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宇周先進
(1.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長沙 410128;2.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 教育學院,湖南 長沙 410128)
?
論荀子思想中的和諧社會理念
周文宇1周先進2
(1.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長沙 410128;2.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 教育學院,湖南 長沙 410128)
[摘 要]荀子是戰(zhàn)國后期儒家代表人物,在其著作《荀子》一書中,包含了人與自然和諧、人與社會和諧及人自身和諧發(fā)展的理念。荀子提出的“天人之分”、“隆禮重法”、“明分使群”、“誠信友愛”等觀點蘊含了社會發(fā)展的和諧因子,對當今和諧社會的建設仍然具有價值。
[關鍵詞]荀子;和諧;理念
[DOI]10.16261/j.cnki.cn43-1370/z.2016.03.019
當下,構建和諧社會已經(jīng)成為人們共同追求的目標。和諧是對傳統(tǒng)的繼承與超越。儒家哲學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占據(jù)著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地位,至今仍然或多或少地影響著人們的思維習慣與生活方式。儒家集大成者荀子在繼承孔子、孟子哲學的基礎上,將天與人、人與社會、身與心有機結合起來,重視自然、社會和人之間的和諧狀態(tài)。荀子的和諧理念在當前仍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首先,荀子提出“天人相分”的天人觀。荀子在《天論》一篇中開宗明義地提到:“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拭饔谔烊酥?,則可謂至人矣?!盵1]255天的運行經(jīng)久不變,自有規(guī)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不會因為人事的變動而發(fā)生改變。人事的興衰也不應歸功或歸咎于天,個人成敗、國家興亡是人為的結果,而不是天意所至。禹大治而桀大亂,而天、地并未發(fā)生變化。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1]260才能日益進步;小人“錯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1]260則天天退步。荀子從樸素唯物主義的角度對天進行解釋,將其看成一種客觀存在,天不再是有意志的至上神。荀子認為,天與人的區(qū)別在于職能不同。天的職能是“不為而成,不求而得”,[1]256不做、不求便能發(fā)揮職能;人的職能在于治理社會,謀求長期發(fā)展。“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夫是之謂能參?!盵1]256在荀子看來,天、地、人各有其職,人與天、地(自然)處于同等的并列地位,而不是從屬地位。荀子將天、地看作客觀存在,批駁了天命論的唯心主義觀點,認為人類的禍福吉兇取決于人本身的活動。這些觀點突破了前人對天人關系的理解,增強了人在天(自然)面前的自信心,是人們正確看待自己的行為和職責的前提。
其次,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觀點。自從夏商時期以來,“天命”成為歷代統(tǒng)治者論證政權合法性的重要依據(jù)。天命意味著完全順從、恪守天的旨意和安排。荀子批判了這種聽天由命、無所作為的天命觀。他認為,“從天而順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故錯人而失天,則失萬物之情。”[1]263在人與自然關系中,荀子認為對待自然理應順從、符合自然規(guī)律,但人不是自然恩賜的被動接受者,人應當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掌握自然規(guī)律,并將其應用到生活實踐上。另一方面,荀子不贊同人主宰天,可以對自然任意開發(fā)利用的觀點。他強調人們在利用自然時應該“謹其時禁”。“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斬伐養(yǎng)長不失其時,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1]127在天人關系中,荀子認為人類既要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利用自然來改造人類社會,又要求人們在利用自然的過程中把握適度原則,始終遵循自然固有的規(guī)律。
戰(zhàn)國后期,秦國成為最具實力的諸侯國,加快了兼并天下的步伐,社會由亂世走向治世。荀子從人性角度思考社會動蕩的原因及社會和諧的可能性,希望通過賢明君主進行社會治理來改變當時亂世的局面,實現(xiàn)社會和諧。
(一)“群居合一”的群體觀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盵1]359荀子認為,人本性邪惡,善言、善舉都是后天人為的結果。人有“口、目、耳、心”之欲,這是人人都有的生理欲求,屬于人的自然屬性,但人的自然屬性不加以控制,個人縱欲縱情,社會就無法安定。然而“人能群,彼不能群也”,[1]127在荀子看來,人與動物的根本區(qū)別在于“能群”。人的能群性(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 ,正因為這種本性,人們才希望在互助合作中生活得安穩(wěn)、愉悅。
“群而無分則爭,爭則亂?!盵1]127在荀子看來,人的本性貪婪自私,只想無限地滿足自己的欲求,而社會資源是有限的,在這樣的情況下,爭奪與戰(zhàn)爭就不可避免了。為解決個人無限的欲求和有限的社會資源之間的矛盾以及個體利益與群體利益之間的矛盾,實現(xiàn)個體和群體的和諧,荀子提出了“明分”的觀點。“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義?!弥至x也”[1]127明確的等級制度是人可以群的重要保障,而遵守道義是等級制度得以發(fā)揮作用的前提,人們和諧相處、安居樂業(yè)之道在于“明分”。“荀子把群體理解為一種等級結構,并由此出發(fā)來規(guī)定個體,從而使個體進一步從屬于等級序列?!盵2]由于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客觀存在,也無法消除,所以應正確看待個體差異性,社會穩(wěn)定也應建立在個體差異的基礎上。在群體中,個人的言行舉止符合等級名分,遵守倫理綱常,各等級的人各司其職、各得其所,社會才不至于陷入混亂當中。在個體與群體關系中,荀子更加重視群體價值。為實現(xiàn)“群居合一”的社會理想,[1]61荀子提出了“禮”這一現(xiàn)實途徑,“禮義以分之”。[1]61“禮”“義”是確定等級名分的重要依據(jù),這樣在“明分”前提下,人才能群而不爭,和諧共處。
(二)“隆禮重法”的治理觀
荀子社會治理的思想核心是隆禮重法、禮法并重。他強調在進行禮治的同時,加強社會法治,有了“法”的制約,“禮”不再流于形式,不再僅僅存在于約定俗成當中。“禮”是荀子哲學思想的核心,“禮”的提出來源于荀子對人性的深刻理解。首先,荀子認為人性惡,人天生有諸多生理欲求和物質欲求,但荀子并不認為應當消滅人的欲望,正確的做法是“養(yǎng)人之欲,給人之求”,使人的欲望與物資相持而長,達到平衡發(fā)展的狀態(tài),而能實現(xiàn)這一理想狀態(tài)的途徑便是“禮”。其次,荀子提出“化性起偽”的命題。他認為,人的后天學習可以改變人的本性,使人棄惡從善。在學習內容中,最重要的是《禮》,在學習目的上,學到《禮》就可以達到道德的頂點了??梢?,荀子認為“禮”是調節(jié)人的欲望與外界物質的產(chǎn)物,源于人們對物我和諧的追求?!跋韧鯋浩鋪y,故制禮義以分之。”[1]288荀子認為,先王制定了“禮”,“禮”除了“養(yǎng)”這一社會功效外,還具有“別”的社會功能。依靠“禮”制定的社會等級名分,為社會分工和物資獲取提供了依據(jù),各等級的人們按照自己的身份地位從事不同的工作,使用符合自己身份地位的物資,這樣社會才能有秩序的存續(xù)。
“《禮》者,法之大分也,類之綱紀也?!盵1]26荀子認為,《禮》是人們行為規(guī)范的要領,是人們具體行為準則的依據(jù),《禮》包含了法的內容?!胺ā钡膬r值在于將“禮”的具體內容法律化,利用國家強制力保障“禮”的推行?!胺ㄕ?,治之端也?!盵1]186法律是國家治理的法寶,荀子倡導法律的權威性,法律一經(jīng)制定,就當嚴格遵守,做到“慶賞刑罰欲必以信”。[1]228法律不僅對普通百姓有約束力,群臣百官、諸侯王爵也應遵守法律,這突破了“刑不上大夫”的傳統(tǒng)觀念。荀子反對“不教而誅”、“教而不誅”的觀點,[1]152認為教育和刑罰相輔相成,在推行“禮”的過程中同等重要。可見荀子重視法律的社會價值,同時重視在社會治理中禮治的社會規(guī)范作用,“禮”“法”并用,才是國家治理之道。
“治之經(jīng),禮與刑。”[1]381在荀子看來,“禮”與“法”是治世法則,在社會穩(wěn)定運行過程中缺一不可。在禮法關系中,荀子認為“禮”是社會治理的根本,“法”服務于“禮”,作用在于保障“禮”充分發(fā)揮社會規(guī)范作用?!胺ā敝挥蟹稀岸Y”的內在規(guī)范,遵循“禮”的精神,才能得以發(fā)揮“法”的社會功效?!奥《Y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1]396“隆禮”是君主王天下的條件之一,而重視法律、愛護百姓的諸侯也只能成為霸主。可見荀子雖然倡導禮法并重,但他更強調“禮”在國家治理中的價值。荀子“隆禮重法”的觀點不僅豐富了禮治的內容,也促進了社會法治的發(fā)展,是封建社會依法治國的理論基礎,對當前我國依法治國和道德建設具有積極意義。
(三)“樂以定和”的音樂觀
荀子傳承了先秦儒家重“樂”的傳統(tǒng),批判了墨子的“非樂”論,提出“樂和同,禮別異”的觀點。[1]318荀子“禮”“法”“樂”的提出都旨在維持社會穩(wěn)定和諧,不同的是,“禮”與“法”從社會制度建立、社會管理層面維持社會和諧運行,而“樂”是人們內心獲得平靜愉快的必要途徑,是人們同心同德和諧共處的內在動力。在荀子看來,首先音樂是人們表達情感的方式和宣泄情緒的途徑,是“人情之所必不免”。[1]313民眾有感情訴求卻沒有表達途徑,社會就會混亂,因此,音樂有穩(wěn)定人心、安定社會的功效。其次,積極向上的音樂能傳遞良好的風氣,改變惡劣的風俗,引導人們內心向善。同時,音樂產(chǎn)生的凝聚力能引導民眾團結一致,使社會各階級民眾和諧相處。
(四)“誠信友愛”的人際觀
“誠信生神,夸誕生惑?!盵1]48荀子認為,誠信在社會治理中能產(chǎn)生神奇的功效。荀子從天人關系中理解誠信,“天地為大矣,不誠則不能化萬物。”[1]46“誠”是天地化育萬物的橋梁,也是天人溝通的渠道。君臣、父子、朋友之間的交往都應以誠為本,誠信不僅是下對上、卑對尊應遵守的原則,也是對社會各行各業(yè)從業(yè)者的道德要求?!坝鲩L則修子弟之義,遇友則修禮節(jié)辭讓之義……無不愛也,無不敬也,無與人爭也?!盵1]80荀子認為,人與人相處應該互敬互愛,避免爭斗。人們提高道德修養(yǎng),遵守誠信友愛的處世原則,整個社會才能形成誠信友愛之風,構建和諧社會。
社會是由個體組成的,個人身心和諧與社會和諧穩(wěn)定是息息相關的。荀子重視個體道德修養(yǎng),從修養(yǎng)論的角度闡述了個體身心和諧的價值和途徑。“君子養(yǎng)心莫善于誠,致誠則無它事矣?!盵1]46荀子認為,個人修身的目的在于扭轉本性,加強修養(yǎng),成為君子。君子需時時刻刻考察自己的言行,反觀自己的身心,而君子保養(yǎng)身心最好的方法就是真誠,“誠心守仁”“誠心行義”才能彰明仁德、感化眾人。[1]46“致誠”的途徑之一是慎獨,“不誠則不獨”,[1]46真誠是慎獨的前提,君子真誠才能展現(xiàn)道義,幫助人們化性起偽,遠離邪惡。同時,“慎獨是致誠、求得誠的途徑、方法。只有慎其獨,德才篤厚、充實,行才恒久如一,道德修養(yǎng)才有望達到誠的境界。”[3]“致誠”的另一途徑是內省,“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盵1]22在荀子看來,內省是道德主體反思自己在生活實踐中的言行舉止、內心良知,是個體道德品質提升的途徑,也是內圣外王之道。“見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1]31修身的目的是道德主體不斷反思自身,辨明善惡,轉化本性,棄惡向善,這也是“致誠”之道。
在荀子看來,“養(yǎng)心致誠”是個人修養(yǎng)的最高目標,能夠引導人們內心平和、致誠向善。當下,“養(yǎng)心致誠”的思想對人們擺脫物質役使、重喚內心良知仍具有教育意義,對當代人完善獨立人格、促進身心和諧仍具有引導作用。
身處戰(zhàn)國末年的荀子時刻關注社會的發(fā)展進程,希望整個社會處于穩(wěn)定和諧有序的狀態(tài)中,實現(xiàn)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與物平衡發(fā)展、人與社會和諧相處、個人身心和諧。荀子“天人相分”、“人定勝天”等思想為當時人們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提供了新的角度,也為人們利用自然、善待自然提供了理論指導。荀子為社會和諧提出了“群居合一”的理論依據(jù)和一系列實踐路徑,是社會由亂世走向治世的途徑。
“養(yǎng)心致誠”的修養(yǎng)觀是個人道德培養(yǎng)的目標,是身心和諧的最高境界。畢竟荀子生活于封建社會形成時期,其思想不可避免地帶有封建社會的烙印。他認為,嚴格的尊卑等級是社會穩(wěn)定的前提,倫理規(guī)范、法律法規(guī)是圣人制定的,而不是普通民眾的智慧積累。這些思想顯然帶有封建性,不適用于當今社會?!皞惱淼赖隆⒎梢?guī)范是在人類生存和長期的社會交往實踐中形成的,是人類尋求合理、和諧的相互關系的產(chǎn)物,是當代社會關系總和的觀念反應?!盵4]研究荀子思想中的和諧理念,對繼承傳統(tǒng)文化、建設和諧社會仍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值得繼續(xù)探索。
(責任編輯 陶新艷)
[參考文獻]
[1]周先進.荀子全本注譯[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2013.
[2]楊國榮.善的歷程——儒家價值體系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85.
[3]李京.從中、庸到《中庸》[J]. 孔子研究, 2007(5):51.
[4]喬長路.中國人本思潮與人生哲學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20 .
[中圖分類號]B22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454(2016)03-0069-04
[收稿日期]2016-03-21
[作者簡介]周文宇(1991-),女,山西晉中人,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周先進(1963-),男,湖南常德人,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教育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思想道德教育和高等教育。
On Idea of Harmonious Society in Xunzi’s Thought
ZHOU Wen-yu1ZHOU Xian-jin2
(1. College of Marxism ,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Changsha 410128; 2. College of Education ,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
Abstract:XUN Zi is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Confucian in the late Warring States period. His book "XUN Zi" contains the idea of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man and society and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man himself. Xunzi put forward the ideas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nature and man" "long rites and emphasizing law", "clear dividing--group existence ", "honesty and friendship". These ideas contain the harmonious social development factor, and still have valu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Key words:Xun Zi;harmony;id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