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青
(浙江國際海運職業(yè)技術學院,浙江舟山316021)
民國《普陀游記》作者“天風”真實身份考證
朱燕青
(浙江國際海運職業(yè)技術學院,浙江舟山316021)
文章對民國時期雜志《中華小說界》刊登的《普陀游記》一文作者“天風”的真實身份進行了考證,結合《普陀游記》原文中的文字信息和民國時期的相關文獻,從發(fā)表時間、同行者的身份等多種角度進行論證,認為天風就是中華書局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民國時期江蘇常州籍的學者沈頤。認為《普陀游記》一文也體現(xiàn)出沈頤的民主、科學與海洋權益意識。
中華書局;《普陀游記》;沈頤
發(fā)表于《中華小說界》第一卷第九期(1914年9月)的《普陀游記》,是一篇文筆頗佳的游記散文,曾先后多次被選入《新游記匯刊》[1]、《兩浙游記選》[2]等游記書籍中,其對普陀山風景的推薦和宣傳功不可沒。關于作者“天風”的真實身份有多種說法,有的說是民國著名教育家胡適,也有說是南社成員譚天。筆者根據(jù)《普陀游記》原文中的文字信息,綜合民國時期的相關文獻,認為天風應該是中華書局的資深編輯沈頤。考證這篇文章作者的意義,在于揭示了民國時期出版界、教育界文人在普陀山的交游情況,同時也為研究沈頤這位民國時期江蘇籍的著名出版家提供更多的素材。
從天風普陀之行時間的考證,可以推斷這篇游記不是胡適的作品?!镀胀佑斡洝分械谝欢斡幸韵聨拙湓挘沂玖颂祜L的普陀之行時間。
辛亥秋游圣湖,伯鴻數(shù)為余言普陀之勝,心向往之。人事倥傯,此愿久虛。今春伯鴻倡攬勝普陀之議,時則春寒猶重,陰雨經(jīng)旬將中止,靜生曰:“機會難逢,良辰莫負,今既鼓游興,挈游侶相與,戒行而忽中止。未識異日之天時人事又復何似,則曷若冒風雨一往乎。”余輩共然其說,乃于三月初十日(陰歷二月十四日)買舟渡海。同行者伯鴻、靜生、協(xié)恭,并請吉生攜攝影具偕行。[3]
《普陀游記》發(fā)表于1914年9月,天風在普陀旅游的時間,一些書籍認為是1912年。這個推斷可能是考慮到天風在文中所說“辛亥秋游圣湖,伯鴻數(shù)為余言普陀之勝,心向往之”,辛亥是1911年,“今春”一詞讓有些研究者想當然地認為是第二年的春天,其實這個“今春”是1914年。因為后面還有一句話:“乃于三月初十日(陰歷二月十四日)買舟渡?!?,查1911-1914年間,公歷3月10日正好是陰歷二月十四日的年份,只能1914年。因此,可以確認,天風是1914年到普陀山旅游的。
那么,1914年春,胡適又在哪里呢?他是否來過普陀山?
1910年胡適考取“庚子賠款”第二期官費生赴美國留學,1910年8月16日,20歲的胡適從上海坐船到美國去,開始他的美國留學生涯。1915年入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師從于杜威。查《胡適年譜》發(fā)現(xiàn),從1910年8月16日“從上海坐輪船去美國”[4]36到1917年6月9日“離紐約歸國”[4]120,期間胡適一直在美國讀書,根本沒有回國過,因此1914年胡適不可能在普陀山旅游。由此可以排除“天風”就是胡適這一可能。
關于“天風”就是譚天的說法,見之于曹文趣等選注的《兩浙游記選》,其云:“作者天風,即譚天,原名新潤,字天風,號逋僧,浙江嘉興人。南社社友?!盵2]208
這一說法也不正確。因為譚天未參加“辛亥秋游圣湖”。“辛亥秋游圣湖”,這一句話是確定“天風”真實身份的關鍵信息。
1.天風“辛亥秋游圣湖”的同行者之一是中華書局創(chuàng)始人陸費逵
圣湖,就是西湖。據(jù)《中外地名大辭典》記載:“浙江省杭縣之西湖,一名明圣湖,見水經(jīng)注?!唇袢朔Q西湖為圣湖,本此。”[5]4217民國時期的一些文人常常把西湖稱作“圣湖”。
從《普陀游記》中所說的“同行者伯鴻、靜生、協(xié)恭,并請吉生攜攝影具偕行”看,這里有幾個人物可以斷定都是中華書局的主要成員。
伯鴻,就是陸費逵,字伯鴻,號少滄,出生于1886年9月17日,祖籍浙江桐鄉(xiāng)。我國著名教育家、出版家,中華書局創(chuàng)始人。
靜生,就是范源濂(1875-1927),著名化工專家范旭東之長兄,湖南湘陰人,是梁啟超的得意門生。曾于1912年、1916年、1920年三度出任中華民國教育總長。期間還曾經(jīng)擔任中華書局總編輯。1923年出任北京師范大學的首任校長。
協(xié)恭,就是中華書局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陳寅,江蘇無錫人,曾發(fā)起出版《中華大字典》等書。后曾擔任中華書局印刷所所長。
從《普陀游記》中發(fā)現(xiàn),“辛亥秋游圣湖,伯鴻數(shù)為余言普陀之勝”,只要考證出陸費逵1911年秋游西湖時的同行者,就可以基本確定天風的可能人選。
陸費逵1911年秋游西湖的記載,還見之于民國時期另一位學者蔣維喬的日記和游記中。
2.天風“辛亥秋游圣湖”的同行者共有五人
蔣維喬(1873—1958),字竹莊,號因是子,先后擔任商務印書館編輯、民國政府教育部參事、江蘇省教育廳廳長、東南大學校長、光華大學教授等職,著有《中國佛教史》等學術著作。他在日記《西湖回憶》中曾經(jīng)提及和陸費逵的辛亥秋游西湖之事。
蔣維喬日記現(xiàn)存于上海圖書館,尚未整理成書公開出版。據(jù)復旦大學歷史系編《中華書局與中國近現(xiàn)代文化》中曾經(jīng)引用其日記“辛亥革命爆發(fā)之前,蔣維喬還與陸費逵、嚴練如、沈頤、莊俞等人乘火車前往杭州,游覽了西湖美景?!盵6]535書中腳注蔣維喬日記中游覽西湖的時間為“宣統(tǒng)三年八月十四一十六日”,宣統(tǒng)三年正好是辛亥年,即1911年,時間上洽合《普陀游記》中所說的“辛亥秋游圣湖”。
《中華書局與中國近現(xiàn)代文化》上說“蔣維喬還與陸費逵、嚴練如、沈頤、莊俞等人”,是否還有其他人?這些人都是“天風”的可能人選。
“辛亥秋游圣湖”的同行者就是以上五人。這一說法見之于蔣維喬的《西湖回憶》:
清宣統(tǒng)二年八月十四日,晨九時。偕陸伯鴻、沈朵山、嚴練如、莊百俞諸君,趁滬杭火車,第二次游西湖,則與前次已大不相同。……[7]159
十五日,五人共乘一畫舫,先泛至孤山,啜茗于巢居閣。……[7]160十六日,晨,七時,五人共乘兜子進山……[7]161
需要說明的是,《西湖回憶》中所說的“清宣統(tǒng)二年”是誤筆,根據(jù)蔣維喬日記中蔣維喬游西湖的記載,應該是“清宣統(tǒng)三年”。其回憶中提及的同游西湖者,就是上文中提到的“五個人”,“五人共乘一畫舫”、“五人共乘兜子進山”,因此“天風”的可能人選就是以上五人。而譚天不在這五個人之列,“天風”就不可能是“譚天”。
3.“天風”的真實身份,最大可能性就是沈頤
首先排除了陸費逵的可能性。因為,《普陀游記》中所說“同行者伯鴻、靜生、協(xié)恭,并請吉生攜攝影具偕行”,這個陸費逵是“天風”的陪行者。
其次,排除了蔣維喬和莊俞的可能性。因為,蔣維喬和莊俞1914年也曾經(jīng)游覽過普陀山,只是稍后于陸費逵等人。而且蔣維喬和莊俞還分別就這一次普陀之行各自寫過游記,并聯(lián)合出版了一本《普陀山》的攝影作品集。
蔣維喬的游記《普陀紀游》發(fā)表在《小說月報》雜志1914年第六期,后又收錄在《因是子游記》中。文中云:“民國三年夏,南中苦熱,立秋后猶未稍減。余久欲作普陀之游,適袁君觀瀾,自京歸,觀瀾喜山水,為游山舊侶,因告之曰:‘盍作普游?’觀瀾欣然。后告莊君百俞,百俞亦樂從。呂君天洲,善攝影術,百俞邀之,攜攝影器以往。四人于陽歷八月八日午后三時,同上招商局之江天輪?!盵7]57
從上述一段話中可以看出,民國三年(1914年)八月八日,蔣維喬和袁觀瀾、莊百俞(即莊俞)、呂天洲等一起前往普陀山。而且是第一次去,因為蔣維喬說“余久欲作普陀之游”,意即他很早就想去普陀山,但一直沒有去。因此1914年三月的普陀山之行就不包括蔣維喬了。
莊俞的《普陀山游記》以筆名“我一”(莊俞,字我一),發(fā)表在1915年《學生》雜志第二卷第三號,文中云:“(普陀山)誠浙省之桃源也,余慕之久矣。袁君觀瀾、蔣君竹莊忽有同游之約,亟附之行。民國三年八月八日午后三鐘登招商局之江天輪船……”[8],蔣君竹莊,就是蔣維喬,字竹莊。這說明莊俞和蔣維喬也是一起去普陀山的,時間為1914年8月。一般來說,半年里面莊俞不可能連續(xù)兩次前往普陀山,寫兩篇游記,更何況其云“余慕之久矣”,說明1914年8月莊俞也是第一次到普陀山,因此1914年3月的天風等人普陀山之行當然也不包括莊俞。
蔣維喬、莊俞等人的普陀山之行除了兩篇游記還有一項成果,他們將此行所拍攝的29幅照片編輯出版成《中國名勝第三種·普陀山》,由商務印書館于1915年出版發(fā)行,蔣維喬在序言中也說:“民國三年八月來游,游畢得攝影若干片,付玻璃版印行,以稔有山水之同嗜者云?!盵9]1
排除了陸費逵、蔣維喬、莊俞三人,剩下的可能性就只有沈頤和嚴練如。
嚴練如,即嚴保誠,字練如,江蘇武進人,曾在蔡元培主持的愛國女學擔任義務教員,講授數(shù)理方面的課程,后曾擔任商務印書館的編輯,長期負責編輯理化教科書和《教育雜志》。其主要研究在生物學方面,曾編譯、編寫《博物教學指南》、《植物學講義》(師范用)等教材。
沈頤,即沈朵山,也是江蘇武進人,1904年,沈頤進入商務印書館編纂教科書。1904年底,沈頤離職,在盛宣懷等人創(chuàng)辦的一所新式學堂正則小學堂擔任總教習,1906年重回商務印書館。據(jù)上海社科院葉舟老師考證,“辛亥革命后,他與陸費逵等人謀劃脫離商務印書館,出版全新初高等小學教科書。1912年1月1日,中華書局成立,沈頤和陸費逵、陳寅、戴克敦、沈繼方等五人成為中華書局的創(chuàng)始人”。[6]302
相對來說天風就是沈頤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從1914年3月普陀之行的其他成員看,范靜生、陸費逵、陳協(xié)恭都是中華書局的主要骨干,這可能是中華書局同仁的一次集體出游,而當時的沈頤也在中華書局,他也是中華書局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因此和陸費逵等人一起出行的可能性最大。而嚴練如則屬于商務印書館的編輯,不大可能去摻和這一次旅行活動。自1912年陸費逵和沈頤脫離商務印書館,創(chuàng)立中華書局,由于在教科書出版等方面與老單位商務印書館形成激烈的競爭關系,兩家甚至后來還因為一本書不惜對簿公堂。因此這次交游活動,嚴練如或者莊俞,作為商務印書館的職員是不會貿(mào)然參加的,其撰寫的游記作品更不可能發(fā)表在中華書局出版的《中華小說界》雜志上。
其二,從這一篇《普陀游記》的行文風格看,側重于文史等方面的內(nèi)容,其中所體現(xiàn)的人文思想更符合沈頤的理念。而嚴練如則向來從事理化教科書,更擅長科普內(nèi)容,極少撰寫散文游記,除了教科書至今基本沒有發(fā)現(xiàn)他的其他作品。因此,這篇文章的作者最大可能性是沈頤。
綜上所述,1911年8月的西湖之游,當時的陸費逵、沈頤、蔣維喬、莊俞、嚴練如五人都在商務印書館工作,這一次旅游是商務印書館同仁的集體出游;而到1914年3月的時候,陸費逵、沈頤早已另立門戶,創(chuàng)辦了中華書局,這次普陀之行,就是中華書局同仁的一次集體出游。天風的真實身份,就是時任中華書局董事的沈頤,即沈朵山。
沈頤,是中華書局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近代中國學術界和出版界的學者,主要從事教科書編纂校訂、小學教育研究和詞典編纂,并主持編纂了大型工具書《辭?!?。沈頤留存的文章主要是教育方面的雜談和文史研究,游記類的作品數(shù)量不是特別多,《普陀游記》是其中的一件??甲C出《普陀游記》的作者是沈頤,對于研究沈頤的思想頗有裨益。
沈頤在游覽普陀勝景之時,觸景生情,有感而發(fā),夾敘夾議,其中包含了不少關于民主、科學與海洋權益意識的議論。
沈頤具有民主意識,在辛亥革命推翻滿清統(tǒng)治以后,第一時間就和陸費逵等人謀劃出版體現(xiàn)共和政體的全新初高等小學教科書,摒棄封建教育的那一套舊教材?!八骶幍摹缎戮幹腥A修身教科書》(1914)在主題上著眼于民主共和精神的闡發(fā),尤注重共和國民教育。”[6]305在《普陀游記》中也有類似的思想,夾雜了一些對封建專制宗教愚民的批判。如,他在游記中闡述普陀山發(fā)展歷史,針對清代康熙南巡,頒帑興寺,一針見血地指出:“專制君主,有所設施,輒藉以愚弄黔首。方康熙中葉,三藩平,臺灣初附,仁帝累次巡幸,既網(wǎng)羅遺逸,以收天下之人才,又隨修建佛寺,以饜愚民之望,用心亦良苦矣。”[3]
沈頤是具有新學意識的教育家,其提倡科學,并為此孜孜追求,因此對迷信思想則嗤之以鼻。在《普陀游記》中也多次涉及,他在登臨普陀名勝磐陀石時,看到很多香客登梯攀上磐陀石上,紛紛拿出銅錢在巖石上磨,沈頤上前詢問其故,這些人稱有“辟邪之效”,沈頤對這種迷信意識進行了批判,“愚民無識,天然現(xiàn)狀,茍稍奇異,即不肯以智力推究,而歸其效于神明,推其弊,遂以為木石蟲魚,無不有神憑附,此其一端也。”[3]
沈頤對迷信思想的反思,得益于其良好的科學素養(yǎng)。沈頤自小受益于家中所藏的近代中國科學雜志《格致匯編》的學習,并受恩師張相文培養(yǎng),在傳統(tǒng)的四書五經(jīng)基礎上,學習了很多數(shù)理生化、地理知識,此后還進入常州著名的龍城書院深造,當時的龍城書院不僅改設“經(jīng)古精舍”,學習經(jīng)史詞章,還設有“致用精舍”,以“博習乎輿地算學”[10],沈頤因此能夠成為一名博學的編輯家,乃至以后成為《辭?!返闹骶幷撸耘c其所受教育相關。沈頤的科學知識在《普陀游記》中也可以體會到。如在普陀山,途徑飛沙岙,看到一片廣闊的沙土,寸草不生。他從海洋地質(zhì)變化的原理進行解釋,“意者此本海底地層變動,忽焉隆起,遂成平陸,滄桑之說,庶幾實驗”。[3]對普陀山氣候冬暖夏涼的原因,沈頤則頗具海洋氣象的常識,“山中人語云:此間四時皆春,夏不極暖,冬不甚寒,蓋得海洋調(diào)劑之力也”。[3]
沈頤具有強烈的海洋權益意識,這在民國初期是難能可貴的。在當時知識界“救亡圖存、復興民族”的歷史背景下,作為知識分子的沈頤也同樣頗具愛國熱枕,對我國海洋資源被列強掠奪感到憂心忡忡,并大聲疾呼捍衛(wèi)海權,其拳拳之心在《普陀游記》中顯得非常突出。
是日天霽少風,故乘時出漁,斯可見瀕海居民生活之一斑矣。吾國海權不完,渤海、黃海之沿岸漁業(yè),漸被人侵奪,惟江浙迤南,幸未波及。然頻歲以來,他國軍艦時來巡弋,水兵結隊而入,揚長而去。我無關隘之吏,為之迎勞;又無烽燧之守,為之禁止。彼所窺伺者,豈特漁業(yè)而已哉!”[3]
他憂慮列強不僅僅是為掠奪海洋資源,更擔心國家領土的完整,因此呼吁海洋必須要有“關隘之吏”、“烽燧之守”。
沈頤的海洋權益意識與他的另一篇文章《參觀商船學校記》所體現(xiàn)的海權意識相呼應。1913年11月沈頤和范靜生參觀吳淞商船學校,撰寫了《參觀商船學校記》。該文針對晚清所設立的招商局所用船長盡為洋人,認為:“彼族何愛于我,把持盤踞,固意中事,加以航業(yè)停滯,不謀改進,以故創(chuàng)業(yè)數(shù)十年,而成效僅僅如此。”[11]呼吁國家要培養(yǎng)自己的航運人才,建好商船學校,培養(yǎng)更多的航運人才。“吾國海疆遼闊,物產(chǎn)殷盛,商場愈推愈廣,航路日辟日遠,航船人才需要正多,區(qū)區(qū)數(shù)十百人,寧足應社會之求?”[11]其發(fā)展航海教育的思想體現(xiàn)了沈頤先進的海洋權益意識。
文中沈頤也對發(fā)展民族航運業(yè)提出自己的想法:
吾國商貨欲遠越重洋者,不能不待外人經(jīng)營之商船載之以去。于是操縱市場,升降貨殖,其權皆操自外人,而我拱手聽命焉。假令我自有船,載我之貨,易人之貨,酌濟盈虛,其權在我,由是運輸迅速,可以省時,咄嗟投機,不虞遲誤。[11]
中國要發(fā)展國際貿(mào)易,一定要有自己的商船,不能操縱在外國人手中,沈頤對民族航運業(yè)的急切呼吁,體現(xiàn)其一以貫之的海洋意識。這也從另一個方面可以佐證《普陀游記》的作者就是沈頤。
[1]中華書局編.新游記匯刊第5冊[M].上海:中華書局,1928.
[2]曹文趣等選注.兩浙游記選[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
[3]天風.普陀游記[J].中華小說界,1914(9):1-16.
[4]曹伯言,季維龍編著.胡適年譜[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
[5]段木干主編.中外地名大辭典(六至七冊)[M].臺中:人文出版社,1981.
[6]復旦大學歷史系編.中華書局與中國近現(xiàn)代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7]蔣維喬.因是子游記[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
[8]我一.普陀山游記[J].學生,1915(3):81-91.
[9]莊俞編.中國名勝第三種:普陀山[M].上海:商務印書館,1915.
[10]徐雁平.清代東南書院與學術及文學[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519.
[11]沈頤.參觀商船學校記[J].中華教育界,1913(11):87-90.
A Research on the Real Identity of“Tian Feng”,the Author of A Visit to Mount Putuo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ZHU Yanqing
(Zhejiang International Maritime College,Zhoushan 316021,China)
This paper tries to verify the real identity of Tian Feng,the author of A Visit to Mount Putuo,published by China’s Novel Circle,a famous magazine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It analyzes the identity from such aspects as the word information in the article,the related literature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the time of publication,the identities of writing peers.It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author,Tian Feng,is just Shen Yi,one of the founders of Zhonghua Book Company,a scholar in Changzhou, Jiangsu Province.It is believed that A Visit to Mount Putuo embodies Shen Yi’s awareness of democracy,science and maritime rights and interests.
Zhonghua Book Company;A visit to Mount Putuo;Shen Yi
I206.5
A
1008-8318(2016)03-0038-05
2016-04-18
朱燕青(1972-),女,浙江舟山人,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