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樹嬌
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往往從問題開始。課堂上,教師恰當?shù)靥岢鰡栴}并引導學生回答,是一門學問和藝術,更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但語文課堂的問題設計,不同于其他學科,它應該尊重語文的特點,關注文本語言表達,啟迪語文思維,以語文學習的獨特方式設計課堂提問。
在對一篇文章進行問題設計時,首先要指向語言的品味,這是語文教學的根本。教學中只有引導學生深入文本語言的內(nèi)部,汲取文本語言的養(yǎng)分,才能悟得語言的精妙,從而改變浮光掠影式的閱讀陋習。
《金子》(蘇教版三上)一課,課文第2、3自然段描寫了彼得在薩文河畔一個人默默掘金最終失敗告終的情景。語言文字可謂樸實、易懂,似乎沒有什么可以咀嚼的內(nèi)容,但是一位教師在引導學生品味這部分文字時,設計的問題卻令人拍案叫絕。
這位教師先指導學生抓住文中的“不甘心”研讀文本,當學生讀出彼得百般努力卻一無所獲時,教師用大屏幕出示了文本中的短語“埋頭苦干了,幾乎翻遍了,失望了,沒有了”,然后提出問題:請同學們反復品讀這組短語,思考從這一連串的“了”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學生們通過細細品讀,領悟到彼得由心存希望到希望破滅的心路歷程,感受到樸實的文字背后,其實包含著深刻的內(nèi)涵。此時,教師的點撥恰到好處:“同學們,一個小小的助詞‘了’,現(xiàn)在讀來,卻有一份沉重!”
“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提出問題啟發(fā)學生思考,還要啟迪學生對文本自主質(zhì)疑,培養(yǎng)他們的問題意識。
《李時珍夜宿古寺》(蘇教版四上)一課,第三部分用大量筆墨敘述了李時珍月夜記錄尋訪所得的情景,尤其借助李時珍之口對他筆下的各類中藥材進行了詳細的描繪。
這些文字乍一看,似乎都在描述各類中藥材的外形、特點和藥用價值。因為不難理解,學生們往往讀一讀也就過去了,更不會提出什么問題。這恰恰凸顯了他們的問題,即不會質(zhì)疑。此處如何啟迪學生于無疑處質(zhì)疑呢?我是這樣設計提問的:同學們,仔細研讀課文,你會發(fā)現(xiàn),李時珍對藥材的花色區(qū)別仔細,對藥材的功效記錄準確,對藥材如何使用也有詳盡的說明,諸如胭脂草需搗爛了,刀豆子則燒成渣子。這篇課文可不是普及中藥材知識的呀,對此,你們有什么疑問呢?在這詳盡的記錄背后,你又能讀出些什么呢?
這個問題出乎他們的意料,不少學生紛紛陷入了沉思,那緊皺的眉頭,那渴求的眼神,使我感覺到,問題意識能夠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學習愿望,從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
課改強調(diào)學生整體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所以教師設計問題還應從課文的整體出發(fā),聚焦文本的主線,進行提綱挈領的提問,做到“四兩撥千斤”,通過“一斑”而引出“全豹”,進而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更深一步的對文本的研讀和探究。
比如教學《蟻國英雄》(蘇教版四下)一文,我們只需抓住文中一句“萬萬沒有想到”,設計幾個連貫問題,就能迅速突破文章的重難點,(1)什么叫“萬萬沒有想到”?(2)作者原本是怎么想的?為什么會這么想而且很肯定?(3)在螞蟻生死攸關的時刻,它們的哪些舉動令作者“萬萬沒有想到”?(4)萬萬沒有想到,“螞蟻”與“英雄”劃成了等號,你怎么看?這幾個問題的設計主導了文本研讀、對話的大方向,提綱挈領地引導學生縱覽全局,感悟全篇,且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diào)動他們參與思考探究的熱情,更牽動整堂課的重難點,正所謂“牽一發(fā)而動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