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小榮,宗世海
(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廣東,廣州 510610)
漢語語言學期刊與應用語言學發(fā)展論壇綜述
匡小榮,宗世海
(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廣東,廣州 510610)
國際漢語教學;應用語言學;語言學期刊;漢語;評價
“漢語語言學期刊與應用語言學發(fā)展論壇”于2016年12月10~12日在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召開。論壇圍繞如何通過漢語語言學期刊促進漢語應用語言學發(fā)展、漢語語言學期刊如何面對新媒體挑戰(zhàn)、期刊評價如何更好地服務于漢語語言學、漢語應用語言學發(fā)展等論題安排了主題發(fā)言;在專題討論環(huán)節(jié),與會專家交流了各自的辦刊經驗,對當前漢語語言學期刊界以及期刊評價領域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批評與反思,展開了熱烈討論。會議提出,為了應對國際漢語教學持續(xù)走熱而漢語應用語言學理論研究相對滯后的局面,要學習前人、外語界和外國的經驗,做好漢語應用語言學基礎研究;漢語語言學期刊要擔負起服務國際漢語教學、振興漢語應用語言學的使命;要結合各刊實際辦刊,辦刊應有高度的責任心、開闊的視野和胸襟;國際漢語教學界應該和外語教學界加強交流與合作;在新的形勢下,要利用新媒體網絡平臺來促進漢語語言學期刊的發(fā)展;期刊評價要改變只有定量、罔顧定性,過分看重影響因子、導致語言學期刊“同質化”①等問題。
為應對國際漢語教學對漢語語言學和漢語應用語言學期刊的挑戰(zhàn),“漢語語言學期刊與應用語言學發(fā)展論壇”于2016年12月10~12日在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召開。來自《當代語言學》《方言》《語言文字應用》《世界漢語教學》《語言教學和研究》《語言科學》《語言研究》《漢語學報》《漢語學習》《華文教學與研究》《當代修辭學》《古漢語研究》《學術研究》《暨南學報》《東南亞研究》《外語教學與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微信公眾號《語言學頻道》《粵海評述》《記憶》等20多種期刊的主編、副主編、編審、編輯部主任,以及中國社會科學評價中心、中國科學文獻計量評價研究中心、廣東省期刊協會等機構負責人,共30多位專家學者出席了會議。中國社會科學院沈家煊研究員、《外國語》束定芳主編、《現代外語》冉永平主編為本次論壇寄來了書面發(fā)言。此次活動由暨南大學華文學院、暨南大學應用語言學研究院、暨南大學華文教育研究院、《華文教學與研究》編輯部聯合主辦,同時也是暨南大學110周年校慶活動之一。論壇的主題是漢語語言學期刊與漢語應用語言學的發(fā)展,分為兩個板塊:第一板塊是“主題發(fā)言”,包括語言學期刊與漢語應用語言學發(fā)展建言、期刊評價、新媒體視角下的漢語應用語言學發(fā)展等論題,包括未到會專家書面發(fā)言;第二板塊為“專題討論”,與會專家圍繞“漢語語言學期刊如何更好地為國際漢語教學服務”展開了熱烈討論。
現將會議主要議題和專家意見綜述如下。
基于自己多年教學、研究和期刊編輯經驗,《華文教學與研究》執(zhí)行主編宗世海教授在主題發(fā)言中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說,狹義的漢語應用語言學指漢語(非母語)教學語言學。國際英語教學(TESOL)及英語應用語言學非常發(fā)達,專門的應用語言學、二語習得、語言教學、語言測試期刊數量多、質量高;甚至還有很好的寫作教學期刊。美國組織國際英語教學事業(yè)的TESOL協會也非常專業(yè)、高效(參考宗世海、劉曉露,2004)。美國有15個國立語言資源中心,他們的核心工作是開展語言研究和語言教學研究;開發(fā)優(yōu)質教材和各種教學資源;研發(fā)教學評估工具,開展教師評估技能的培訓;培訓師資隊伍;倡導和推動中小學開設新的外語課程;開展外展服務和宣傳交流活動。(參看李云東、王小娟,2011)。宗世海教授提出,種種證據表明,國際漢語教學持續(xù)走熱是事實,表現在漢語二語教學(對外漢語教學)、漢語作為外語教學、漢語作為母語/繼承語教學(海外華文教學等)之各方面。國內開設對外漢語教學的大學數量龐大,招生數量一直在增加,開設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的學校逾300所,招收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的學校共有170所。中國已在140個國家建立了513所孔子學院、1074個孔子課堂,學生數達到210萬人①數據來源:http://news.k618.cn/world/201704/t20170406_10892308.html。。每年外派志愿者數以千計。中國以外的學習漢語的人數,據孔子學院總部報告,達一個億。海外漢語教學向中小學發(fā)展,不少發(fā)達國家的漢語教學已經成為政府認可并大力支持、有國家考試的外語教學。海外華裔數量極為龐大,他們學華文的持續(xù)時間很久,不少國家的華裔從幼兒園到高中都在學習華文。
作為目的語國家,我國應該向國際漢語教學的三個分支輸出成熟的先進的理論、方法、標準和產品,但是種種跡象表明我們并沒有做到這一點。表現如:1)國際上“漢語難學”的論調甚囂塵上(參看李泉(2010)及其中的引述,以及Joseph Lo Bianco&劉國強,2007),很多官方和教育機構指出學漢語要花4倍于最難學外語(法語等)的時間,漢語是世界上最難學和學習成本最高的語言等等。2)我國國際漢語教學研究領域有模仿和簡單照搬西方漢語作為外語的大綱等傾向。新HSK這種低標準的考試對于國內的漢語教學和海外華文教學很不適用。3)我國也走出國門,走向各國,用孔子學院、孔子課堂、志愿者教師、公派教師、督學、華文教師培訓等方式支持國外的漢語教學、華文教學,但是迄今為止并沒有拿出成熟的、過硬的、為所在國認可采納的系統(tǒng)教學方案;但是美國多所高校每年在中國北京舉辦漢語強化班,完全是他們主導,用他們自己的模式、教材和方法,用他們的標準招聘中國老師。這是一種與應有的輸出反向的漢語教學法“倒灌”。總之,支持國際漢語教學的漢語應用語言學研究非常落后。同時,漢語應用語言學期刊本來就太少,但是由于從業(yè)大軍(有人估計有10萬人)有很多固守自己的“本體”專業(yè),搞科研、拿項目、評職稱都不往漢語應用語言學方面轉,結果是相關成果非常匱乏;少得可憐的漢語應用語言學期刊稿源嚴重不足;其他傳統(tǒng)的或者說本體的漢語語言學期刊關注、支持漢語應用語言學的也不多。這一點即使是和國內外語界的期刊相比,差距也是非常巨大的。
宗世海指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我國政府、學界對以國際漢語教學等為核心對象的漢語應用語言學缺乏正確的觀念和機構設置、項目設立、資金安排,重本體而輕應用。我國社科院沒有應用語言學研究機構,國家語委、教育部語信司及其屬下的幾個中心都沒有明確堅實的漢語應用語言學研究計劃、任務,和美國等發(fā)達國家服務于英語教學的應用語言學研究機構、語言資源中心截然不同。2)高校和研究機構的人力資源考核、評定職稱等系統(tǒng)都沒有推行真正的崗位責任制,導致大量一線漢語教師一邊從事著漢語教學,一邊在漢語本體語言學方面申請課題、做研究、發(fā)表論文,并據以申請職稱。就是說,漢語教學對他們來說,僅僅是一份工作,而不是事業(yè);大量一線的漢語教學工作者不能真正進入漢語教學研究的行列,十分遺憾。3)我國對科研的評價,特別是對語言學期刊的評價,即單純的定量研究、憑影響因子排名、定期刊身份,使?jié)h語應用語言學發(fā)展滯后的問題雪上加霜。
與會專家和書面發(fā)言者在這方面也發(fā)表了不少真知灼見。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沈家煊先生在簡短書面發(fā)言中指出,這次會議的議題確實很重要,很有意義。目前漢語本體研究和教學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應該引起重視,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來克服解決。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王初明教授說,研究國際漢語教學、漢語應用語言學發(fā)展的問題和語言學期刊的問題,觸及了國際漢語教學界的弊端,這樣的會議很有必要。圍繞議題展開討論,并借助期刊的影響力和導向作用,促進現狀的改變,這對于打造國家的軟實力具有戰(zhàn)略意義。
《世界漢語教學》主編張博教授說,這次漢語語言學期刊與應用語言學發(fā)展論壇提出“漢語語言學期刊如何通過漢語應用研究滿足國際漢語教學需求”這個議題,十分有針對性,是一個值得深入討論的問題。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起步較晚,學科基礎薄弱,特別需要漢語應用研究的支撐以及漢語語言學期刊的支持。對于《世界漢語教學》來說,更應當直接地服務于漢語第二語言教學研究,多為教學研究成果提供版面。但是,從來稿的選題分布來看,《世界漢語教學》近五年教學研究類稿件只占20%左右,且多是教學經驗總結、教學項目介紹或教學案例類文章,很少有科學的教學實證研究論文。
《語言教學與研究》編輯部主任李先銀指出,從事對外漢語教學事業(yè)的高校、組織及期刊,是一個學術共同體或者學科共同體,應該為整個事業(yè)的發(fā)展和學科建設貢獻力量。目前漢語教育事業(yè)進展很大,但是研究相對落后,如何進一步促進教學研究和學科建設,這次會議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討論平臺。
在這方面,與會代表發(fā)表了不少很好的意見。
(1)要學習前人、外語界和外國的經驗,做好漢語應用語言學基礎研究
沈家煊研究員在書面發(fā)言中指出:我們要了解趙元任先生當年在美國是如何教外國人學中國話的,趙先生編的教材Mandarin Primer編得好,按這個去教一定成效好。趙先生是語言大師,真正的語言學大家,他的理論素養(yǎng)和實踐經驗運用到教學上來,值得我們后輩好好地學習和領會。明明有好的東西擺在那兒,先要繼承下來,然后才談得上提高。
《語言教學與研究》編輯部主任李先銀指出,奮斗在一線教學的對外漢語教師發(fā)論文難,研究的理論成果與教學對接不夠;建議一線教師由漢語教學學會或者導師引領,做有針對性的漢語教學研究,以促進研究理論盡快轉到教學應用中去。
《漢語學習》主編崔雄權教授提到,日、韓學生的母語水平與漢語水平的關系問題,目前存在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母語學得好的人一定能學好漢語;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只有忘掉母語,才能學好漢語。崔教授回憶了自己兒時學習漢語的經歷,進而聯想到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認為一定要重視母語的學習,只有學好母語才能學好第二語言。
《現代外語》前主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學科帶頭人王初明教授做了題為“對外漢語教學改革與期刊的引領作用”的專題發(fā)言。他首先介紹了國際第二語言教學研究發(fā)展的趨勢,指出方法演變很快,已經進入后方法時代;認知科學研究成果對外語教學正在產生影響(如多模態(tài)的應用);在過去30多年,對互動的研究一直未間斷;同時介紹了他首倡并持續(xù)實驗的“續(xù)”理論,指出語言是通過“續(xù)”學會的,高效率的學習是通過“續(xù)”達到的,續(xù)論是對互動促學語言研究的深化。他還介紹了國內外語界的外語教學研究,我國對外漢語教學、期刊的導向作用等;接著他對中國的漢語二語教學界做了一些評論,指出漢語教學界存在著較重的“語法情節(jié)”和“糾錯情節(jié)”;最后他談及漢語語言學期刊引領漢語教學學科發(fā)展的意見,指出有的刊物存在名實不符情況,教學期刊過多發(fā)表語言本體研究論文;主張涉及漢語二語/外語教學的期刊,理應發(fā)表與教學和學習相關的研究,本體研究應與漢語二語/外語教學相關,彰顯期刊特色。王教授在中國外語教學改革中做出了突出貢獻,曾經獲得國家教學成果獎,他的眾多研究成果不但在國內影響很大,而且有的已經發(fā)表于國際應用語言學頂尖刊物(Wang &Wang,2015)。他還主持了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漢語二語學習的認知過程與高效率教學模式研究”。
《學術研究》副主編陶原珂研究員指出,需要對世界漢語教學進行比較研究。國外有的大學有兩套漢語教學系統(tǒng),一是大學自己辦的漢語學院,一是孔子學院。兩個學院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不同,畢業(yè)生的就業(yè)情況也不同,應對這兩套不同的漢語教學系統(tǒng)進行比較研究。
《現代外語》主編冉永平教授在書面發(fā)言中提出:要加強我國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研究的理論建設,這方面太弱,從《現代外語》收到的相關稿件看,很多都是一些經驗式、感想式的文章,或缺乏理論深度的研究,尤其是一些涉及外語或語言教學類的文章,問題很多,反映出來的深層次問題其實很嚴重,與國際上應用語言學研究的深度和理論建設相差較遠,應該多學習和借鑒國外的相關成果,再結合我國實際,最終要立足本土化語境下的語言使用和國家的重大需求,才能實現學術創(chuàng)新,才能真正具有學術話語權。
在強調重視漢語應用研究的同時,有的代表提出好的漢語本體研究對應用研究有很大幫助?!度A文教學與研究》執(zhí)行主編宗世海教授指出,由于漢語本體研究鮮有真正的為應用服務的視角,導致應用于國際漢語教學的詞匯大綱、語法大綱都比較落后;口語能力描述和口語測試也都遠遠落后于西方國家;而且缺乏指導書面語教學的體裁大綱,亟需研制。
(2)漢語語言學期刊要擔負起服務國際漢語教學使命
很多學者都認為,漢語語言學期刊要擔負起服務國際漢語教學使命,選好稿,用好稿,還要積極主動引領學術討論、培養(yǎng)一批學者。
《華文教學與研究》主編邵宜教授說,隨著各新學科的發(fā)展,語言學期刊發(fā)展面臨不少問題,如何改變傳統(tǒng)思路組織稿源,提高辦刊質量,怎么樣發(fā)揮期刊引領學科發(fā)展的作用,給辦刊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
《華文教學與研究》編輯部主任王功平認為,語言是人類的精神家園,應從本體和應用兩個方面研究語言,語言學期刊既是語言學研究成果的蓄水池,又是研究成果應用于實踐的源泉。漢語應用實踐的發(fā)展亟需漢語語言學期刊做出積極回應。
《華文教學與研究》執(zhí)行主編宗世海教授說,《華文教學與研究》幸賴歷任領導支持,始終堅持服務于國際漢語教學、華文教學的辦刊宗旨,不為期刊評價的影響因子所左右,這些年來,發(fā)表了不少質量較高的漢語習得、漢語教學論文,培養(yǎng)了一批作者,同時該刊也得到國內諸多一流大學的認可。
《外國語》主編束定芳教授在書面發(fā)言中介紹了《外國語》引領中國應用語言學研究發(fā)展的經驗。他說:近年來,我所在的《外國語》刊物在引導外語教育改革理論研究方面做了一些積極的嘗試?;谖覀儗ν庹Z教學理論和實踐中存在的問題的理解,同時也出于刊物對推動相關學術研究的社會責任感,在國家社科基金的支持下,我們已連續(xù)數年與北京師范大學外文學院舉辦了5次“外語教學改革高層論壇”。論壇就外語教學中一些重大問題或相關的社會熱點問題展開討論,集聚專家智慧,發(fā)出權威聲音。論壇相繼就外語高考改革、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課程標準與外語教學評估和測試等展開過討論??锊坏ㄟ^綜述文章報道與會專家對外語教改的有價值的觀點和建議,同時還開辟專欄,全文刊登部分專家的發(fā)言稿。此舉在外語學術界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據我們觀察和了解,外語界的刊物,引用率和影響因子高的,往往是刊登教學類稿子多的。因為外語教師是個龐大的群體,教學研究成果的被關注度很高,盡管其轉化為實踐操作步驟的可能性并不大。所以,我們認為,語言類刊物,即使是原來以刊登語言本體研究為主的,不時刊登有關語言教學的論文或研究報告,不但能夠利用其影響力,推動語言教學研究,擔負其社會責任和使命,同時也可以拓展語言本體研究的維度和高度,因為在語言教學中,特別是在漢語作為外語的教學中,我們可以發(fā)現許多本來難以發(fā)現的問題(由于本族語者對某些語言結構或現象往往會習焉不察、熟視無睹)。這樣做,最終還會有意外的收獲:刊物的讀者面、引用率和影響力都大幅提升。他的經驗得到與會代表的贊同。
關于漢語語言學期刊引領漢語應用研究,《世界漢語教學》作了可貴的探索。據主編張博教授介紹,漢語應用語言學期刊出現稿源不足局面的原因可能在于,一線教師有豐富的教學經驗,但缺乏教學實證研究理論和方法的指導;加之教學任務重,實證研究費時費力,還有可能難以得出清晰的具有普適性的結論,面臨較大的成本風險。為倡導漢語第二語言教學實證研究,解決教學研究稿源匱乏的問題,《世界漢語教學》在得到國家社科基金資助后,每年舉辦一屆青年學者論壇,在設立論壇議題和遴選報告論文方面,都特別注重漢語教學研究,旨在引導青年學者針對國際漢語教學領域的重大理論問題和具有普遍應用價值的實踐問題進行實證的科學研究。四年來,青年學者論壇為期刊發(fā)現和遴選創(chuàng)新性高水平教學論文開辟了重要稿源,也使我們更深切地認識到期刊在促進學科發(fā)展、推動學術進步、扶持學術新人等方面所肩負的責任。
《語言科學》主編楊亦鳴教授說,刊物上多登載漢語教學研究的文章,自然能促進這個學科的發(fā)展,漢語的教學與傳播是中華文化傳播的載體。只要有好的漢語教學方面的論文,《語言科學》也選用。
《漢語學習》主編崔雄權教授介紹了《漢語學習》中“語言習得”欄目的刊文情況。該刊重視語言教學方面稿件的刊發(fā),國際影響力較大。
《語言研究》主編程邦雄教授介紹了該刊的辦刊宗旨和刊文情況,文字、音韻、訓詁方面的內容是其特色,漢語教學、海外華文教育、實驗語音學、計算語言學、語言對比等學科論文也將成為該刊的用稿范圍。關于主編的傾向性,程主編認為,期刊要有主編的想法,要有傾向性,要有自己的特點。當然最關鍵的是文章要有水平、有檔次。
暨南大學文學院范俊軍研究員提出,語言學期刊傳播要國際化,要開拓國際市場;期刊內容要大眾化;學為術之體,術為學之用,其中術就是應用,理論要落實到應用,不能用學問代替學術;要使語言學期刊成為語言學知識普及的宣傳家,語言社會服務的實踐家,語言產業(yè)和應用的推動者。
《現代外語》前主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學科帶頭人王初明教授主張涉及漢語二語/外語教學的期刊,理應發(fā)表與教學和學習相關的研究,其所發(fā)表的本體研究成果應與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相關。期刊可向有國際視野的國際學者約稿,必要時請人翻譯發(fā)表,做觀念創(chuàng)新的改革先鋒。為提高期刊的引用率,可提前在網上公開即將發(fā)表的論文,讓成果及時面世。
(3)發(fā)展?jié)h語應用語言學要結合各刊物自身實際
關于漢語語言學期刊推動漢語應用語言學發(fā)展,與會代表也有不同意見?!锻庹Z教學與研究》編輯部主任陳章云教授指出,要重視漢語本體,提升漢語本體研究,通過國際國內教學相結合,課內和課外相結合,語言與文化相結合,促進國際漢語教學和文化交流,推進國家“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實施。
《語言科學》主編楊亦鳴教授認為,語言學刊物的創(chuàng)刊目的是發(fā)展學術,實際上,某學科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就會產生刊物??锏漠a生有引領作用,但不是說為了引領才出現刊物,刊物不能不引領。教師評職稱需要刊物發(fā)表文章,有的學術動態(tài)需要從刊物上了解。同時,不同的刊物有不同的宗旨和用稿范圍??锏闹骶幉粦宰约旱南埠脕頉Q定文章的取舍,文章的選取要看它在學科領域的地位,如果在本學科內處于領先地位,能促進學科的發(fā)展,就可采用。
《語言文字應用》執(zhí)行主編葉青說:期刊和學科發(fā)展是個雙向需要的問題,學科建設需要期刊這個平臺來發(fā)表文章;對期刊來說,也需要學科的發(fā)展來作為自身的支撐。期刊的自由度小一些。期刊有個辦刊宗旨的定位問題,不可能因為某個學科需要得到支持就改變期刊的定位。拿《語言文字應用》來說,語言教學是其中一部分內容,但也要受到限制,不可能是純教學研究。涉及到的漢語教學內容,主要從宏觀方面,如語言規(guī)劃、語言政策等角度來關注。教學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可能跟教學有關,可能跟本體有關。要著眼于一定的目標預設,著眼于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以及解決方案的實踐意義,從這些方面來關注漢語教學。①筆者注意到《語言文字應用》的英文名稱與國際應用語言學頂尖刊物Applied Linguistics一樣,但兩者的辦刊宗旨和風格相差甚遠。這個現象值得我國學界和管理部門深思。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前主編、《當代修辭學》編委會主任胡范鑄教授認為,語言研究不應局限于本體還是應用,因為本體與應用的區(qū)分阻礙了語言學發(fā)展;語言學研究要回到原點,科學是科學共同體對某一類問題的系統(tǒng)性思考。語言學是關于語言的系統(tǒng)性知識。其中的“學”,有不同的定義,當定義為符號體系時,指的是語音學、詞匯學和語法學等;當定義為社會制度時,就有語言政策,語言權利在社會中如何安排等問題;當定義為行為過程時,就有修辭語用的問題;語言還是一種能力,要研究這種能力在教育制度的幫助下如何更快地發(fā)展,這樣的語言學體系才是科學的、開放的、生機活潑的體系。
《國際漢語》主編周小兵教授在專題發(fā)言中闡述了以下觀點:1)投稿者要提高論文的質量,保證論文數據的真實性,避免語言表達的晦澀;2)語言學刊物應該建立信息共享平臺,提高優(yōu)秀文章的利用率;3)應用語言學科理論如何與教學結合,語言學刊物要在讀者和編者之間起橋梁作用;4)語言學刊物還應該起到培育作者的作用,提高讀者和編輯的專業(yè)水平。
《古漢語研究》負責人唐賢清教授認為要處理好三個關系:一是如何處理社會影響力和學術定力的關系。二是處理好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的關系。基礎理論研究對學科發(fā)展很重要,但不能只注重基礎理論,應用研究也很重要。古漢語研究雖然側重基礎理論研究,但也有應用研究的問題,而且語言的應用研究大有潛力可挖。三是辦刊人的主觀喜好與學術前沿問題。辦刊人不應把個人的喜好帶到辦刊態(tài)度中去,影響論文的取舍。
暨南大學文學院范俊軍研究員認為,語言學從業(yè)人員是個大圈子,語言學刊物是個小圈子,語言學期刊的主編和編輯不能讓自己的學術取向影響到刊物的取向。
《學術研究》副主編陶原珂研究員認為,辦好一種期刊,需要具備三方面的眼光:期刊的眼光、國家的眼光和國際的眼光。從期刊的眼光看,就是辦刊原則要高層次切入現實,高層次要有理論、有實際,教育領域要有社會發(fā)展的實際,學科發(fā)展的實際;語言教學研究要揭示規(guī)律,要把發(fā)展現象、趨勢描述清楚。從國家的層面看,國家漢辦推出了一些大綱,大綱中對教學活動、評價都規(guī)定得很清楚,但對大綱的研究,對一些前沿問題的研究還不夠。從國際視野看,要對國外不同的漢語教學體系做對比研究。
《當代語言學》副主編徐赳赳研究員介紹了《當代語言學》的辦刊經驗,他說:我在《當代語言學》編輯部工作30年,見證了從《國外語言學》到《當代語言學》的歷史性轉變?!秶庹Z言學》以刊登綜述文章和譯文為主,主要給國內讀者提供國際最新的語言學信息;《當代語言學》保留了體現前沿性的綜述文章,同時開始刊登有語言學理論支持的研究漢語的論文。我刊十分注重論文的原創(chuàng)性,以給讀者提供最新的觀點;同時我們也非常注重論文的規(guī)范性,由專人審定引用文獻。我們的口號是“中國立場、世界眼光”。
胡范鑄教授倡導語言學工作者要團結學術力量,向國家積極爭取相應的學科地位;利用微信公眾平臺,促進信息的交流;增加語言學核心期刊的數量,促進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的發(fā)展。
本次談論邀請了不少外語教學界的專家和期刊代表,原因是這兩個領域是有聯系的,需要交流和合作;實際上這兩個領域和漢語母語教學界也有合作的必要。
《現代外語》主編冉永平教授在書面發(fā)言中提出,要加強外語語言學研究和漢語語言學研究之間的學術交流與學習,現在兩張皮現象仍然很嚴重,繼續(xù)下去不利于我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的真正發(fā)展。我們應弱化學界的“山頭意識”(各自為政、形成派別),一些研究會越來越細、會長越來越多,表面上看熱熱鬧鬧,但語言學或應用語言學研究并沒有太多有影響力的成果。我們應倡導學科之間、不同或相近研究方向之間的交叉與協作,這樣才能推出新思想、新成果。
《外國語》主編束定芳教授在書面發(fā)言中說:作為一個外語教學理論研究者和實踐者,我覺得漢語的國際教育,無論是在國外還是在國內進行對外漢語教學工作,在一定意義上都屬于外語教學的范疇……我覺得,漢語國際教育應該充分利用漢語本身的研究成果和已有的外語教學理論,根據具體情況,探索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漢語國際教育的理論體系、教材體系和方法論體系。“外語教學”一度與應用語言學理論等同,其最大原因就是語言學理論對語言教學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唯有對語言的整體特征與規(guī)律,具體語言的系統(tǒng)性特征與使用規(guī)律有深刻的了解,才有可能有效地開展語言教學,特別是外語教學。
束教授還說:中國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過度重視語言作為文化載體的作用,語文幾乎就是教育的全部,讓語文教育承擔了太大的社會和教育功能,其中利弊,值得好好總結和反思。但是,近年來的語文教改,走的似乎是一條反向的路徑:越來越強調語言知識本身的重要性,離語言作為思維載體和人的綜合素質體現的本質特征越來越遠;語文測試越來越向外語標準化考試看齊,形成語文教學越教越不知如何教的惡性循環(huán)。外語教育似乎在滑向另外一個極端。我覺得,語文教育和外語教育需要尋找一條中間的道路。語言為交流而生,語言交流的是思想。語言能力提升和引領思維品質,思維水平提升語言能力。語言能力在交流中、實踐中提升。目前的外語教學中有一種明顯的幼稚化傾向:由于顧及學生的語言水平,外語課堂教學中交流的話題過于簡單,大學課堂中甚至出現幼兒園里才可能出現的交流話題和場景。這樣的語言教育與語言作為思想交流工具的特征相違背。大道至簡:語言能力只有在真正的、有效的(而不是非現實的、無效的)思想交流中才可能有效提高。我們應該努力使我們的理論研究回歸問題的本原,在實踐中發(fā)現問題,以問題為導向展開研究;在各種不同的觀點或偏見中尋找合理的因素,在實踐中檢驗理論;理論研究成果為解決實踐問題服務。
本次論壇還邀請了幾位新媒體方面的代表。
中國社會科學網《語言學頻道》主編郭雅靜介紹了中國社會科學網的情況。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于2009年創(chuàng)辦了《中國社會科學報》,又于2011年創(chuàng)辦了中國社會科學網。2016年隨著媒體融合的不斷發(fā)展,中國社會科學網成立了新媒體組,運營微信公眾號、客戶端、今日頭條、一點資訊、企鵝號等多個移動平臺;語言學頻道也運營了自己的公眾號:《語言探索》。
郭雅靜認為,媒體融合是時代趨勢,碎片化閱讀是當今人們的閱讀習慣,作為語言學期刊和媒體,應該積極順應潮流;但是另一方面,也要有自己的特色,才能在眾多移動平臺中吸引讀者,傳遞知識。以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來說,報、刊、網各有自己的定位,社科網語言學頻道是以科普類傳播為主;公眾號《語言探索》依托于語言學頻道,主要發(fā)表原創(chuàng)性文章、學術論文摘編、圖解等。
廣東省文史館文學院院長、微信公眾號《粵海述評》《記憶》主編徐南鐵教授說,新媒體在不斷搶占陣地。新媒體的優(yōu)勢是發(fā)表快,效率高,對傳統(tǒng)紙質媒體構成很大沖擊,導致報紙發(fā)行量出現斷崖式跳水。專業(yè)期刊目前之所以還沒有生存的擔憂,是因為有評職稱的需要。面對新媒體挑戰(zhàn)的嚴峻局面,傳統(tǒng)媒體僅僅將紙上文章變成網絡文章是不夠的,要借鑒互聯網思維,運用網絡平臺提高語言學刊物的影響力。
期刊的主編們表示要吸取優(yōu)秀期刊的辦刊經驗,利用新媒體網絡平臺,提高期刊的影響力,促進漢語語言學期刊的發(fā)展。
此次會議也邀請了我國期刊評價界的代表參加。
中國社會科學評價中心期刊及評價項目部副主任王力力向大家介紹了漢語和外語應用語言學期刊發(fā)文對比觀察,說明了期刊評價體系的特點,其中與期刊編輯相關的評價指標包括:同行評議,對編輯部門的流程管理,對編輯人員的知識水平學科背景的考量,編輯部的學術交流情況,期刊編輯、主編的變換情況,國際影響力指標,國際作者、編委的國際化情況等。報告介紹了引文數據庫32種期刊的發(fā)文總量、基金論文比、文摘率等數據情況。她的發(fā)言引起了與會代表們的熱烈討論。
中國知網中國科學文獻計量評價研究中心社科期刊評價部經理湯麗云介紹了中國語言學期刊的國際和國內影響力和發(fā)展現狀,指出期刊評價指標與大數據不僅可用于期刊影響力排名,也可以幫助期刊提高辦刊水平,輔助辦刊決策。她提供的2015年統(tǒng)計數據顯示:1)從國際影響力而言,在人文社科期刊中,我國語言文字類期刊是國際總被引頻次排名第二的學科,低于教育學;但教育類期刊數量是245,語言文字類期刊數量是49。2)在120種TOP人文社科刊當中,語言文字類期刊占18種,其中漢語語言學約9種。3)在TOP 5%社科期刊中,語言文字類期刊呈現出了持續(xù)增長的趨勢。4)漢語類期刊雖然數量少于外語類期刊,但是國際他引總被引比外語類高41.2%,說明漢語類期刊國際影響力整體較高;同時,漢語類期刊的刊均國際他引總被引、刊均國際他引影響因子和刊均國際影響力指數CI等指標也均高于外語類期刊,說明漢語類期刊的國際影響力普遍高于外語類期刊。5)6種漢語應用語言學類期刊2010至2014年共發(fā)表可被引論文2119篇,其中漢語教學研究類論文約占總發(fā)文量的36%;漢語本體研究類論文約占總發(fā)文量的46%。6)漢語應用語言學類期刊的發(fā)文量和國內影響力近年來均有所萎縮。筆者認為,第5項數據印證了漢語應用語言學類期刊存在并不是以應用為主、而是與本體語言學期刊“同質化”的問題。在我國大約19種漢語語言學期刊總數中,不足1/3的應用語言學期刊尚不能集中精力發(fā)展?jié)h語應用語言學,漢語應用語言學發(fā)展滯后的局面何時才能改變呢?第6項數據更令人沮喪,因為這一趨勢使我們看到了漢語應用語言學期刊在國內更不妙的前景。
與會專家結合自身的辦刊實踐,對當前語言學期刊界以及期刊評價領域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批評與反思。
《語言科學》主編楊亦鳴教授說:辦刊要有編輯含量,要有思路,這樣就有了編輯質量、管理能力的問題。主編任職時間的長短跟刊物的質量沒有必然的聯系。《語言科學》辦刊時間短,很強調學術的規(guī)范,僅用四五年時間就進入全國所有評價指標的前列??锶绾尾拍苻k好,最主要的是把學術的前沿反映出來,堅持這一點,最終是會有回報的。
胡范鑄教授就語言學刊物如何獲得學界認同,提升影響力問題談了自己的看法,建議知網的評價數據中,如果引用率和影響力相掛鉤,那么對參數的選擇,對數據的權重、賦值都有新要求,數據與數據的關系要可靠,評價期刊的影響系數要科學。
《漢語學報》副主編謝曉明教授提出,語言學刊物要有自己的特色,避免“同質化”。一種刊物要從頭到尾堅持自己的辦刊理念,不能盲從一些評價指標。有些評價指標不科學、不合理。學界關于引用率的問題有很大爭議,人文學科的引用不同于自然科學的引用。
《古漢語研究》負責人唐賢清教授說:一個刊物如果只關注社會影響力,而不講學術定力是不行的。
《華文教學與研究》執(zhí)行主編宗世海教授指出,現有的科研評價不推行代表作制度,而錯誤地拿某文章發(fā)表的期刊的所謂檔次(權威、核心)評價該文章,與國際期刊協會圣地亞哥會議宣言的精神背道而馳。該宣言明確指出,拿期刊的所謂檔次評價期刊上的文章的質量,是濫用(abuse)。而期刊評價界在評刊時不問刊物的辦刊宗旨,唯所謂的影響因子是取,導致漢語語言學期刊出現嚴重的“同質化”現象。
宗世海教授提出了幾點個人建議:1)突破刊禁,放開期刊的準入,允許自由辦刊,公平競爭;2)期刊評價可以報告數據,但不應設置門檻和等級(來源版,擴展版等),因為這對期刊極不公平,嚴重影響期刊稿源。以《華文教學與研究》為例,不管它有沒有進入來源期刊,也不管它是正式版還是擴展版,它的辦刊宗旨不變,質量標準不變,但是CSSCI兩年一度的評價、評級,使該刊的命運冰火兩重天,實在不公平。3)定性、分類評價刊物,應用語言學刊物的刊數比例要增加,要單獨評價,不能和本體語言學期刊混在一起。不如此就不能杜絕語言學刊物的嚴重的同質化現象;不如此中國應用語言學的發(fā)展就沒有希望。
在本次論壇中,與會代表討論了國際漢語教學熱的事實、漢語應用語言學發(fā)展滯后的問題,以及如何通過辦刊改變現狀,為漢語語言學發(fā)展、為國際漢語教學實踐提供更好服務的問題;與此同時,論壇還討論了語言學期刊如何應對新媒體時代的挑戰(zhàn)問題。論壇的一個重點是討論社會科學評價、期刊評價對期刊的影響問題,與會的期刊評價界和語言學期刊代表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專家們對語言學期刊的發(fā)展和應用語言學的發(fā)展既有宏觀的路線規(guī)劃,又有微觀的舉措建議;既有觀點的交鋒,又有融合,論壇成果豐碩,具有一定的指導實踐的意義。
專家們認為,為適應國際漢語教學快速發(fā)展的需求,漢語和外語語言學學者和期刊要加強交流,爭取研究出更加科學、權威的國際漢語教學新理論、新方法和新產品,更好地擴大漢語語言學的國際影響;要大力利用新媒體等現代化技術和手段,促進語言學期刊的發(fā)展。與會專家特別從適應國家“一帶一路”發(fā)展戰(zhàn)略的高度探討了漢語語言學的地位及其發(fā)展問題。
與會專家和學者對此次會議的重要性給以肯定,也期待以后期刊界能夠有更多的交流機會,共同推動漢語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學科的發(fā)展。
李泉2010關于“漢語難學”問題的思考[J].語言教學與研究(2).//Li Quan2010Some thoughts on“Chinese is difficult to learn”[J].Language Teach-ing and Linguistic Studies(2).
李云東,王小娟2011美國國立語言資源中心簡介[J].華文教學與研究(2).//Li Yundong&Wang Xiao-juan2011The introduction of national language re-source center in American[J].TCSOL Studies(2).
宗世海,劉曉露200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國第38屆TESOL年會綜述[J].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4).//Zong Shihai&Liu Xiaolu2004Others’ex-perience can be lessons:A review of the 38thTESOL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of U.S.A[J].Journal of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of Jinan Universi-ty(TCSOL Studies)(4).
Joseph Lo Bianco,劉國強2007澳大利亞的語言政策與中文教學生態(tài)環(huán)境[J].世界漢語教學(3).//Jo-seph Lo Bianco&Liu Guoqiang2007Australia’s language policy and ecology of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J].Chinese Teaching in the World(3).
Wang,C.&M.Wang2015Effect of alignment on L2 written production[J].Applied Linguistics 36(5):503-526.
A Survey on Chinese Linguistic Journal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Development Forum
Kuang Xiaorong,Zong Shihai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Jinan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 510610,China)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applied linguistics;linguistic journal;Chinese;evaluation
Chinese Linguistic Journal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Development Forum was held in Jinan University from Decem-ber 10thto 12th,2016.The focus of the forum keynote speeches are how Chinese linguistic journals better contribute to Chi-nese applied linguistics and face challenges from new media,and how evaluation of journal better serve Chinese linguistics and Chinese applied linguistics development.In panel discussions,participants shared experiences on running journals,of-fered heated criticism and reflection on problems in current Chinese linguistics journal community and evaluation of journals. The conference proposes:in order to deal with increasing popularity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teaching but draggle researches in Chinese applied linguistics,experience from foregoers and overseas should be learned,and basic Chinese applied linguis-tics should be enhanced;Chinese linguistics journals should take up the mission in serving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and promote Chinese applied linguistics;handling journals should be based on respective reality with higher responsibility,wide vision and broad mind;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community should strengthen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with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community;under the new situation,internet based platform should be utilized to boost Chi-nese linguistic journals development;such evaluation criterion for journals as quantitative research over qualitative re-search,over-emphasis on impact factor should be changed to avoid journal homogenization.
G237.5;H195.3
A
1674-8174(2016)04-0087-09
【責任編輯 蘇政】
2016-12-15
匡小榮(1968-),男,江西于都人,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華文教學與研究》編輯。研究方向為:漢語修辭學、話語分析、華文教育。電子郵箱:kuangxiaorong@hwy.jnu.edu.cn。宗世海(1957-),男,陜西吳起人,暨南大學華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華文教學與研究》執(zhí)行主編。研究方向為:語用學、華文寫作教學、海外華文教育。電子郵箱:zongshihai@hwy.jnu.edu.cn。
①“同質化”現象是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負責人沈固朝教授在公開講座中指出的。他認為這不是期刊評價本身的問題,而是有關機構對評價數據使用不當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