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語·為政》的政治智慧及其現(xiàn)代意義

2015-12-08 10:10劉大正
關鍵詞:章句四書朱熹

劉大正,莫 茜

(北京郵電大學馬克思主義教學與研究中心,北京 100876)

《論語·為政》篇圍繞“為政”這一中心,從政治哲學的高度探討了執(zhí)政所依據(jù)的基本價值觀和理念,探討了治國之道的核心、基礎和一般方法論,以及為政者所應具備的基本內(nèi)在素養(yǎng)等。在現(xiàn)代背景下重讀《為政》篇、探索其中所蘊含的政治哲學智慧對當前的現(xiàn)代化建設和從政者修養(yǎng)依然大有益處。

一、為政以德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雹僦祆?《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為政第二》,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55頁??鬃又赋鰹檎摹俺霭l(fā)點”和“落腳點”,即“仁德”?!叭实隆焙翁幎鴣?在“學”的內(nèi)化中來?!靶┮舱?,其為仁之本與?”“巧言令色,鮮矣仁?!雹谥祆?《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學而第一》,第50頁。從正面講,“仁”的根本在孝悌;從反面講,表里不一的人,離仁的標準很遠。這表明內(nèi)在的學識和品德是外用為政的基礎,“為政者”需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為政以德”可以看作孔子政治哲學的核心思想。這句話是孔子關于政治修為的宏觀論述,統(tǒng)治者所具備的與為政相符合的內(nèi)在以及外在德行是統(tǒng)治者權(quán)力合法性的來源與評判標準??鬃訉⒄沃械摹叭实隆北茸餍浅街械谋睒O星,指一個事物居于眾多事物的中心地位,其自身不會隨周遭事物的變化而變化,并且能夠?qū)ζ渌挛锏漠a(chǎn)生、發(fā)展起到?jīng)Q定影響?!氨背健迸c“仁德”兩者具有相似的重要性:第一是中心性,第二是支配性,第三是不易性??鬃诱J為,“仁德”可以作為一切政治活動的價值標準。因而,“仁德”對于“為政”既是本體論意義的,又是價值論意義的。

首先,對統(tǒng)治者而言“仁德”是為政之心,是行“王道”之根基。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勉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雹僦祆?《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為政第二》,第55頁?!巴醯馈迸c“霸道”兩種統(tǒng)治方式的差異,根源在于“人的思想”,涉及統(tǒng)治者如何從根本上認識民眾、對待民眾的問題。如果統(tǒng)治者把民眾視為“草民”、“奸民”,對他們使用嚴刑酷法固然能夠使民聽話,但卻無法教化人心;只有通過仁義道德才能夠使民心真正歸順??鬃幼非蟮氖蔷叭实隆薄⒚瘛爸翼槨钡睦硐胝文J?,因而強調(diào)為政者首先具備高尚的仁德禮法觀念,這可以看作是孔子政治理念的體現(xiàn),“為政以德”是為政者行“王道”的必然的選擇。由此,才會引出下文對為政者道德品德修養(yǎng)的論述。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孔子心中的百姓是具有鮮活人格、能夠“知情達理”的人,不是僅僅消極被動受統(tǒng)治者擺布的人,這也告誡后世管理者“民不可欺”的道理。“霸道”只能適用一時,“王道”才是獲得長久統(tǒng)治的保障。

其次,匡扶世道人心之根本在“仁德”。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笨鬃用翡J地指出,政治問題、社會問題,說到底是人的思想問題。這與孔子的經(jīng)歷以及社會大背景息息相關。春秋時期,諸侯紛爭,周禮名存實亡,而禮崩樂壞的根源就在于“思邪”,人的思想變得貪婪、不顧及禮法制度而任意妄為。在方法論層面,孔子提出“正名”的觀點?!霸诳鬃拥难壑?,春秋亂世中的政治動亂與倫常失序,正是由有位者的‘身不正’所帶來的;‘正身’不但可以保證有位者的利益,而且也可解決‘天下無道’的大問題,‘為政’即‘正身’?!雹谕豕馑?《哲人與政治:從孔子與〈論語〉中四類人的關系看孔子的政治哲學》,《現(xiàn)代哲學》2006年第6期。如子路問孔子一例:“衛(wèi)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③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子路第十三》,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134頁。正名在于通過名的匡正,來教化人的思想,由此來解決政治問題?!罢笔自凇罢肌薄W罱K還是由思想的端正落實到現(xiàn)實的政治活動上。

最后,在談到德與才的關系時,孔子明確表示德要重于才,“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④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憲問第十四》,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147頁。。后世為政者繼承了孔子這一思想。唐太宗引用《尚書》經(jīng)典名言“任官惟賢才”、“官不必備,惟其人”教誨臣下,并提出“若得其善者,惟少亦足矣。其不善者,縱多亦奚何?”清康熙皇帝明確提出,“觀人必先心術(shù),次才學。心術(shù)不善,縱有才學何用?”另一方面,德重于才的關鍵也表現(xiàn)在為政者對自己所從事事業(yè)要有執(zhí)著精神??鬃诱J為這種執(zhí)政信念近乎信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⑤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為政第二》,第60頁。,不是自己的祖先不需要去祭祀,不要諂媚別人的政治信仰,要恪守自己的政治信仰,正是為政之“德”的體現(xiàn)。這兩點內(nèi)容直至今日依然具有深刻的現(xiàn)實意義。

二、學以致禮

在對周禮非常推崇的孔子那里,禮實際是指社會秩序和社會制度的規(guī)范??鬃訌娬{(diào)“學以致禮”,其實是強調(diào)為政者的自我約束,以“仁”和“禮”為主要內(nèi)容的道德修養(yǎng),是一個人達到內(nèi)圣的必要條件,也是為政者必備的素養(yǎng),“致禮”是合格為政者的基本前提。但禮并非生而有之,是后天通過“學”來獲得,孔子以自己“學以致禮”的經(jīng)歷,闡述了學禮的遞進過程,表達了自己的人生追求。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⑥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為政第二》,第55-56頁?!捌呤鴱男乃挥饩亍?,其關鍵在“欲”和“矩”二字。所“欲”所“矩”各為何?可以認為,皆是“學”而“立”、而“不惑”、而“知天命”、而“耳順”??鬃印坝薄ⅰ熬亍睂崬橥患略谌松煌A段的兩種不同表現(xiàn)方式,“欲”且“矩”的自我統(tǒng)一正是孔子終生的追求。

“學”是孔子一生的堅持。學至“三十而立”,所謂立,“不知禮,無以立也”①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堯曰第二十》,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181頁。?!傲ⅰ笔自凇爸Y”。在孔子思想中,“禮”地位甚至高于“仁”,孔子的“仁”可看作是形式上的禮服、禮儀,有了這些,“禮”變得柔和、理所當然。另一方面,“禮”也離不開“仁”,仁是所有禮儀規(guī)范產(chǎn)生的道德根據(jù),也是人們遵守禮儀規(guī)范的內(nèi)在動力??鬃訉ⅰ叭省迸c“禮”結(jié)合起來,納禮于仁,成仁由禮,所謂“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②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八佾第三》,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62頁?!岸Y”與“仁”一內(nèi)一外、相輔相成,因而孔子“三十而立”是講孔子至三十而懂禮、守禮。

學至“四十而不惑”?!蹲雍薄菲v:“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雹壑祆?《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子罕第九》,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110頁。“不惑”可以有三層解釋,其一,智慧的人對世間事了然于胸,不惑于事;其二,智慧的人不輕易受周圍人的影響而改變,不惑于人;其三,智慧的人安貧樂道超然世俗,不惑于心??鬃印安换蟆本褪且龅饺叩慕y(tǒng)一,不困于事、不困于人、不困于己,實現(xiàn)一種“真正的自我”。另外,如果說“立”使人懂得如何對待自己,那么“不惑”就多了一分對待社會的意味。孔子“四十而不惑”就是至四十形成了自己成熟的思想體系,獨立于社會,既尊重社會,又保有自我。

學至“五十而知天命”?!安辉固?、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雹苤祆?《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憲問第十四》,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148頁?!跋聦W而上達”正是“知天命”的必備過程和判斷標準。中國人講“天人合一”,“天”是具有意志的超驗存在,是具有主宰和評判人間功過是非的人格神,是形而上學的。因此,孔子“知天命”是由形而下學(禮、不惑)通向形而上學(天、命)的過程??鬃印爸烀倍ㄟ_天的意志與人的欲求。換句話說,掌握了天、地、人運行的規(guī)律。孔子又講“知命”,既掌握規(guī)律又不違背規(guī)律。

學至“六十而耳順”。所謂“耳順”,有兩則后人注疏,東漢鄭玄注曰:“耳聞其言,而知其微旨?!蹦媳背寿墩撜Z義疏》引李充曰:“耳順者,聽先王之法言,則知先王之德行,從帝之則,莫逆于心。心與耳相從,故曰耳順也?!薄岸敝卦诼?、在取,所以“耳順”更恰當解釋為:能夠在自己“獨善其身”時,兼聽他言,聽忠言、聽達官奢靡之音、聽民間疾苦之聲。容得下各種聲音,并做出回應,是孔子“耳順”的含義。進而言之,儒、道兩家追求人生之分始于此,儒、道皆求“知天命”,只是對于“天”的理解不同。馮友蘭先生講:“孔子所體驗到的超道德價值(天),和道家所體驗到的并不完全一樣。道家完全拋棄了有理智、有目的的天的觀念,而代之以追求與混沌的整體達到神秘的統(tǒng)一。”⑤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40頁。但是,兩者所求的“知”沒有離開對自然、人與社會三者關系規(guī)律把握的范疇。其差別在于道家停留在“知天命”,最終一心求仙,尋求個人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的境界;儒家不僅“知天命”并且“制天命而用之”,不僅通天理,而且達世音,因而成“圣”?!跋伞笨梢元毶破渖?,“圣”還需兼濟天下。

可以看出,孔子的追求有深深敬畏的對象。明禮而守禮、不惑而有所恃、知天命而尊天命、耳順而從心。從深層來說,懂禮、守禮不僅是個人“學”的目標,對國家來說,也是評價“邦有道”與“邦無道”的關鍵?!翱鬃铀f的‘有道社會’與‘無道社會’的評判標準是‘邦有道,禮樂征伐自天子出。邦無道,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煜掠械溃瑒t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民不議?!馑际钦f,各諸侯國國君的政治活動,特別是祭祀與戰(zhàn)爭這兩件大事都能聽命于周天子,則這時候的諸侯行為才具有政治的合法性。”⑥吳根友:《道義論——簡論孔子的政治哲學及其對治權(quán)合法性問題的論證》,《孔子研究》2007年第2期。這在國家層面強調(diào)了禮的重要性。

三、為政以孝為根本

“孝”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元素,《詩經(jīng)·載見》中有“率見昭靠,以孝以享”之語,表明了孝的原始意義來自于人們傳統(tǒng)的祭祀活動??鬃迂S富了“孝”的含義,提出了“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的觀點,“仁”被看作是一切道德的總和,將“孝悌”看作“仁”的來源與根本,無疑確立了其在中國傳統(tǒng)理論中的核心地位,另一方面,也確立了“孝”對于所有人的道德要求的普遍性,“孝”成為協(xié)調(diào)家庭關系的倫理規(guī)范,成為古代社會宗法道德的基礎。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狈t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狈t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雹僦祆?《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為政第二》,第56頁。在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法家族制度的社會,國中有君臣關系、家中有父子關系,兩者是有共通的?!熬⒊汲?、父父、子子?!薄案复茸有?,君仁臣忠”。后世受其影響,稱“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門”。如果把侍親之“孝”的含義推廣至侍天下,便發(fā)現(xiàn)了其中的共通性?!缎⒔?jīng)》開篇即有:“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洞笱拧吩?‘無念爾祖,聿修厥德。’”這闡明了通過“事君”而達到“立身”的孝道,才是宣揚孝道的真正目的。因此,在被問及“子奚不為政”時,孔子從容回答:“《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且酁檎?,奚其為為政?”②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為政第二》,第59-60頁。南懷瑾先生在談到這個問題時說“愛天下人,謂之大孝”③南懷瑾:《論語別裁》,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83頁。。好的為政者首先應該具有的品質(zhì)是“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正是這種大愛的邏輯。

在具體論及“孝”是什么時,孔子認為,“無違”即“孝禮”。孟武伯問孝,孔子答“憂其疾”,意為關心;子夏問孝,孔子答“色難”,這是一個態(tài)度問題。畢恭畢敬易,和顏悅色難。敬畏中,多一份感情,多一分關懷。關于“孝禮”孔子給出了遞進式的三個回答:憂、敬、色難。子女首先要做到關心父母,進而言行尊敬,態(tài)度和悅,反映的是來自內(nèi)心的真情實感。孝文化的內(nèi)心鞏固有其外用,一方面,強化了家庭宗親觀念,為維護家庭和諧促進社會問題發(fā)揮了巨大作用;另一方面,孝文化逐漸引申到其他領域,在政治方面,“移孝為忠”就是一種體現(xiàn)。

“孝”在政治中的運用延續(xù)著這樣的線索,“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雹苤祆?《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學而第一》,第50頁。由此可見在孔子時期“孝悌”不僅僅是維系家庭關系的紐帶,可是作為維持社會秩序穩(wěn)定的道德基石?!熬又掠H孝,故忠可移于君”,將中國傳統(tǒng)孝道文化中的孝禮推演為對君主的忠誠,是孔子及其后世儒家繼承者在對待忠孝問題上的一貫立場。曾子曰:“君子立孝,其忠之用,禮之貴?!瓰槿顺级荒苁缕渚?,不敢言人君不能使其臣者也?!痹佑衷?“孝子善事君?!痹訉ⅰ靶⒌馈迸c“忠君”聯(lián)系起來,給“孝”打上了濃厚的“忠君”烙印。

四、為政之修養(yǎng):周而不比與慎言慎行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雹葜祆?《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為政第二》,第58頁。這句論述包含前面提到的“孝”這種大愛在其中?!爸芏槐取?,對周圍人公正對待,沒有個人的偏見與私心。對為政者而言既是一種胸懷和境界,又是防止黨派紛爭、內(nèi)部分裂的智慧。

現(xiàn)實性活動中差異是不可避免的,其解決途徑涉及到儒家一個重要概念,即“中和”,“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⑥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庸章句》,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20頁。。有情緒是人之常情,“隱而不發(fā)”便是“中”,“和而不同”、“求同存異”便是“和”,能做到“致中和”,即“在斗爭之中求團結(jié)”,就是解決差異的途徑?!熬雍投煌?,小人同而不和。”①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子路第十三》,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139頁。君子追求有原則的和諧相處,小人追求無原則的茍同。為政者置身政治之中,能做到“周而不比”,在堅守自己信念、道德的前提下,同周圍事物和諧相處,是孔子所提倡的政治活動的基本態(tài)度選擇。

關于選擇的“度”的問題,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②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為政第二》,第58頁?!爱惗恕保⒎钱惤绦罢f,而是指事物的兩個極端。任何事情,如果走了極端,就會偏激,其結(jié)果“斯害也已”。孔子提倡“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見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③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庸章句》,第24頁。。因此,孔子主張在統(tǒng)治過程中任何事物都存在對立的兩極,“執(zhí)其二端,用其中于民”④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庸章句》,第22頁。,應對政治問題時,要善于保持中正,行為舉止恪守適度,反對片面的極端行為,“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⑤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庸章句》,第21頁。,君子能常守中道,無過無不及,小人無所顧忌,以致肆無忌憚。另一方面,“中”者,并非一成不變,而是要善于變通、審時度勢?!皥?zhí)中無權(quán),猶執(zhí)一也”⑥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孟子集注·盡心上》,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334頁。,不懂得權(quán)變的“執(zhí)中”,乃是固執(zhí)的堅守,非但無益,反而有害。這反映出的是“儒家政治哲人必須善于在充滿沖突與罪惡的現(xiàn)實政治世界當中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理想,它需要的是一種不偏不倚、通權(quán)達變、和而不同的溫和理性精神”,因此,“任何非理性的政治激情與狂熱或者是媚俗與偽善都與這種精神相抵觸,都是儒家所反對、鄙視的?!雹唏R云志:《中庸:一種古典的政治哲學精神——孔子政治哲學的精神追求》,《孔子研究》2006年第4期。

在從實踐角度來看,孔子主張慎言慎行。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⑧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為政第二》,第59頁??鬃又砸宰訌垶槔撌鲞@個問題是有道理的。據(jù)《論語》記載“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喭”⑨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先進第十一》,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120-121頁。,其中“師”就是指子張(子張本名顓孫師,子張為其字),“師也辟”是說子張性格偏激、好沖動??鬃釉诮逃龑嵺`中“因材施教”,根據(jù)不同人的性格對其進行不同教化。正如前文提到“孝禮”的問題,孔子給予子游、子夏是不同的回答:敬、色難。后世朱熹引程頤曰:“子游能養(yǎng)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義而或少溫潤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與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從實踐角度看,孔子十分注重為政者的實踐性,而非泛泛空談。如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⑩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為政第二》,第58頁。其中所表達的涵義與今天所講“空談誤國,實干興邦”有密切聯(lián)系,為政者首先踐行自己所要說的話,而后自然就有人服從、跟從。

五、孔子政治智慧的現(xiàn)代啟示

《論語·為政》將政治與道德內(nèi)在統(tǒng)一起來,把倫理道德納入政治構(gòu)建之中,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政治道德觀,并曾經(jīng)在我國歷史上發(fā)揮過重要的作用。在當今進行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建設過程中,重新挖掘孔子“為政以德”理論中的合理成分,對我們?nèi)匀痪哂兄匾膯⑹九c借鑒意義。

首先,主張治國應以德治為導向。政治為政者治理國家社會應是趨于善而非趨于惡的,“與‘為政以德’的理想狀態(tài)相符合的政治形態(tài)即是‘王道’”?吳根友:《道義論——簡論孔子的政治哲學及其對治權(quán)合法性問題的論證》,《孔子研究》2007年第2期。,其內(nèi)在素養(yǎng)中必須具備“王道”,治理國家社會時應實行“王道”,是一種柔性的、由內(nèi)向外的治理方式。他的理論體現(xiàn)了如下有價值的內(nèi)涵:其一,執(zhí)政治國是與道德活動內(nèi)在聯(lián)系在一起的社會管理活動,其根本的價值理念是“善”,其為政的核心是“仁德”。執(zhí)政者擔當?shù)牡赖仑熑稳菁{著政治責任,正義、誠信、愛人作為基本的理念貫穿于整個執(zhí)政活動中,這樣才可以治理好社會,使民受惠,從而使善的價值得以實現(xiàn);其二,德治和法治的關系上,德治高于法治。孔子實際上并沒有簡單否認法治的應用,但在德治和法治的比較中,他認為法治所用的嚴厲懲罰是不能收服人心的外在手段,而一個社會如果能進行德治,使道德信念內(nèi)化于人的內(nèi)心然后再體現(xiàn)于外,這樣的社會才有凝聚力,這種執(zhí)政之道才是正道。其三,德治是更高的執(zhí)政境界,符合道德規(guī)范的社會才是和諧社會??鬃诱J為一個好的治國之道,治理社會主要依靠對社會公民的教化,依靠道德規(guī)范和社會輿論來約束和管理人們的行為,這樣做的結(jié)果將會使為政者更得人心,民眾也誠心擁戴之,而這最終也達到了社會治理的目的和手段的統(tǒng)一。

在我們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中,強調(diào)了依法治國的重要性,這是現(xiàn)代民主政治的必要內(nèi)容。目前我國社會正處于轉(zhuǎn)型時期,政治經(jīng)濟體制改革需要穩(wěn)定的社會秩序和環(huán)境等現(xiàn)實國情要求我們要搞好法治建設,但是一些人卻因此認為當代政治管理只進行法制建設便可,政治中的道德因素不再起作用了,這是一個誤解。任何執(zhí)政活動都內(nèi)在的包含著各種社會責任,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是內(nèi)在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以德治國引領依法治國。所以,在現(xiàn)代社會的政治活動中,我們在進行法治建設的同時,更要重視進行德治建設,孔子的“以德治國”論是我國古典政治哲學理論的精華,我們要在去其“封建糟粕”的基礎上,繼承和發(fā)揚其中的有意義、有價值的部分,這將對我們加強“以德治國”,推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發(fā)展大有助益。

其次,孔子在《論語·為政》里所闡述的為政者要正己并“修身養(yǎng)性”,特別突出了德本位的思想?!叭实隆笔菍檎叩膬?nèi)在靈魂和思想統(tǒng)領,這決定了從政時必須先“正人”、“正己”。為官雖然要有如何為官的一般技巧和方法,但如果沒有“善”作為其內(nèi)在靈魂和思想統(tǒng)領,如果認為為官從政與德無涉而只是政治技術(shù)的使用,為政者的執(zhí)政必將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濫用權(quán)力、以權(quán)謀私、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甚至草菅人命、貪污腐化等等,出現(xiàn)各種踐踏人民利益的行為。在孔子的思想中,“德本位”應取代“官本位”,這樣為政者才能正己立人,做有德之人才能使其政治治理達到最高境界。為此,孔子強調(diào)了為政者的修身養(yǎng)性之重要,使為政者、包括君主這樣的執(zhí)政者最終能立于德之本位上。為政者以德本位立身,才能發(fā)揮其道德表率作用,潔身自好,廉政勤政,民眾因此而信服,社會也會形成一種良好的風氣,從而有利于社會的穩(wěn)定和國家的繁榮。

在今日的社會主義市場條件下,欲望和利益已經(jīng)成為許多人行動的驅(qū)動力和追求目標,面對日益復雜的環(huán)境條件和激烈的競爭,領導干部的道德素質(zhì)對我國社會主義改革和社會主義建設有著重大影響,如果廣大國家領導干部的道德素養(yǎng)低下,不僅“以德治國”無法實現(xiàn),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會成為空談。所以,我們需要從孔子的“為政者之修為”的理論思想中吸收有益的成分和養(yǎng)料,大力提倡和加強領導干部的道德建設,制約腐敗之風,弘揚社會正氣,最終達到長治久安,引領社會實現(xiàn)穩(wěn)定發(fā)展的目標。

第三,孔子在《論語·為政》里所闡述的“為政”與民的關系,即“君民同構(gòu)”的思想,包含著可貴的人道精神和把“民”當“人”看的樸素的民本思想,不再一味強調(diào)君與天的種種神秘聯(lián)系,而是從日常的社會管理角度強調(diào)君與民的依存關系。“孔子的君民 (也包括君臣)關系理念的核心是保持秩序與和諧”①晁福林:《“君民同構(gòu)”:孔子政治哲學的一個重要命題——上博簡和郭店簡〈緇衣〉篇的啟示》,《哲學研究》2012年第10期。。因而,“在早期儒家的理念中,即使是嚴辨君民之別,也沒有把君民關系弄到水火不容的地步,而仍是以強調(diào)君民一致、相互和諧為主調(diào)”。所以,孔子在講為政者的“德治”之時,強調(diào)了把“仁”的思想用于治國,其所說的“仁德”是以“仁者愛人”為其基礎的,他認為為政者應有“仁愛”之心,要對民眾有仁愛、寬恕的精神,這里體現(xiàn)了他的尊重民眾存在價值、重視他們的利益所在的人道主義傾向。他認為為政者實行“仁政”時,對民要“齊之以禮”,同時對民所表現(xiàn)的不完善不應鄙視而要“教不足”,這體現(xiàn)了其“愛民”的一面;在“民、食、喪、祭”這四者當中,他認為“民”是居于首位的,這體現(xiàn)了其“尊民”、“重民”的一面。總之,為政者要重視“民”的存在,“民”的利益,“民”的精神狀態(tài),在政治活動中要把“愛民”與“重民”統(tǒng)一起來,為政者心懷“仁者之心”的同時,也要在具體政治作為中實施惠民的舉措。雖然在孔子那里,作為為政者的君臣與一般的庶民、平民并不是同等級的人,這種視角有其歷史局限性,但是他認為前者應對后者懷有仁厚之心,施政中只有體現(xiàn)愛民、惠民,兩者之間的關系才能得到協(xié)調(diào),國家社稷才能長治久安。

孔子的這方面的思想對于當今中國共產(chǎn)黨“執(zhí)政為民”,努力推動“以人文本”的“和諧社會”建設具有主要的現(xiàn)實意義。重溫孔子的這方面思想,能夠獲得許多有益的啟迪。

猜你喜歡
章句四書朱熹
劉玥辰
當代人如何讀“四書”
《四書輯釋》在朝鮮王朝的傳播與影響*
春日
《文心雕龍·章句》對初中古詩文教學的啟示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陳澔對《禮記》的詮釋特色
“朱子深衣”與朱熹
《聊齋志異》與“四書”
《文選平點》魏晉南北朝文論札記
双辽市| 巴彦淖尔市| 永仁县| 金平| 唐海县| 万安县| 静乐县| 弋阳县| 济阳县| 临汾市| 上林县| 鄂温| 静乐县| 新泰市| 桂平市| 紫金县| 南郑县| 通渭县| 疏附县| 定安县| 东源县| 南昌市| 绥中县| 澳门| 永登县| 喀喇沁旗| 霍林郭勒市| 平乡县| 通山县| 五寨县| 张家界市| 西贡区| 隆安县| 苏尼特右旗| 盐池县| 吕梁市| 营口市| 尚志市| 喀喇沁旗| 托克托县| 海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