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方方
(上海外國語大學研究生院 上?!?00083)
?
內(nèi)斂的張力
——論《重訪巴比倫》的敘事手法
張方方
(上海外國語大學研究生院上海200083)
【摘要】:菲茨杰拉德的短篇名作《重訪巴比倫》是菲氏小說技巧的一次純熟演繹。菲氏采用首尾呼應的回環(huán)結(jié)構(gòu),以凝練、內(nèi)斂的筆觸描畫了繁華幻滅過后的覺醒,在形式上呈現(xiàn)出均衡規(guī)整的完整和勻稱,在內(nèi)容上,對比與象征的運用使得回環(huán)結(jié)構(gòu)內(nèi)部既充滿張力又不失其統(tǒng)一性。對比與象征意象的交疊穿插,不僅豐富了文本的意義層次,鞏固了悲傷落寞的基調(diào),也使得文本內(nèi)部有了呼應,使敘述顯得節(jié)奏有致,張弛有度。
【關(guān)鍵詞】回環(huán);對比;象征;張力;雪
美國現(xiàn)代作家F.S.菲茨杰拉德被公認為“迷惘的一代”和“喧囂的二十年代”的代言人。其短暫絢爛的生命在他的盛年便黯然落幕,然而他的筆端卻留下了那個年代最鮮活的記錄。菲氏一生創(chuàng)作了6部長篇小說,180余篇短篇小說。雖然他生前從未贏得真正穩(wěn)固的聲譽,且許多作品飽受爭議,但他以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為參照,對自己所處時代入木三分的刻畫,使作品在一代又一代的讀者中形成了共鳴。這位生前幾乎被人們遺忘的作家在去世10年后,重新回到了讀者中間。20世紀50年代的“菲茨杰拉德復興”之后,他已成為與海明威、??思{齊名的文壇巨擘,被推崇為“爵士樂時代”的編年史家。
《重訪巴比倫》創(chuàng)作于上世紀30年代,是菲氏的短篇小說名作。這部作品深受批評家們青睞,他們不吝褒獎,甚至將其看作菲氏短篇小說之冠。①批評家露絲·普雷高茲盛贊《重訪巴比倫》以“洗練的語言,簡潔的敘述,豐富感性的意象,完成了多股情節(jié)的編織和從容的人物塑造”,堪稱故事中的杰作。[2]69-90羅伯特·斯科拉這樣評價道:“這是一個優(yōu)美的故事,它簡潔明了的筆觸刻畫出……一種永恒的清新與豐富,足以打動任何人?!?44-245評論家安德魯·坦博把它看作菲氏筆下最為動人的故事;批評家約翰·希金斯認為,該篇小說是對美國短篇小說經(jīng)典的完美貢獻。6-23《重訪巴比倫》是菲氏小說技巧的一次純熟演繹,他以凝練、內(nèi)斂的筆觸描畫了繁華幻滅過后的覺醒,采用了首尾呼應的回環(huán)結(jié)構(gòu),在形式上呈現(xiàn)出均衡規(guī)整的完整和勻稱。在內(nèi)容上,對比、母題和象征的運用使得回環(huán)結(jié)構(gòu)內(nèi)部既充滿張力又不失其統(tǒng)一性。對比是故事的推進,而母題與象征意象的交疊穿插,不僅豐富了文本的意義層次,鞏固了悲傷落寞的基調(diào),也使得文本內(nèi)部有了呼應,使敘述顯得節(jié)奏有致,張弛有度。美國著名文學評論家萊昂內(nèi)爾·特里林認為,菲氏在語言和構(gòu)思上的“風格”正是他的力量所在,“是他作家氣質(zhì)的真實存在。”4《重訪巴比倫》無疑是菲氏風格的一篇典范之作。
一、內(nèi)斂交相呼應的回環(huán)結(jié)構(gòu)
菲茨杰拉德認為,作家或多或少都是在寫自己,不同的故事只是不同的偽裝。《重訪巴比倫》同他之前的作品一樣根源于自己的切身經(jīng)歷,講述了一個幻滅與覺醒的故事。故事中,移民美國的主人公查理·威爾斯與創(chuàng)作小說時的菲茨杰拉德同齡(35歲),在20年代紙醉金迷、酒食征逐的日子里,失去了妻子和自己的家庭。查理在大蕭條的1930年重回巴黎,希望能從妻妹瑪瑞恩那里要回女兒的監(jiān)護權(quán),重建自己的家庭。然而,查理的彷徨和對過去的沉湎最終使他的努力付之流水。1930年的菲茨杰拉德,生活與創(chuàng)作都陷入低谷,他試圖改行做好萊塢編劇,卻總不能如愿;酗酒不斷困擾著他,澤爾達的精神病數(shù)次發(fā)作,一年中不得不幾次入住療養(yǎng)院,司各特往返于巴黎和瑞士之間照料澤爾達,昔日的金童玉女,此時正陷于窘迫之境?!吨卦L巴比倫》的故事是菲茨杰拉德拋棄唯美浪漫主義向現(xiàn)實主義的一次回歸,故事中落魄失魂的查理正是菲氏當時心跡的寫照。
《重訪巴比倫》創(chuàng)作于1930年,最早發(fā)表在1931年2月21日的《星期六晚間郵報》,1935年經(jīng)由菲茨杰拉德重新潤色修改,收錄于其生前最后一部小說集《清晨起床號》中,這便是我們今天所讀到的《重訪巴比倫》的通行版本。然而,這個作者費心修訂的版本卻因為編輯的疏忽,把原本要刪掉的和菲茨杰拉德重新補寫的段落都印了上來,這讓對文字苛求的菲茨杰拉德空留遺憾和懊悔。這段文字就是故事開頭,查理離開麗茲酒吧,乘計程車重訪舊跡的描寫。盡管菲茨杰拉德在翻看新書后立刻通知編輯告知其錯誤所在,然而讓人不可思議的是,這之后的半個多世紀里,這個謬傳的版本居然一直沿用了下來。一些不諳緣由的批評家,也對這段重復又讓人迷惑的文字進行美學上的揣測與解讀。②不少批評家在查證之后,建議把多余的段落刪除,以還原作者本來的文本構(gòu)想。然而,這段陰差陽錯的贅文已然成為文本的一部分,登堂入室,反客為主?,F(xiàn)將其摘錄如下:
A.窗外,散發(fā)著火焰般的紅光,煤氣般靜逸的藍光和幽靈般陰森的綠光的各色招牌,交織融匯,在濛濛煙雨中閃耀。已經(jīng)到了傍晚時分,街頭開始攢動起來,一家家小酒館燈光閃爍。他在卡皮西納大街的拐角處叫了輛出租車。宏偉的粉紅色協(xié)和廣場在窗外一晃而過,他們穿越了橫跨塞納河的大橋后,查理一下感覺到左岸是如此偏僻而狹小。
B.查理指示出租車開到歌劇院大街,雖然這里并不順路,但他想看看暮色蒼茫時分那幢宏偉建筑物的正面,將那永遠演奏者德彪西的《緩慢圓舞曲》的開頭幾小節(jié)的汽車喇叭聲想象成第二帝國激昂的號角聲??拷紓愃_書店前面的鐵欄柵時,他們看見已經(jīng)有人在杜瓦爾飯店那修剪整齊、頗具小布爾喬亞風情的圍籬后面用餐了。他從沒在巴黎的一家真正便宜的餐館吃過飯。五道菜一頓的晚餐,只需四法郎五十生丁,折合為十八美分,還包括葡萄酒。出于說不清的原因,他真希望他享用過這樣的便宜餐。
C.汽車向塞納河左岸行駛時,他感到這邊出乎意料的狹小?!?/p>
段落A是《星期六晚間郵報》的原文。菲氏后來把這段挪用到《夜色溫柔》中,出于對讀者和自己的負責,他便又寫了段落B(包括段落C的第一句)來替換這段。④不想,現(xiàn)在這兩段文字并存,造成的文本事實是,塞納河左岸的氛圍被幾乎一樣的措辭重復描述。除卻贅述造成的查理行程線路上的混亂,詞句的重復倒像故意為之,有了溫故與回味的意蘊?!爸卦L”是回歸、往復,菲氏也把這個“重訪”的故事安排在往返之間,在周而復始的輪回之上。故事共有5個部分,第一部分查理在麗茲酒吧探問老友,之后去內(nèi)妹家看望女兒;第二部分查理帶女兒游玩邂逅舊識羅琳和鄧肯;第三部分查理前往內(nèi)妹家商討移交女兒監(jiān)護權(quán)一事;第四部分,查理再次到內(nèi)妹家商討進一步的計劃,不想羅琳和鄧肯冒撞而入,致使查理和他的計劃都成了泡影;第五部分,查理憤恨交加重回麗茲酒吧。《重訪巴比倫》的故事開始于麗茲酒吧又結(jié)束于此,這個終點回歸起點的回環(huán)結(jié)構(gòu),似乎在這段無巧不巧、往返重復的計程車之旅中找到了注腳,循環(huán)往復進而成為整個故事內(nèi)在秩序的一種隱喻。
查理在過去與現(xiàn)實,蕭條的左岸與溫暖的家景之間徘徊往復。他像《荷馬史詩》中被冥王擄去的少女珀耳塞福涅,游走于陰陽兩界。當其與女兒團聚時,如同置身人間天堂,萬物美好;當他失魂于過往的不堪時,又如同身墜地獄,備受煎熬。珀耳塞福涅的故事常用來隱喻季節(jié)輪回,當她與母親團聚時,春回大地,萬物蓬勃;當她重回地府時,萬物蕭條,大地沉寂。查理重返巴黎時正值秋天,這似乎預示了他只能無功而返,煢煢一人度寒冬。故事結(jié)尾處,林肯告訴他要再等6個月,這個時間期限清楚地指示出類似季節(jié)輪回的反復。查理回到麗茲酒吧,與招待領(lǐng)班保羅對坐獨斟,面對酒保加酒的示意,他用了和故事開頭完全一樣的語言回絕到:“不必,夠了?!惫适滤坪鮿澾^一條優(yōu)美的弧線又回到了原點,以“孤單”兩個字結(jié)束。然而,相比故事開頭查理的堅定,此時他在絕望中的自恃與節(jié)制,為故事增加了積極而正面的意味,既使與女兒團聚只是一廂情愿的愿景,也多少讓人們在巴比倫的廢墟上看到了希望。查理的自恃與菲茨杰拉德在行文中的內(nèi)斂交相呼應。菲氏使用了一個頗具向心力的回環(huán)結(jié)構(gòu),獲得了一種形式上的完整與勻稱,使得本來平直的線性敘事更為豐滿。同時,回環(huán)結(jié)構(gòu)使得故事的5個部分首尾呼應,均衡規(guī)整,文本敘述在內(nèi)容與形式上都獲得了一種完滿的效果。
二、陰陽兩隔:對比的運用
菲氏對文辭苛刻,卻又不屑于過分雕琢。他的敏銳在于,善于捕捉一種印象與感覺,并不露聲色、直白又意蘊豐富地把它呈現(xiàn)出來。文中對于查理的正面描寫不過寥寥數(shù)語;“他今年35歲,相貌端正;眉宇之間一道很深的豎皺紋,使他那張有愛爾蘭靈敏特征的臉顯得有點嚴肅。當他按響帕拉蒂納路上他連襟家的門鈴時,那道皺紋加深得使眉毛都幾乎立了起來,他感到腹部一陣痙攣?!盵6]58此處對查理的素描著墨不多,卻神行畢現(xiàn),查理的英俊落魄,憂郁敏感一展無遺。菲氏內(nèi)斂的筆觸并沒有剝奪文本的活力與張力,在《重返巴比倫》的故事中,對比的運用使得回環(huán)結(jié)構(gòu)內(nèi)部充滿張力,推動了故事的發(fā)展。
《重訪巴比倫》中最基本的對比,便是蕭條寥落的巴黎街頭和溫暖愜意的家景。兩個場景正如查理在布朗歇廣場邊上看到的,敞開著巨大入口的“天堂咖啡館”和“地獄咖啡館”一樣,一邊地獄一邊天堂。1930年的巴黎在菲氏的筆下儼然一個人間地獄,空空落落且常有鬼魂出沒。故事開頭查理來到麗茲酒吧,這個一度繁華喧囂的歌舞場此時“寂靜得令人奇異”,他“轉(zhuǎn)身環(huán)視四周,卻只看到角落里從報紙上抬起來的一雙眼睛。”55查理目睹巴黎的街頭有火焰般的紅光,靜謐的幽藍和陰森的綠光,目之所及只見蕭條的酒吧,歇業(yè)的咖啡館。第二天,當他在路上偶遇舊人羅琳和鄧肯時,只覺得是“過去的幽靈突然現(xiàn)身。”[6]66與之形成巨大反差的則是妻妹瑪麗恩家里孩子們的一家親。查理剛剛按響門鈴,開門的女傭還沒來得及通報時,女兒便像“一條活蹦亂跳的魚一下?lián)溥M他懷里。她拉著他的一只耳朵把他的頭轉(zhuǎn)過去,把臉頰貼了上去?!薄拔堇餃嘏孢m,……廚房里響起歡騰的火焰劈啪聲,以及做法式菜的忙碌聲?!?8女兒霍諾莉婭是查理此次巴黎之行的真正用意所在,他渴望把女兒帶回布拉格,重建妻子故去后殘破的家?;糁Z莉婭的名字意味著“榮譽”,查理在她身上看到了希望和未來。一想到可以和女兒相依為伴,他便覺得“生活的大門又向他敞開了?!盵6]78
在巴黎的第二日,查理帶女兒到一個體面的餐廳用餐。菲茨杰拉德在此處呈現(xiàn)了一幕溫暖感人的父女對話,查理用調(diào)侃又寵愛的口吻把女兒當作陌生女郎搭訕,又與女兒交流學校與生活中的點滴。這個讓周圍人艷羨的溫暖場景,卻被不期而遇的兩個昔日鬼魂打擾。查理心中倍感失落,天堂與地獄的反差此時變成了過去與現(xiàn)在的對峙。傍晚時分,查理送女兒回到瑪瑞恩家,“他在黑暗的街角等著,直到她在樓上的窗口出現(xiàn),她臉上洋溢著熱情的紅光,用手把一個飛吻送進了黑夜。”[6]69這一幕感人至深的畫面,似乎也變成一個悲讖:與過去的無邊黑暗相比,眼前的這點紅光顯得微弱而渺小,父女之間終因橫著的過去而只能隔窗相望,后會無期。
地獄與天堂的距離就像過去與現(xiàn)實的差距。曾經(jīng)的浪蕩子,此時的贖罪者,同時遭遇在這個浪漫之城,罪惡之都。又仿佛,查理置身于兩個世界,一邊是不斷被勾起的回憶,一邊是必然要遭遇的現(xiàn)實。當他流連于巴黎街頭,失神落魄時,自己也成了昔日醉生夢死的落魄鬼,周圍的觀光客免不了對他投來“驚恐的眼光?!?2而當他與女兒為伴時,卻又是女兒親不夠的那個老爸。過去與現(xiàn)實對于查理來說,都是誘惑,他置身其中,流連忘返,難以割舍。念及當日揮金如土,“點支曲子就付給樂隊一千法郎,叫輛出租車就拋給門衛(wèi)一百法郎這些事。”而后又突然意識到揮霍就是把“一切化為烏有,使一切歸零?!薄八袑盒泻屠速M的迎合,都不過是孩子的把戲。”62查理對于過去的反省和領(lǐng)悟,總是伴隨著一種留戀與不舍。正如他在瑪瑞恩面前為自己辯解的那樣:“可那時的日子過得真是愜意,那時我們簡直是貴族,身上繞著一圈魔法般的光環(huán),無論做什么都是永遠正確的那類人?!?0他一到巴黎便到麗茲酒吧尋訪舊友,也正是他留在酒吧里的地址便箋最終葬送了他對未來的計劃安排。查理對過去的流連忘返,不能割舍,正是讓他自己置身現(xiàn)在的困境的根源所在。他似乎處在陰陽的交界地帶,同時望見地獄之門與天堂之路。這種臨界的猶豫與徘徊正是這個人物的內(nèi)在規(guī)定性,是他的悲劇性缺陷,這既是他的軟肋,也是他的動人之處。
菲茲杰拉德對查理身上的猶豫與徘徊深懷憐憫卻也無能為力。他在修訂故事所做的80余處修改中,都試圖讓查理顯得更值得同情,同時又讓最后的結(jié)果顯得更為無情。[7]316菲氏對于這種落差的設(shè)計,正是其小說文本的張力所在。對比,是整個故事中具有統(tǒng)攝性的謀篇布局之法,是故事的基本結(jié)構(gòu)法則?!吨卦L巴比倫》的整個敘事正是在過去與現(xiàn)實,地獄與天堂,絕望與生機的往返交疊中,推進著發(fā)展著。對比成為這個故事演進的推力,是文本活力的源泉。
三、母題與象征
艾布拉姆斯在《文學術(shù)語詞典》中,把母題定義為“在一個文學作品中多次出現(xiàn)的,顯明的文本元素,可以是一類事件,一種修辭,某種關(guān)聯(lián)或者句式?!?05母題,是通過重復對意象、語言或者主題的強調(diào)。象征,是詞或者意象對某種意義的指向。母題和象征有助于文內(nèi)的連貫與一致,并都指向意義的縱深和強化。菲氏在《重訪巴比倫》中,通過母題和象征的運用,使文本內(nèi)部有了呼應,不僅調(diào)和了對立,豐富了文本的層次,而且把文本的意義引向縱深。
美酒與佳人,是菲茨杰拉德小說中一貫的母題?!度碎g天堂》里的阿莫瑞· 布賴恩,《漂亮冤家》里的安東尼· 帕奇和妻子葛羅麗婭,《夜色溫柔》中的狄克均是那杯中之物的囚徒。而菲氏以妻子澤爾達為原型,塑造的女性形象更是已成為其作品的一大景觀。在《重訪巴比倫》中,查理正是因為酗酒過度被送到了療養(yǎng)院,他也因此失掉了對霍諾莉婭的監(jiān)護權(quán)。他在故事的開頭說:“我一定會堅持與這該死的酒精奮戰(zhàn)到底的?!?5查理堅持每天只喝一杯酒,并已經(jīng)堅持了一年半。他每天下午喝一杯,而且是故意這樣喝一杯,“以抑制喝酒的念頭在我的想象中膨脹?!彼f:“這是我對付自己的一種辦法,以此來維持自我平衡。”70故事中,查理嚴格踐行這樣的自我節(jié)制。在這個故事中,每一部分都有與酒有關(guān)的描述,而其唯一的一次飲酒是在故事的末尾,在此之前,都是他婉拒的描述。查理因為羅琳和鄧肯的攪局,失去了帶走女兒的機會,悲憤難平,他回到麗茲酒吧要了一杯蘇打威士忌。雖然他恪守承諾只要了一杯,但這卻是明顯的借酒澆愁。酒入愁腸,往日如夢魘般襲來。查理對于酒精的態(tài)度正如同他對過往的態(tài)度——眷戀又厭惡。過去陰魂不散,未來幻不可及,我們無法斷定查理是否會再次受到酒精的誘惑,就如我們無法指望他真的與羅琳一刀兩斷。
佳人如美酒。查理在街頭主動買了張賭場的加座票去欣賞約瑟芬·貝克巧克力般濃郁風情的舞姿,而在面對妓女的暗示時他又表現(xiàn)得如同謙謙君子,“給她買了點雞蛋和咖啡,隨后,避開那灼熱的慫恿目光,給了她一張20法郎的鈔票”62-63, 自己叫了出租車回到旅館。對于自己的舊相好羅琳,他一面覺得羅琳“看上去已顯得相當俗氣、模糊而憔悴了”81一面又承認“和往常一樣,他總能感到羅琳那富有激情和挑釁性的誘惑力”66。 查理總是游走于若即若離的邊緣,玩著危險的游戲。美酒和佳人是誘惑也是考驗,查理則是永遠的曖昧。
《重訪巴比倫》中另一個不容忽視的意象是雪。雪,是與查理的妻子海倫聯(lián)系在一起的意象。查理與妻子爭風吃醋,在春寒料峭的早春之夜,海倫被鎖在屋外,衣衫單薄,又遇暴風雪,于是患了肺炎大病一場。雖然后來她奇跡般的康復,但這“只是終結(jié)的開端”77。 海倫在那天晚上受到驚嚇,后因境況日下,不久便心臟病發(fā)而離世。瑪瑞恩目睹海倫渾身濕透,顫抖著來敲自家的門,因而始終對查理懷有敵意。雪是毀滅的力量,不僅對海倫,同時它也暗指1929年的股市崩潰。查理借著酒力在酒吧再次回想起舊事:“男人們把他們的妻子關(guān)在門外,站在雪中,是因為1929年的雪不是真正的雪,假如你不希望下雪,付點錢就可以了?!?8這段文字有明顯的反諷意味,海倫的死,查理家庭的破碎,其最終的原因并非一場暴風雪,而是這個巨大經(jīng)濟泡沫之后涌動的欲望和貪婪。查理不斷回憶起他們在不自覺地傷害對方之前,曾經(jīng)多么恩愛。20世紀20年代的繁華與騷動背后涌動的物質(zhì)欲望和享樂主義,才是人們夢想幻滅的根源;金錢只是浮華的表面,而不是其本質(zhì)所在。如果說雪代表了一種毀滅性的力量,它也是故事中物極必反的一種平衡矯正。正如查理自己所說:“那些他可能不記得的,但卻又是最值得記住的事,甚至連最瘋狂地揮霍掉的那些錢,都是對命運的一種祭獻。”62因而這場暴風雪是注定要來的,如同那受了詛咒的巴比倫城,終歸難逃被毀滅的命運。
雪之白色,在菲茨杰拉德的眼里是冷酷卻又夢幻的色彩。白色的典型運用是在菲氏的代表作《了不起的蓋茨比》中,白色幾乎成了黛西的專屬色。豆蔻之年的黛西總是穿白色的衣服,開一輛白色的小跑車。尼克初次到黛西家做客時,只見:“一陣清風吹過屋里,把窗簾從一頭吹進來,從另一頭吹出去,好像一面面白旗,吹向天花板上糖花結(jié)婚蛋糕似的裝飾?!蔽堇镆粡堥L沙發(fā)椅上有兩個年輕的女人,“她們都身穿白衣,衣裙在風中飄蕩,好像她們乘氣球繞著房子飛了一圈剛被風吹回來似的?!?多年以后,蓋茨比特意穿上白色西裝去幽會黛西。與蓋茨比一樣,查理對于妻子的回憶也是與白色有關(guān)。對往事的回憶讓查理覺得海倫親近如在身邊,半夢半醒之間,他看見柔和的白色燈光下,海倫一襲白衣坐在秋千上,一邊與自己說話,一邊蕩來蕩去,隨著秋千越蕩越高,她說的話都漸漸模糊聽不清楚了。在這里,海倫既代表著冰冷殘酷的歷史,又寄托著查理的理想與希望。他想起了自己和海倫曾經(jīng)的生活設(shè)想,而現(xiàn)在他只能爭取為霍諾莉婭和自己的未來制定計劃。這個沒有了海倫的未來讓查理感到難過,但畢竟“眼下的事情是——有要去做的工作和要去愛的人?!?8故事結(jié)尾,查理不得已只能抑郁而去。但他堅信,自己還要回來,還要與女兒團聚,這也是海倫的意愿。在菲茨杰拉德的筆下,巴黎街頭如印象派畫布上的顏料一樣的五彩斑斕,光怪陸離。地獄燈紅酒綠,夢想純白一片,這種對比反差也達到了強化的效果,更突顯了現(xiàn)實與夢想的差距。
美酒與佳人,屬于那個遠去的喧囂縱情的“爵士時代”,它們在文本中的重現(xiàn),把舊時和舊事帶進了當下的故事時間里,使得文本呈現(xiàn)出過去與現(xiàn)在的對峙與融合。昔日歡飲的杯中之物此刻成為查理借以自律的憑借,而昨日的佳人如今淪落成街上的孤魂野鬼,這樣的反差更突出了故事中幻滅與覺醒的主題。雪,是喧囂之后的空白與死寂,既是毀滅的象征,又有希望的寓意,昭示著消亡之后重生的可能。
結(jié)語
王寧先生說,菲氏的小說故事大多遵循一條幻滅——崩潰——毀滅的線索。[10]56《重返巴比倫》的故事雖然開始于毀滅,但故事回溯的依然是這個幻滅、崩潰、毀滅的過程。查理最后在與領(lǐng)班保羅的對話中承認自己的確在股市大跌中損失慘重,然而“在股市猛漲中,我卻輸?shù)袅宋蚁胍囊磺?。?7查理在驕奢淫逸的生活中揮霍掉的并不只是金錢,他透支了自己的生命,失掉了愛人與家庭。生活中最基本的“有要去做的工作和要去愛的人”對他來說已是奢望?!吨胤蛋捅葌悺肥且粋€有關(guān)沉淪與救贖的故事,查理在絕望中做著自己的努力與掙扎。這些掙扎或許徒勞無益,然而只要不自棄就不會被生活拋棄?!吨卦L巴比倫》是一個悲傷落寞的故事,它同時也是一個溫情的故事。菲茨杰拉德冷靜直白的筆觸既觸及到深刻的現(xiàn)實性,又飽含對于理想與人性的包容。菲氏在《崩潰》中寫道:“衡量一個作家是否有第一流的才能,要看他是否能在同一時間里容納兩種相互對立的觀點,而且能照樣思索下去,不受影響?!盵11]4菲氏在《重訪巴比倫》的故事中踐行了這種富有平衡的張力敘事,其細膩的筆法,犀利的剖白,對于不同文本要素,觀念與意象的平衡包容,把這個浪蕩子的故事演繹成了一部經(jīng)典。
批評家亨利·丹·派博指出:“菲茨杰拉德那一代作家很少有人比他更有時間感和地方感。……因為他在闡釋那個世界時所賦予的道德理解,因為他那真實具體的描寫,他的小說比許多正統(tǒng)歷史學家的事實性陳述使我們更接近于那個世界。”[12]252菲氏擅于從個人的觀察與體驗入手,體察社會事態(tài),洞達時代精神。他筆下的人物是時代的濃縮,而他克制與飽滿的筆觸,成就了對那個時代真實而又深刻的記錄。
注釋
①批評家Carlos Baker, Richard Allan Davison, John Higgins, Kevin Jett 等都在自己的批評文章中對《重訪巴比倫》給予了高度贊譽。引述自Brian Sutton. “Fitzgerald’s The Great Gatsby And Babylon Revisited.”Explicator65.3 (2007): 164-167.
②例如,批評家理查德·葛萊費斯寧愿相信這緣于菲茨杰拉德對巴黎街道的生疏。詳見Richard R. Griffith, “A Note On Fitzgerald’s ‘Babylon Revisited’,” American Literature 35.2 (1963): 236頁。
③文本引文參見菲茨杰拉德,《末代佳人——菲茨杰拉德短篇小說選》,廖音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57頁。以下引文均出自此版本。
④此番謬誤的詳細解釋可參見Garry N. Murphy and William C. Slattery, “The Flawed Text Of ‘Babylon Revisited’: A Challenge To Editors, A Warning To Readers,” Studies In Short Fiction 18.3 (1981): 315.
參考文獻
[1] Sutton, Brian. Fitzgerald’s The Great Gatsby and Babylon Revisited .Explicator, 2007, 65(3): 164-167.
[2]Prigozy, Ruth. The Unpublished Stories: Fitzgerald in His Final Stage .TwentiethCenturyLiterature, 1974, 20 (2): 69-90.
[3]Sklar, Robert. F. Scott Fitzgerald: The Last Laoco?n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7.
[4]Logsdon, Loren. Ideas and Approaches for Teaching Fitzgerald’s “Babylon Revisited” . Eureka Studies In Teaching Short Fiction, 2011, 10(1): 6-23.
[5]萊昂內(nèi)爾·特里林. 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 //程錫麟. 菲茨杰拉德研究文集. 南京:譯林出版社,2014.
[6]菲茨杰拉德.末代佳人——菲茨杰拉德短篇小說選. 廖音,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
[7]Murphy, Garry N., William C. Slattery. The Flawed Text of “Babylon Revisited”: A Challenge To Editors, A Warning To Readers . Studies In Short Fiction, 1981,18(3): 314-315.
[8]Abrams, M. H. Geoffrey Galt Harpham. 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 (Ninth Edition) . Boston: Wadsworth Cengage Learning, 2009.
[9]F. S. 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蓋茨比. 巫寧坤,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3.
[10]王寧. 論菲茨杰拉德的小說創(chuàng)作. 國外文學, 1986(1): 54-65.
[11]吳建國.菲茨杰拉德研究.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12]程錫麟. 菲茨杰拉德學術(shù)史研究 . 南京:譯林出版社,2014.
Structure and Symbols—— On the Narrative Strategies ofBabylonRevisited
ZHANG Fang-fang
(Graduate School of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83, China)
Abstract:F.S. Fitzgerald dramatizes the aftermath of overindulgence of the 20s in his highly-acclaimed and well-anthologized novellaBabylonRevisited. The story is set within a circular structure where the end echoes the opening scene, while the use of contrasts and symbols evokes tension and coherence within the circular structure. The employment of these narrative strategies navigates the narration through its development and dénouement.
Key words:Structure; Contrasts; Symbols; Tension
收稿日期:2016-03-03
作者簡介:張方方(1980-)女,漢族,河南淇縣人,博士在讀。研究方向:英美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4860(2016)03-003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