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整體性: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應然維度*

2016-03-15 11:39鄭憶石
廣東社會科學 2016年3期
關鍵詞:宏觀微觀整體

鄭憶石

?

整體性: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應然維度*

鄭憶石

[提 要]當下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無論在研究的領域如基本理論、哲學史、國外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還是在研究的范式如文本解讀、對話研究、問題研究、形態(tài)研究等方面,都存在重微觀輕宏觀的偏頗。為此,必須強調整體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研究原則,認識到從整體與部分、微觀與宏觀相統(tǒng)一的視域,理解和闡釋研究對象對于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價值?;隈R克思主義哲學是發(fā)展著的有機整體理念,借助研究范式的轉換和反思創(chuàng)新意識的強化,實現研究領域與研究范式的個性化和多樣性與宏觀性和整體性的統(tǒng)一,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應然之徑。

[關鍵詞]整體 部分 宏觀 微觀

*本文系上海市社會科學創(chuàng)新研究基地華東師范大學課題“文化觀念與核心價值”的階段性成果。

改革開放伊始,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反思既往研究中重宏觀化和整體性的敘事方式同時,十分強調研究的微觀性、局部性等方法,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重要性。然而,近一個時期以來,這種重抽絲剝繭而輕提綱挈領,重精雕細刻而輕總體把握,重管窺蠡測輕縱橫寰宇的傾向,已經成為了學界的一種研究時尚。我們并不反對這種微觀的研究方式,相反,卻承認這種獨特的研究方式和研究視角,對于克服先前那種鑿空蹈虛的研究方式和玄虛空幻的研究結論,對于從思維的抽象展現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真,對于從多維視角呈現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全貌,對于從辯證的具象看清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個性,不僅價值明顯而且功不可沒。但是,物極必反,如果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中,由偏重個別而走向否認整體、強調微觀而走向否定宏觀的極端,則將使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難免陷入重支節(jié)而漠視整體,見樹木而不見森林的誤區(qū)。因此,如何在看清樹木的基礎上,進而提煉出具有全局性、宏觀性的問題,使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在宏觀視野中知微見著,在微觀視野中把握全貌,便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亟需思考的一個問題。

一、重微輕宏: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的問題

考察當下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我們可以發(fā)現,無論在理論研究的領域,還是在理論研究的范式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微觀輕宏觀、重個別輕整體的現象。

(一)理論研究領域中的這一問題,主要體現在:

1.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理論的研究中,除了表現在一個時期以來,基本理論的整體闡釋仍然相對薄弱并且呈現泛本體論的傾向,更表現在以馬克思哲學的某一方面或個別概念為基點,闡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全部。因此,如何在否定先前“鑿空蹈虛式”研究,即離開文本語境、歷史線索的空洞原理研究的同時,避免而今的走向“以史代論”,即以文本考證、歷史梳理,代替和消解基礎理論研究和構建理論體系的必要性的另一極?如何在拓展馬克思主義哲學本體論解讀途徑,深化其本體論研究的同時,避免泛本體論的理論傾向?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理論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的研究中,集中表現為雖然成果不斷涌現,但卻呈現出史論分離的狀況,即或者離開“文本”談馬克思,或者只關心馬克思說了什么的現象。因此如何在借助近年來馬克思文本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而解決概念框架和敘述范式中的“重寫馬克思”,以獲得新的歷史邏輯?如何在這種“重寫馬克思”的個性化研究中,避免將馬克思置于現代哲學范式,而將包括恩格斯、列寧,以及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代表毛澤東、鄧小平等置于近代哲學范式,從而割裂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在理論邏輯?便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中,必須面對的問題。

3.在國外馬克思主義的研究中,表現為雖然繁花似錦、多姿多彩,但過多關注人物而缺乏自覺的“問題意識”和縱橫結合的思考維度;過多關注文本復述而缺乏現實關懷的維度;過于熱衷“求新”而缺乏對理論與現實相結合的深度探究;過多借助西方哲學的主客體統(tǒng)一、主體性思維范式,而忽略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能否超越、在何種領域與范圍的超越;簡單地以唯物史觀為批判工具,而缺乏將批判置于全球化與現代性相交織的坐標中,資本邏輯批判與形而上學的批判等等問題的存在,不能不成為深化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瓶頸。因此,如何在提升“問題意識”的轉變中,突破將馬克思主義哲學“西化”、“超越化”的“重圍”,還馬克思主義哲學本來面目?如何在強調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體性同時,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物質客觀性,以避免背離其基本理論質性?便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亟須重視的問題。

4.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研究中,主要體現為研究中的分層次研究與立體性研究相結合的不足,即未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文本的探討、國外相關成果的批判借鑒、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批判吸取、總結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經驗教訓等融為一體。而在馬克思主義應用哲學的研究上,又存在分化有余而綜合不足的問題。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研究,如何在正確處理與意識形態(tài)宣傳的關系中,進一步提高其學術含量?馬克思主義應用哲學的研究,如何在分化、具體研究的基礎上實現各學科之間的通融與綜合?是相關研究需要解決的問題。

(二)研究范式中的這一問題,主要體現在:

1.“文本研究”①。自上世紀80年代至今,學界基于弄清馬克思主義哲學變革所在及其價值的思考,提出回到馬克思哲學“特殊語境”的要求以來,重讀馬克思文本的呼聲和嘗試從未間斷。對于這類嘗試,有學者以理論依據的不同,歸結為“五種模式”論②;有學者以基本趨向的不同,得出了“三個支流”說③。盡管對于這類“以馬解馬”的文本解讀嘗試,學界存在不同評價,如認為這種“從馬克思的原本中找出一句半句話,然后按照自己的觀點進行所謂的重構重建”,將“既曲解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也很難在哲學上有所建樹”,因此“不贊賞‘以馬解馬’的方法”④;有著諸如在“能否‘回到馬克思’”的問題上的“客觀馬克思”和“主觀馬克思”之爭;有著在“‘回到馬克思’的價值”問題上的“文本的深度解讀”與“現實問題研究的弱化”之辯,等等。但是,毫無疑問的是,對馬克思文本的深度解讀,無論對于正確認識何謂“真正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還是對于規(guī)范和深化馬克思主義的哲學研究,都意義重大而且影響深遠。

然而,在這類“文本研究”中,也仍然存在著“重宏輕微”的問題。例如,在文本方面,限于馬克思而忽略其他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如恩格斯、列寧、普列漢諾夫等人;在語境方面,重視國外馬克思主義而忽略歷史上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語境,等等。即便是是對馬克思哲學的文本研究,也有因過于注重微觀層面而漠視宏觀視角而產生兩個極端傾向:或者以量化的自然科學標準去認識理論,將馬克思的唯物史觀視為憑借生產力發(fā)展的自然運作方式,而馬克思對資本邏輯的批判,不過是充滿實證分析色彩的經驗理論而已;或者以預設的價值理想去規(guī)范現實,將馬克思對共產主義的吁求,視為如同基督教的天國理想,而人類解放的目標,不過是個人從迷失的“世界體驗”異鄉(xiāng)之中,返歸至上價值之旅的靈知主義⑤。因此,“文本研究”中,能否將馬克思主義哲學“語境回歸”的對象僅限于馬克思本人⑥?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語境未來”對象,能否僅僅聚焦于西方馬克思主義或國外馬克思主義?馬克思哲學的文本解讀,能否擺脫經驗性的或者規(guī)范性的兩極?文本解讀的范式究竟有哪些,怎樣才能達到相對合理的解讀效果?等等,便是學界深化“文本研究”中,需要進而思考的問題。

2.“對話研究”⑦。自上世紀80年代至今,學界基于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創(chuàng)新的渴望,要求在引進和研究國外馬克思主義文本基礎上,對之比較分析的探索從未中斷。這類探索在使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同自己時代的現實世界接觸并相互作用”⑧中,從現當代西方哲學對實踐智慧的存在論升華的吸取;從微觀視角對人的心理、精神、文化層面(各種意識論、心理學)的獨特關注;從語境化方法(語言學與邏輯分析)的強調;從對人類意識的始源境遇(現象學與詮釋學)的把握中,為開啟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現當代西方哲學的“對話”之門,實現兩者之間的“視界融合”,以及在吸取現當代西方哲學的思想資源中,推進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

然而,在這類“對話研究”中,也仍然存在著“重宏輕微”的問題。如在對話進路上,作為“對話對象”的,主要限于現當代西方哲學而中國傳統(tǒng)哲學缺位;在對話內容上,籠統(tǒng)強調現當代西方哲學的對話價值而缺乏辯證反思和具體分析。因此,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在與現當代西方哲學的“對話”中,能否真正實現“視界融合”?“中、西、馬”哲學之間能否真正實現“對話”?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民族文化身份認同問題,能否通過所謂“對話”解決?等等,便是學界推進“對話研究”中,不能不思考的問題。

3.“問題研究”⑨。自上世紀80年代至今,學界基于發(fā)揮馬克思主義哲學社會功能的需要,致力于在直面現實實踐中提煉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課題的風氣日濃。這類研究在淡化和消解先前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理論與實踐、觀念與問題、具體與抽象之間隔膜,“現實化”還是“思辨化”的糾結中,因其抓住了中國、世界的發(fā)展過程中的具體問題,因其從具體問題中抽象和提煉出涉及人類根本命運的哲學問題,因其從回答這類問題中形成了哲學層面的觀念和理論的共識,使得以“問題研究”為主導的研究范式,出源于“問題”又高于“問題”,凸顯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現實性與學理性相統(tǒng)一的特質,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如何煥發(fā)時代生命力,展示了新的研究路徑。

然而,在這類“問題研究”,也仍然有著“重宏輕微”的問題。如在問題域上,存在非此即彼或顧此失彼,即應以“以中國問題為重”還是應以“以世界問題為重”的疑問和詰難;在問題探討中,存在無論是關注中國問題還是關注國際社會問題,都相對缺乏縱與橫的比較維度,以及側重于現象性描述而輕視學理性抽象等等問題。因此,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問題研究”中,能否在強調“中國問題”研究價值的同時,承認“外國問題”的研究價值,以及兩者之間對比分析的重要性?能否在強化中國“模式、道路、文化、意識”的形而上探討同時,肯定和重視“全球意識”,便是學界推進“問題研究”中,不能不關注的問題。

4.“形態(tài)研究”⑩。自上世紀80年代至今,學界針對既往盛行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的表述形態(tài)中,流行的“以恩解馬”、“以蘇解馬”教科書模式,以及割裂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形成史、發(fā)展史,簡單抽取某一觀點的“以偏概全”,一直在致力于通過“回歸馬克思”的哲學文本,實現超越傳統(tǒng)教科書模式,并重構馬克思主義哲學新的理論形態(tài)的嘗試。不可否認,學界的這類嘗試,在借助馬克思哲學的文本原典,從而克服傳統(tǒng)教科書模式的片面性,構建新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形態(tài)(如實踐唯物主義等)方面,碩果累累且為探討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新形態(tài),打通了深入之徑。

然而,在這類“形態(tài)研究”中,也仍然有著“重宏輕微”的問題。例如,在話語的表述方面,抽象思辨有余而具體形象不足;體系的構建方面,重范式創(chuàng)新而輕傳統(tǒng)的傳承,等等。因此,在形態(tài)研究中,能否因為重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敘述體系,而完全否定“傳統(tǒng)教科書”模式的價值?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tài)的構建中,視域的轉換和拓展,究竟包括哪些范圍和領域??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tài)的構建,學者與學界當有怎樣的自覺和擔當?就仍然是學界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直面當下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重個別輕整體、重微觀輕宏觀的研究偏向,有必要重新認識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整體性”原則。

二、整體性: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維度

作為一種哲學概念和哲學研究方法,“整體性”是西方概念論哲學長期發(fā)展之果。古希臘哲學雖然因其將世界的本源本質,歸于某一抽象概念,而難以避免消解異質性的理論困境,因其強調“存在”的“沒有過去和未來”?而具有靜止性局限,因其強調“存在物是不動地局限在無始無終的巨大鎖鏈之內”?而具有封閉性局限,更重要的,是這種整體性的思維方式,因其過于強調觀念的同質性,而將復雜性與異質性的思維方式,排除在對理解豐富多彩的世界萬象的危險,從而易在由對抽象概念的絕對推崇中,落入以整體消解部分、由宏觀代替微觀的陷阱,然而,卻又因其強調存在的“完整、唯一”性和“整個聯系”性?(如巴門尼德),因其強調理念是原型而具體事物是摹本、個體勇敢離不開整體美德、整體正義與公民正義是統(tǒng)一的(如柏拉圖),因其主張“整體又不同于部分的東西”?,認為國家高于個人、家庭、村社,而個人只有在國家之中并作為國家的一部分才能發(fā)展他的能力(如亞里斯多德)?,而以極其抽象的形式從方法論維度,提出和凸顯了整體性作為一種哲學思維方式,對于系統(tǒng)把握研究對象的極端重要性。

德國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黑格爾,則在以“絕對精神”延續(xù)古希臘哲學的“整體性”理路中,將其提煉為辯證思維方法的重要方面。在黑格爾看來,盡管整體是絕對精神的自我運動、自我發(fā)展與自我認識,但整體又是在涵蓋具體與雜多并在其演化過程中,與具體與雜多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整體與部分,既相互區(qū)別又相互聯系,部分中蘊含整體,部分即是整體,而整體,不過是高度分化并表現為世界萬物的有機綜合體;由于“真理作為具體的,它必定是在自身中展開其自身,而且必定是聯系在一起和保持在一起的同一性,換言之,真理就是全體”?,因此,認識事物的本質,即是從個性、異質中,把握其共性和同質性,同時又從普遍性與整體性中,獲得認識事物特殊性、偶然性的理性根基。不僅如此,黑格爾還從規(guī)律的角度,論證了自然界、人類社會、人類思維,是具有過程的整體性、統(tǒng)一性的問題。這樣,盡管黑格爾的整體性思想深陷思辨哲學的窠臼,然而,他卻從本體論、歷史觀的維度,闡明了“整體性”為一種認識方法的辯證性,以及這一方法對于系統(tǒng)把握研究對象的重要性。

將黑格爾的辯證法“真正變成了赫爾岑所說的‘革命代數學’”?的馬克思,則不僅通過維護辯證法的本質“總體的觀點”,即“把所有局部現象都看作是整體——被理解為思想和歷史的統(tǒng)一的辯證過程——的因素”?,而且通過運用這一方法考察人類社會及其歷史的具體結構、形態(tài)變遷,以及在這種結構與變遷中,所體現的局部與整體、宏觀與微觀之間的辯證關系,才真正破譯了“歷史之謎”。這一點,我們無論從馬克思哲學的創(chuàng)立期,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如何通過歷史科學的哲學概括,在對歷史上的不同社會形態(tài)演變邏輯的宏觀闡釋,而實現了對人類社會歷史的基礎、動力、本質、規(guī)律的揭示,還是在馬克思哲學的成熟期,在《資本論》中如何通過經濟學的實證分析,在對資本主義社會結構與社會形態(tài)的縱橫剖析,而實現了對人類社會及其歷史發(fā)展的基礎、動力、本質、規(guī)律的論證,都可以得到證明。因此,可以不夸張地說,離開整體與宏觀的研究視角,馬克思不可能發(fā)現唯物史觀,也不可能創(chuàng)立并構建自己具有獨特性的新哲學理論。

馬克思之后的西方馬克思主義,盡管因各不相同的馬克思哲學解讀而形成了“千面馬克思”的研究現實。然而,一個不可否認的基本事實,卻是無論人本派還是科學派的西方馬克思主義,都沒有從根本上否認馬克思哲學“整體性”(又稱為總體性)的方法論價值,相反卻對這一理論欣賞有加。這一點,我們無論從人本派的代表盧卡奇、葛蘭西、柯爾施、薩特,還是從科學派代表阿爾都塞的相關理論中,都能得到證實。至于當下西方的各種后馬克思、后馬克思主義者們基于后現代主義的非邏各斯、非中心、非本質的研究趨向,雖然既肢解了馬克思又提供了馬克思研究的多元視角,但卻從反向表明,從整體維度重構“立體”馬克思,無論對于恢復馬克思哲學的理論形象,還是對于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都是十分必要的。

就馬克思主義哲學而言,作為研究重要原則之一的“整體性”,要求對于研究對象的把握,應當立足于宏觀與微觀、整體與部分的辯證關系。

一方面,強調部分構成整體,部分體現整體。應當看到和承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整體性研究,是由各個學者的個性化研究實現的,哲學作為當下之思,“從來都不是一種對精神之外的材料的簡單接受,而始終立足于自身的活動,立足于一種內部的再造,即通過創(chuàng)新性精神而獲取的、按照根據與結論而進行的理性明察的內部再造”?,在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面臨的各種問題的反思和探索中,不同學者基于不同的學科、觀點、方法、語言表述、研究范式、思維邏輯而從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在構成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多元化、個性化的研究風格,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創(chuàng)造之時,將哲學研究的整體性與個體性、宏觀性與微觀性、“哲學的創(chuàng)造性與哲學家的自我實現融為一體”?。因此,馬克思主義的哲學研究,無疑需要種類繁多、異彩紛呈、多維角度的研究視角。

另一方面,整體統(tǒng)攝部分,整體高于部分。應當看到和承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整體性研究,又是通過“一總多分”?體現出來的?!耙豢偂奔醋鳛橹笇枷氲霓q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多分”即在這一基本理論、基本觀點指導下,形成的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哲學、政治哲學、法哲學、文化哲學、道德哲學、宗教哲學、藝術哲學、科學哲學、語言哲學、邏輯哲學,以及歷史哲學、社會哲學、人的哲學、全球化哲學等等分支哲學或應用哲學的研究。然而,無論何種具體研究,都存在著如何在對具體問題的研究中,提煉出帶有全局性、本質性、基礎性的問題,把握了這些基于整體性的問題,無論對于認識該研究的全貌,還是對于深化和拓展研究的內容與形式,都有著“尋路入境”的作用。

三、微宏并舉: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應然之徑

從“整體性”的研究維度著眼,當下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需要將研究對象,置于主體與客體、對象與環(huán)境等復雜關系和多重結構中,從邏輯與歷史、微觀與宏觀相統(tǒng)一的視域進行考察,以得出相對客觀、全面的解答和評價。

就理論領域而言,應當基于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一個發(fā)展著的有機整體的理念,從系統(tǒng)的、綜合的角度從事研究:1.整體視域上,強調不同學科之間的融通,注重在分析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經濟學、社會學、文化學、人類學、社會主義理論等要素,并揭示要素之間內在聯系的同時,凸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整體性。2.基本方向上,強調不同內容的互補,注重在分析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傳播歷史、發(fā)展過程、文獻版本、中國化等方面,并揭示相互之間內在關系的同時,顯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整體性。3.現實關照中,強調理論與現實的結合,注重在提出和闡釋理論問題時,在理論與實踐的雙向互動中,表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整體性。4.歷史追溯中,強調理論與歷史的結合,注重在闡述理論發(fā)展的歷史時,在理論與歷史的相互映照(如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關系)、理論本身的歷史邏輯(如馬克思思想、文本的早期、中期、晚期之間的聯系)關系的分析中,揭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整體性。

就理論范式而言,應當借助研究范式的轉換和反思創(chuàng)新意識的強化,注重研究的個性化、多樣性與整體性的統(tǒng)一。

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文本研究”,需要實現由相對“主觀化”向相對“客觀化”的轉變,即以更為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在破除不合理學科疆界中,更多依據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第一手文獻,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做出更加接近歷史真相的重新翻譯和重新解讀。為此,需要力求在對馬克思的文本解讀中,注重結合其理論提出的歷史背景、本人經歷、理論來源、理論起點、理論邏輯、理論內涵,以圖最大限度地還原文本、抓住馬克思思想的精神實質;需要將樸素式閱讀、征候式閱讀、互文式閱讀?相結合,在凸顯解釋活動復雜性的同時,堅持閱讀的客觀性;需要在文本研究與現實研究的互動中,強調二者的“結合”對于合理解讀的重要性?;需要在揚棄一邊倒的“以西解馬”模式同時,肯定傳統(tǒng)馬克思主義文本解讀模式一定程度上的合理性,以便使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文本研究,更為客觀也更有科學依據。

二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對話研究”,需要實現由相對“向外”(強調與國際,實則與西方的接軌)向相對“對內”的轉變,即在注重吸取西方文化、哲學的理論資源,借鑒其研究方法的同時,注重吸取中國傳統(tǒng)哲學、傳統(tǒng)文化的理論精華,如對人生尤其是內在生命的價值安頓、道德自覺、心性修養(yǎng),人與自然和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境界等的關照,對于除卻物欲化、功利化、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等現代化之魅的價值,對于重塑中華民族“哲學自我”?之魂的價值。同時,需要針對一段時期以來,強調“對話”而缺乏對于“對話”的反思?之不足,因為沒有反思的“對話”,除了可能陷入僅以其某一流派的觀點、方法、框架“套用”或“反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陷阱,還有可能落入惟西方觀點為真的窠臼。由此,得以使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對話研究,更接地氣也更有吸引力。

三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問題研究”,既需要實現由相對“學院化”向相對“現實化”的轉變,又需要回歸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原理”和原典,從而既通過深入挖掘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文本資源和基本理論,體現其分析現實問題的方法論價值,又緊扣當代中國的重大現實問題,在集中展開對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標志性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及其哲學思想的研究中,拓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視野,即在對比分析中國問題與外國問題、中國傳統(tǒng)哲學文化與西方哲學文化的差異原因、原脈、當代影響中,促使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應用研究,在更有方向感和腳踏實地的同時,更具有國際視域。

四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形態(tài)研究”,要重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敘述體系和話語方式,但不能因為傳統(tǒng)教科書在模式上的某些缺陷,而完全否定其模式的價值,更不能因為模式的問題,而否定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中,物質觀、認識論、辯證法、歷史觀等基本理論,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人學理論、價值理論、文化理論、社會發(fā)展理論之間,作為一個有機整體的內在聯系,在發(fā)掘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唯物主義內蘊同時,承認它與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高度統(tǒng)一,在強調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批判特質27同時,看到它與無產階級解放和人類解放的高度統(tǒng)一。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哲學研究,無論在理論領域還是在研究范式上,都實現了從封閉到開放的轉型。轉型為當下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界推進這一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站在包容與自信的新研究平臺,從整體性與個體性、宏觀與微觀相統(tǒng)一的維度繼續(xù)這一研究,將為我們從學科對象、內在結構、功能方法的整體上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提供更為開闊的視野。

①主要為一些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和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的研究者所倡導和從事。

②西方馬克思學的“兩個馬克思”模式、西方馬克思主義人道派“人本主義異化論”模式、西方馬克思主義科學派的“結構斷裂論”模式、傳統(tǒng)的列寧與前蘇聯“量變進化說”模式,以及諸如國內學者的“兩次轉變論”、“兩次邏輯論”模式,等等。(參見張一兵:《回到馬克思——經濟學語境中的哲學話語》,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

③“重讀馬克思”,并提出諸如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差異問題;“重塑馬克思”即重新考察馬克思哲學與德國古典哲學的關系,重新思考其出場路徑問題;“反觀馬克思”,即從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演變的考察中,反觀馬克思與現代西方哲學的關系以確定其理論屬性。(趙劍英、孫正聿主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tài)》,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第8~9頁。)

④陳先達:《處在夾縫中的哲學》代序,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15頁。

⑤孫亮:《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范式:一個批判性建構》,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3年,第81~82頁。

⑥盡管近年來也有學者強調需要注重恩格斯哲學原著的研究,但較之學界對馬克思哲學的偏重,顯得十分蒼白乏力。而且,受西方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盧卡奇的影響,這種研究也往往將關注點,置于強調馬克思與恩格斯的對立上。

⑦主要為一些西方馬克思主義、國外馬克思主義、近現代西方哲學的研究者所倡導和從事。

⑧馬克思:《科隆日報第179號的社論》,《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20頁。

⑨主要為一些部門哲學、應用哲學的研究者所倡導和從事。

⑩主要為一些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和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者所倡導和從事。

[責任編輯 劉慧玲]

[中圖分類號]B0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 -114X(2016)03 -0052 -08

作者簡介:鄭憶石,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 200241

猜你喜歡
宏觀微觀整體
歌曲寫作的整體構思及創(chuàng)新路徑分析
關注整體化繁為簡
一種新的結合面微觀接觸模型
設而不求整體代換
宏觀與政策
宏觀
改革需要整體推進
微觀的山水
宏觀
微觀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