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興
摘 要:微課程教學法作為新的教學策略,是指學生利用個人的信息終端,將數字化的微內容,作為替代教師在課堂上的面對面講授,進行自主學習的一種教學模式,是將國外的“翻轉課堂”與中國國情相結合,根據中國基礎教育的實際將翻轉課堂的教學流程放在學生上學的時間內完成。文章以高中信息技術《信息及其特征》為例,闡述了微課程教學法的教學實踐流程,并對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思考,為中小學教師開展微課程教學實踐提供參考。
關鍵詞:微課程教學法;高中信息技術;微課;翻轉課堂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5)14-0023-03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學校信息化環(huán)境的變化促進著教學方式的轉變,以“先學后交,以學定教”為核心理念,借助現代教育技術實施的“翻轉課堂”、“微課”等受到國內外教育界的熱捧,在教學中得到廣泛運用。微課程教學法是指學生利用個人的信息終端,將數字化的微內容,作為替代教師在課堂上的講授,進行自主學習的一種教學策略,是將國外的“翻轉課堂”與中國國情相結合,根據中國基礎教育的實際將翻轉課堂的教學流程放在學生上學的時間內完成。(《微課程教學法與教學方式的變革》——黎加厚)。
一、理論支撐
1.“掌握學習”理論:“掌握學習”理論表明只要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充足的學習時間和個別幫助,學生都能獲得優(yōu)良的學習效果。
2.“學習金字塔”理論:“學習金字塔”理論表明學生之間的討論、實踐以及互相幫助釋疑是高效的學習方式。
3.“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表明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可以通過他人幫助或者模仿等方式掌握新的知識技能。
微課程教學法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實踐過程以教育教學理論為支撐,結合學生特點和學科特點,通過適當調整傳統(tǒng)的上課流程,將知識的講授過程用數字化的形式(視頻等)呈現給學生,讓學生通過微內容沿著不同的學習軌跡進行個性化學習和討論。老師在這過程中給予督促和針對性的輔導。同時收集學生自學過程中無法理解的知識和生成的問題,集中討論和講解。下面以一節(jié)高中信息技術課《信息及其特征》為例進行說明。
二、教學實施
1.課前準備
(1)教材分析:本節(jié)課是學生進入高中學習《信息技術》學科的第一課,對后續(xù)課程教學影響較大,是一節(jié)理論課,通過自主學習激發(fā)學習興趣,理解信息的基本概念和信息的特征。
(2)學情分析:本校學生來自不同地區(qū),信息技術素養(yǎng)參差不齊,對信息技術理論興趣不大,但是對視頻很感興趣,希望通過微視頻來激發(fā)學習興趣。
(3)微視頻準備: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難點是讓學生理解信息的含義、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信息的含義這個知識點使用的是可汗學院的微視頻《什么是信息論》,微視頻時長3分30秒,從愛麗絲通過不同途徑如:畫一幅畫或者寫一首歌分享她的想法引入,介紹了信息的不同形式。很好的幫助學生理解信息。最終給出信息概念的描述——信息就是一個頭腦用來影響另一個頭腦的東西。
信息的特征教學微視頻使用的是《信源編碼》。通過一個簡單的聽筒玩具傳遞聲音,讓學生探究理解信息的傳遞性、依附性等特征。使用“路況信息”等視頻讓學生探究理解信息的時效性、真?zhèn)涡缘忍卣鳌?/p>
(4)自學平臺準備:在自學平臺中發(fā)布教學微視頻等材料。
2.課堂實施
(1)分層次個性化教學
老師用一分鐘說明本節(jié)課自學的目標和重難點。然后老師巡視課堂督促學生自學、針對性地解答學生問題,收集歸納學生提的問題。學生登錄教學系統(tǒng)按照時間軸上的課時安排進行自主學習(允許選擇學習內容),必須完成課堂練習,將自學過程中的問題提交到提問區(qū),解答其他同學提出的問題。教師按照學習者學習風格,為學習者提供不同層次的學習支持:
助人型學習者:學生A:看完一遍《什么是信息論》視頻,再瀏覽了一遍課本,開始完成課堂練習,練習反饋的結果全部正確,他完成后繼續(xù)學習接下來的內容,當他全部完成自學內容后開始幫助其他同學。
同儕交流型學習者:學生B:重復觀看了3遍視頻,對視頻中的“信息就是一個頭腦用來影響另一個頭腦的東西”的描述不理解,她并沒有請求老師的幫助,而是和其他同學討論:“信息是用來傳遞想法的”,“那信息看得見?用什么測量?”……最終經過討論理解了“什么是信息”。
網絡求助型學習者:學生C:多次反復觀看《信源編碼》視頻,對視頻中關于信息的傳遞性和依附性的解釋產生疑問,但她不敢直接向老師提問,也不愿主動和其他同學交流,這時她將這個問題提交到問答區(qū),系統(tǒng)實時將問題反饋給老師,老師通過問答系統(tǒng)解答她的疑問。
教師指導型學習者:學生D:沒有看視頻直接做課堂練習,系統(tǒng)反饋錯誤率較高,他又重做一次,錯誤率還是很高。系統(tǒng)將情況反饋給老師,老師建議他先看教學微視頻,理解視頻里所講授的知識,再重做一次練習。
教師控制型學習者:學生E:沒按照要求完成自學內容,直接上網瀏覽網頁,老師通過系統(tǒng)看到后督促他要按照要求完成自學內容。
主動求助教師型學習者:學生F:連續(xù)看了好幾遍視頻對信息的傳播途徑和載體的區(qū)別理解的不是很好,她直接舉手尋求老師的幫助,老師建議她看課本第4頁表1,這張表將載體形式和傳播途徑分別列出,能幫助理解如:書報刊就是傳播途徑,書報刊中的文字就是載體形式。
問題提出型學習者:學生G等幾位同學通過觀看視頻、閱讀課本以及上網檢索,希望找出類似數學公理一樣的信息定義,但只找到了“信息是用來消除不確定性的東西”、“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質,也不是能量,……通過討論他們也沒法提出合適的信息的定義,于是將這個問題反饋給老師。老師并沒有馬上解答,而是將這個問題放在后續(xù)課堂上全班討論。
在學生自主學習并完成課堂練習后,系統(tǒng)給出了課堂練習題的反饋結果。
(2)課堂綜合互動,教師強化教學信息
課程的后半段,老師將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分類匯總,挑選部分有必要的問題在課堂上讓全體同學討論。如:
問:什么是信息?
生:信息就是信息,我們回答的答案就是信息。
生:信息是能聽的見,就像你剛才說話的聲音。那信息能看的見嗎?
生:聲音不是信息,是信息的載體,信息是我要表達的意思,信息要通過載體才能傳播。
生:信息和能量、物質一樣。
生:信息和物質能量一樣,物質有質量,能量有功率,那信息怎么測量?有速度嗎?
師:剛才同學們發(fā)表了很多觀點,也提出了一些問題,相信大家對信息的概念有了一定的理解,目前為止,學術界對信息還沒有統(tǒng)一的定義,不同學派專家從自己的專業(yè)出發(fā),對信息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具體內容請同學們看課本第3頁:“信息是用來消除不確定性的東西……”。
(3)不同類型學習者代表互動,進行學習行為正激勵
這個環(huán)節(jié)主要是將課堂練習中正答率較低的題目如:題號2分別請不同的學生解答,讓其他同學思考并質疑兩位同學的答案,最后公布結果:學生A解答錯誤,學生B解答正確,同時讓學生B解釋這道題是如何思考的。通過課堂討論,學生講解,老師總結等方式,將學生自學過程和師生互動過程中發(fā)現的學習基礎知識缺失內容以及學習方法不足等問題解決。
(4)開展針對性的學習效果測評
本環(huán)節(jié)以互動研討和答疑解惑反饋的情況為依據,設計三個層次的題目,包括基礎題,提高題和拓展題,檢測互動研討和答疑解惑環(huán)節(jié)的效果,有針對性地進行拓展訓練。
三、微課程教學實踐反思
微課程教學法對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積極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在這種模式下,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學生能夠按不同的學習進度個性化學習,學生自學能學會的、通過交流能解決的問題,都不用在課堂上講解。老師能關注更多的學生:自學系統(tǒng)能實時反饋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老師快速及時發(fā)現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同時也能有效地解決學生不敢問,不會問和不愿意問:在課堂上部分學生不敢當面向老師提問,部分學生課堂上怕提的問題被嘲笑或者不想讓老師失望而不愿意提問,還有部分學生學習不夠扎實,提不出問題。學生在自學過程中只要有問題都可以通過問答系統(tǒng)匿名提出,老師和同學都會積極地幫助解決。
但不可否認的是微課程教學法在實踐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第一,需要軟硬件支撐,每位學生自學需要終端,同時也需要自學評價平臺的支撐,如何改進完善自學平臺,更好地支撐微課程教學法;第二,如何提高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自覺性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除了利用信息技術進行督促、激勵,老師在課堂上的督促外還有哪些方式;第三,少數學生在一節(jié)課內無法完成自學任務,如何科學合理的安排自學任務。
同時,有更多的內容需要進一步進行研討:第一,微課程內容選擇,并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需要制作微課程,使用多種終端的翻轉課堂學習方案,對于具有實踐性意義的教學內容,現場觀摩實驗和實地考察的學習效率可能更高;第二,微課程內容的制作需要做進一步的實現分析:諸如內容展示采用文字、圖形、圖像、視頻、音頻等呈現形式以及實現效果的選擇,本文設計采用微視頻的形式進行內容呈現,是否可以有其他操作類的模擬軟件能夠更加促進學生對內容的理解,需要做進一步的調研;以上是筆者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需要解決的問題。相信隨著研究的深入,隨著我們理論水平的提升,微課程教學法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會更加完善。
參考文獻:
[1]金陵.建構中國特色的“微課程教學法”[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3(12).
[2]謝同心.從一個成功案例談微課的制作[J].廣州教育,2014(1).
[3]黎加厚.教與學意義下的教學方式重構——從微課程教學法說起[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4(9).
[4]董晶,郭桂真.用翻轉課堂撬動教學改革 開啟 ICT 深度融合新篇章[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4(14).
[5]劉娉婷,傅鋼善.網絡環(huán)境下學習者沉浸度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4(15).
(編輯:郭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