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潔(楚雄師范學院教育心理教學研究部,云南楚雄 675000)
?
農村寄宿制學校教育質量綜合評價問題調查
——以Y省為個案
張 潔
(楚雄師范學院教育心理教學研究部,云南楚雄 675000)
[摘 要]以分數主導的中小學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內容上缺乏針對性,操作層面以學生考試成績和學校排名“一刀切”的評價方式,制造了更多的落后學校,拉大了城鄉(xiāng)學校之間的差距。以教育部“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要求為依據,通過采取重視農村寄宿制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體系頂層設計,外部保障機制和學校內部的運行機制有效結合,通過教育督導過程,挖掘典型案例,搭建交流分享平臺等措施,促進農村寄宿制中小學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形成辦學特色,促進素質教育有效實施。
[關鍵詞]農村寄宿制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
2000年以來,由于中小學布局調整、撤點并校,我國農村寄宿制中小學大量增加。辦學過程中,學校在教育教學和管理方面出現了許多新的問題和困難。分數唯一的原有評價導向和評價標準,使這類學校普遍難以實現撤并之初的政府預期目標,即雖然集中了優(yōu)質教育資源,卻鮮見預期的分數排名和升學率指標明顯上升;雖然整合了教育資源,學校辦學仍然困難重重;學校雖然在各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如果考試成績上不去,就意味著工作成效不大。聚焦Y省農村寄宿制中小學現狀,反觀其中小學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指標,理性思考究竟是指標體系本身還是農村寄宿制中小學辦學出了問題。帶著這些困惑,課題組圍繞以下問題開展了調研:Y省現有中小學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在這類學校是怎樣實施的,存在哪些方面的問題;為了促進這類學校學生綜合素質的發(fā)展,學校內部在制度保障、過程管理、教學改革、校園活動開展等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收到了怎樣的效果;各學校開展的工作從哪些方面能夠證明這些措施促進了學生綜合素質的發(fā)展,也促進了學校教育質量提升。從2014年10月中旬開始,通過對Y省5個少數民族地州33所義務教育階段農村寄宿制中小學的調研,以及到上海學習借鑒我國發(fā)達地區(qū)在教育評價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面的先進經驗,發(fā)現Y省在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面存在以下問題。
Y省所有初級中學也已經統一實施了“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工作,該評價體系最終呈現在初中學業(yè)水平考試中,也只是以學生各學科考試分數代表的成績?yōu)橹?,其余所有的過程記錄,對升學幾乎無意義。由于小學沒有規(guī)定必須實施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因而各學校基本上處于自行實踐探索的無序狀態(tài),評價學校教育質量的標準仍然只能靠考試排名。縣域內寄宿制中小學,絕大多數處在縣城以下鄉(xiāng)鎮(zhèn),這類農村和寄宿制特點突出的學校,一方面難以達到分數唯一的評價硬指標;另一方面,這類學校在辦學過程中為不斷提高教育質量所付出的巨大而艱苦的努力,又難以通過教育質量綜合評價得到認可。
(一)省級教育主管部門缺乏科學合理的頂層設計
1.考試成績?yōu)閷虻脑u價指標體系,嚴重挫傷了農村寄宿制中小學的辦學積極性。城市、農村學校在培養(yǎng)規(guī)格、類型和學校發(fā)展目標上存在諸多不同,尤其是農村寄宿制中小學。現有評價標準不能針對學校類型實際,政策導向上也沒有給不同類型學校,在對學生的評價內容、評價方式和評價結果方面有足夠的實施空間。農村、山區(qū)學校很難在分數排名面前看到學校的努力方向。農村寄宿制中小學對現有評價指標的實施普遍缺乏應有的內在動力。
2.評價指標體系只針對義務教育初中階段,沒有針對小學,從評價導向上,小學作為人的基礎素質對人終身成長和發(fā)展重要的奠基作用沒有得到應用重視,導致小學基礎文明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責任上移。一些農村寄宿制初級中學,當學生最基本的行為規(guī)范已經直接影響到了學校正常教育教學秩序乃至辦學質量時,學校不得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花費很大精力,從小學階段的養(yǎng)成教育抓起,通過一系列校規(guī)校紀對學生基本的行為規(guī)范“嚴防死守”,重點盯防。
3.以分數導向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衡量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掩蓋了該階段農村寄宿制學校艱巨的工作任務和復雜的工作內容,造成了事實上的不公平。城鄉(xiāng)之間,農村寄宿制與非寄宿制學校之間,學校具體的辦學目標和內容都有諸多不同,現有指標體系,缺乏對學校類型的針對性,因此除了無法回避的考試成績,其余對學生綜合素質的過程性評價部分幾乎是流于形式的應付。調研過程中,許多中學校長反映:成績才是最終檢驗學校辦學質量、學生素質高低的硬指標。需要上報的過程性評價要求的內容,能應付就應付,根本原因是過程性評價對學生的升學毫無作用。
(二)從省級到地方,評價的縱向保障機制沒有建立,評價的外部環(huán)境沒有形成,代表政府職能的教育督導,在對學校辦學、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面所發(fā)揮的作用缺乏針對性
1.中小學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是省級教育主管部門對中小學辦學的基本統一要求和基本規(guī)范,指導著初中階段學校辦學的方向和目標。代表政府的各級教育督導部門,對初級中學自上而下,在方向把握、問題診斷、過程監(jiān)管、結果評定方面的作用缺乏針對性。農村寄宿制中小學在辦學過程以及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困惑,缺乏專家指導、評價和引領,不能使這些學校能夠有機會反思自己的問題癥結所在,重新調整和改進工作方向和目標。Y省中小學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各項評價指標要求難以落實。缺少了教育督導的中小學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的實施,其結果無異于沒有裁判的比賽,或學生沒有監(jiān)考的考試。
2.現有評價體系對農村寄宿制中小學的內部管理、教師勞動的內容、過程等方面的評價缺乏針對性措施。除了學生成績之外,農村寄宿制中小學在內部管理方面,學生生活管理、良好行為養(yǎng)成方面,飲食安全、校園安全管理方面,以及校園文化活動開展和建設方面等所做的大量工作,所取得的成績,難以通過評價受到應有關注;教師參與其中的成長和發(fā)展過程和表現,沒有機會通過評價得到認可和促進,相反教師個人的評職晉級常常因學生考試成績排名屢屢受挫,致使這類學校最核心的人的積極性因素難以通過評價機制得到有效調動和發(fā)揮;教師個人成長和學校發(fā)展的動力,難以通過評價得以激發(fā),受到鼓舞。調研過程中有這么一個典型事例,一位長期在村小工作的老師,后來并入鄉(xiāng)鎮(zhèn)寄宿制中心小學,工作非常認真負責,任勞任怨,關心學生,可是教學成績、考試排名總是上不去。今年退休座談會上,她說自己教了一輩子書,最大遺憾就是沒能評上小教中職。
總之,各級教育督導部門對學校的辦學方向、辦學過程以及辦學結果和質量,既難以有真正意義上圍繞指標體系,有針對性“督”,也缺乏有效的“導”。使得現有中小學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在農村中小學實施過程中形式化、效果差,作用發(fā)揮有限,難以達成預期實施目標。
(三)從省級到地區(qū),農村寄宿制中小學校際間缺乏信息交流、經驗共享、典型個案展示引領的平臺
各學校在辦學過程中積累的成功經驗、典型個案,難以在專家引領下得到深入挖掘和提升,也難以在同類學校中發(fā)揮引領、示范和帶動作用。調研發(fā)現,少數學校以校園文化活動開展為特色,以抓牢宿舍紀律,規(guī)范學生文明行為管理為亮點,從而促進了學校發(fā)展的成功辦學經驗和管理經驗,本可以為全省同類農村寄宿制中小學教育管理以及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提供良好素材,但遺憾的是這些可貴的實踐經驗,既沒有能夠通過教育督導評價機制得到認可,更談不上與其它學校分享、啟發(fā),學習、借鑒,從而獲得不斷提高辦學質量和水平的經驗。對辦學困難、質量提升困難的學校,同樣缺乏教育督導下的專家診斷,學校幾乎沒有機會借助外部力量認識自身問題,沒有能力依靠自身力量實際解決問題,改變辦學現狀。
(四)從學校內部管理方面,農村寄宿制中小學,校長自身素質是制約或促進學校發(fā)展的重要因素
校長個人是否具有符合教育規(guī)律和學校實際的辦學理念,明確辦學目標,清晰管理思路,具體工作措施,不僅關系到學校的發(fā)展水平,學生、教師在學校的學習、工作狀態(tài),還關系到校長以什么樣的態(tài)度和行為對待中小學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的實施工作。調研發(fā)現,農村寄宿制中小學校長的工作目標,還處在維持學校正常運轉,最大限度管住學生和老師的行為,爭取學校不出安全事故層面上,學校所有活動的開展也是為了實現上述目標。農村寄宿制中小學校長普遍缺乏內生發(fā)展機制。
綜上所述,Y省現有中小學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在頂層設計方面,在實施方面,對校長的辦學思想和目標,對學校辦學過程存在問題的診斷、引領和促進,缺乏專家指導的教育督導外部保障機制;在結果上,中小學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對學生成長和發(fā)展,對教師專業(yè)成長既難以實現預期目標;對學校的辦學水平和質量提升,經驗推廣,成績的認定等方面難以起到預期的促進作用。
早在2002年,“教育部關于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02]26號)就提出建立“以促進學生發(fā)展為目標的評價體系”,主要包括基礎性發(fā)展目標和學科學習目標兩個方面。從道德品質、公民素養(yǎng)、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能力、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六個方面體現基礎性發(fā)展目標。包括Y省在內,全國中小學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的建構也是圍繞這六個指標展開。但是,“促進學生發(fā)展”目標,在初中階段實施過程中,已經逐漸被“學科學習目標”中的考試成績所取代,并以此作為發(fā)展與否的“硬”指標,評價本身逐漸失去了應有意義。
2013年,“教育部關于推進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的意見”(教基二[2013]2號)明確規(guī)定:基本建立體現素質教育要求、以學生發(fā)展為核心、科學多元的中小學教育質量評價制度,切實扭轉單純以學生學業(yè)考試成績和學校升學率評價中小學教育質量的傾向,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健康成長。這一文件精神,強調通過中小學教育質量評價,促進學生發(fā)展的價值取向,把學生的發(fā)展建立在學校教育質量綜合發(fā)展的前提之下?!皥猿忠虻刂埔?。鼓勵各地和學校結合實際,針對存在的突出問題和薄弱環(huán)節(jié),完善評價指標體系,積極探索適宜的評價方式方法和工作機制,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評價模式”[1]。教育部文件精神和具體要求,為我們針對Y省農村寄宿制中小學實際,制定教育質量綜合評價體系,提供了政策依據。基于文件精神,我們將把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改為“Y省農村寄宿制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體系(學生評價部分)”??傮w設想是:貫徹教育部“育人為本,促進發(fā)展、因地制宜”原則[1],切實針對Y省農村寄宿制中小學實際制定。
(一)重視農村寄宿制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體系頂層設計
評價體系的設計必須回歸育人本質,尊重不同地區(qū)和義務教育階段不同學校類型差異,以評價促進和帶動學校的內涵發(fā)展,不斷提高農村寄宿制中小學的教育教學質量,切實推進素質教育的實施,促進縣域內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制定評價體系所遵循的基本標準是公平、均衡和特色、優(yōu)質。前者是所有農村寄宿制中小學應該達到的基本辦學要求,落實教育部提出的5個方面評價內容和20項關鍵性指標,這也是評價的基本標準和內容。特色和優(yōu)質是在此基礎上縣域內各學校因地制宜,結合學校自身實際和特點,有針對性地通過開展各類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健康向上的校園生活,為不斷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搭建平臺。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索和實踐,通過師生和學校的共同成長和發(fā)展過程,促進學校向別開生面、富有鮮活生命力的特色學校發(fā)展。在評價性質上,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相結合。過程性評價注重學生成長過程的記錄和積累,學生可以對自身在成長過程中暫時出現的問題,通過在學校育人環(huán)境中不斷調整和改正,使學生學會自我約束、自我反思,養(yǎng)成作為社會人起碼的文明素養(yǎng),不斷提高學習能力。過程性評價的主體包括教師、學生自己、同學、家長等。結果性評價主要包括個人成長過程中學業(yè)成績在內的各類達標情況及其變化過程的記錄,其主體主要是教師。兩者結合,既沒有否定傳統的學業(yè)水平評價和成績的記錄,又能夠通過學生成長和發(fā)展的過程記錄,見證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過程,從而使評價內容更加豐富、生動而充實。
農村寄宿制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應遵循基礎性和差異性、成長性和發(fā)展性、具體性和整體性、開放性和可操作性原則。指向的對象是農村寄宿制中小學學生、教師和學校?;A性是人成長和發(fā)展過程中起碼應該具備和達到的基本要求,差異性既指學生之間,教師之間,也指不同學校之間。成長性和發(fā)展性強調的是評價對學生、教師和學校成長與發(fā)展的整體促進作用。實施過程中,評價的內容應該是具體、開放和可操作的,被評價對象的行為變化過程和結果是可檢測的。
基于這一構想,農村寄宿制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學生評價部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學生能夠實際體驗到自己的成長和變化過程,能夠看到自己可以在學校提供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中,有能力不斷發(fā)展和增強自身的基礎文明素質、學習能力,能夠有機會逐步培養(yǎng)和展現特長素質,有能力逐步學會對自己的成長負責,在成長過程中感受到自己是健康、自信和快樂的人。教師同樣能夠通過自己和學生的共同努力,通過學生各方面基礎文明素質的不斷提升,班級、校園文化建設帶來學生內在的變化,感受和體驗自己和學生共同的生命成長和發(fā)展過程。通過對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促進的是整個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綜合提升。
(二)外部保障機制和學校內部運行機制是教育質量綜合評價體系能否有效實施的關鍵
在無條件通過第三方評價機構進行評價情況下,外部保障機制,目前主要靠的是教育督導發(fā)揮應有作用。由代表政府的教育督導部門牽頭,縣域內教育局(教育科研單位、教育局教研室)、科研院所或師范院校以及部分省內外知名中小學校長,共同組成專家團隊,堅持“以評促學、以評促教,以評促改”的評價導向。既對學校辦學方向、過程進行引導和把握,對存在問題進行診斷;又對結果進行評價,對優(yōu)秀的典型個案進行挖掘和展現,為同類學校提供借鑒,為優(yōu)秀學校提供展示交流平臺。在評價方式上,采取常規(guī)性評價和重點問題評價結合,階段性抽查與學校個別申報評價結合,通過評價過程制度化,評價結果公開化,真正實現促進學校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目標。
義務教育階段農村寄宿制中小學,則需要通過學校的內部運行機制,具體實施教育質量評價工作。學校從自身的辦學理念、發(fā)展目標和規(guī)劃出發(fā),結合具體實際,把各項指標要求細化為具體可行的操作要素,通過具體的教育教學過程、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以及日常管理的落實,在更加豐富的評價內容中,使學生的發(fā)展更加多元化,成長過程更加自信;教師在教育教學和校園文化活動的創(chuàng)建和開展過程中,專業(yè)能力不斷扎實有效地提升,學校的內涵發(fā)展,辦學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辦學特色不斷得以彰顯。在這一運行機制下,教育督導緊緊圍繞公平、均衡的基本指標和特色、優(yōu)質的個性化發(fā)展指標對學校辦學過程和效果進行督導評價。在運行機制上,上海中小學的評價思路和措施值得借鑒,即依據教育主管部門統一頒布的評價基本要求,各學校結合自身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并具體落實,教育督導部門則根據學校的實施方案進行督導檢查并予以評估。在基本標準下,各學校結合自身實際,各顯特色(圖1)。
圖1 教育督導的外部保障機制和學校內部運行機制
(三)通過教育督導過程,挖掘典型案例,搭建交流分享平臺
促進學校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富有鮮明特色的學校,引領、示范作用有效發(fā)揮,校際間健康的交流分享機制不斷形成。雖然客觀地理環(huán)境因素,造成農村寄宿制中小學信息閉塞,校際間交流、學習非常困難。一方面,說明這類學校更加需要通過獲取外界信息,開闊校長辦學視野,啟發(fā)自己辦學思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面,通過督導評估,不同類型學校在學?;A文明建設,教育教學常規(guī)管理、校園文化活動開展、校本課程開發(fā)與建設,或者在薄弱學校改造、勤工儉學、家校合作等方面取得的辦學成效和經驗。通過校長的總結反思和提升后,利用交流平臺,分享各自學校的辦學理念、辦學思路以及成功的辦學措施。使各學校能夠在更加開闊地視野下,結合自己學校實際,不斷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高、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中小學校長能夠在視野開闊下,通過交流學習,實踐反思,不斷提升自己的內生發(fā)展能力,推動自己不斷提高學校辦學質量。
“以評促學、以評促教、以評促建,以評促改”,以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為基本要求,通過農村寄宿制中小學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不斷提高農村寄宿制中小學乃至農村教育的辦學質量,實現學校內涵發(fā)展,促進農村中小學有效實施素質教育。因此,“建制度、建平臺、建機制”是手段,“評”是措施、是促進,激發(fā)出學生和教師內在成長和發(fā)展愿望以及自覺行為的機制,通過評價,促進學生和教師獲得生命意義的成長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關于推進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的意見(教基二[2013]2號).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 Quality in Rural Boarding Schools:A Case in Y Province
ZHAGN Jie
(Educational Psychology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Department,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Chuxiong,Yunnan,675000,PRC)
[Abstract]The old evaluation system,which is test-score oriented in assessing students'comprehensive qualities,has many problems in evaluating the education quality in rural boarding schools,for example,the lack of pertinence in contents,and overwhelming weight attached to students'test scores and ranks of school.The results of which are the increase of number of schools lagging behind and bigger“quality”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schools.Based on the requirements of“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 Quality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the following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promote the education quality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boarding schools in rural areas:1)strengthening the topdesign of the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2)effective co-functioning of external guarantee mechanism and internal operation mechanism;3)exploring exemplarycases through educational supervision and building up exchange and communication platforms.
[Key words]primary and secondary boarding schools in rural areas;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 quality
(責任編輯 張永祥/校對 一心)
[作者簡介]張潔(1963—),女,彝族,云南安寧人,楚雄師范學院教授,主要從事中小學教育、發(fā)展與教育心理學研究
[基金項目]云南省“云南農村寄宿制中小學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研究”(SYSX201419)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15-12-20
[中圖分類號]G 7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5779(2016)01-006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