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校史校訓與“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以上海理工大學為例

2016-04-03 16:06宋青紅
關鍵詞:上海理工大學校史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宋青紅

(上海理工大學 社會科學學院,上?!?00093)

?

校史校訓與“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
——以上海理工大學為例

宋青紅

(上海理工大學 社會科學學院,上海200093)

高校校史、校訓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上海理工大學擁有豐富深厚的校史文化資源和深刻的校訓精神資源。在本科生公共必修課“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中,結合百年高校愛國主義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穿插講授校史和校訓,既能結合大學生的個人感受和體認,增強高校學生的愛校、榮校意識,形成富有特色的校本文化體系;也能更好地發(fā)揮思想政治課的教育功能,深化本科生對中國近現代歷史的認識,從而增強“綱要”課程教學的實效性。

滬江大學;校史校訓;校本文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實效性

作為全國普通高等院校本科生必修的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簡稱“綱要”),有助于幫助學生了解國史、國情,深刻領會“四個選擇”,“自覺地繼承和發(fā)揚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傳統(tǒng)和革命傳統(tǒng),進一步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1]2。大學是以文化傳承文化,以文化滋養(yǎng)文化的場所。高校校史校訓是地方史和教育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具有“留史、資政、育人”的重要作用。高校校史承載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及大學理念及建設等重要內容。上海理工大學是一所具有百余年辦學歷史的高等學府,其前身之一為1906年美國基督教南北浸禮會在中國上海所創(chuàng)辦的滬江大學,它擁有深厚豐富的校史文化資源和深刻的校訓精神資源。開發(fā)校史文化資源,創(chuàng)建具有上海理工大學獨特品質魅力的校本文化體系,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工作。如果這種工作與大學本科公共必修課“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結合,能更好地發(fā)揮思想政治課的教育功能,增強大學生愛校榮校意識,從而很好地實現大學教育理念。

一、上海理工大學的校史校訓

上海理工大學的校訓“信義仁愛,思學志遠”,能很好地契合“綱要”課程的教學?!靶?乃信崇真理,信而有征,講信修睦,誠信不欺;義,即仁義禮智,遵道秉義,義薄云天,見義敢為;勤,則奮發(fā)勤勉,勤學好問,將勤補拙,業(yè)精于勤;愛,需大雅博愛,修身自愛,愛人以德,愛國敬業(yè)?!盵2]上海理工大學校訓當中的“信義勤愛”與“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內涵上互通互融,在實踐中相互建構,愛即“愛國”,勤即“敬業(yè)”,信是“誠信”、義即“友善”。后半句“思學志遠”也是繼往開來之精髓。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睘閷W者,當慎思明辨,以思導學。學如登山,動而益高,學無止境。古人云:“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绷⒅?乃學業(yè)起點,事業(yè)基礎?!八紝W志遠”的校訓既為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也啟發(fā)學生認識學與思的重要性及學與思的關系?!熬V要”課程可結合上海理工大學的校訓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讓學生真正理解校訓背后的含義,并付諸具體社會實踐。

愛國主義既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集中體現,也是上海理工大學校訓所承載的精神內涵,是校史、校訓和大學精神的集中體現。上海理工大學前身之一的滬江大學,有許多可圈可點的故事,在中國近現代教育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從教會學校的興起,到學校辦學的“中國化”趨勢;從男女同校的提倡,到開明活潑學風的形成;從社會學系的開創(chuàng),到服務社會的定位;從近代著名詩人徐志摩的傳奇,到民國著名法學家吳經熊的故事;從不畏日偽威脅的第一位華人校長劉湛恩,到愛國民主人士李公樸……一樁樁“滬江模式”的舉措,一串串彪炳史冊的名字,無不凸顯著上海理工大學校史之于“綱要”教學的意義。

上海理工大學校史校訓,與整部中國近現代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融合,承載著中國人不屈不撓、生生不息的奮斗精神,塑造著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的偉大傳統(tǒng)。校史校訓能很好地契合“綱要”課的內容,在具體授課過程中,“綱要”課第一章第一節(jié)“資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涉及到西方資本主義對中國的文化滲透,以及“外國直接控制和統(tǒng)治的租界”等內容,可以滬江大學的創(chuàng)辦為例加以說明;第四章第一節(jié)“新文化運動與五四運動”,涉及至對待傳統(tǒng)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態(tài)度以及新文化運動期間對白話文和白話詩的提倡等等內容,可以20世紀20年代滬江大學的擴充中文圖書運動[3]51-53,或滬江大學??短旎[》加以說明;“綱要”第六章為“中華民族的抗日戰(zhàn)爭”關于抗戰(zhàn)時期中國人的反抗及抗爭的內容,可以劉湛恩校長以及抗戰(zhàn)時期的滬江大學為例加以說明;第七章“為新中國而奮斗”,關于戰(zhàn)后民主人士反抗國民黨統(tǒng)治慘遭殺害的內容等等,可以李公樸等人的事跡以及滬江大學復校的經過加以說明??傮w而言,上海理工大學校史校訓中有豐富的個案與“綱要”課程內容相契合,在講授“綱要”課程時,穿插講授上海理工大學的校史校訓,介紹歷史上滬江大學及滬江人的革命傳統(tǒng)及愛國主義精神,既能豐富綱要課程教學,也能宣講校史校訓等校本課程內容,使本科生在了解國情國史的同時,增強愛校、榮校的意識。

二、滬江大學辦學的雙重性與“綱要”課教學

宏大敘事背景之下個性化的案例往往更容易打動我們的心靈。“綱要”講述中國近現代史的開端,往往由《南京條約》的簽訂,通商口岸的開放,講到上海的崛起。上海這座國際化的大都市,它興起于近代的開埠通商,由一座小漁村,正在發(fā)展成國際經濟中心、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國際航運中心以及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chuàng)新中心。然而正如滬江大學早期化學教授、理科主任梅佩禮(F.C.Mabee)所言:“每一艘開往上海的輪船都必須在這所大學的視線內經過;在這樣一個校園里,任何有思想的學生都不能不感到自己生活在一個大的世界里。”[4]3上海理工大學地處黃浦江邊,創(chuàng)立之初就具有了寬廣的國際視野。

“綱要”第一章第一節(jié)“資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資本——帝國主義列強還運用武力或欺詐手段,霸占中國通商口岸內的土地,設立完全由外國直接控制和統(tǒng)治的租界。”[1]22租界是一國在其領土內劃定一定地帶作為外人居留貿易之地[5]。近代以來,“帝國主義列強根據不平等條約,控制中國的通商口岸。為了擴大侵略勢力,先后從中國許多通商口岸劃出一部分土地作為自己直接管理的租界”[6]。西方在中國開設租界,最早的租界出現在上海。上海理工大學地處當年“公共租界東區(qū)”附近。在授課的時候,用課件展示一張“上海租界”的圖片,既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學校的位置所在,也可以感受到上海理工大學這片校園在近代上海的境況,增強感性認識。

“綱要”第一章第一節(jié)“資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涉及西方文化的滲透與侵略等相關內容,他們“披著宗教的外衣,進行侵略活動”。資本——帝國主義的文化滲透活動,有許多是披著宗教外衣,在傳教的名義下進行的,正所謂“一部分西方傳教士積極參與了對中國的侵略活動”[1]30。比如滬江大學由美國傳教士建立,美國的海外宣教的理念逐漸表現為一種國家和民族的對外擴張意識,傳教界對中國的專注很大程度上基于傳播福音的希望與模糊的地緣政治學和種族理論的整合[7]21。當然,西方傳教士在對中國進行西方文化滲透的同時,客觀上也為中國帶來了西方的教育,創(chuàng)建了許多教會學校,滬江大學即為其中之一。

滬江大學是一所文理商科的綜合性教會大學,其歷史可追溯至1906年美國基督教南北浸會共同創(chuàng)建的上海浸會大學堂。上海浸會大學堂于1909年開辦美國式的四年制本科,1915年改名為“滬江大學”[8]221。滬江大學是基于西方傳教士所信奉的博雅教育理念而開辦的,以文、理、商科斐聲華夏[4]1-2。滬江大學在文科基礎上發(fā)展理科,滬江大學的理科,初創(chuàng)時只設化學系、物理系;1919年,增設生產學系,1923年學校明確理科培養(yǎng)方向為醫(yī)學預科、理科教育和化工三項,同時增設地質學系[4]89-90。為適應上海職業(yè)青年業(yè)余學習高等商業(yè)知識的需要,滬江大學于1932年創(chuàng)辦了城中區(qū)商學院[9]。

1911—1928年魏馥蘭(Francis John White)擔任校長期間,滬江大學逐漸壯大起來。與1906年成立的浸會神學院院長柏高德(John Thomas Proctor)不同,魏馥蘭來華后的主要活動不是傳教而主要從事教育工作,這使他更多地從教育的角度而不是從宣教的角度開展工作,其對于教育工作厥功甚著[10]。作為管理者,魏馥蘭校長極其強調學校的基督教性質,同時也強調最高的教育水準及華人領導的必要性,在他以及學校師生的努力下,滬江大學還成為一所最早制度上實行男女同校制度的教會大學[7]121。之后,這所基督教傳教士所創(chuàng)辦的學校,在第一位華人校長劉湛恩主政時期,有一些重要的舉措,提出“讓滬江大學更中國化,更基督教化”的口號,倡導“積極的、前進的、建設的、犧牲的”滬江精神,革新校務,強調師生團結、民主、進步、學術自由[11]。再比如積極支持男女同學制,倡導開明活潑的學風;號召學生到農村去、到邊疆去建設祖國;執(zhí)行宗教課的選修和不計學分的規(guī)定;建立從幼稚園到高中的一整套教學實驗體系;擴充設在附近農村和工廠區(qū)的社會服務中心[3]4。

滬江大學在經歷中西合璧的“雙重文化”調適下,逐漸達到中西文化平衡,之后逐漸實現了“中國化”的過程[8]141。上海理工大學當今的校園內,保留至今的馥來堂、思伊堂、思魏堂、思斐堂、思喬堂、思孟堂、思晏堂、思雷堂、懷德堂等建筑群[12],仍然突顯出西方文化及建筑風格對上海理工大學校園建筑的影響,也突顯出傳教士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三、歷史上的滬江人與“綱要”教學

“綱要”第四章第一節(jié)“新文化運動與五四運動”涉及新文化運動中的白話詩與白話文等內容。白話詩指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后打破舊詩格律,不拘字句長短、用白話寫的詩。新文化運動期間,滬江大學于1924年9月延聘著名新派學者、商務印書館編輯朱經農任中文部主任,他對國文教學推陳出新,為適應“模范文”對擴大閱讀面的需求,發(fā)起“擴充中文圖書運動”[3]51。

講授新文化運動時另一個經典例案是滬江大學的校友徐志摩(1897—1931)。徐志摩于1915年12月以譜名徐章垿插班進入滬江大學預科,1916年9月升入滬江大學一年級,1917年2月離開滬江大學,轉入天津北洋大學法科特別班。在滬江就讀期間,徐志摩曾在其??短旎[》上發(fā)表《祀孔紀盛》、《送魏校長歸國序》、《記駱何堃全誼事》等11篇文章[13]96-98,徐志摩的文學才華已見端倪。徐志摩作為“新月派”詩人的典型代表,在中國文化史和中國近代歷史上都是比較重要而且也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人物。其在新文化運動其間對白話詩的提倡及文學造詣,可以納入“綱要”課的講述內容。

不僅如此,徐志摩在滬江大學的學習成績,對廣大上海學子具有激勵和榜樣的作用。1918年12月由時任校長魏馥蘭出具的成績單,涉及1915年、1916年兩個年度各9門科目,計18門,徐志摩的考試成績最低為84分,其余多在90分左右及以上,最高達97分[13]96。這位以不凡的才情和對生活的熱誠及勤奮創(chuàng)作熔鑄成優(yōu)美詩文的才子,也曾徜徉在這片美麗的校園,成為近代文學史上以及上海理工大學校史上的驕傲,是“綱要”課程繞不過去的話題之一。

“綱要”第六章“中華民族的抗日戰(zhàn)爭”,可結合抗戰(zhàn)期間的滬江大學的遭遇、劉湛恩的愛國義舉等進行授課。九一八事變之后,滬江大學的學生不但像其他學校一樣組織了自己的抗日救國會,而且一度成為上海學生抗日救亡運動的中心。1931年9月22日,來自上海30多所高校的代表在滬江集會,成立了領導上海學生救亡運動的上海高校學生抗日救國會聯(lián)合會[7]261。1932年8月,劉湛恩與林康候等18人和全國商會聯(lián)合會、上海市商會、銀行公會、銀業(yè)公會四團體發(fā)起成立一個“廢止內戰(zhàn)大同盟”,倡導廢止內戰(zhàn),堅定地獻身于國家建設[7]263。

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zhàn)之后,滬江大學被迫撤離楊樹浦軍工路校園,在逆境中堅持辦學。20世紀30年代,滬江大學對面有一日本高爾夫球場(現為上海理工大學南校區(qū)和上海海洋大學軍工路校區(qū)),1938年8月初,日本雇人把球場四角的高臺鏟平,改造成飛機場,并很快停滿日本飛機[3]55。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上海租界淪陷,滬江大學部分師生繼續(xù)留在上海以“滬江書院”名義堅持辦學,1943年春,以凌憲揚為首的部分滬江大學校友在大后方重慶和東吳大學聯(lián)合辦理“東吳滬江聯(lián)合法商學院”??箲?zhàn)勝利后,滬江大學于1945年10月1日正式復校,1946年2月又遷回至楊樹浦軍工路原址[14]。

抗戰(zhàn)期間以劉湛恩為首的滬江人的愛國舉動和義舉為中華民族的反侵略戰(zhàn)爭注入了鮮活的素材。劉湛恩(1895—1938年),著名愛國人士,1918年赴美留學,1922年8月獲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旋即回國,在南京東南大學短期執(zhí)教后,被聘為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全國協(xié)會總干事,提倡教育救國。1928年2月,就任滬江大學第一任中國籍校長。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后,劉湛恩積極參加上海各界人民抗敵后援會的工作。1937年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后,被推選為上海各界救亡協(xié)會理事、上海各大學抗日聯(lián)合會負責人、中國基督教難民救濟委員會主席、國際紅十字會副會長,全力以赴開展慰勞傷兵、救濟難民、安撫流亡學生等工作,獲得國際紅十字會的贊揚。1938年初,劉湛恩嚴辭拒絕出任南京維新政府教育部部長,4月7日被日偽組織的暴行槍擊,壯烈犧牲[3]4。1985年4月3日,劉湛恩“因愛國抗日被日偽特務暗殺壯烈犧牲”,被民政部授予“革命烈士”稱號*《劉湛恩革命烈士證明書》原件藏于上海理工大學檔案館。。2015年8月24日,劉湛恩被民政部授予“著名抗日英烈”稱號[15]。

第七章“為新中國而奮斗”,關于“國民黨當局對民主黨派的迫害”的內容,可結合李公樸的事跡進行重點講述。李公樸(1900—1946),中國民主同盟早期領導人,杰出的社會教育家,偉大的愛國主義者。李公樸曾就讀于滬江大學附中,1924年考入滬江大學,在滬江求學期間,李公樸是學校青年會活躍分子,經常代表學校青年會出席滬寧各大學召開的學生會。五卅運動中,積極參加上海學生罷課游行,代表滬江大學學生參加上海學聯(lián)會,任工人科長。1926年初,李公樸輟學參加北伐。1928年李公樸經滬江大學校長劉湛恩和基督教青年會推薦,通過考試赴美國俄勒岡州萊德大學政治學系留學[16]290,回國后,投身于社會民眾教育。1936年5月,李公樸在上海和文化界愛國人士一起發(fā)表《上海文化界救國運動宣言》,于11月23日,同救國會領導人沈鈞儒等7人受到當時的國民黨政府迫害,成為著名的“愛國七君子”之一[16]70。李公樸在抗戰(zhàn)前辦國難教育,抗戰(zhàn)時辦抗戰(zhàn)教育,抗戰(zhàn)后辦民主教育,并積極投身于反內戰(zhàn)、爭民主運動。1943年9月,李公樸加入中國民主同盟。因反抗國民黨統(tǒng)治,李公樸曾在“校場口事件”受重傷。1946年7月11日,李公樸在昆明市遭國民黨特務開槍暗殺,次日凌晨因傷重、流血過多犧牲[16]339。

從滬江大學第一位中國籍教授董景安到第一位華人校長、著名愛國教育家劉湛恩,從劉湛恩夫人著名婦女運動家劉王立明到婦女領袖張維楨,從著名詩人徐志摩到著名法學家吳經熊,從愛國民主先驅章乃器到愛國民主人士李公樸,中國近代史上的這些重要人物,無不與上海理工大學相關。以歷史上的滬江人為切入點,在“綱要”課程相關主題中進行講授,既能切合“綱要”課程教學的主題和要求,又能對全校本科生進行校本文化的教育,增強大學生愛校榮校意識,提高大學生對學校的榮譽感、認同感和歸屬感。

四、結束語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通過“綱要”課程穿插講授校史校訓、抗戰(zhàn)時期的滬江人,形成富有特色的校本文化課程。讓學生領略滬江人的愛國精神和“信義勤愛、思學志遠”的豐富內涵,形成富有特色的校園文化氛圍。在本科生公共必修課“綱要”課中,結合百年高校愛國主義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穿插講授校史和校訓,以高校歷史上的愛國主義的經典案例進行集中的講授。既能結合大學生的個人感受和體認,并增強高校學生的愛校、榮校意識,同時建設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還能深化本科生對中國近現代歷史的認識,補充相關的背景知識,增強“綱要”課程教學的實效性。高校校史校訓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它承載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大學理念及建設等重要內容,“綱要”課教學結合校史校訓,能更好地發(fā)揮思想政治課的教育功能,也能夠增強高校大學生愛校榮校意識,從而增強“綱要”課程教學的實效性。

[1]《中國近代史綱要》編導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盧蕭.上海理工大學校訓[EB/OL].(2011-08-30)[2015-11-01]http:∥xcsx.usst.edu.cn/s/20/t/309/5c/21/info23585.htm.

[3]王細榮.大世界里的豐碑——湛恩紀念圖書館的前世今生[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4.

[4]上海理工大學校史研究室.棟梁氣貫大世界:上海理工大學工程教育百年[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

[5]王卓然,劉達人.外交大辭典[M].北京:中華書局,1937:705.

[6]陳旭麓,方詩銘,魏建猷.中國近代史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2:574.

[7]王立誠.美國文化滲透與近代中國教育:滬江大學的歷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8]王立誠.近代中外關系史治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9]常國良.近代上海商業(yè)教育研究[M].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08:98.

[10]謝竹艷.中國近代基督教大學外籍校長辦學活動研究(1892—1947)[D].蘇州:蘇州大學,2013:155.

[11]章華明.劉湛恩紀念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269.

[12]許曉鳴.雋永:滬江大學歷史建筑[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6-7.

[13]上海理工大學檔案館.1916:徐志摩在滬江大學[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4.

[14]王立誠.滬江大學簡史[M].上海:上海理工大學出版社,2006:89-103.

[15]上海理工大學圖書館.劉湛恩被民政部授予“著名抗日英烈”稱號[J].上海理工大學圖書館通訊,2015(3):20.

[16]周天度,孫彩霞.李公樸傳[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2.

(編輯: 鞏紅曉)

Combiningthe History and School Motto in the Course of “Outline of Chinese Modern Mistory ”—Focusing on the Course at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ng Qinghong

(School of Social Sciences,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 200093,China)

University history and university motto are importan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a rich historic and cultural resources as well as profound school motto spirit resources.In the course of “the outline of 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history”,the teacher combines the excellent patriotism tradition of the 110-year-old University,interspersed with the university motto and history which,aiming to intensify college students’ personal feelings and recognition,enhance the college students campus consciousness,and form a distinctive school-based cultural system.The course reform betters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deepen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modern Chinese history,and strengthen the course effectiveness.

University of Shanghai;university motto and university history;school-based culture;“the outline of modern history Chinese”;effectiveness

2015-10-13

上海理工大學“精品本科”教學改革項目(校史資源融入《中國近代史綱要》教學的實施路徑研究——以上海理工大學為例)

宋青紅(1982-),女,講師。研究方向: 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中國近代性別史、人物研究。

E-mail:youyousong@163.com

G 642

A

1009-895X(2016)03-0296-05

10.13256/j.cnki.jusst.sse.2016.03.019

猜你喜歡
上海理工大學校史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上海理工大學學報》征稿簡則
上海理工大學
校史故事演出
川美80年,一場展覽講述一部校史
讀校史 , 走進遼科的前世今生(一)
弘文立教 校史育人——甘肅農業(yè)大學校史育人的實踐探索
《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征稿簡則
《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征稿簡則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歷史基礎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三位一體式教學研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