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宇
摘要: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先進的教學手段出現(xiàn)在中小學音樂教學中,已逐漸被廣大音樂教師接受并廣泛運用。本文就如何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優(yōu)化中學音樂教學,談談自己的體會和收獲。
關鍵詞:信息技術;音樂教學;情感橋梁;審美情趣
中圖分類號:G4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5)05-094-1
一、架設情感橋梁,實現(xiàn)以美育人
古人曰:“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于中,故形于聲?!边@種聲從情發(fā)的觀點,準確地道出了音樂學科的情感特點,也表明了音樂教學與情感教育具有密切的聯(lián)系,因此,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必須現(xiàn)實地審視音樂情感教學的重要性。
名曲《二泉映月》意境凄涼,音樂起伏,旋律抑揚頓挫而委婉深沉,扣人心弦,仿佛是作者日夜在泉邊追憶往事,傾訴他辛酸痛苦的一生和內心的悲憤。欣賞此曲如果只讓學生干巴巴地聽錄音,聽老師述說,學生很難理解其蘊涵的深意。在教學中,筆者利用多媒體播放夜靜月高、水中小庭、湖水清澈、一人手持二胡靜坐湖邊等畫面,然后放錄音用語言文字把這首曲子的意境描繪出來(圖文并茂),又將阿炳的剛強性格與坎坷一生做簡短介紹,曲子適時播放出來,那如泣如訴的樂曲,就如同涓涓小溪流進了學生的心坎里,洗滌著孩子們的內心世界,感悟著作者不平凡的一生……學生在欣賞曲子的過程中理解了語言文字,在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中感悟了曲子,感受到阿炳一生的艱辛、苦難的命運和頑強自傲的性格與意志,課堂上再也不像往日那樣熱鬧非凡,再也看不到隨意嘻嘻哈哈的笑臉了,學生的臉上似乎寫上了一點憂郁、不平、深沉和無可奈何。正如世界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感慨的那樣:“斷腸之感這句話太適合了?!睂W生的情感在整合的情境下,在對語言文字及曲子的理解和想象中得到了培養(yǎng)、豐富和升華。又如:在欣賞樂曲《牧歌》一課的教學時,首先用多媒體播放,一望無際的大草原,飛馳的駿馬、成群的牛羊、美麗的蒙古,輕松活躍的氣氛一下子把學生帶到了寬廣美麗的大草原,為引入作品的意境作了極好的創(chuàng)設。課堂上筆者讓學生通過繪畫、舞蹈、語言、唱奏等方式,與同伴們一起共同表達對作品的理解和對形象的感受,會畫的畫出了一幅幅草原生活圖,會舞的跳起了優(yōu)美的舞姿,會唱的唱起了熟悉的贊歌,會彈的奏起了抒情的音調……那場面,你會為學生強烈的表現(xiàn)欲望和創(chuàng)造意識而自豪。利用信息技術與音樂課程的整合,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表演能力和特長,選擇自己喜歡的形式,主動地表達自己的情感體驗,從而達到了音樂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
二、豐富教學手段,提升審美情趣
“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是一條重要的教學原則。在課程整合中,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和咨詢者,學生則是知識建構過程的積極參與者。
在學唱《doremi》這首歌曲時,筆者首先讓學生欣賞美國電影《音樂之聲》的片段,讓學生了解故事內容。同時在教學中利用多媒體,設計了“音符七兄弟”等音樂游戲,集音樂、動畫、童趣為一體。這樣既激發(fā)了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也可變抽象為形象,激發(fā)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和體驗,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完成了教學內容,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音樂審美教育體系中,戲曲藝術是一種不可或缺的主要內容,具有其它的藝術所不能取代的美育作用。欣賞戲劇《紅燈記》片段時,筆者并沒有只局限于本課的內容,而且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以多種教學手段將戲劇中不同行當、不同臉譜展示給學生,讓學生欣賞。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喜好,饒有興趣地查找信息、交流信息,那圖文并茂、豐富多彩的表現(xiàn)形式,不僅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chǎn)生了濃厚的學習積極性,而且也提供了多種感官的綜合刺激,增加了獲取信息的數(shù)量,延長了知識的保持時間,豐富了學生的想像力,提升了學生的審美情趣。同時,同學們主動登上了講臺參與模仿演唱,理解了戲曲的內在美,更重要的是了解了戲曲美丑的強烈對比,激發(fā)了學生的自我意識,加強了對美的憧憬追求和維護,對丑的憎惡嘲笑和鞭撻,體會到戲曲藝術的美育手段和高層次的美育地位。
三、拓展教學資源,培養(yǎng)創(chuàng)造能力
素質教育要求我們要培養(yǎng)出能力強的一代新人。信息技術提供了極豐富的信息資源和時時更新的各類知識,將學生置身于網(wǎng)絡的海洋中,給學生布置一定的任務,使他們的想象力插上翅膀,讓足夠的信息支持他們的探索和設想,積極地、主動地、有目的地去獲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利用信息,從而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
如:《四季歌》一課,這是一首充滿鄉(xiāng)土氣息的日本舞曲。熱烈歡快的節(jié)奏和充滿諧趣的旋律,表現(xiàn)了日本人民大眾慶豐收、贊美家鄉(xiāng)喜悅而自豪的心情。為了讓學生了解日本,感受日本人民勤勞善良的品質和熱情奔放的性格,筆者充分挖掘教師、學生和網(wǎng)絡資源,圍繞重點,大膽地整合素材、擴充信息,使課堂充盈著文化和藝術氣息。課前,讓學生通過各種途徑(上網(wǎng)查資源、請教父母、老師等)搜集有關日本的地理、風俗和歌舞信息,并做好筆記,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喜好進行查找和交流,課上又分小組舉行八分鐘左右的“智力大比拼”競猜活動。這樣不僅培養(yǎng)了他們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也培養(yǎng)了理解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思維能力、動手能力,使他們在過程中感受到學習的快樂,獲得日本的有關知識,更為理解和表現(xiàn)日本民歌的風格及形成要素奠定了良好的背景基礎。
總之,音樂學習過程是一個豐富想象力和聯(lián)想力的過程,也是一個充滿創(chuàng)造性的過程。多媒體音樂課與傳統(tǒng)音樂課相比有著極大的優(yōu)越性,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但如何更好地將音樂課與信息技術進行整合,這還有待于我們自己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