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雅萍
(福建師范大學 文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7)
?
論北宋詩中的“饑餓感”
吳雅萍
(福建師范大學 文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7)
“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是詩歌的發(fā)生理論,所謂的“食”除了可指食物外,更是指“饑餓感”。宋詩是中國詩歌發(fā)展史上繼唐詩之后的第二個高峰,北宋詩是宋代詩風的典型。在宋詩中有一個長期被學術(shù)界所忽視的現(xiàn)象那就是宋詩中存在著大量“饑餓感”的描寫。筆者通過對《全宋詩》的檢索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了宋詩中的“饑餓感”有著前期少,中后期多的規(guī)律?!梆囸I感”可以讓我們從新的角度觀察宋詩的構(gòu)建。
北宋詩歌;饑餓感;統(tǒng)計;作家的物質(zhì)生存
漢代的何休在《春秋公羊傳注疏》中寫道:“男女有所怨恨,相從而歌,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1]2287這里的“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往往被用來闡釋古代詩歌的創(chuàng)作源頭,即傳統(tǒng)的詩歌創(chuàng)作是勞動人民在生活中自由的抒發(fā)自己的衣食和勞動。詩歌在早期就是描寫基本欲求的。在許多研究者看來,“饑者歌其食”中的“食”指的是“食物”,即饑餓的人民歌詠自己的食物和進食場景;可是筆者認為最初的“饑者歌其食”的“食”除了可指食物外,更是指“饑餓感”,即饑餓的人民抒發(fā)自己的饑餓感。
詩歌中的“饑餓感”是指食物匱乏的感覺突出,或者食不果腹之感強烈,表現(xiàn)在文本上,往往會使用“饑、餓、飽、食”等字眼進行正面的描寫,也有部分是不使用這些字眼但是表現(xiàn)了這一主題,例如食物描寫和宴飲場面的描寫。
翻開宋代詩集,可以發(fā)現(xiàn)宋代大部分的詩人都喜歡描寫自己的瑣細生活,其中對自身溫飽的體驗尤其看重。饑餓感在宋詩中是一種廣泛現(xiàn)象,它既體現(xiàn)在以溫飽為主題的詩歌中,也在各類其他題材詩歌中不自覺的流露,它是詩人生活經(jīng)歷在文學作品中留下的印記。饑餓感讓宋詩帶上一種生活化的感覺,是宋調(diào)的一種特征,是宋詩與唐詩美學風格中迥然不同的一面。
本研究之所以選擇北宋這樣一個朝代是因為宋代是中國詩歌史上的第二個高峰,北宋又是宋詩風格形成的時期,而南宋詩歌風格又呈現(xiàn)出向唐代的回歸。在唐代及唐以前,詩人的物質(zhì)生存狀態(tài)在詩中表現(xiàn)得很有限,饑餓感的描寫也是如此,在宋代卻大量出現(xiàn),其根本原因是因為宋代詩歌題材向日常生活傾斜,宋代詩人內(nèi)斂的心態(tài)使其更關(guān)注主體的生存狀態(tài)。對饑餓感的研究其實質(zhì)就是對詩人物質(zhì)生存狀態(tài)的研究,也是對宋詩特質(zhì)的研究。
(一)文學溯源
“饑餓”這一主題在古代文學中是早已有之,屢見不鮮。《詩經(jīng)》中就有八處提到了“饑”字,《詩經(jīng)》中的饑餓描寫一般都是指思念或者情欲。這里的饑餓有太多的隱喻性質(zhì),與我們研究的作家物質(zhì)生存狀態(tài)對詩風的影響還是有些差距。
在周代以后的詩歌作品中,關(guān)于饑餓的描寫仍然很多,但大部分都是描寫?zhàn)嚮模菍﹄x亂的現(xiàn)實的控訴。魏晉時期的大詩人陶淵明是個例外,他在饑餓感詩的發(fā)展中是個里程碑似的人物,他的詩歌更多的是描寫詩人自身的饑餓體驗,換而言之,他喜歡在詩中表現(xiàn)自己躬耕生活的艱辛。例如《乞食》描寫的是陶淵明晚年的生活,詩中的饑餓迫使他前去乞討。龔斌認為,乞食這一行為發(fā)生在元嘉三年(426年)[2],當時的生活窮困潦倒,詩人因為饑餓已經(jīng)放下了自己的尊嚴。
他的《飲酒》系列的詩里面也經(jīng)常提到自己饑寒交迫的生活:“此行誰使然?似為饑所驅(qū)?!?《飲酒·其十》)[3]92、“竟抱固窮節(jié),饑寒飽所更?!?《飲酒·其十六》)[3]96、“疇昔苦長饑,投耒去學仕。”(《飲酒·其十九》)[3]98
陶淵明的饑餓感詩很有生活的氣息,里面描寫了很多生活的細節(jié),對食物和滋味的描寫也比以往的詩歌更多。在他的詩歌中有很多表現(xiàn)種地生活經(jīng)歷的,寫他如何的摘蔬,如何求溫飽,這對后世的白居易等影響很大。
到了唐代的白居易,饑餓感詩的發(fā)展就更為精細。白居易喜寫閑適詩,閑適詩中很多描述詩人的溫飽狀況的句子,“俸錢四五萬,月可奉晨昏。廩祿二百石,歲可盈倉囷……唯有衣與食,此事粗關(guān)身。茍免饑寒外,余物盡浮云。”(《初除戶曹,喜而言志》)[4]98“終朝飽飯餐,卒歲豐衣服?!?《秋居書懷》)[4]99字里行間流露出白居易對退居后豐衣足食現(xiàn)狀的滿足感。白居易的饑餓感詩喜歡描寫平凡生活的瑣節(jié),語言老道成熟,與宋詩風格較為接近。
(二)北宋詩歌饑餓感的存在
陳寅恪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shù)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盵5]277宋代是我國古代經(jīng)濟最為繁盛的朝代,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高度發(fā)展,商品和貨幣經(jīng)濟也極度的繁盛。宋代也是士大夫的天堂,文人做官之后待遇也相當高,趙翼曾經(jīng)說過:“恩逮于百官者唯恐其不足,財取于萬民者不留其有余?!盵6]205據(jù)葉燁《北宋文人的經(jīng)濟生活》考證,北宋中期20口之家的基本生活費用為10貫左右,以北宋中后期文官俸祿現(xiàn)錢收入下限14貫為例,食品消費尚在可承擔的范圍之內(nèi)。這表明,北宋中期的文官俸祿水平可滿足基本生活需要,對于大多數(shù)文官而言,生活水平理應(yīng)在溫飽之上。[7]91-92
可是查看宋代詩人的詩集就會發(fā)現(xiàn)宋人比較喜歡啼饑號寒,尤其是宋代中后期的詩人最喜歡描寫自己生活的溫飽,對自己衣食不足的生活感慨頗多。現(xiàn)在我們來看看在宋詩中這種饑餓感描寫的現(xiàn)象是多么的明顯:
表1
饑餓飽食全唐詩488602481356全宋詩426659744137833
根據(jù)表1我們可以看到,對唐宋詩中的“饑、餓、飽、食”等幾個關(guān)鍵字的檢索得出宋詩中這幾個關(guān)鍵字的出現(xiàn)數(shù)量遠遠大于唐詩,由于唐宋詩總體數(shù)量的不同,全宋詩數(shù)量約是全唐詩的五倍,全唐詩“饑”字共出現(xiàn)過488次,5倍的話應(yīng)該是2440次,但是全宋詩中“饑”字出現(xiàn)了4266次,將近是全唐詩的9倍;全唐詩中“餓”字出現(xiàn)了60次,5倍的話應(yīng)該是300次,但是全宋詩中“餓”字出現(xiàn)了597次,將近全唐詩的10倍;全唐詩中“飽”字出現(xiàn)了248次,5倍的話應(yīng)該是1240次,全宋詩中“飽”字出現(xiàn)了4413次,將近是全唐詩的18倍;全唐詩中“食”字出現(xiàn)了1356次,5倍的話應(yīng)該是6780次,全宋詩中“食”字出現(xiàn)了7833次,將近全唐詩的6倍。這說明,在宋代詩歌中對饑餓感的描寫要遠遠大于唐代詩歌。
北宋初期的詩歌基本上是延續(xù)五代詩風,對唐詩的傳承要大于宋詩自身的構(gòu)建,文學史上把宋代初年的詩歌分為白體、晚唐體、西昆體,現(xiàn)在就對其進行分開論述。
(一)白體
宋初詩壇流行模仿白居易閑適詩和唱和詩的創(chuàng)作風氣,白體的流行有著深刻的社會原因,宋初統(tǒng)治者鼓勵文官享樂,崇尚清凈的黃老思想,在這種環(huán)境下樂天知足的白體自然就得到追捧。
下面是對白體的代表詩人進行關(guān)鍵字檢索得出的表格。
表2
作者詩總數(shù)饑餓飽食宋太宗5521024徐鉉4310004李昉951033王禹偁6682171333
從表2可以看到,白體詩中描寫?zhàn)囸I感的幾個關(guān)鍵字是非常少的,宋太宗、徐鉉、李昉的詩里面這種東西都很少,只有王禹偁稍微多一點。為了有更精準的判斷,筆者又對這些關(guān)鍵字的出現(xiàn)頻率進行了計算,并作出對比圖。
表3
作者饑字頻率餓字頻率飽字頻率食字頻率宋太宗0001800003600072徐鉉00000093李昉0010500031600316王禹偁00314001050019500494
綜合表3、表4可以看出,由于李昉存詩數(shù)目較少(尚不足100首),出現(xiàn)這些關(guān)鍵字的偶然性比較大,統(tǒng)計可能看不出規(guī)律,其他的詩人存詩都在400首以上,關(guān)鍵字出現(xiàn)頻率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王禹偁詩中的關(guān)鍵字出現(xiàn)頻率要明顯高于其他詩人。分析上表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jié)論:白體詩人中王禹偁所作饑餓感詩比較多。
王禹偁的饑餓感詩大部分都是在貶謫之地所作,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因為在謫居地物質(zhì)生活條件的惡劣以及精神上的打擊讓詩人身心俱疲。詩人經(jīng)常在饑餓中表達做官的不值和對仕途的疲倦,庸庸碌碌就只為謀衣食而奔波,實在是讓他對官場富貴失去興趣:
宦途滋味飽更諳,命薄于人分亦甘。兩鬢雪霜為小諫,六街泥雨趁常參。便休祿仕饑寒累,強逐班行面目慚。安得去如種處士,板輿榮侍臥終南。(《再授小諫偶書所懷》)[8]第2冊,744
饑餓作為一種負面情緒往往和疾病、貧困相伴相生,在幾種消極體驗的打擊下,詩人往往精神困頓,向往出世:
食貧當歲旱,朝退百端憂。典笏逢休假,焚香愿有秋。病饑渾厭肉,瘦冷未更裘。夢見山村興,披蓑釣亂流。(《病中書事上集賢錢侍郎》)[8]第2冊,772
總之,白體詩人總體對饑餓的描述是非常少的。在這些詩人中,王禹偁的饑餓感詩是比較突出的,不僅數(shù)量多,思想境界也要高于其他詩人,他對作官為宦的沉痛反思與對貶謫流離的真切感受都使他的饑餓感詩表露出了一種真摯的情懷,其帶有饑餓感描寫的詩風格平淡質(zhì)樸,語言成熟流利,對生活場景的描寫細致入微,已初步具有了宋詩的特征。
(二)晚唐體
晚唐體詩人一般都是僧人和山林的隱逸之士,他們詩的題材以描寫隱逸的山野生活為主,風格清麗素凈、雅致明秀,代表詩人為九僧、潘閬、魏野、林逋、寇準。
林逋、魏野二人不事生產(chǎn),不受封賞,生計也只能托付于人。潘閬的生計情況據(jù)王兆鵬先生《北宋隱士詞人潘閬生平考察》一文考證,潘閬曾長期以賣藥為生,且行蹤遍及大江南北。[9]160寇準官至宰相,一生可謂大富大貴,不存在經(jīng)濟問題。
下面對晚唐體幾位代表詩人進行關(guān)鍵字的檢索:
表5
詩人詩總數(shù)饑餓飽食寇準3022001林逋3280014魏野4005219潘閬911001
為了更精準的看清這個問題,我們再來看看這幾個關(guān)鍵字出現(xiàn)的頻率:
表6
詩人饑字頻率餓字頻率飽字頻率食字頻率寇準000660000033林逋00000300122魏野0012500050002500225潘閬0011000011
綜合表5、表6,我們可以看出,晚唐體的詩人們寫?zhàn)囸I體驗的非常少,而且閱讀檢索出來的他們帶這幾個關(guān)鍵字的作品發(fā)現(xiàn):這些作品基本上都是和自己饑餓體驗無關(guān)的東西。通讀這幾位詩人的詩集可以發(fā)現(xiàn):詩人們在詩中往往會描寫家庭清貧生活,其風格有點類似劉長卿或者賈島的苦寒,但是不會寫自己的饑餓。雖然大多數(shù)晚唐體詩人的生活并不富裕,但是他們并不喜歡在詩歌中表露自己的饑寒之感。這個流派感覺還是像唐詩。
(三)西昆體
西昆體是北宋前期聲勢最為浩大的流派,主要以模仿李商隱為主,喜攻七律,風格整飭典麗、秾密華美,是北宋王朝鼎盛時期在文學上的反映。
西昆體詩人很多,成就較高的代表詩人有錢惟演、劉筠、楊億。下面我們看看這些詩人饑餓感詩的關(guān)鍵字檢索結(jié)果:
表7
詩人詩總數(shù)饑餓飽食錢惟演1061003劉筠1530013楊億51011218
我們再看看這些字出現(xiàn)的頻率,以便于有更直觀的認識:
表8
詩人饑字頻率餓字頻率飽字頻率食字頻率錢惟演000940000283劉筠000006500196楊億000200020003900353
從表7、表8可以看出西昆體的饑餓描寫是非常少,錢惟演、劉筠的詩都是在100首左右,數(shù)量很少,所以出現(xiàn)一兩次饑餓感的關(guān)鍵字是有很大的偶然性的,楊億這幾個關(guān)鍵字稍微要比前面兩人多一點,但是楊億的詩有500多首,因此算下來平均出現(xiàn)的概率也很低。通讀這些詩人的詩集,可以發(fā)現(xiàn)很少有描寫日常生活中饑餓的詩。因此,可以得出結(jié)論:西昆體也是很少寫?zhàn)囸I感的。
西昆體詩人基本上都是宮廷詩人,宋初的文官收入比較低。北宋初年沿用五代俸祿制度,宋初官員除正俸外沒有其他補貼,而俸祿名義上有唐代的一半,實際到官員手里要大打折扣。
西昆體詩人是一群高高在上的知識份子,他們的詩歌追求是濃厚的貴族情調(diào)和精英意識,這群人往往都是少年得志、學力精深、又博覽群書,他們的詩歌追求的是一種“陽春白雪”似的才學展示,根本不可能寫些“粗鄙”的饑餓寒冷。以楊億為例子,他的詩作中對饑餓的描寫不多,現(xiàn)在舉幾首他僅有的饑餓感詩來分析:
春闈猶隔閏,逆旅苦棲遑。忽爾游分陜,飄然出大梁。食貧憂桂玉,策蹇冐風霜。杏苑歸期近,棠郊去路長。幕中逢舊友,歲晚在他鄉(xiāng)。雞黍且相對,休嗟髩發(fā)蒼。(《章頻得解后之陜府謁嚴洪二從事》)[8]第3冊,1351
這首詩對饑餓的描寫是點到為止的,“食貧憂桂玉”,就是簡簡單單的一筆帶過,由生活成本高、飲食缺乏提升到人生憂慮,并轉(zhuǎn)而言“策蹇冒風霜”的漂泊,重點落到流落他鄉(xiāng)的惆悵苦悶,“幕中逢舊友,歲晚在他鄉(xiāng)”。
名園甲第接康衢,國典新成下直初。庭竹碧鮮吟不足,盤飱方丈食無余。爐中九轉(zhuǎn)神仙藥,案上百函親故書。仍說顏回今飲酒,秋來寧遣宴游疏。(《次韻和閣長修書畢退朝下直寄諸學士之什》)[8](第3冊,1350)
“庭竹碧鮮吟不足,盤飱方丈食無余”,這句貼切的道出自己食材不足的苦衷,表明了自己的艱苦的生活條件。
通過以上的這些詩的分析,可以得出一個結(jié)論:西昆體詩人對饑餓的描寫也是相當之少,一些勉強寫到生活狀態(tài)的詩在整部詩集中也是寥寥無幾。
根據(jù)對北宋前期幾個主要的詩歌流派的分析我們可以推斷:北宋前期的詩歌并沒有重視對饑餓感的描寫。
(一)北宋中期
北宋中期是宋調(diào)形成階段,歐陽修是當時的文壇領(lǐng)袖,他對民間疾苦的關(guān)懷使得宋詩更具有社會關(guān)懷的內(nèi)容,而梅堯臣、蘇舜欽更被視為是宋詩的開山鼻祖。從這個時期開始,詩人作品中的饑餓感開始慢慢增加,現(xiàn)在我們看看這一時期代表作家的關(guān)鍵字檢索結(jié)果:
表9
作者詩總數(shù)饑餓飽食歐陽修9542222844梅堯臣293369954182蘇舜欽23684917
因為這幾位詩人的詩歌總數(shù)都不一致,因此筆者又計算了這些關(guān)鍵字在總集中出現(xiàn)的頻率:
表10
作者饑字頻率餓字頻率飽字頻率食字頻率歐陽修00231000210029400461梅堯臣00235000310018400621蘇舜欽00339001690038100720
從表9中可以看出,北宋中期代表詩人作品里饑餓感關(guān)鍵字出現(xiàn)的絕對值出現(xiàn)了明顯的增長,表10的頻率與北宋前期對比也有明顯上升。這說明,這個時期詩歌中的饑餓感已經(jīng)開始出現(xiàn)大幅度的增長了。
下面就讓我們看看這時期的代表詩人作品中的饑餓感:
1.歐陽修
歐陽修官至宰相,生活水平應(yīng)該不會低,他的作品里有少量的描寫?zhàn)囸I,更多的是一種居安思危。
年豐千里無夜警,吏退一室焚清香。青春固非老者事,白日自為閑人長。祿厚豈惟慚飽食,俸余仍足買輕裝。君恩天地不違物,歸去行歌潁水傍。(《青州書事》)[8]第6冊,3722
這首詩寫的是對自己富裕生活的滿足感,在對衣食俸祿感到欣慰的同時他還不忘對君主感恩戴德,充滿了積極樂觀的情緒。
寧傷桃李花,無損杞與菊。杞菊吾所嗜,惟恐食不足?;ㄩ_少年事,不入老夫目。老夫無遠慮,所急在口腹。風晴日暖雪初銷,踏泥自采籬邊綠。(《二月雪》)[8]第6冊,3655
這首詩贊美了杞菊的實用質(zhì)樸,“老夫無遠慮,所急在口腹”這話比較直接,宋詩的直露平淡生活化等特點都顯露無疑,“風晴日暖雪初銷,踏泥自采籬邊綠”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愛之情。
2.梅堯臣
梅堯臣是宋詩的開山鼻祖,他對生活題材的開拓是宋詩的一大嘗試,他個性開朗,經(jīng)常在大快朵頤后描寫自己的饑餓感。
世羞食薺貧,食薺我所甘。適見采薺人,自出國門南。土蠹瘦鐵刀,霜亂青竹籃。攜持入凍池,挑以根葉參。手龜不自飽,食此尚可慚。肥羔朱尾魚,腥羶徒爾貪。(《食薺》)[8]第5冊,2931
薺是普通蔬菜,餓了靠它是“不自飽”的。但吃薺已不容易了,而若想羔、魚等食物就更屬于貪了。這種雖貧而自足的心態(tài)是在饑餓下的反思,饑餓引起了詩人的道德的反思。
他還在《泰州王學士寄車螯蛤蜊》、《次韻永叔二月雪》等詩中詳細描寫了食材的味道,“甘鮮雖所嗜,易飫亦莫問”[8]第5冊,3166、“杞菊嫩且甘,豈不飽我腹”[8]5冊,3336等句子將饑餓渲染得很強烈。
3.蘇舜欽
蘇舜欽存詩比較少,通過閱讀他的詩集發(fā)現(xiàn)出現(xiàn)饑餓感那幾個關(guān)鍵字的詩都不是寫他自己的饑餓體驗,因此這里不予詳細介紹。
(二)北宋后期
北宋后期是宋調(diào)大變唐音的時候,黃庭堅開創(chuàng)了具有獨特宋代特色的江西詩派,蘇軾是宋詩的集大成者。筆者對當時活躍在元祐詩壇的代表性作家蘇軾和蘇門詩人進行了關(guān)鍵字統(tǒng)計,下面讓我們來看看結(jié)果:
表11可以看出此時的關(guān)鍵字出現(xiàn)次數(shù)比前面時期多很多,再看看關(guān)鍵字出現(xiàn)頻率表:
同時為了觀察饑餓感這一現(xiàn)象在整個北宋的發(fā)展趨勢,筆者綜合北宋前期和中后期的數(shù)據(jù)又制作了折線圖:
表11
詩人詩總數(shù)饑餓飽食蘇軾2700106678172蘇轍185467472204張耒230086698152秦觀469100422晁補之6511801446黃庭堅220444953159陳師道7161421923李廌4361321118
表12
詩人饑字頻率餓字頻率飽字頻率食字頻率蘇軾00393000220028900637蘇轍003610002200388011張耒00374000260042600661秦觀0021300008500469晁補之0027700021500707黃庭堅00200041002400721陳師道00196000280026500321李廌00298000460025200413
圖1 北宋饑餓感變化圖
從上圖中我們可以看出,除了“餓”字在古代詩歌中用的比較少所以頻率沒什么變化外,其他幾個關(guān)鍵字出現(xiàn)頻率都在一路增長并且在北宋后期達到頂峰?!梆嚒弊钟梢婚_始的零點零零幾上升到中期的0.03和0.02,到北宋后期蘇軾和張耒時概率增長到接近0.04;“餓”字在“宋初三體”作品中的多次零出現(xiàn),中期上升為0.002和0.003,后期仍然保持這個頻率;“飽”字在北宋前期代表作家詩歌中出現(xiàn)頻率經(jīng)常是零或者零點零零幾,中期上升到了0.02和0.03,到后期張耒時已經(jīng)上升到了0.04;“食”字出現(xiàn)頻率的上升最有漸變性,從一開始的0.007一路上升到后期的0.11。這說明,北宋中期詩人已經(jīng)開始關(guān)注自身的物質(zhì)生存狀態(tài),詩歌中的饑餓感已經(jīng)開始增加了,到北宋后期大規(guī)模的饑餓感描寫已經(jīng)成為詩壇的顯著現(xiàn)象。
下面就簡略看看這一時期詩壇主要作家的饑餓感詩:
1.蘇軾
蘇軾在貶謫期間物質(zhì)生活條件惡劣,缺衣少食的環(huán)境下他寫了很多描寫?zhàn)囸I感的詩。他謫居黃州時作過《次韻孔毅父久旱已而甚雨三首》,此詩描寫了自己在旅店過夜半夜饑腸轆轆肚子叫的事情,“夜來饑腸如轉(zhuǎn)雷,旅愁非酒不可開”。[10]1121
當他貶謫到海南時,生活極為困苦,作了大量的饑餓感詩,現(xiàn)舉例兩首:
松風溜溜作春寒,伴我饑腸響夜闌。牛糞火中燒芋子,山人更吃懶殘殘。(《除夕訪子野食燒芋戲作》)[10]2628
這也是一首日常生活中的戲作,描寫了詩人晚上吃燒芋時饑腸轆轆的感覺。詩人借用《唐書》記載的懶殘和尚燒芋給李泌吃的故事,對自己的境況做了一番自嘲。
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飽蕭條半月無。明日東家當祭灶,只雞斗酒定膰吾。(《縱筆三首》)[10]2327
儋州地處海南,與大陸相距遙遠,物產(chǎn)也極其的匱乏,米面一類的物資都需要靠船從大陸運輸過來,如果物資船沒有及時趕到,當?shù)氐拿變r就會暴漲,所以才有了“北船不到米如珠”這樣的說法。但是詩人在饑餓中并沒有忘記人民的情意,而是鼓勵他們耕種,并且積極的參與他們的祭灶之日。末句對祭余之食的向往,表達的正是饑餓的生活狀態(tài)。
2.蘇轍
蘇轍的一生可謂大起大落,既春風得意當過大官,又在紹圣黨爭期間被一貶再貶流落龍川,但是他的詩作并沒有很強的富貴氣,反而更多的是對生活悲苦的感嘆。
行過石壁盡,夜泊??阡?。野老三四家,寒燈照疏樹。見我各無言,倚石但箕踞。水寒雙脛長,壞袴不蔽股。日莫江上歸,潛魚遠難捕。稻飯不滿盂,饑臥冷徹曙。安知城市歡,守此田野趣。只應(yīng)長凍饑,寒暑不能苦。(《夜泊??凇?[11]2
這首詩充滿了對民生疾苦的關(guān)愛與悲憫。在這首詩中饑餓和寒冷密不可分,“凍饑”之下不得不讓人體會到生活的辛苦。
上山苦饑渴,中道得寒泉。舉瓢石竇響,入口煩痾痊。洑流去不見,落澗聲鏘然。莫歸復(fù)相值,相從下平川。(《登嵩山十首-其四》)[11]74
這首詩描寫了登山的所見所聞,饑餓在這里做了概念化的處理,并不是主要內(nèi)容。
3.陳師道
陳師道性格淡泊寧靜,只做過小官,家境較為貧困,他的詩作亦表達了生活的窘迫。
十載都城客,孤身冒百艱。一饑非死所,萬里有生還。去國吾何意,從人病不間。共看雙白鬢,似得半生閑。(《九月十三日出善利門》)[8]第19冊,12652
此詩前四句是說在作客都城備嘗艱辛,但還沒有餓死,于九月十三日活著回到家鄉(xiāng)。這首詩回顧了自己的十年都城的艱辛生活,一個“饑”就把生活的艱辛謀食表現(xiàn)的很清楚。
人老時情薄,春深花意微。暄寒南北異,風俗古今違。即事無同異,旁觀有是非。食蔬如許瘦,飽肉未須肥。(《晦日》)[8]第19冊,12645
這首詩描寫了在逆境中對飲食的態(tài)度,指出常吃蔬菜可以保持身體的健康,末二句是俏皮話,意說常食蔬固然讓人很瘦,但飽肉也未必能肥。言外謂不應(yīng)追求飽肉。
4.秦觀
秦觀存詩總數(shù)只有461首,所以他的饑餓感詩總數(shù)也不多。秦觀的入仕生涯非??部?,他個人也是一個比較悲觀的人,經(jīng)常感嘆自己生活的艱辛。他生活負擔沉重,為了生活,他甚至不惜拉下臉皮向人借糧:
三年京國鬢如絲,又見新花發(fā)故枝。日典春衣非為酒,家貧食粥已多時。(《春日偶題呈上尚書丈丈》)[8]第18冊,12113
這首詩把家境的窘?jīng)r描寫的淋漓盡致。
5.晁補之
晁補之青年時期家境貧寒,二十七歲步入仕途之后因生性清孤耿介,不事干謁,也一直未能擺脫窮苦的困擾。他存詩只有六百多首,在當時的詩壇算是比較少的,他帶有饑餓感的詩也少,但從中可看出一些他生活的狀況。
他在《湯村逢陳安性》里說道“我貧無策未容飽,君祿雖微不猶愈”[8]第19冊,12834,對自己的貧困無食的狀態(tài)有所提及,作為對友人的勸慰,他認為有才德的人不應(yīng)該計較得失。
生業(yè)清談外,浮名痛飲余。誰令力如虎,坐使食無魚。壁冷猶鳴劍,床空未卷書。呻吟待河潤,秋柏只遺墟。(《任承制挽辭劉校勘槩求作》)[8]第19冊,12887
這首詩在凄涼無食的狀況下對浮名表示了淡然態(tài)度,雖然詩人此時家徒四壁但是他還是對自己的才學報有信心的,相信自己一定能脫穎而出。
6.李廌
李廌仕途不順,一生都是布衣,他存詩亦不多,只有四百多首,因此他帶有饑餓描寫的詩也少。他在《足亭張康節(jié)南亭也臺數(shù)尺亭在其上》中說道“昔饑止愿飽,既飽思膳羞。昔寒止愿溫,既溫思狐裘”[8]第20冊,13591,認為在平凡生活中表示要滿足,饑餓時只想著要吃飽,飽了后又要求美味,他認為這種貪得無厭的態(tài)度是不好的,對饑餓的描寫其實是為了表明作者勤儉知足的心態(tài)。
7.黃庭堅
黃庭堅曾經(jīng)在詩中寫過自己年輕時經(jīng)常忍饑讀書,可見他青年時期經(jīng)濟狀況并不是非常好。黃庭堅的詩是典型的宋詩,在題材上有很多對文人生活瑣屑的描寫,饑餓也是他不回避的。
他在《答永新宗令寄石耳》中說:“饑欲食首山薇,渴欲飲潁川水”[8]第17冊,11553,回憶了伯夷、叔齊于商亡后不吃周粟而最終餓死的故事,表達了自己不愿與邪惡勢力同流合污的決心,后面又描寫了自身的食物不足用杞菊來補充食材的事跡。
吾其行乎,道渺渺兮驂弱,石巖巖兮川橫。日月兮在上,風吹雨兮晝冥。吾其止乎,曲者如幾,直者如矢。我為直兮棘余趾,我為曲兮不如其已。吾耕石田兮為芝,乃三歲兮報我饑。嗣茲穡兮則以稼,從子于耜兮龍眠之下。(《龍眠操三章贈李元中》)[8]第17冊,11719
這首詩是黃庭堅贈給他的至交好友李公麟的,這首詩描寫了龍眠山莊的隱逸氣度,表達了希望和李公麟一起隱居于此的愿望,這里面寫到的饑餓是詩人不自覺的流露,是為了反襯耕作可以保證衣食,饑餓成為了隱士清貧的代名詞。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北宋中期詩歌中開始出現(xiàn)對饑餓感的描寫,但范圍不是很大,到了北宋后期詩歌中的饑餓感描寫才開始漸漸增多,描寫衣食住行的內(nèi)容也相應(yīng)增加,后期詩人們更注重對自身生存體驗的關(guān)注,饑餓感成為宋詩的一個顯著特征。饑餓感是宋詩題材向生活方面擴展的表現(xiàn),是詩歌進一步成熟的標志。中唐至北宋這一時期是唐音向宋調(diào)的過渡轉(zhuǎn)變時期,早在杜甫以前詩歌中就出現(xiàn)過饑餓感的描寫,但出現(xiàn)得不多。從杜甫、白居易、張籍等人才開始較多的關(guān)注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詩歌中的饑餓感才開始增多,到北宋大規(guī)模的饑餓感描寫成為詩壇的顯著現(xiàn)象。饑餓感是宋詩不可缺少的一個特質(zhì),它的形成過程展示了宋詩風格形成的自律性。饑餓感使宋詩呈現(xiàn)出與唐詩迥然不同的藝術(shù)風格和美學面貌,為我們從多角度研究宋詩提供了有力的幫助。
[1] 何休注.春秋公羊傳注疏,十三經(jīng)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
[2] 龔斌.論陶淵明〈乞食〉詩——兼評“淵明乞食求仕”說[J].天中學刊,2013(4).
[3] 逯欽立校注.陶淵明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9.
[4] 顧學頡點校.白居易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9.
[5]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二編[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1.
[6] 趙翼.廿二史札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8.
[7] 葉燁.北宋文人的經(jīng)濟生活[M].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8.
[8]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全宋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9] 王兆鵬.北宋隱士詞人潘閬的傳奇人生[C].第四屆宋代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
[10] 蘇軾.蘇軾詩集[M].王文誥,輯注.孔凡禮,校點.北京:中華書局,1982.
[11] 蘇轍.蘇轍集[M].陳宏天,高秀芳,校點.北京:中華書局,1990.
(責任編輯:王 荻)
"Hunger" in the Poems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WU Ya-ping
(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F(xiàn)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007,China )
"hungry people sing of their food, labor songs do" is the theory of poetry, the so-called "food" in addition to food, is referred to as a "Hunger". The song is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oetry after the Tang poetry in the second peak,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poem is a typical style of song dynasty. There is a phenomenon long neglected by the academic circles that there are a lot of "hunger" described in Song Poetry in Song dynasty. The author, through the complete poems of the Song Dynasty retrieval statistics, found there is lass "hunger" in the early poems of Song Dynasty,and more "Hunger" in the mid and late periods of song poems. "Hunger" allows us to observe the Song poem construction from a new perspective.
Northern Song Dynasty poetry; hunger; statistics; the writer′s material existence
2016-09-05
吳雅萍,女,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
I207
A
1008-2603(2016)06-01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