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海波
(黑龍江大學 哲學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問題意識”的歷史轉向
——讀譯叢與研究叢書“總序”
姜海波
(黑龍江大學 哲學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本文根據(jù)目前已出版的譯叢和研究叢書總序,將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劃分為三個主要的歷史階段,并且每個階段都是由特定的“問題意識”所引導。從已出版的譯叢和研究叢書的總序中可以得出結論,目前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需要深化追蹤和同步研究、需要拓展研究的問題域、需要形成研究的合力、需要將其視為建構性的理論資源。
國外馬克思主義;問題意識;歷史轉向
國外馬克思主義現(xiàn)已成為我國學術界研究的熱點領域之一,不僅國內(nèi)一線學者多有涉獵,而且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學、經(jīng)濟學、社會學、文學、美學等相關專業(yè)博士和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的重要選題來源。那么,這些研究中的問題意識是什么?它是否始終如一?本文則根據(jù)近年來國內(nèi)出版的譯叢和研究叢書的“總序”扼要闡述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的問題意識及其歷史變遷。
目前,對于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階段的劃分眾說紛紜,劃分的標準也不盡相同。這種研究與國內(nèi)經(jīng)濟、政治和社會形勢有著直接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因此本文的劃分是長時段的。新中國成立以后到改革開放前,我國在經(jīng)濟體制上主要是計劃經(jīng)濟,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也主要是沿襲蘇聯(lián)教科書。這期間,我國急需了解其它國家的建設經(jīng)驗,當然也包括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控制和管理,以此確立馬克思主義的主導地位,這就需要研究國外是如何理解和看待馬克思主義。這期間主要是大量翻譯了各國共產(chǎn)黨的文件和決議等,同時也翻譯了一些國外政客和學者的文章。蘇共二十大以后,國際理論界掀起了一場所謂“非斯大林化”的運動,國內(nèi)也急需掌握國外的理論動態(tài)。就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而言,盧卡奇最先進入國人的視野。1960年,世界文學編輯部編輯了《盧卡契修正主義文藝論文選譯》。同年,中國作協(xié)上海分會研究室編輯了《盧卡契修正主義資料選輯》,書名就表達了出版的目的。此外,1962年,韓潤堂翻譯了盧卡奇的《存在主義還是馬克思主義?》。1963年,王玖興翻譯了盧卡奇的《青年黑格爾》一部分,均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墩軐W譯叢》雜志發(fā)表了一系列蘇聯(lián)關于盧卡奇的批判文章。這一階段,國內(nèi)雖然開始接觸了盧卡奇,但是第一,這些資料都是供批判使用的,不是一種學術研究的眼光和態(tài)度,基本的結論也都帶有意識形態(tài)的色彩;第二,這時沒有“西方馬克思主義”這個概念,并未意識到盧卡奇開啟了一個全新的馬克思主義解釋傳統(tǒng);第三,對盧卡奇的譯介是有選擇的,甚至最為著名的《歷史和階級意識》都沒有完整的翻譯。這個階段最值得一提的譯作成果是弗蘭尼茨基的《馬克思主義史》(1963年,三聯(lián)書店),分為上下兩卷,不屬于正式發(fā)行,封面上印著“供內(nèi)部參考”。這部著作不僅涉及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思想,也包括狄慈根、拉法格、索列爾、梅林、考茨基、盧森堡、阿德勒、希法亭等馬克思主義史上的重要人物,還包括盧卡奇、葛蘭西、布洛赫、列菲弗爾、薩特等經(jīng)典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想家,這是我國學界首次全方位地了解到“西方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但該書并未使用“西方馬克思主義”概念。之后不久,文革就爆發(fā)了,這些屬于資本主義的“毒草”一類的思想遭到全面禁止,這類研究也就“中斷”,成為一個孤零零的,純粹的“開端”。
徐崇溫在一篇“個人自傳”中回憶他研究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原因,他說,“在1977~1978年間,胡喬木同志到中國社會科學院來主持工作不久,中央領導同志要他讓中國社會科學院提供一份有關‘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材料”。這個“政治”任務“重啟”了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改革開放以后,特別是黨的十三大以后,伴隨著東歐劇變和蘇聯(lián)解體,我國學者面臨著結合社會主義建設實際,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任務,非常需要了解國外馬克思主義者所積累的理論經(jīng)驗,而這方面的資料卻又相對缺乏。1982年。徐崇溫出版了《“西方馬克思主義”》一書,這是我國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標志性著作。在徐崇溫主持下,從1989年開始,重慶出版社刊行了“國外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研究叢書”,中國的讀者最初都是通過這套叢書了解了西方馬克思主義。其中包括:盧卡奇《歷史和階級意識》、《關于社會存在的本體論》、科爾施《馬克思主義和哲學》、葛蘭西《實踐哲學》、霍克海默的《批判理論》、阿多諾的《否定的辯證法》、霍克海默、阿多諾的《啟蒙的辯證法》、哈貝馬斯的《交往與進化》、《交往行動理論》、施密特的《歷史和結構》、胡克的《對卡爾·馬克思的理解》、馬爾庫塞的《單向度的人》、《理性和革命》、列斐伏爾的《論國家》、科恩的《卡爾·馬克思的歷史理論》、赫勒的《日常生活》、賴?!斗ㄎ魉怪髁x群眾心理學》、萊斯的《自然的控制》等等,這套叢書一共50本,給當時的中國學界以很強的沖擊,使西方馬克思主義一下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有了這些資料,研究工作也就隨即展開。同時,這套叢書又推出了10多部國內(nèi)研究專著,陳學明、余文烈、李青宜、鄭一明等人也成為國內(nèi)首批研究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代表人物。
進入21世紀以后,馬克思主義在學科建制上成為一級學科,其中包含“國外馬克思主義”二級學科,因此,對國外馬克思主義主要流派進行深入和系統(tǒng)的研究成為學科建設的內(nèi)在需要。越來越多的學者認識到,20世紀馬克思主義分化和演進格局是研究馬克思主義的不可或缺的視角,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必要的理論資源,因而我國出現(xiàn)了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的又一次高潮。目前,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主要的譯叢包括:⑴馬克思主義研究譯叢(2002,楊金海);⑵當代學術棱鏡譯叢——國外馬克思主義與后馬克思思潮(2002,張一兵);⑶當代英美馬克思主義研究譯叢(2005~2010,段忠橋);⑷馬克思與西方傳統(tǒng)(2007,劉森林);⑸馬克思與當代世界(2008,魏小萍);⑹國外馬克思學譯叢(2009,魯克儉);⑺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文庫(2009,陸象);⑻日本馬克思主義譯叢(2009,韓立新);⑼東歐新馬克思主義譯叢(2010,衣俊卿);⑽國外馬克思主義與國外社會思潮譯叢(2010,俞吾金);⑾21世紀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譯叢(2011,孫文亮等)。
當然,商務印書館、譯林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華夏出版社出版的系列譯叢中也包括國外馬克思主義的相關譯著,但并未撰寫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方面的專題“總序”,故本文未加以考察。國內(nèi)出版的研究叢書包括:⑴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2000,俞吾金);⑵現(xiàn)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文本解讀叢書(2003,張一兵);⑶文本的深度耕犁第一、二卷(2004,張一兵);⑷社會批判理論紀事第1~4輯(2006,張一兵);⑸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報告(2007~2015,復旦大學);⑹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論叢(2008,俞吾金);⑺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叢書(2008,俞吾金);⑻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論叢(2012,衣俊卿);⑼新馬克思主義評論·第一輯·盧卡奇專輯(2012,衣俊卿·周凡)。
可以說,馬克思主義在20世紀和21世紀均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在馬克思以后,國際上出現(xiàn)的任何重大的社會思潮,都會自覺地或不自覺地從馬克思主義那里借鑒思想資源,甚至直接地或間接地用馬克思主義來命名相關的思潮或學派。國內(nèi)的馬克思主義研究,無疑要借鑒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最新成果,我國近年來出版的譯叢和研究叢書順應了這種研究的需要。我國是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后發(fā)國家,我們面臨的許多現(xiàn)象和問題,在發(fā)達國家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或現(xiàn)在仍然存在,那么,它們的經(jīng)驗和教訓是什么?這些經(jīng)驗教訓蘊涵著哪些重大的理論問題?這些問題是否會導致我們對馬克思主義的重新理解?這些理解是否可用于指導中國的建設實踐。顯然,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正是對這些重大理論和現(xiàn)實問題的一種回應。
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的第一個問題意識可以表述為:如何對國外馬克思主義進行基本的理論定位。在我國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最初階段,研究的范圍遠不如當今廣泛,根據(jù)徐崇溫界定,它主要是從從盧卡奇到阿爾都塞的觀點,并稱之為西方馬克思主義。徐崇溫在 1982年的《“西方馬克思主義”》這本書中全面介紹了西方馬克思主義,他將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總結分為12個方面,認為“西方馬克思主義”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完全對立的,他的最終結論,“不能說它就是馬克思主義,而只能說它是西方社會中一種左翼激進主義”?!肚笫恰冯s志1988年第9期中,徐崇溫在答記者問時說,西方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主義有區(qū)別”,“不能把它同馬克思主義劃等號”,“借助西方唯心主義的一些哲學流派”。它可以簡要的概括為“西馬非馬”。在“國外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研究叢書”的總序中,徐崇溫將馬克思的哲學觀概括為兩個相互關聯(lián)、不可分割的“基本點”,即將實踐引進本體論和堅持自然界的優(yōu)先地位,而作為人本主義哲學思潮的西方馬克思主義“都沒有從上述兩個基本點的聯(lián)結上去把握馬克思的哲學世界觀”③,因而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片面理解。徐崇溫的觀點在當時最具代表性??陀^地說,徐崇溫先生引進“西方馬克思主義”概念是一種極為重要的學術視野的拓展,豐富了傳統(tǒng)馬克思主義研究對象。但問題在于:這種研究中的問題意識是:西方馬克思主義是否是馬克思主義。具體的研究方法是先直接轉述西方馬克思主義著述家的觀點,然后再用一種“武器”,當然主要是傳統(tǒng)教科書體系,對這些西方馬克思主義的著述進行否定性的宣判。然而,這種批判性解讀的合法性是值得懷疑的,從而導致了問題意識的轉換。
張一兵主編的“現(xiàn)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文本解讀叢書”從2003年開始出版,目前出版了5本,這套書的副標題都是阿爾都塞、布洛赫、列斐伏爾、阿多諾、鮑德里亞等思想家的“文本解讀”,從而體現(xiàn)了一種問題意識。張一兵說,“1990年在深圳召開的紀念恩格斯的學術研討會上,一位老前輩就向我激憤地質問道:‘不懂他們寫的東西,就不能批判嗎?!’沒有認真讀過一個文本,不懂一種學術思想所表述的意思,就可以評論,甚至加以重罪宣判,這是那個過去了的時代的學術霸權邏輯”④。西方馬克思主義是將馬克思與現(xiàn)當代西方哲學思潮嫁接,以建構出種種激進的批判話語。西方馬克思主義者恰恰在對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文獻進行精心解讀的基礎之上,開辟新的論域。比如,盧卡奇的《歷史與階級意識》基于對馬克思《資本論》的解讀;弗羅姆的《馬克思人的概念》是對馬克思的《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的解讀;施米特創(chuàng)作《馬克思的自然概念》是對馬克思的《1857~1858年經(jīng)濟學手稿》的解讀,因而,“文本解讀”就成為研究國外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關鍵詞。如果我們沒有研讀過馬克思的文本,我們將依據(jù)什么標準去判定西方馬克思主義呢?另外,西方馬克思主義者不僅具有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學術背景,還扎根于西方哲學和文化的背景中,因而他們重釋馬克思的理論框架本身就是一種原創(chuàng)性的哲學話語,問題隨即產(chǎn)生,如果我們不能透視這些現(xiàn)代西方哲學和文化思潮,又怎能實現(xiàn)對批判對象的深層理論框架的真正解構呢?其實,翻譯、資料轉述和人物評述是面對嶄新研究對象的一個必經(jīng)階段,如果這種研究基于“是不是馬克思主義”的問題意識,也就不能深入發(fā)展。張一兵提出,“當前西方馬克思主義深度研究的真正入口是腳踏實地的文本學解讀”,以及準確理解和把握當代西方哲學思潮,真正找出其理論邏輯和主旨所在,以便高屋建瓴地駕馭它。也就是說,在深度文本解讀的基礎上,開始真正的批判性思考?;隈R克思思想的文本解讀同樣是該研究的一個必經(jīng)階段,而目前許多的博碩士論文仍未充分認識到解讀馬克思的基礎性作用,因而無法穿透國外馬克思主義的諸多文本。
國內(nèi)出現(xiàn)的另一種解讀范式以衣俊卿為代表,他主編了《20世紀的文化批判》一書,副標題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深層解讀”,也就是把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批判理解為文化批判,文化又是人的生存方式,它不僅指知識,也不僅是宗教、藝術、科學,它是整體的,是橫穿人類經(jīng)濟活動、政治事件的生存方式,通過這種文化的視角,可以帶來研究范式的更新,而不僅僅是限于經(jīng)濟決定論,只注重對經(jīng)濟生活的分析。這樣,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全部理論,都被概括在文化批判這個框架中,進而進入微觀的生活世界。
2007年黨的十七大召開以后,伴隨著國內(nèi)外形勢的深刻變化,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又產(chǎn)生了新的問題意識,它引導著該研究逐漸趨向“現(xiàn)實邏輯”。在研究國外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我國許多學者意識到,馬克思主義是貫穿整個20世紀的文化現(xiàn)象,不理解馬克思主義甚至不能理解20世紀的歷史。同時,國外馬克思主義者始終面對資本主義社會結構的變化,發(fā)達工業(yè)社會的文化危機,以及無產(chǎn)階級革命的新形勢來展開理論建構,如馬爾庫塞、鮑德里亞等人基于消費主義的社會現(xiàn)實所提出的創(chuàng)見,更不必說生態(tài)、女權和發(fā)展問題引發(fā)的新見解。那么,在對西方馬克思主義進行深入的文本解讀之后,我們還應做些什么呢?對此,徐崇溫曾提出:“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中國人民正致力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在這個時候,我們以相當大的精力和篇幅去研究產(chǎn)生在西方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對于我們的偉大事業(yè)到底能起什么作用呢?”他的回答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當前意義,就寓于其對這種緊密聯(lián)系實際的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學習和研究的意義和作用中”⑥。這樣看來,理論聯(lián)系現(xiàn)實的邏輯始終含蓄地保留在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不容否認的是,今日的世界依然是存在著經(jīng)濟剝削、社會不平等、政治不自由、精神空虛、貧困、饑餓和戰(zhàn)爭動蕩的世界,其中有許多問題已經(jīng)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并在中國大地上得到了相當程度的解決,中國的經(jīng)濟總量已經(jīng)上升到世界第二位。我們不能低估、更不能忘記這些努力奮斗的重要成果,然而這也不意味著今后的道路會一帆風順。今日的中國,盡管經(jīng)過三十多年的快速發(fā)展,但是人口多、底子薄、發(fā)展不平衡的基本國情沒有改變,發(fā)展中國家的地位沒有改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特征沒有改變。此外,諸如自然資源短缺、環(huán)境污染嚴重、消費需求不足、勞動力結構性缺失、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不強、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未能根本確立、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城鄉(xiāng)收入差距較大以及腐敗等重大問題仍亟待解決,因而,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亦應關注這些問題,并提煉和總結出建構性的理論資源,使其重新介入到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進程之中。
徐崇溫先生在30多年前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的譯介可以說是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的奠基性成果,2002年8月27日,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經(jīng)歷了20年之際,張一兵寫了一段話,他說,“我斷定西方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文本的研究實際上還是一塊未被開墾的處女地,而這種文本學的研究卻恰恰是其他一切專題性研究的合法基礎。所以,為了從那種海市蜃樓式的標簽化窘境中擺脫出來,我們只能老老實實地從頭開始”。2007年11月15日,衣俊卿在“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總序中指出:“當然,我們清楚地意識到,目前中國的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在研究范式、理論評價、推陳出新等方面還存在許多薄弱環(huán)節(jié),存在很多局限性,甚至存在某些理論失誤”⑦。2012年7月,還是在總序中說:“我們必須看到,雖然我國的新馬克思主義研究已有30年的歷程,但是,我們的研究成果還具有初步和初始的性質”⑧。閱讀這些總序之后,人們自然會問:為什么總是“開始”、“起步”、“初步”?從這些總序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新的和更高的起點,并得出以下基本的結論:
首先,在信息化時代,應深化國外馬克思主義的追蹤和同步研究。復旦大學為此做了很多有成效的工作⑨。俞吾金在“當代馬克思主義研究叢書”的總序中指出,應將研究的焦點放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初以來國外馬克思主義的最新發(fā)展上。也就是說,重點考察在最近20年左右的時間里,國外馬克思主義發(fā)展的最新態(tài)勢是什么?國外馬克思主義者發(fā)表了哪些有影響力的著作和論述?他們正在思考哪些重大的社會問題和理論問題?當然,為了把前沿問題敘述清楚,也需要做一些歷史的鋪墊,正如中國古語中的“溫故而知新”,但探討的重心始終落在國外馬克思主義者所面對的最前沿的問題上。王鳳才提出的“法蘭克福學派社會批判理論的政治倫理轉向”就是追蹤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結論。魏小萍也將“把握時代脈搏、追蹤國外馬克思研究的最新動態(tài)”作為“馬克思與當代世界”譯叢的宗旨。當然,這種研究不僅需要熟悉理論研究的譜系,同時還需具備較強的外語能力,這樣才能“生成”特定的前沿問題,“前沿”由此也就成為一個動詞。
其次,拓展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的問題域。俞吾金強調研究的系統(tǒng)性,他指出了三種不同的研究進路,即“區(qū)域研究”、“流派研究”和“問題研究”?!皡^(qū)域研究”重點探討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南美洲(包括一些社會主義國家,如越南、老撾、朝鮮、古巴)的馬克思主義發(fā)展現(xiàn)狀;“流派研究”主要探索國外最新的馬克思主義流派,如“后馬克思主義”、“解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解放神學”等;“問題研究”側重于反思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者探索的一系列重大的理論問題,如“全球化背景下的現(xiàn)代性”、“市場社會主義”、“當代資本主義的最新發(fā)展”等。段忠橋則提出“轉向英美、關注正統(tǒng)、超越哲學”的口號⑩,質疑那些過分關注德、法馬克思主義(“正統(tǒng)”)研究的現(xiàn)象,認為如果沒有經(jīng)濟學維度,馬克思的哲學也會黯然失色,因而需要在“轉向”中實現(xiàn)“超越”。再比如,韓立新將“日本馬克思主義”看作是與西方馬克思主義、東歐新馬克思主義“同等級別的范疇”,因為日本的一些馬克思主義者在解讀馬克思的經(jīng)典文本方面具有獨到的功夫。這都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的問題域。
再次,形成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的“合力”。目前,就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領域而言,國內(nèi)許多高校都形成了自己的傳統(tǒng)和特色,這在譯叢和研究叢書的總序中也有體現(xiàn)。如復旦大學和南京大學對前沿的追蹤研究、人民大學對政治哲學和分析馬克思主義的研究、中南財經(jīng)大學對生態(tài)學馬克思主義的研究、清華大學對日本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山西大學對英國新馬克思主義的研究、黑龍江大學對東歐新馬克思主義的研究等等。簡單說來,目前國外馬克思主義的格局的形成出于兩點考慮:第一,如何能夠建設有特色的學科和專業(yè),發(fā)揮自己的特點和專長,又能和以往的研究傳統(tǒng)對接,成為新的生長點;第二,避免撞車,從而造成大量無意義的重復,也就是在全國范圍內(nèi)形成“分工”式的研究,最后形成總體的合力。分工并不意味分割,分工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理論差異和分歧是學術研究的常態(tài),它關系到一個國家或民族的學術團體的理論旨趣、學術積累,以及向世界貢獻思想資源的方式。只要問題意識足夠明晰,共同關照世界范圍內(nèi)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分化和演進格局,這種研究會殊途同歸。
最后,國外馬克思主義應該成為一種建構性的理論資源。國外馬克思主義的研究應該成為重新理解馬克思的偉大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建構性理論資源。因而,需要明確我們自身的問題意識,不能僅僅追新潮、不能就人物研究人物,不能就著作解讀著作,要具有更開放和寬廣的視野。例如,劉森林在“馬克思與西方思想傳統(tǒng)”譯叢的總序中指出,將馬克思思想的來源僅僅理解為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國民經(jīng)濟學和法國社會主義是遠遠不夠的,馬克思與古希臘思想、馬克思與宗教哲學傳統(tǒng)、馬克思與浪漫派都有很深的淵源關系,而“偏偏生養(yǎng)馬克思的西方思想傳統(tǒng)一直沒有得到足夠多的重視”,理解這種思想傳統(tǒng),就要努力接近馬克思的學術素養(yǎng),尤其歐洲的古典素養(yǎng),否則,我們不可能做合格的馬克思的讀者,也就無法像馬克思那樣去思考。這些新的現(xiàn)象和資料可能給傳統(tǒng)的理論,尤其是基礎理論提出的挑戰(zhàn),并在挑戰(zhàn)與應戰(zhàn)的互動中豐富并推進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的發(fā)展。
總之,若要知道我們在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的道路上走了多遠,就要知道我們是從哪里出發(fā)的。在從不了解到了解的意義上,是一次起步;在擺脫原有的評價模式,深入解讀文本的意義上,又是一次起步;在使其成為介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資源的意義上,我們還是一次起步。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問題意識”的歷史轉向所呈現(xiàn)的是:每一代研究者的歷史使命和責任。
[注釋]
① http://www.cssn.cn/xr/xr_xszc/201310/t20131029_74679 8.shtml
② 徐崇溫:《“西方馬克思主義”論叢》,重慶出版社1989年版,第41頁。
③“國外馬克思主義與社會主義研究叢書”總序,第3頁。
④ 張一兵:《問題式、癥候閱讀與意識形態(tài)》,中央編譯出版社2003年版,叢書總序,第1頁。
⑤ 徐崇溫:《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第284頁。
⑥ 徐崇溫:《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第2頁。
⑦ 衣俊卿:《現(xiàn)代性焦慮與文化批判》,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總序,第5頁。
⑧ 衣俊卿:《20世紀新馬克思主義》,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年版,總序,第3頁。
⑨ 從全國范圍看,復旦大學的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起步較早。1985年,復旦大學哲學系率先成立了國外馬克思主義教研室,其主要學術成果,俞吾金和陳學明主編的《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流派》(上下卷)于1990年問世后,被不少高校列為必修課教材。陳學明的《西方馬克思主義教程》也被教育部列為研究生推薦教材。1999年,復旦大學“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宣告成立。2000年,該中心被評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簡稱“小基地”)。2005年,在“小基地”和哲學系原有的兩個國家重點學科,就是外國哲學學科和馬克思主義哲學學科的基礎上,又成立了“復旦大學國外馬克思主義與國外思潮研究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創(chuàng)新基地”(簡稱“大基地”)。到目前為止,“大基地”擁有《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CSSCI來源期刊)、《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報告》(年度系列報告)、《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論叢》(研究叢刊)、《現(xiàn)代外國哲學》(研究叢刊)、《國外馬克思主義與國外思潮譯叢》等學術刊物和系列叢刊。
⑩ 段忠橋,“當代英美馬克思主義研究譯叢”總序。
責任編輯:梁一群
B505
A
1008-4479(2016)01-0027-06
2015-11-06
姜海波(1972-),黑龍江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