作品之間的關(guān)系的討論才會有所收益?!盵2]前野先生主編的《中國文學史》便是從關(guān)系著手闡釋元代雜劇作家作品,抓住它們所呈現(xiàn)出的共同特征,以“平民的愿望”與“文人的傷感”兩個關(guān)鍵詞為樞紐,串講了《西廂記》、《漢宮秋》、《梧桐雨》、《救風塵》、《竇娥冤》等著名作品,要點突出,分析合理,達到了以簡馭繁的效果。
二、突出元雜劇的平民性
基于元代雜劇的繁榮與“曲劇作家、演員、觀眾三方的熱情一致創(chuàng)造出來的舞臺”密切相關(guān)之認識,前野先生主編的《中國文學史》對元雜劇本質(zhì)特征做出了相當精準的概括:“元雜劇的文學問題,簡言之,是它作為群眾文藝本來就有的平民性,如何被多半由文人階層出身的作家所有效利用、并按照他們的文人趣味加以修改的問題?!币簿褪钦f,元雜劇不是以讀物的方式存在,而是以上演為前提,在很大程度上須滿足廣大平民的觀賞口味和心理愿景。正是循著“平民性”這一主線,該文學史著述對元雜劇中戀愛題材的優(yōu)秀作品做出了透徹而又精煉的分析。
比如《西廂記》,題材來源于唐代元稹“以張生自寓,述其親歷之境”的傳奇小說《鶯鶯傳》,結(jié)局是張生另娶,鶯鶯被拋棄后他嫁。而《西廂記》的藍本《西廂記諸宮調(diào)》,卻是有情人終成了眷屬,并為《西廂記》所繼承。對此,前野直彬先生主編的《中國文學史》強調(diào)了金元社會平民作為聽眾與觀眾從而促使故事逆轉(zhuǎn)的重要性:“在元稹生活的唐代和董解元的諸宮調(diào)說唱的金代,時代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數(shù)次的大動亂,幾經(jīng)王朝代謝,舊貴族沒落了,在新興的貴族社會,門閥意識早已不像昔日那樣講究。況且,在不是從禮教出發(fā),而是具有更加自由意識的非知識分子的感覺中,早已將同情轉(zhuǎn)向鶯鶯方面了。吸取平民聽眾與觀眾的愿望,于是故事逆轉(zhuǎn)了?!蓖瑫r,《西廂記》中張生的性格似乎不像讀書人,他“顧前不顧后”,“可以理解為混入了平民的性格”。
又如,《青衫淚》、《救風塵》等主人公是妓女的戲曲,“情節(jié)就更加平民社會化了”。《青衫淚》是白居易長篇敘事詩《琵琶行》的翻案,附會了妓女裴興奴與白居易的愛情故事,“情節(jié)的趨向在于如何花功夫制造再次相逢的機會。許多場合,事態(tài)以妓女為中心展開”,“觀眾的同情完全傾注于難作敢為的妓女方面去了。”還有《救風塵》,完全拋棄了文人設想的書生發(fā)奮、應試、及第與團圓等老套戀愛故事模式,“可以說找到了本色的題材”,尤其是通過聰明機智的女主人公趙盼兒,“出色地形象化了在生活的錘煉下鍛煉出來的平民的智慧和同情心”。
從平民性入手,元雜劇中諸多戀愛劇作的題材演變、情節(jié)設置、人物塑造等等便得到了較為合理的闡釋。而平民性猶如草蛇灰線,時隱時現(xiàn)于元雜劇代表作品中。
三、兼顧元雜劇之文人心
元雜劇的興盛,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充分教育的文人階層出身的知識分子”積極參與創(chuàng)作的結(jié)果。他們在考慮平民觀眾接受的同時,也難免會在劇作中融入自身的生活感受和生命體驗,集中體現(xiàn)為“文人的傷感”,在戀愛劇中也有突出的反映。因此,前野直彬版的《中國文學史》亦兼顧元代雜劇作家的文人心態(tài),通過幾部描寫皇帝愛情悲劇的作品體味文人的傷感。
《漢宮秋》,源自昭君和番的故事,主題由聚焦昭君的不幸遭遇,改為重點書寫元帝無力保護家室的深沉悲哀,“不僅使人感到他只不過穿上一件皇帝的外衣罷了。”白樸的《梧桐雨》亦是如此,“玄宗皇帝確已失去了專制君主的現(xiàn)實形象,而像一個心地溫存的文人,他成為文人羅曼蒂克的產(chǎn)物了?!边@兩個皇帝,在痛失愛情之時,只有軟弱的哭訴和無力的斥責,連絲毫的抵抗力都沒有,注定無法逃脫悲劇的結(jié)局。相較于將這兩部作品視為對統(tǒng)治者的無情批判之論說,前野直彬版的《中國文學史》更愿意認可,它們深刻體現(xiàn)了文人特有的歷史傷感情懷,且這種傷感是跨越了時空界限的,《元曲選》百種曲以《漢宮秋》開篇,《太和正音譜》將馬致遠置于首位,清初金圣嘆刪掉《西廂記》大團圓的結(jié)局,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共同的愛好就在這里”——對傷感的共鳴。如此,條分縷析,步步擴展,極具說服力。
同時,還需要提及的是,在論及《漢宮秋》的悲劇結(jié)局時,前野直彬版的《中國文學史》還采用比較法擴大了介紹元劇作品的廣度和深度。與愛情名劇《西廂記》、《販茶船》和《救風塵》比較,這三者“存在著對帶來悲劇的人的斗爭,也有勝利”,但《漢宮秋》只有失敗;與關(guān)漢卿的著名悲劇《竇娥冤》比較,主人公竇娥雖然不能逃避冤判死刑的悲劇,但“她的積怨化為浪漫主義的抵抗”,出現(xiàn)了六月飛雪、血濺白練、大旱三年的奇跡。而“《漢宮秋》就連這樣的抵抗也沒有,有的只是沉浸在悲痛感情中的文人的傷感”。通過這樣的比較,既彰顯了《漢宮秋》悲劇的深層意蘊,同時又使讀者對其他雜劇作品有了必要的了解。
前野直彬先生主編的《中國文學史》在書寫元雜劇時,圍繞元雜劇是“真正具有古典意義的戲曲文學”這一中心,在整體觀照的基礎(chǔ)上,以元雜劇的平民性為綱,佐以雜劇作家文人心的融入,亦旁及演員的粉墨登場情況,較為立體地呈現(xiàn)了元雜劇的特征,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寶貴經(jīng)驗。
當然,任何文學史書寫都不可能達到完美的地步。同樣,對于前野直彬先生主編的《中國文學史》,我們也可以指出很多不足,比如,未能概述元雜劇的藝術(shù)特色、《單刀會》、《趙氏孤兒》等名篇缺席等等。但是,正如編者在中譯本序中所言:“(本書)是以日本人為讀者來考慮的。但是,知道以外國人的目光來看,中國文學是何種樣子的,這也許是有意義的吧?!?/p>
參考文獻
[1]前野直彬.中國文學史[M],駱玉明、賀圣遂等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158。
[2][美]韋勒克、沃倫.文學理論[M].劉象愚等譯,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310。
[本文為湖北文理學院博士啟動經(jīng)費資助項目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湖北文理學院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