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瑞琪
?
淺談對外漢語中級階段文化教學的方法
◎孫瑞琪
從上世紀50年代起,對外漢語教育事業(yè)蓬勃發(fā)展。近年來,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教學越來越受到學者們的關注,有關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的學術著作和理論研究成果大量涌現(xiàn)。雖然這些理論和研究成果對于現(xiàn)今對外漢語文化教學有一定的指導作用,但是文化教學在對外漢語教學領域依然存在諸多問題。想要學好目的語,就要學好目的語國家的文化;想要教好一門語言,就要教好相關的文化。對外漢語教師有責任用最合適的教學方法向學生傳授中國文化。
對外漢語教學是語言的教學,這一點不能否認,但是語言教學是否要涉及文化方面的知識,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之間的關系是否密切曾一度成為學界討論的熱點。
“雖然對外漢語教師都認識到文化教學在語言教學中的必要性,但由于缺乏一個較為系統(tǒng)的理論框架來指導,文化教學的現(xiàn)狀不容樂觀,一部分教師采取回避策略,只教語言,不談文化?!边@就涉及到我們經(jīng)常提到的一個問題,對外漢語教學應不應該教文化?回答是肯定的,語言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它所包含的文化無處不在,而且在語言的使用過程中如果不了解目的語國家的文化會鬧很多笑話。
語言是人類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思維工具,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陳光磊認為:“了解語言所表現(xiàn)的文化內涵和文化背景是學習一種語言的前提,否則語言教學就是不完整的。”劉珣認為:“對外漢語教學的內容除了漢語言本身,還包括與漢語緊密相關的文化因素和基本的中國國情和文化背景知識?!彼€說:“語言教學必然涉及到一定的文化內容,也必須包括一定的文化因素的教學?!眳伪厮梢苍赋觯骸罢Z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是文化發(fā)展的基礎,強調了文化因素在語言理解和使用中的重要性,認為語言和文化的研究必須結合在一起。”許多語言學專家都認為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密不可分,雖然對文化教學在語言教學中所占比例的說法眾說紛紜,但都不否認文化教學對語言學習的促進作用。
張占一先生曾在1987年發(fā)表文章《漢語個別教學及其教材》,他認為,語言教學中的文化可以分為兩種——知識文化(cultural knowledge information)和交際文化(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formation),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應為“交際文化”。留學生由于不同國家文化之間存在差異,會對漢語學習產(chǎn)生一定的阻礙,甚至會產(chǎn)生文化沖突,因此,對留學生進行文化教學是十分必要的。
以日常問候語為例,以前,中國人習慣用“去哪兒?”“干什么去?”“吃飯了嗎”等等作為日常的問候方式,如果不了解中國文化,西方人可能會覺得中國人喜歡打探別人的隱私。再拿中國的“龍文化”來說,中國人常常把自己比喻為“龍的傳人”,西方人很不理解,這是因為龍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象征,代表著一種精神,與西方的“dragon”不同,dragon在《圣經(jīng)》中是魔鬼、撒旦的代名詞。
對外漢語教學事業(yè),從上世紀50年代起發(fā)展至今越來越受到學者們的重視,即便如此,文化教學依然存在著一些問題。本文筆者將根據(jù)崔希亮在《漢語國際教育“三教”問題的核心與基礎》一文中提出的“三教”觀點對對外漢語中級階段文化教學存在的問題做進一步闡述。
(一)教師隊伍建設有待提高
大多數(shù)教師是按照自己對文化的理解采取各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而“文化”一詞是一個寬泛的概念,不同領域的學者對其有著不同的理解和定義。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師對“文化”的理解不盡相同,教授中缺乏共識,對待同一個文化現(xiàn)象不同的老師能給出截然不同的解釋,很容易給學生造成困惑。
對外漢語教師應不僅具備扎實的語言學基礎,還應具有深厚的文化素養(yǎng),可以對各種文化現(xiàn)象或問題進行解釋。這些問題可能是課本中出現(xiàn)的,也可能是學生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可能是古代的詩詞歌句,也可能是近現(xiàn)代的歷史現(xiàn)象。這對對外漢語教師的要求比較高。
除此之外,崔希亮認為:教師是三教問題的核心,因為好的教材是好的教師編寫出來的,教學法也要靠教師來實踐。換言之,沒有合格的教師,就不會有優(yōu)秀的教材和教學法。即使有了好的教材和教學法,一個沒有經(jīng)過訓練的教師也可能會把學生嚇跑?!皾h語難學”在世界上似乎已成公論,如果再沒有好的老師,很多學習者就會望而卻步。
(二)對外漢語文化教材存在不足之處
對外漢語文化教學與詞匯教學、語法教學、語音教學相比,起步較晚,經(jīng)驗不足,在教材方面,文化類教材種類和數(shù)量逐年增加,如《中國文化要略》《古代文化常識》《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簡明教程》《中國文化概論》《博雅漢語》等等,但是在這些教材中依然存在一些問題。
1.內容寬泛,缺乏重點
編者希望把中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全部寫入書中,雖然出發(fā)點是好的但卻造成內容泛泛,缺乏重點和針對性。教師教起來有難度,所有內容都要有所涉及,可又抓不住重點,學生學起來沒有興趣,內容太多,往往學過了也記不住知識點。
2.偏重傳統(tǒng)文化的介紹,現(xiàn)當代文化介紹較少
不難發(fā)現(xiàn),各種文化教材中,傳統(tǒng)文化的編寫占了很大的篇幅,對于現(xiàn)代文化的介紹少之又少。這也反映了一個誤區(qū),一提到中國文化我們腦海里就會浮現(xiàn)出四大發(fā)明、絲綢之路、儒學等等中國傳統(tǒng)的東西,能想到現(xiàn)當代文明的卻很少。
3.教材使用對象面廣泛,少有劃分層級的教材
初中高級的學生都會有對應的初中高級的綜合課、口語課、寫作課,也都有相應的教材,而文化方面,卻很少有教材將文化分為初中高級層級來讓學生掌握,往往是一本教材涵蓋所有的文化內容,教師經(jīng)常集中在一個學期將一本文化書講完,因此產(chǎn)生了在初級階段講完了文化課,在中級階段無“文化”可教的現(xiàn)象。
(三)教學方法運用不恰當
現(xiàn)代信息網(wǎng)絡高速發(fā)展,教育技術也發(fā)生著翻天覆的變化,這為現(xiàn)代化教學提供了很多便利的條件?,F(xiàn)階段的教學方法同樣數(shù)不勝數(shù),但是要找到一種真正適合的教學方法并不簡單,想要實現(xiàn)教育方法和教育技術的有效結合更是難上加難。
中級階段的留學生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漢語基礎,對于學習生活中出現(xiàn)的文化現(xiàn)象會更加好奇,學習中國文化的愿望更加強烈。此時對外漢語教師需要采取合適的教學方法教授文化。
課堂內教學方法有很多種,為了便于學生的理解,教師可以將多種方法結合在一起使用。
(一)介紹文化背景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愚公移山》這篇課文,不理解文化背景就很難理解愚公的做法,很多留學生在學習《愚公移山》的時候都覺得愚公應該搬家不應該移山,甚至會有學生認為愚公的做法很愚蠢,但是在老師講清楚故事的文化背景和它所蘊含的民族精神后,學生就能對文章有清晰的理解。
京劇臉譜蘊含豐富的文化內容,黑色的臉譜表示剛烈、正直、勇猛甚至魯莽,如張飛;紅色的臉譜表示忠義、勇敢,如關羽;藍色或綠色的臉譜表示一些粗豪暴躁的人物,如竇爾敦;白色的臉譜一般表示奸臣、壞人,如曹操。如果不把臉譜顏色所代表的人物形象交代清楚,學生難以理解不同的人為什么用不同顏色的臉譜。
(二)借助多媒體設備表現(xiàn)文化內涵
現(xiàn)代社會,教學所用的硬件設備十分發(fā)達,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展示文化的深刻內涵,帶領學生進行中華文化的鑒賞也十分方便。這種方法使學生的視覺與聽覺相結合,充分調動大腦的兩個半球同時進行工作,比單純的用視覺或者聽覺更便于理解和記憶。
《發(fā)展?jié)h語》中級綜合Ⅰ的第一篇課文《北京的四季》,學習這篇課文的時候,來自非洲的學生對于季節(jié)并沒有太多的概念,這時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四季的變化就能讓學生很快的理解。
在筆者的中法語言對比課上,老師播放了一些有關中法對比的紀錄片,既形象又生動。這種教學手段同樣適用于對外漢語教學。比如中國春節(jié)特有的活動有貼春聯(lián)、放鞭炮、吃餃子、拜年等等,老師在講解的時候就可以播放短片,學生就有直觀的印象,比單純用語言描述更有效。
(三)對比文化之間的異同
筆者認為這種方法最為常用。學生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會不自覺地進行對比,這種對比包括目的語與目的語之間的對比,當我們學習了farmer和peasant這兩個詞后,我們就很自然地想知道都翻譯為“農(nóng)民”的兩者它們之間有什么樣的區(qū)別?farmer:比較正式,指農(nóng)場上勞作的人。peasant:來源于法語,有貶義,指地位低下的鄉(xiāng)下人,窮困的農(nóng)民,翻譯成佃農(nóng),鄉(xiāng)下人,庶民。
留學生學習親屬稱謂詞的時候會很迷惑,爸爸和父親有什么樣的區(qū)別,都是姐姐,為什么有的就要稱“表姐”。這些都跟中國的文化密切相關,如果不解釋清楚其背后的文化內涵,學生很難理解。中國人受傳統(tǒng)文化和儒家思想影響較大,要嚴格的遵守“長幼有序、親疏分明、男女有別”的稱呼原則,[7]晚輩稱呼長輩要用敬稱,我國古代家族按血統(tǒng)遠近區(qū)分親疏,有內外嫡庶之別,在現(xiàn)代這
種觀念淡化了,但稱呼保留了下來。
母語與目的語之間的對比?!栋l(fā)展?jié)h語》中級綜合Ⅰ中有一篇課文《我在中國學“大方”》,學習這篇課文時,我們把東西方人們參加婚禮的情況進行對比,是不是在每個國家參加婚禮都要給紅包;也可以把朋友一起吃飯的情況進行對比,在中國習慣搶著付賬,而在西方國家則習慣于AA制。即使同為西方國家但習俗也不完全相同,這時,就可以請班級里不同國家的同學講述自己國家的情況。老師還可以請學生繪制表格,以便更清楚地查看不同之處。
留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很自然地進行這樣或那樣的對比,而在文化學習方面,對外漢語教師有責任幫助學生完成比較分析的過程。
(四)創(chuàng)設情境分角色表演、分話題討論
這種方法既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學生又能學到知識。北京語言大學的視頻公開課,魏萍老師講授了《牽手一生是幸福還是謊言》,在課程的最后,老師把學生分為兩組進行辯論,學生盡可能多地表達自己的看法。
華東師范大學葉軍教授在筆者校作報告時提到:講完《愚公移山》這篇課文后,由同學自行分組進行表演,反響十分熱烈。
類似的方法可以廣泛地應用于中級階段的文化教學。比如:可以把問候語、告別語結合在一起,讓學生編成對話在課堂上表演,也可以把不同場合下的問候語和回答語混合在一起請兩名同學到臺前進行對話練習等等。這樣既能鍛煉口語表達還可以深刻體會母語與目的語在口語交際上的不同。
(一)布置與文化內容有關的作業(yè)
課堂的時間是有限的,老師不可能面面俱到,把所有的知識都講完,因此,老師可以有引導性地布置作業(yè),將一些課堂上講不完的知識留給學生自己進行學習。對于中級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所以,老師要在課堂上布置讓學生感興趣的作業(yè),這樣學生才會愿意去完成。比如:我國古代的四大美女。
(二)結對子的方式幫助留學生學習中國文化
這種方法可以讓留學生耳濡目染地感受生活中的中國文化,同時也能讓留學生熟悉中國的環(huán)境能夠更好地在中國生活。
筆者曾經(jīng)和一名韓國留學生結對子,幫助他學習HSK的一些內容,有一次,他跟筆者說:“電腦用一會,下面很熱,不知道怎么回事。”筆者告訴他可以到學校外面的商店買一個電腦用的風扇,還教他了一些講價的方法。當天和他一起去商店,他成功地買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
老師不可能照顧到留學生的方方面面,但是學生之間可以互相幫助,解決各種問題。
(三)根據(jù)地區(qū)特色帶領同學實地考察和參觀
可以參觀的地方有很多,可以是博物館、名勝古跡、展覽會,也可以是帶有地區(qū)特色的活動,北方的學校可以帶領學生考察二人轉、京劇,南方地區(qū)的則可以考察昆曲、黃梅戲等等。
這種參觀活動一般很吸引學生,它打破了教室的限制,還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娛樂性,學生很容易樂在其中,忘記了老師布置的學習任務。還有的教師的確組織了一些類似的參觀考察活動,但是僅限于參觀,沒有涉及參觀后的反饋環(huán)節(jié),造成了教學資源的流失。因此,教師需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好計劃和安排,布置好參觀的任務,并設計好參觀后的考核形式。
帶領學生進行實地的參觀考察,可以增加學生貼近社會的機會,感受地區(qū)特有的文化,比如每個地區(qū)特有的方言。
文化教學在語言發(fā)展中起著積極的作用,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更是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就目前來看,文化教學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我們不能抹殺其進步的作用。通過文化的教學,學生能更好地了解漢語中蘊含的深厚文化內涵從而更好地學習漢語,更好地進行跨文化交際。
文化教學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有很多種方法,每一種文化教學方法都有其自身的優(yōu)點和局限性,作為教師應該綜合分析各種文化教學方法,選用最貼切的教學方法進行對外漢語文化教學,以便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張瑩.對外漢語中的文化教學模式比較和策略分析[J].合肥工業(yè)大學學報,2004,(05).
[2]陳光磊.語言教學與文化背景知識的相關性[J].語言教學與研究,1987,(2).
[3]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7.
[4]呂必松.對外漢語教學概論(講義)[J].世界漢語教學,1992,(2).
[5]張占一.漢語個別教學及其教材[J].語言教學與研究,1984,(3).
[6]崔希亮.論漢語二語教學的學科建設[J].世界漢語教學,2007,(3).
[7]丁金珠.探析英漢禮貌用語的語用差異及其成因[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12).
(孫瑞琪遼寧省渤海大學1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