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新
?
淺談葉圣陶、夏丏尊語文課程觀
◎李新
葉圣陶和夏丏尊都是我國著名的語文教育家,關于語文課程觀,二老有著共同的看法。他們都認為語文課程具有工具性,語文課程的內(nèi)容應該是無所不包的,重點在于文字表達形式,語文課程教育的目標就是讓學生學會閱讀和寫作,養(yǎng)成良好的讀寫習慣。
新文化運動之后,學界出現(xiàn)了“文白之爭”的局面,葉圣陶根據(jù)以往教學經(jīng)驗和教材編寫經(jīng)驗,提出了關于語文教學的新思想,他大力提倡白話文,“教材或由搜集,或由創(chuàng)作”“力避艱古而近口說”。另外,這一時期,文章創(chuàng)作多著重強調(diào)社會問題和人性問題,文章形式方面多有忽略,導致學生無法掌握對語文工具性的學習。葉圣陶先生認為應該加強語言文字技術(shù)方面的學習,讓思想學習與文章知識學習達到平衡。
呂叔湘在《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的序中說:“通觀圣陶現(xiàn)實的語文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有兩點。其一是關于語文學科的性質(zhì):語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其二是關于語文教學的任務:教語文是幫助學生養(yǎng)成使用語文的良好習慣?!盵1]這一段話明確地總結(jié)出葉圣陶給語文課程的屬性定論,即工具性。受杜威“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影響,葉圣陶編輯教材,本著學生受用的原則,注重教材的實用性,致力于編寫易于被學生接納的教材。他認為語文是一種改良社會的工具,學生通過掌握這一工具來為我所用,教育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種工具。葉圣陶認為,語文教科書是學生獲得語文知識、訓練語文能力、養(yǎng)成運用語文良好習慣的一種“憑借”。他說:“只是不能憑空得到,習慣不能憑空養(yǎng)成,必須有所憑借。那憑借就是國文教本?!盵2]
在葉圣陶看來,語文就是工具。語文既是人類思維的工具,又是人與人之間進行交流的工具。人區(qū)別于其他動物的本質(zhì)特征就是人能夠進行思維,而語言就是表達人類思維的有效工具。從人類發(fā)展史來看,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們在相互交流溝通的過程中,使用最廣泛最深刻的工具就是語言。語文這個工具能有效表達思維,達到交際的目的。1942年葉圣陶在《略談學習國文》和《認識國文教學——<國文雜志>發(fā)刊詞》等文章中都指出了語文具有工具性這一性質(zhì),“語文是工具,自然科學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數(shù)、理、化,社會科學方面的文、史、哲、經(jīng),學習、表達和交流都要使用這個工具”。同時,葉圣陶認為語文教育最根本的是“為人生、為生活、為交際”,彰顯著人文關懷。這也是葉圣陶先生為我國現(xiàn)行語文課程標準規(guī)定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一成果做出的理論貢獻。
在20世紀上半期,很多語文教育學家就紛紛提出“語文具有工具性”的觀點,比如穆濟波、程其保和葉圣陶等。與葉圣陶同時期的夏丏尊,有著與葉圣陶一致的語文課程性質(zhì)觀,都認為語文具有工具性。歷史上,我國傳統(tǒng)的語文教育是依附于統(tǒng)治思想存在的,是為統(tǒng)治思想服務,更多的是道德教育,而忽視了語文課程的工具性。五四運動之后新思想廣泛傳播,中國進入了中西思想激烈碰撞交匯的年代。教育界看中了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的教育思想,在杜威看來,母語是“社會生活的工具”。1934年,夏丏尊在《國文科的學力檢驗》中指出了“國文科是語言文字的學科”“是一切學問的工具”。與葉圣陶不謀而合的是,夏丏尊在肯定和推崇語文課程的工具性的同時,還提出來應該注意教育的人文性?,F(xiàn)今的教育提倡素質(zhì)教育,是人的教育。但在以前,這一觀點鮮有人提及,尤其在上世紀初期,語文教育更提倡工具性。1919年
夏丏尊在《教育的背景》中提到了“我們所行的教育是人的教育,當然應當用人來做背景”。他認為教育是為了培養(yǎng)人,這就鮮明地指出了當時人們對語文課程認識的不足。在當時,語文課程工具性的說法大肆盛行,語文課程與人的教育是脫節(jié)的,并不注重學生人格的塑造。而夏丏尊則倡導語文課程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課程,教師除了傳授實用性的聽說讀寫知識外,還要教授學生做人的道理,完善學生人格,教育應充滿人文關懷。所以,夏丏尊認為的語文課程性質(zhì)應該是工具性,同時還閃爍著人文性的光輝。但是由于時代的局限,工具性思想還是占據(jù)主導,兼有人文性。
葉圣陶提出:“什么叫語文?平常說的話叫口頭語言,寫到紙面上叫書面語言。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盵3]也就是說語文就是語言,這里的“語”,指的是口頭語言,“文”即書面語言,說出來的是“語”,寫出來的是“文”??梢?,在葉圣陶先生看來,“語文”就是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的結(jié)合,是聽說讀寫四項的整合。
葉圣陶、夏丏尊的語文課程觀是一種大語文教育觀,在他們看來,語文課程內(nèi)容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語文課程教學的具體內(nèi)容是不固定的,但內(nèi)容中蘊含的語文知識卻是既定的、有理可循的。
葉圣陶指出語文教材“要包括一般人在生活上所觸及的各類文字”,同時必須要涉及各科,“以各科內(nèi)容為內(nèi)容”。葉圣陶在《國文教學》一書中的《談語文教本》一文中專門談到語文教科書的作用與性質(zhì),他說:“語文教本只是些例子,從青年現(xiàn)在或?qū)硇枰x的同類的書中舉出來的例子;其意思是說你如果能夠了解語文教本里的這些篇章,也就大概能閱讀同類的書,不至于摸不著頭腦。所以語文教本不是個終點,從語文教本入手,目的卻在閱讀種種的書?!盵4]語文教本上的內(nèi)容是經(jīng)過教材編撰者精心挑選和略加改動之后選入教本的,其目的是以此為例,進行教學。最終目的不只是教會課本上的所選內(nèi)容,而是讓學生通過學習教本上的內(nèi)容,能夠主動延伸學習,把學到的語文學習方法應用到具體實踐中,做到觸類旁通。
針對語文課程內(nèi)容,夏丏尊在《國文科的學歷檢驗》中直接表示“國文科原是本身并無內(nèi)容,以一切的內(nèi)容為內(nèi)容”“國文科是語言文字的學科,除了文法修辭等部分以外,并無固定的內(nèi)容”。夏丏尊主張的是淡化語文課程的具體內(nèi)容,這種觀點與葉圣陶的語文課程內(nèi)容觀相暗合。夏丏尊認為在淡化語文課程的具體內(nèi)容時不能完全忽略課本所給的具體內(nèi)容,要有所側(cè)重,即注重文字的表達形式,因為文法修辭等部分內(nèi)容是固定的。所以研究語文課程內(nèi)容,要注重從文字形式上著手?!安还苁顷P于詞、句子還是段落的表達方式方法,這些關于形式的語文知識,都是我們應該學習的,都應該作為語文課程內(nèi)容的要素而存在”,[5]夏丏尊主張語文課程的學習需要把形式與內(nèi)容相結(jié)合,在學習語文形式的同時,也要學習語言文字蘊含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礎上,夏丏尊認為語文課程內(nèi)容應該是教會學生讀書,它曾多次撰文勸導學生讀書,比如《關于國文的學習》《答問--為課外讀書問題》《叫學生在課外讀些什么書》等。在這些文章中他都主張學生不要局限于教科書,“精讀是課內(nèi)選文討論的教讀模式,略讀是課外名著筆記的自修模式”,[6]要擴大讀書范圍,拓寬知識面,建立健全的知識體系,讀整本書。
總體看來,葉圣陶與夏丏尊主張的語文課程內(nèi)容觀點基本是一致的。不管是葉圣陶的“以各科內(nèi)容為內(nèi)容”還是夏丏尊的“以一切的內(nèi)容為內(nèi)容”,都是大語文觀背景下呈現(xiàn)的語文課程內(nèi)容觀。二老統(tǒng)一認為語文就要立足語言文字規(guī)律,涉獵廣泛,以一切內(nèi)容為內(nèi)容,注重文字形式與閱讀內(nèi)容的結(jié)合,以培養(yǎng)讀寫能力為目的。
課程性質(zhì)決定課程目標,課程目標依據(jù)課程性質(zhì)而定。課程目標以課程內(nèi)容為載體,指向的是語文課程教學應該達到的指標。
語文課程的任務是該學科獨有的,就是指語文課程具有其他課程所沒有的功能。與同類語言學科相比,其他語言的學習是側(cè)重學習言語形式,側(cè)重語法、語匯,通過形式的學習掌握一種語言。其他數(shù)學物理等學科與語文學科相比,則是側(cè)重字面內(nèi)容的學習,通過學習字面內(nèi)容掌握該學科知識。語文課程是系統(tǒng)學習語文知識,兼顧了語言文字的形式和內(nèi)容,也就是葉圣陶先生提到過的“國文是各種學科中的一個學科,各種學科又象輪輻一樣輳合于一個教育的軸心,所以國文教學除了技術(shù)的訓練而外,更需要有教育的意義”。[7]
葉圣陶先生認為語文課程的教學目的就是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語文讀寫習慣。在葉圣陶先生提出這個觀點之前,學界對語文課程的教學任務認識不清,多有語文課程的任務是學習文字、進行思想教育等觀點,比如古代語文課其實就是封建統(tǒng)治者宣揚統(tǒng)治思想的有效手段。其實眼觀當下的語文課堂,這種情況還是存在的,例如很多語文老師會不自覺地把語文課上成文字解說課或者政治課。仔細琢磨起來,這些觀點與做法都有失偏頗。究其原因,就在于這些觀點和做法都沒有針對語文課程的性質(zhì)特點來看待其任務。
語文課程的工具性決定了語文課程的教學目標與任務。葉圣陶曾在《中學國文學習法》中表示學習國文應該認定兩個目標:培養(yǎng)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葉圣陶還提到:“國文教學自有它獨當其任的任,那就是閱讀和寫作的訓練。學生眼前要閱讀,要寫作,至于將來,一輩子要閱讀,要寫作。這種技術(shù)的訓練,他科教學是不負責任的,全在國文教學的肩膀上?!盵8]葉圣陶先生在這里明確指出,語文課程的教學任務就是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語言習慣,包括閱讀的習慣、寫作的習慣,還有終身學習的習慣。
“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這是葉圣陶語文教育思想的精髓?!敖淌菫榱诉_到不需要教”,前提是“教”,目的是“不需要教”。也就是說,為了達到語文的教學目的,教師首先要教,最后讓學生在不需要教的條件下仍能學習。這其中,教師要做的很多,重點是放在引導上。在教師的引導之下,學生漸漸形成學習語文的習慣,能達到獨立學習的境界,教師傳授知識是手段,學生形成學習習慣才是目的。培養(yǎng)語文閱讀能力和讀寫能力是要長久堅持下去的事,習慣才能成自然??梢?,“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是對語文教育工作最高境界的精確闡述。以教師教為引導,學生自己研究,解決問題。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一個好的教師,最重要的不是把知識傳授給學生,而是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循循善誘,使學生能夠在生活中成功運用所學語文知識自覺進行讀寫活動,掌握學習方法,自主學習語文,形成良好的讀寫習慣。
夏丏尊對語文課程目標的表述更是簡單明了,他在《關于國文的學習》這篇文章中闡釋了他的國文學習觀,認為學生只要“能閱讀,能寫作,學習文字的目的就已算達到了”。[9]但學生閱讀不要僅囿于書本上的選文,要拓展知識,多方入手。在夏丏尊看來,語文課程應該解決兩個方面的目標,一是閱讀,二是寫作。這都與葉圣陶倡導的讀寫訓練目標不謀而合。
首先,人能夠用國語自由地發(fā)表思想。人們學習語文,是學習如何運用語言表達思想,語言是表達思想的工具。自由運用國語發(fā)表思想,就是語文課程工具性的體現(xiàn)。思想要表達出來,要靠閱讀和寫作。夏丏尊在這里認為,閱讀與寫作都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情感,將情感自由傳達給他人,是思想交流的工具。其次,能使用古典書籍。在新文化運動的背景下倡導國語是大勢所趨,但他并沒有否認使用國文。知識沒有時代之分,自古至今是一個立體發(fā)展的結(jié)構(gòu),對待古今語文知識不應有所偏廢。對待古文典籍,夏丏尊認為語文教育應該能讓學生學習古典文學知識,使用古文書籍,這是語文課程工具性的必然要求。再者,能欣賞中國文學名著。中國文學名著是中國文學的瑰寶,也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名著具有無可取代的精神力量,閱讀中外名著能夠給予人前進的精神動力和精神支撐。夏丏尊提倡語文課程的教學目標是要讓學生能欣賞中國文學名著,是注重“讀”的項目。其中也彰顯了對中外精神文化的學習與推崇,是人文關懷的表現(xiàn)。
“自己努力修養(yǎng),對于文字,在知的方面,情的方面,各具有強烈敏銳的語感,使學生傳染了,也敢得相當?shù)挠∠?。為理解一切文字的基礎,這是國文科教師的任務。并且在文字的性質(zhì)上,人間的能力上看來,教師所能援助學生的,只此一事”。[10]夏丏尊認為語文教師的任務就是在文字的性質(zhì)上感染學生,在讀與寫的能力上訓練學生。
總體來看,葉圣陶、夏丏尊在語文課程教學目標上都主張加強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要形成閱讀和寫作的習慣。兩位語文教育教師在上世紀闡明的語文觀,在當今仍有著高屋建瓴的作用,值得后輩人繼承和發(fā)展。
注釋:
[1]呂叔湘.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序[A].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編.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
[2]葉圣陶.葉圣陶集(第十三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
[3]葉圣陶.認真學習語文[A].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編.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
[4]葉圣陶.談語文教本--《筆記文選讀》序[A].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編.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
[5]陳瓏.論夏丏尊的語文課程思想[D].湘潭:湖南科技大學,2012.
[6][7]程稀.夏丏尊與現(xiàn)代語文教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8]葉圣陶.國文教學的兩個基本概念[A].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編.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
[9]夏丏尊.關于國文的學習[A].夏丏尊文集·文心之輯[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83.
[10]夏丏尊.我在國文科教授上最近的一信念——傳染語感于學生[A].文章做法[M].北京:中華書局,2013.
(李新江蘇揚州大學文學院2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