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語用能力研究的新進展——《過渡語語用學視角下的語用能力研究》評析*

2016-03-19 12:21孫曉斌西安外國語大學英語實驗基地陜西西安710128
高教學刊 2016年1期
關鍵詞:語用能力

孫曉斌(西安外國語大學英語實驗基地,陜西西安710128)

?

語用能力研究的新進展——《過渡語語用學視角下的語用能力研究》評析*

孫曉斌
(西安外國語大學英語實驗基地,陜西西安710128)

摘要:姜占好博士的專著《過渡語語用學視角下的語用能力研究》在過渡語語用學研究30年研究文獻的基礎上,向我們展示了過渡語語用學研究的主要內容、語用能力的定義、分類和特征;結合我國外語教學語境,著作從語用課堂教學模式、語用評估、語用師資培養(yǎng)和語用教材開發(fā)進行了探索。文章對該書做了簡要評價,指出其主要特色和未來研究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關鍵詞:過渡語語用學;語用能力;語用評估;語用師資培養(yǎng);語用教材開發(fā)

Abstract:The study of pragmatic competence in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itional pragmatics is based on 30 years of research on the pragmatic competence of the transitional language, which is based on the years of research on the definition, classific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ragmatic competence. Combined with the context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the book has explored pragmatic teaching mode, pragmatic assessment, pragmatic teacher training and pragmatic textbook development of transitional pragmatics. This paper makes a brief review of the book, pointed and points out its main characteristics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Keywords:transitional pragmatics; pragmatic competence; pragmatic assessment; pragmatic teacher training; pragmatic textbook development

引言

教育部高教司于2004年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明確提出學生“在今后的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流……,提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以適應我國社會發(fā)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顯然,“語言使用、社會交際和文化素養(yǎng)”已成為大學英語教學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語言交際能力培養(yǎng)成為大學英語教學的基本目標之一。語用能力作為交際能力的一部分(Bachman 1990;張輝1994;董曉紅1994;Celce-Murcia et al. 1995;Bachman&Palmer 1996;殷銀芳,苗新偉2008),是學習者在特定文化中根據社交語言規(guī)則適用的得體性來理解和表達話語的能力,是學習者使用目的語正確理解對方,得體表達自己的能力,是外語學習的終極目標之一(姜占好,2012)?;诖耍Z用能力受到越來越多國內外學者的密切關注??墒?,語用能力的內涵到底是什么?語用能力和語法能力之間的關系如何?在英語作為外語的中國語境下,該如何收集數據評估學習者的語用能力?課堂上該如何進行語用教學模式的構建?如何評估學習者的語用能力?如何在現行的教材中融入語用知識?語用教學和評估的過程中,教師有何作為?

近日,我們拜讀了姜占好博士著的《過渡語語用學視角下的語用能力研究》(以下簡稱《語用能力》)(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4月),發(fā)現上述問題似乎都能在本書中找到答案。鑒于此,下面在簡述該書主要內容的基礎上,解析上述問題,對該書進行評析,旨在為語用能力的研究提供新的理論視野和實踐范式。

一、主要內容

《語用能力》全書261頁,共計18萬余言。主題部分共計10章,即“引言”、“過渡語語用學”(ILP)、“語用能力”、“國內外語用能力評估數據收集方法研究”、“我國語用能力問卷構念效度研究”、“我國大學生語用能力評估具體操作”、“語用能力與語法能力之間的關系”、“語用教學模式構建”、“教師與學習者語用能力培養(yǎng)”和“教材中的語用知識研究”。綜觀這10章內容,我們發(fā)現它們集中在如下三個層面:

(一)理論篇

該篇包含第二、三、四和七章。

第二章聚焦于過渡語、語用學和過渡語語用學的定義、過渡語語用學(ILP)的研究內容以及過渡語語用學研究過程中涉及到的理論基礎,以及過渡語語用學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在漢語中,“中介”指在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內部對立兩極之間起居間聯系作用的環(huán)節(jié),給人的聯想常常有:房屋中介、職業(yè)中介等。作者沒有將interlanguage(IL)翻譯成外語界常見的譯文“中介語”,避免了漢語中“中介”一詞可能產生的誤解,從而可以更好地理解IL的內涵——從“原有語”向“目標語”轉移過程中的語言現象,是“語言學習者在學習第二語言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既不同于其母語又不同于其目標語的個人獨特性語言,是指受母語干擾并不斷向目標語靠攏的語言現象”。結合語用學的定義,作者提出ILP的狹義和廣義的定義,進一步細分了狹義的過渡語語用學。狹義的過渡語語用學定義可以參照Kasper和Blum-Kulka的描述,指的是“對非母語者運用和習得第二種語言的語言行為模式的研究”(the study of nonnative speaker's use and acquisition of linguistic action patterns in a second language)(1993:3),是“對非本族語者以二語理解、實施和習得語言行為的研究”,“或簡言之,過渡語語用學是研究二語環(huán)境中如何以言行事”(Kasper, 1998:184)。其可細分為“靜態(tài)過渡語語用學”和“動態(tài)過渡語語用學”。前者是從靜態(tài)的角度對非母語使用者過渡語語言的語用現象和特征進行的研究,內容可以分為兩部分:一是從語用學的角度對非母語使用者使用目的語的語用現象進行研究,二是對非母語使用者理解目的語時的語用知識進行研究?!皠討B(tài)過渡語語用學”是對非母語使用者語際語言特征的形成和發(fā)展規(guī)律進行的研究(詳細內容參見第11-12頁)。ILP的研究內容包括語用理解、語言表達、語用遷移、交際效果以及語用石化;研究過程中涉及的理論有言語行為理論、語言的間接性、禮貌原則、合作原則和關聯理論;研究中的問題如問卷的對等問題(言語行為的不對等、語境因素不對等、概念的不對等、語料收集工具和樣本的不對等)、較少動態(tài)研究、較少語用正遷移、被試文化背景的局限性等等。本章的閃光點在于小結部分,該部分為讀者概括了昔日ILP研究的課題、研究中心和具體探討的問題,為讀者梳理出綱領性的ILP研究對象。

第三章作者在回顧交際能力發(fā)展模式的基礎上,指出語用能力越來越受到研究人員的重視;在綜述了國內外近20位研究人員對語用能力的描述后,給出了語用能力的描述性定義和四個基本特征,并對語用能力進行了分類,指出其發(fā)展的三個階段和涉及的三個維度。本章從理論層面為讀者勾勒出語用能力發(fā)展的脈絡,幫助讀者了解其內涵、特點和構成,為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教學和評估提供了內容范式和實踐可能。

在第四章里,作者歸納了過渡語語用學研究中數據收集的三種主要方法,及各自的子方法(口語語篇-真實語篇、話語引出和角色扮演,問卷調查-等級量表法、多項選擇和篇章完形和自我報告-敘事型自我報告、口頭話語原型和日記);通過各自方法描述,輔以相應例證,為讀者的研究提供了具體的數據收集方式。

第七章關注語法能力和語用能力之間的關系,作者提出了學習者語言能力發(fā)展過程里的兩種模式:語法能力先于語用能力,語用能力先于語法能力。作者最后指出,這一看起來矛盾的結論是由于不同的研究人員對于語法知識和語法能力的不同理解造成的:語法能力不再僅僅局限于傳統(tǒng)意義上語言系統(tǒng)的內部知識,而是經歷了從傳統(tǒng)語法內涵到現代語法延伸的蛻變??梢哉f當前的語法描寫已經將語法結構與其在語篇中的功能聯系起來,已經將語用知識中的語境因素包括進來了。

(二)實踐篇

該篇包括第五、第六章以及附錄部分。

效度經歷了單一概念階段、種類概念階段和整體概念階段(鄒申2005)。80年代中期逐漸形成的“效度整體觀”顛覆了“效度三分法”的統(tǒng)治,確立了構念效度的中心地位。把構念效度作為一個整體原則,使效度驗證符合長期以來的科學傳統(tǒng),即明確陳述所提議的解釋(理論),然后使之經受實驗和理論的檢驗和挑戰(zhàn)(李清華2006)。所以,在第五章里,作者重點放在了昔日語用問卷的構念效度的檢驗,并編制了評估公外學習者語用能力的問卷,檢驗了其效度。本章為讀者提供了語用問卷效度檢驗的具體方法,方便易行,為讀者仿擬研究打下了理論和實踐基礎。

為了進一步讓讀者熟悉語用評估的步驟,作者在第六章首先回顧了研究人員對不同被試語用知識的評估研究,如Bouton對隱涵意義的評估, Hudson對社會語用能力的評估,以及Rover對語用語言的評估;然后作者再次解析了語用能力的構成,為語用能力評估的具體操作奠定構念基礎;最后作者選取了言語行為“批評”作為切入點,探討了靜態(tài)和動態(tài)結合的我國大學生語用能力評估模式的具體操作,提供了選擇題、判斷正誤以及書面完型的具體題型,并從評估內容、具體驗證方法、受試者心理分析出發(fā)驗證了問卷的效度。

實踐篇另外一個可圈可點的是作者在附錄部分為讀者提供的語用問卷。附錄不僅列舉了國內外現有的語用能力評估問卷以及相應的參考答案,而且還列出了作者自身設計的相應問卷和評分標準,為讀者以后的實踐提供了真實的物質基礎--直接使用已有的問卷收集數據。

(三)探索篇

該部分包括第八、第九和第十章。

語言教學的環(huán)節(jié)除了評估外,還包括課堂教學模式、師資和課本編寫。為此,作者在這三章中分別探索了語用教學模式、語用師資培養(yǎng)和語用教材開發(fā)。

第八章開篇作者就為讀者勾勒出國外課堂語用教學的現狀,直接展示了ILP的研究目的;從語用知識性質、課堂語用學習效果調查、課堂語用教學方法、課堂語用教學時間和課堂語用教學效果評價四個方面評論了國外的課堂教學研究;然后,作者探討了語用失誤的定義、分類,強調我國低年級大學生語用教學的必要性、迫切性、可行性,進而從顯性和隱性兩個層面為讀者構建了課堂語用教學的具體模式,為中國語境下的課堂語用教學模式提供了可行的范本,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在課堂語用教學模式中,師資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此,作者在第九章強調了師資語用培養(yǎng)的意義,提出師資要熟悉的六種學習者語用發(fā)展理論,為語用師資培養(yǎng)提供了理論鋪墊;接著作者從詞匯層面、語法視角、文化倫理以及教學流派方面探討了語用師資培養(yǎng)的注意事項。

離開了教材,再好的師資可能會遇到“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現象。因此,作者在第十章為我們闡述了語用教材開發(fā)的重要性。首先,作者點評了國內外語言教材語用知識研究,列舉了現有教材中語用知識和語用信息存在的問題:如語用知識量的匱乏、課本素材和現實情境的反差、性別語言的不對等、會話結尾的無代表性等等;進而,作者提出了語用知識滲透于語言教材的準則:語料的真實性、語用知識元語用闡釋的迫切性、語用練習的必要性、語用知識的層級性和語境的重要性。

二、該書簡評

綜觀全書,我們發(fā)現了該書如下的特性:

(一)研究和應用的統(tǒng)一性

在書中,作者將過渡語語用學的研究成果有機地應用到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例如:語用能力的三個維度(3.3)對語用問卷編制的指導作用(6.5),學習者語用發(fā)展理論(9.1)對師資培養(yǎng)的啟示(9.2)……這些都折射出作者能將研究成果緊密地融入到實踐教學中,并通過實踐教學的反饋作用,證實理論研究的有效性和針對性,做到了理論和實踐的契合性,達到了Ishihara和Cohen(2010)所強調的:過渡語語用學的研究成果一定要及時應用到我們的教學實踐中,教學實踐為我們ILP的進一步深化研究提供新的“食材”(food)。

(二)新的研究的可仿擬性

作者在全書中,始終遵循理論到實踐的模式,重點放在了實踐的具體操作中,不管是學習者語用能力的評估方法、課堂的語用教學模式、還是語用師資的培養(yǎng)模式、以及語用知識和語用信息滲透于教材中的原則,作者都列舉了具體的詳實的操作步驟,為讀者進一步的仿擬研究提供了可操作性和可實踐性。

全書不足之處之一在于語用評估內容的單一。雖然作者選取了隱涵意義、所指、預設等語用知識進行設題,但是學習者語用能力和語用意識是動態(tài)的概念,體現在多個方面:如對話中話輪的轉換、修補和序列知識的掌握、機構性談話內容、言外之的行為的豐富和具體言語行為、禮貌、指代性、語言的間接性與否、語境的變量因素、語塊對語用能力發(fā)展的作用、社會身份的話語構建……(Bardovi-Harlig, 2012:150)。如何將上述層面有機地融入到問卷中,豐富語用評估的內容將是未來研究的重點。

不足之處之二在于專著沒有將語料庫語言學的內容有機地融入到語用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之中。畢竟語料庫語言學是基于現實生活中的語料,進行語言現象分析的學科,和語用能力的各種特征關系密切。若是作者能夠圍繞中國學習者的語用能力特性,有目的性的收集語料并進行標注,并建立同一言語行為的可比語料庫,這無疑會對我國語用教學各環(huán)節(jié)(如課堂教學模式、教材中語用知識滲透和語用評估范式的構建)都能夠提供切實可行的語料。

總之,全書通覽之后,讀者定會大有收獲。該書的面世,定會引起二語習得、語用學研究人員的密切關注和感悟,并再次引起中國語境下對語用教學模式、語用評估、語用師資培養(yǎng)和語用教材開發(fā)的思考。

參考文獻

[1]Bachman, L. F.&Palmer, A. S. 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M]. Oxford:OUP., 1996.

[2]Bachman, L. F. 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M]. Oxford:OUP., 1990.

[3]Bardovi-Harlig, K. Exploring the interlanguage of interlanguage pragmatics:A research agenda for acquisitional pragmatics[J]. Language Learning, 1999(49):677-713.

[4]殷銀芳,苗新偉.外語課堂環(huán)境下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模式[J].外語教學,2008(5):42-45.

[5]張輝.試論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遷移與語用失誤[J].外語教學,1994(3):24-27.

[6]鄒申.語言測試[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孫曉斌(1981,11-),男,漢族,陜西西安,碩士,西安外國語大學英語實驗基地,講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學、翻譯、文化交際等。

*基金項目:本文為陜西省教育廳科研計劃項目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名稱:多媒體語境下中小學英語師資語用培養(yǎng)模式研究,項目編號:2013JK0309。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6)01-0049-03

猜你喜歡
語用能力
以漢語為母語的日語學習者的社交語用失誤及其對策
英語教學中學生語用能力培養(yǎng)之我見
在故事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英語語用能力
論如何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能力
捕捉語言訓練點,提升語用實踐能力
關聯視閾下的學習者語用能力發(fā)展研究
善用閱讀策略構建,回歸語用能力養(yǎng)成
課堂練習,學生語用能力成長的階梯
如何培養(yǎng)中年段學生的語用能力
單元整合教學,提高學生語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