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勇騰
摘 要: 方言作為孕育一方水土的文化基因,傳承已久,深入人心,有其獨特價值。人們從小耳濡目染,因而方言能表達人們最樸素而豐富的思想和文明。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偶爾穿插運用,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作者以建甌方言教學心得為例分析建甌方言歷史教學。
關(guān)鍵詞: 建甌方言 歷史教學 作用
方言作為孕育一方水土的文化基因,傳承已久,深入人心,有其獨特價值。人們從小耳濡目染方言,因而方言能表達人們最樸素而豐富的思想和文明。
在課堂教學中,普通話作為教學語言是必然要求。但對于課堂教學來說,只要是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有利于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學語言也可以多元化。因此,作為地方性語言——方言,也可以成為教學語言的一種形式,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偶爾穿插運用,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特別是在山區(qū)(山區(qū)的孩子會方言的多一些)。下面就個人的建甌方言教學心得,微談建甌方言與歷史教學。建甌方言是閩語的一個重要次方言。它是閩北方言的重要代表,經(jīng)20世紀60年代初全省方言普查確認,主要通行于明清時期建寧府屬的建甌、松溪、政和、崇安(今武夷山市)、建陽等縣市,以及浦城、南平、順昌等縣市中接近建甌的鄉(xiāng)鎮(zhèn),使用人口在200萬上下。占當今閩北10個縣(市、區(qū))300萬人口的三分之二。
方言,活躍課堂氛圍,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歷史教學內(nèi)容有些枯燥乏味或不好理解,因此課堂氣氛沉悶,學生聽課的專注度不高、效率低下。如:講解高中歷史必修(1)專題一的宗法制的影響時會提到它對中國人的觀念、意識、心理有深遠影響(如果不舉些接近孩子們的實例,則學生不易理解)。以建甌方言為例,建甌七月鬼節(jié)(燒紙、祭祀祖先、尊宗敬祖),還有許多村都有宗室祠堂(如建甌徐墩有佘氏祠堂),還有人老了落葉歸根的觀念等的根源都是宗法制,這樣很容易就把久遠的宗法制與大家熟悉的觀念、意識結(jié)合起來,并且用大家從小耳濡目染的語言表達出來,這樣既可活躍課堂氛圍又可讓學生掌握歷史知識。又如:講解高中歷史必修(2)專題一的草市時,可用建甌方言說其與家鄉(xiāng)每月幾次的趕集(墟)是一樣的。而許多孩子都親身經(jīng)歷過,這樣很容易就理解了這一歷史概念……恰當?shù)厥褂梅窖杂兄诎褮v史中的“內(nèi)容”用貼近生活實際的“鄉(xiāng)土知識”、觀念、意識和“語言形式”表達出來,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某些歷史的概念和影響等。這些方式使學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歷史知識,從而提高課堂時效。
方言,歷史學習方法和解題技巧掌握的一大助力。那么怎么樣用方言作為歷史學習的助力呢?建甌方言有這么一句:瘌痢罔瘌痢,下數(shù)要到蒂(條件雖然差,規(guī)矩還是要遵守的)。用建甌方言講,學習歷史有它的“下數(shù)”(規(guī)矩、套路),那么學習歷史有什么“下數(shù)”呢?學習每節(jié)歷史的“下數(shù)”常常是掌握它的線索,而歷史的線索常常是:背景—內(nèi)容(簡單經(jīng)過)—評價(意義和局限性)。那么了解背景和評價的“下數(shù)”又是什么呢?是從當時的政治、經(jīng)濟、思想文化等方面考慮,這樣既可掌握歷史的某些學習技巧又可知道歷史的某些解題技巧,因為歷史材料題材里常常要聯(lián)系的是歷史事件的背景和評價。當然在講評歷史材料題時也常用到“瘌痢罔瘌痢,下數(shù)要到蒂”,從而給學生分析解歷史材料題的“下數(shù)”:做材料題要先看材料前面的那段話,再看材料出自哪,從而判斷相關(guān)知識點,再看題目,思考是要答什么(背景、內(nèi)容、評價),判斷答案是從材料上找還是從知識點中找,最后閱讀材料,提取相關(guān)信息并結(jié)合所學知識解題。正是基于此種方式,我們在教學中可以利用方言為孩子們掌握學習方法和解題技巧助力。
方言,助鄉(xiāng)土歷史學習一臂之力。方言具有鮮明的地域符號特征,是地域文化特色所在。因此,在傳播鄉(xiāng)土歷史時若用方言會得到意想不到的結(jié)果。如介紹建甌地方特色民俗,用建甌方言講給學生聽,用家鄉(xiāng)的語言說家鄉(xiāng)的事,這樣通俗易懂的方式,讓學生增加了感性認識,便于記憶和聯(lián)想,讓學生在歷史學習中了解方言,在方言中讀懂歷史。
方言,為情感教學錦上添花。長久以來,在教育過程中,學生方面,總有一種“親其師,信其道”的現(xiàn)象,所以歷史老師除了要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外,還要適當巧用方言中的諺語、成語、歇后語、慣用語、俏皮語……如:講某一歷史人物為人處世八面玲瓏就可用建甌方言慣用語——“七穹窿八竅”(外交家周恩來八面玲瓏,取得了許多外交成就,在“文革”期間保護了許多人才且在后來的經(jīng)濟建設(shè)中起重大作用);講某一歷史人物為某件事“嘔心瀝血”就可用建甌方言慣用語——“去心血”(孫中山為建立和維護民主共和嘔心瀝血、鞠躬盡瘁)。又如:講課中涉及討好、巴結(jié)時就可用建甌方言俏皮語——穿花鞋(八國聯(lián)軍侵華時慈禧給外國使館送米、面……討好侵略者);還有上面提到的“瘌痢罔瘌痢,下數(shù)要到蒂”是屬于建甌方言諺語的運用。把鄉(xiāng)音帶到課堂上,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引發(fā)他們情感的共鳴,這樣既拉近教師與學生的距離,又展示老師的多才多藝……都會成為學生“親其師,信其道”的理由,從而提高歷史教學時效,為情感教學錦上添花。
方言,為興趣教學貢獻力量。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睂W習歷史也不例外,在歷史教學中,學生只有對歷史這一學科產(chǎn)生興趣,才能積極主動地學習歷史,學習效果才會更好。學生感興趣的歷史課堂,往往是更有效的,更具魅力的。那么該怎樣利用方言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呢?如:在歷史課堂中巧用方言中的諺語、成語、歇后語、慣用語、俏皮語……恰當?shù)厥褂梅窖园褮v史中的“內(nèi)容”用貼近生活實際的“語言形式”表達出來;又如當教學中的某些歷史知識涉及建甌的某一事物時(如:戚繼光抗倭為解決日夜行軍口糧問題,出現(xiàn)了建甌小吃光餅;人們痛恨秦檜夫婦禍國殃民,恨不得他們下油鍋,出現(xiàn)了小吃炸油條;馬可波羅到過建甌,稱贊建甌的女人美、橋美……),可以穿插使用某些建甌方言(如:光餅、油條、建甌的女人美、橋美……),把它們聯(lián)系起來講,這些都有利于激發(fā)學生歷史學習興趣,為興趣教學貢獻力量。
“每個方言都是一種知識體系,蘊含著當?shù)厝嗣竦闹腔劢Y(jié)晶,作為地方歷史和文化的根基,方言承載著不可估量的貢獻,人人都應(yīng)當自覺保護和使用好這種資源”。作為執(zhí)教多年的教育工作者,我深切感受到穿插方言進行教學不但在語文、地理等學科的教學中發(fā)揮了催化作用,而且有助于班主任開展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傊?,為了更好地開展教學工作,教師要在推廣普通話的同時,善于把握、勤于發(fā)掘、認真汲取方言學中的精華,在各科教學中合理運用,讓方言在課堂上展示出其獨特魅力,同時有利于方言傳承。
參考文獻:
[1]潘渭水,黃芝生.主編.建甌縣志[M].中華書局出版社,1994.
[2]李如龍,潘渭水.主編.建甌方言詞典[M].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
[3]潘渭水,編撰.芝城拾趣[M].建甌市民俗學會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