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彩
聽,聽,學生的讀書聲又此起彼伏地響起來了???,有的面帶笑容,有的搖頭晃腦,有的幾個人齊聲朗誦;聽,有的聲音高亢,有的聲音低沉,有的聲音清脆,聲聲悅耳動聽,輕重緩急分明。學生讀出了情致,讀出了韻味。
為什么要這樣說呢?學生原來的讀書聲,語文教師是難以接受的。他們的讀書聲還是未脫稚氣,讀書的時候,個個伸長脖子,一個字一個字拖長聲音,或者是最后一個字使勁地提高聲音。他們認為,聲音越高越好聽,并且不帶任何表情,這樣何談讀出什么情致、韻味來?
讀書怎樣才能讀出它的情致、韻味來,這個問題時常縈繞在教師的思緒中。每到初一新生入學的時候,這個問題也是語文備課組討論的一個熱門話題。
學生要想學好其他知識,首要任務就是要好好地練習讀書。讀是人的心理因素構成的心智活動,是讀者對文字符號感知后再進行多種心理活動來理解消化閱讀內容的思維過程。葉圣陶先生說:“如果善讀,自必深受所讀書籍文篇之影響,不必有意模仿,而思緒與技巧自能漸有提高?!彼?,平時教師要十分注意培養(yǎng)學生閱讀、默讀、書寫、推論、觀察和表達思想的能力。通過閱讀,學生能夠快速把握住一個長句的完整意思。這樣,他們就有了較好的閱讀能力,而較好的閱讀能力又反過來促進他們智力才能的發(fā)展。有人這樣說過,“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是這個道理。
學生知道了閱讀的重要性,能夠在閱讀的同時也理解句意,下一步就應在讀出情致韻味上花點時間,下點功夫。有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就應該讀出什么樣的語調。如,學過的《岳陽樓記》,第三段景物描寫是“陰慘之景”,表露出的是抑郁、憂傷的情感,是凄涼陰森的氣氛,這就決定了語調應該是低沉、感慨的。而文中第四段所描寫的景物則是“陽和之景”,所流露出的情感是喜悅和曠達的,氣氛是恬靜和明朗的,因而讀起來語調應該是爽朗而輕快的。這樣,就讀出了情致、韻味。那么,怎樣讓學生能夠準確地把握文章的主旨,體會文學作品的情感,從而讀出情致、韻味呢?
首先,要領會作品的思想內涵和豐富情感,文章的思想內涵和豐富情感奠定了文章的朗讀基調。那就要求教師在教授文章時,要介紹寫作背景,遵循知人論事的原則來體會,要創(chuàng)設教學氛圍,運用一切教學手段幫助學生把握主旨和情感。例如,在教學《沁園春·雪》時,可以出示這樣兩道思考題,幫助學生把握主題與情感:一是發(fā)揮想象,用自已的話描繪一下詩人筆下的北國雪景圖,并談談你的感覺;二是仔細體會“俱往矣,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含義。弄清這兩個問題,學生再來朗讀,就能有機融入自己的情感,增強感染力。
其次,要在讀音、停頓、速度和語調等方面注意。讀音,可以說要吐字清晰,發(fā)音正確,字字不含糊。特別是讀重音,讀好重音可以加深聽者的印象,顯示文章的感人力量。一般來講,用作對比和比喻的詞語都應該讀成重音。如,《故鄉(xiāng)》中“我”見到別了二十年的閏土,閏土臉上現(xiàn)出“歡喜與凄涼”的神情,這“歡喜”和“凄涼”具有強烈對比,應讀成重音,這才能把閏土見到兒時的好朋友的喜悅心情和生活痛苦的情感表達出來。又如,《故鄉(xiāng)》一文中說我與閏土之間有“一層可悲的厚障壁”,這“厚障壁”應重讀,讀出人與人之間的隔膜。此外,在文章中起照應、重復作用的詞語,環(huán)境描寫的句子,也是出于作者的有意強調,自然也是應該讀重音的。讀文章要讀出它的情致、韻味,還要注意聲調的高低,強弱和快慢的變化,換句話而言之,也就是聲音的抑揚頓挫。它的實質就是朗讀者對朗讀的內容通過有聲語言所表達的態(tài)度,它要使人聽起來悅耳、動聽。語調在表達思想和態(tài)度上的作用很大,是構成朗讀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
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已經熟練地掌握了朗讀文章的技巧,提高了閱讀水平。知道了哪些詞語讀重音,哪些詞語讀輕音,對于特殊語段的讀法也了然在胸,讀起文章來自然優(yōu)美動聽,真正讀出了情致、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