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登鋒 廖文權
【摘要】目的:觀察限制性液體復蘇在失血性休克急救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11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5例。觀察組進行限制性液體復蘇,對照組予充分液體復蘇。比較兩組血小板(PLT)、血紅蛋白(HGB)、凝血酶原時間(PT)、血乳酸含量及血氧飽和度(SpO2)等指標差異和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結果:觀察組PLT、HGB、SpO2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PT更短,血乳酸含量更低,與對照組比較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觀察組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MODS)、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癥(ARDS)發(fā)生率分別為7.27%、3.64%,明顯低于對照組21.82%、14.5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限制性液體復蘇可在維持重要臟器血供、氧供的同時,改善機體止血能力,保持內環(huán)境穩(wěn)定,進而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提高救治成功率,對失血性休克患者具有重要臨床意義。
【關鍵詞】失血性休克;限制性液體復蘇;充分液體復蘇
【中圖分類號】R441.9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6)03-0102-02
失血性休克為急診科常見急危重癥[1],是由快速、大量失血引起的休克,常見于外傷及消化性潰瘍等引起的出血[2]。該癥可致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MODS)、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癥(ARDS)等嚴重后果,具有較高死亡率[3]。有效的早期液體復蘇是提高搶救成功率的重要措施,傳統(tǒng)充分液體復蘇方法主張快速、大量補充血容量,以保證臟器、組織的灌注,阻止休克發(fā)展,但往往造成機體代償機制與內環(huán)境紊亂,患者并發(fā)癥與病死率較高[4]。由此限制性液體復蘇概念產生,該方法通過對輸注速度加以適當控制,使血壓保持在較低水平,尋求復蘇平衡點。本研究主要通過對比分析,探討限制性液體復蘇在失血性休克急救中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JP1]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11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分成兩組,所有患者均與《實用重癥醫(yī)學》(2010版)中休克診斷標準相符[5]。納入標準:患者煩躁焦慮、精神緊張、意識不清;呼吸表淺、面色和皮膚蒼白、心率加快、四肢溫度下降、血壓降低、尿量減少;脈壓小于20mmHg,收縮壓小于80mmHg。其中觀察組55例,男33例,女22例,年齡17~56歲,平均年齡(37.53±8.15)歲,入院距受傷、發(fā)病時間為30~120min,平均時間(63.12±6.71)min,其中骨盆骨折26例,消化道出血19例,其它10例;對照組55例,男31例,女24例,年齡18~58歲,平均年齡(37.57±8.10)歲,入院距受傷、發(fā)病時間為33~117min,平均時間(63.08±6.69)min,其中骨盆骨折26例,消化道出血18例,其它11例。排除合并其他器質性疾病患者,8歲以下兒童、60歲以上老年患者及其他無法準確觀測血壓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均按急救程序,根據患者體溫、皮膚顏色、血壓、脈搏、精神狀態(tài)等快速進行病情評估;清除呼吸道血塊和分泌物,予吸痰、吸氧,使其保持呼吸通暢,并行氣管插管,進行機械通氣。同時快速建立兩條以上靜脈通道,一條輸入晶體液如乳酸林格式液(天津天安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2021183),另一條輸入膠體液如羥乙基淀粉(杭州民生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1302),兩者比例一般為2:1。其中觀察組進行限制性液體復蘇,予乳酸林格式液1000ml,羥乙基淀粉500ml,總液體量1500~1750ml,控制輸注速度,維持平均動脈壓(MAP)至50~60 mmHg后,降低補液速度,限制液體量,減緩血壓回升,等到有效止血后再行充分液體復蘇;對照組予充分液體復蘇,即快速、足量輸注液體,晶膠兩種液體比例同樣為2∶1,輸注2000ml以上液體,維持MAP在60~80mmHg。兩組患者均盡快止血,快速完善相關檢查,明確診斷后行相關手術治療。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PLT、HGB、PT、血乳酸含量及SpO2等指標,比較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應用SPSS18.0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資料采取χ.2檢驗;計量資料采取t檢驗,以(x±s)表示計量資料, P<0.05時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相關指標比較 觀察組PLT、HGB、SpO2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PT更短,血乳酸含量更低,與對照組比較有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觀察組MODS、ARDS發(fā)生率分別為7.27%、3.64%,明顯低于對照組21.82%、14.5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失血性休克是由于患者體內大量血液流失,有效循環(huán)血量迅速減少致微循環(huán)灌注不足而導致。此時患者肺血管內皮細胞受損,血小板凝聚,血栓形成;肺泡表面活性物質顯著減少,使肺泡萎陷;動脈氧分壓降低,心肌缺血、缺氧,極易誘發(fā)MODS、ARDS及心力衰竭等,且創(chuàng)傷、失血、疼痛還可引起應激反應,上述種種因素使失血性休克患者病理生理改變嚴重且復雜[6]。以往臨床常以充分液體復蘇來補充血容量,但不少研究發(fā)現,在活動性出血未得到控制的情況下,早期大量、快速補液會將凝血因子稀釋,降低凝血功能,使已形成的血栓脫落,引起更嚴重的出血[7];且血液的進一步稀釋也會降低血紅蛋白含量,不利于氧的攜帶與運送,導致組織缺血、缺氧更嚴重,增加了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死亡率[8]。
因傳統(tǒng)充分液體復蘇法導致的許多不良后果,近年來許多學者開始重視對限制性液體復蘇的研究。限制性液體復蘇亦稱延遲液體復蘇或低血壓性液體復蘇,是指失血性休克患者處于活動性出血時,通過對液體輸注速度加以控制,使徹底止血前患者血壓得以保持在較低水平范圍內[9]。其目的是為了在止血前盡量保持于復蘇平衡點,使血流灌注既可適當維持,又不過多擾亂機體代償機制與內環(huán)境[10]。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PLT、HGB、SpO2均明顯高于對照組,避免了快速輸注導致的血液過度稀釋而使攜氧功能降低,利于改善微循環(huán)灌注及氧供;PT較對照組縮短,凝血功能受影響較小,可延緩出血時間,降低血容量丟失速度,從而也使血乳酸含量下降,減輕酸中毒,而血乳酸水平也是無氧代謝的直接反映,是評估患者休克程度及復蘇效應的重要指標[11]。同時觀察組MODS、ARDS發(fā)生率分別為7.27%、3.64%,較對照組有明顯下降,可改善患者預后。當然,在臨床實踐中,應結合患者具體病情綜合分析;對維持患者生命體征的具體指標及輸液標準,還待在今后實際工作中進一步探索,以利最大程度降低患者并發(fā)癥及死亡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限制性液體復蘇可在維持重要臟器血供、氧供的同時,改善機體止血能力,保持內環(huán)境穩(wěn)定,進而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提高救治成功率,對失血性休克患者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參考文獻
[1] 吳多虎.限制性液體復蘇搶救創(chuàng)傷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的療效觀察[J].海南醫(yī)學,2015,26(3):354-356.
[2] 秦樸,蔡云剛,易曉淑,等.限制性液體復蘇在失血性休克患者復蘇早期的應用價值[J].重慶醫(yī)學,2015,44(4):522-523.
[3] 溫福銘.76例創(chuàng)傷性休克患者的急診搶救分析[J].貴州醫(yī)藥,2014,38(11):998-999.
[4] 艾濤,高勁謀,胡平.嚴重肝臟損傷伴大失血的損害控制性復蘇救治[J].創(chuàng)傷外科雜志,2015,17(1):25-27.
[5] 劉大為.實用重癥醫(yī)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405-406.
[6] 李榮嶺,戴守勇,顧東明.液體復蘇在創(chuàng)傷失血性休克急救應用中的探討[J].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5,24(3):257-259.
[7] 陳發(fā)球,陳錫林,林惠文,等.限制性液體復蘇聯合綠色通道救治嚴重腹部創(chuàng)傷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效果分析[J].中華普通外科學文獻(電子版),2015,9(2):108-110.
[8] 溫穗文,郭曉燕,黃旭君,等.限制性液體復蘇對產后失血性休克患者血流動力學及凝血功能的影響[J].廣東醫(yī)學,2014,35(21):3335-3337.
[9] 鐘華強.創(chuàng)傷失血性休克限制性液體復蘇的研究進展[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4,22(12):65-66.
[10] 郭江華,張俊.早期限制性液體復蘇救治重型顱腦損傷合并創(chuàng)傷性失血性休克的療效分析[J].廣西醫(yī)學,2014,36(7):972-974.
[11] 陳凜,崔建新.限制性液體復蘇治療創(chuàng)傷失血性休克爭議與共識[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5,35(12):167-171.
(收稿日期:2015.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