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王陽明心學對行的重視

2015-03-28 14:06:59
哈爾濱學院學報 2015年11期
關鍵詞:真知格物天理

張 波

(安徽財經(jīng)大學歷史研究所,安徽蚌埠 233030)

王陽明的心學發(fā)源于孟子,從孟子學說中的“仁義禮智根植于心”到陸九淵的“尊德性”,再到王陽明的“致良知”是一脈相承的學說,中間雖有不同,但是總體上都是認為“性善論”“生知論”。但是王陽明的學說相對于前輩來說有了很大的創(chuàng)新,最明顯的一點就是對“行”的強調(diào)。從王陽明學說中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中都能看到王陽明對“行”的重視。

一、王學產(chǎn)生的背景

王陽明學說開始于明代武宗正德三年,屬于明代中后期,在外,有北方南方的少數(shù)民族不斷進行騷擾;在內(nèi),內(nèi)部農(nóng)民暴動不斷,同時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出現(xiàn)了嚴重的危機,政治腐敗,宦官掌權,昏君層出不窮。

自宋代開始,程朱理學大為流行,根據(jù)朱傳《四書》《五經(jīng)》進行科舉取士,然而士作為封建帝國的統(tǒng)治基礎,“褒衣博帶以為容,而究其日用往往病于拘曲而無所建樹;博覽冾聞以為學,而究其實得往往狃于見聞而無所體驗”,[1]通過這種制度培養(yǎng)出的人才滿足不了國家的需求,所以急需改變這種情況。而這時,王陽明以思想的革新家的角色出現(xiàn)在了歷史舞臺上,史稱“先生十一歲有志于做圣人,先生出居庸三關,及慨然有經(jīng)略四方之志。先生二十八歲,在京師,舉進士出身,疏陳邊務”。[1]通過閱讀王陽明的弘之十二年的《陳言邊務疏》可以發(fā)現(xiàn)王陽明對邊務的弊端了解很透徹,分析很徹底,句句切中要害,不像一般的道學家的作品,王陽明的著作是在實際調(diào)查的基礎上寫出的,具有很強的可行性。所以作為一個對國家有強烈責任感的士大夫,王陽明認為自己有責任改變這種狀況,“先生思振其衰蔽,以為人人都可以成為堯舜,獨持此不學不慮之良知,而做圣之功不廢學慮。孩提之不學不慮與圣人不思不勉本通體,而求端用力在于致?!盵1]經(jīng)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和苦苦探索,最終形成了自己的系統(tǒng)性的理論學說。

二、“致良知”說的提出

王陽明個人的思想經(jīng)過了多次變化,“先生之學,始泛濫於詞章,繼而遍讀考亭之書,循序格物,顧物理吾心終判為二,無所得入。於是出入於佛、老者久之。及至居夷處困,動心忍性,因念圣人處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其學凡三變而始得其門?!盵1]所謂的“致良知”就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良知就是天理。同圣人一樣,我們都有良知,只不過圣人的良知就像天空一樣萬里無云,賢人則是稍有浮云在天空中,而一般人則是烏云蔽日。所以需要“致良知”恢復良知的本來面目,這就要除去人內(nèi)心的私欲,“存天理,滅人欲”,這種良知實現(xiàn)了之后發(fā)之事君則忠,發(fā)之事親則孝,發(fā)之事兄則悌。

王陽明按照自己的理解解釋了《大學》“格物說”。程朱理學把“格物”理解為窮盡天下之理,把“格物”理解為致知的方法論,探求天下之理然后為我所用,達到修身治國齊家平天下的目的。而王陽明認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只需要在自己的內(nèi)心里“存天理,滅人欲”便能達到自我的本心,所以不需要從外在事物里尋找天理,這種天理外求的方法只能帶來功力流毒?!凹儆谕猓詢?nèi)濟其私己之欲,天下靡然而宗之,圣人之道遂蕪塞”,況且求之于外,有無窮無盡的道理,浪費人的精力,同時還有支離破碎之感,所以王陽明把“格物”理解為致知的下手功夫。打亂了《大學》中的順序,原本順序是格物、致知、意誠、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依據(jù)王陽明的學說致知本身和意誠、正心只有文字形式上的區(qū)別,而沒有意義上的差距,所以達到“致知”以后通過“格物”便能溝通物質(zhì)世界,達到“修身治國齊家平天下”的目的。

相對于原本的程朱理學學說,王陽明學說更重視自己的本心修養(yǎng),然而一切注重本心修養(yǎng)的目的還是在于格物,王陽明對格物有自己的解釋,“格,正也,物,事也”,所謂格物就是發(fā)之事君,發(fā)之事親,發(fā)之事兄。根據(jù)王陽明年譜明武宗正德三年所載,“先生三十七歲,在貴陽,春,至龍場,先生始悟格物致知之說?!盵2]那么格物致知之說是陽明思想形成的基礎,所以在王陽明思想開始的時候,格物說就已經(jīng)有很重視行的意思了。王陽明明白,他的學說如果和陸九淵的學說一樣重視內(nèi)心的修養(yǎng),卻不重視外在的行為,則有可能和象山學說一樣被視為追求空寂的禪學。所以必須言之有物,所謂行之有事就是行,就是格物。

三、“知行合一”說的提出

南宋時期,就有理學家提出了知行必須相互協(xié)調(diào)并進的思想。朱熹說過,“知與行功夫需著并到。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愈明;二者不可偏廢。”張拭寫道:“知之盡則行愈有所施,行之盡則知愈有所進?!眳巫嬷t也說過:“致知力行,本交相發(fā)。學者若有實心,則詰貫玩索,固為進德之妙。”[1]可以說,王陽明的學說是對前輩的吸收改造基礎上形成的自己系統(tǒng)的知行合一的學說。相對而言,他的學說對行的強調(diào)超過了以上幾位,而且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明武宗正德元年乙巳,先生三十八歲,在貴陽,是年先生始論知行合一說,知行合一是致良知說的實踐論,知行合一是致良知的完成。蒙培元說過: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也就是他的致良知說,良知是意識本體,是主觀精神;知行合一是意識的發(fā)散流行,即使主觀精神的實現(xiàn)。二者是體用本末的關系,所以我們可以認為“良知說”是陽明思想的理論基礎,知行合一是陽明思想的實踐論。如果沒有知行合一說,良知說就是空想,陷入了禪學;致良知,“致”就是“行”的意思。黃宗羲的《明儒學案》也說過,“先生之格物,謂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以圣人教人只是一個行,如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皆是行也。篤行之者,行此數(shù)者不已是也。先生致之於事物,致字即是行字,以救空窮理?!盵3]所以“知行合一”說是根據(jù)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而提出來的一套解決方案。

王陽明說:“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時行,行之明確精察處即使知,無有二也”,“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的成”,“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學只是一個功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通讀王陽明的《傳習錄》,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知行合一有兩層意思,首先一層是思想意識上的知行合一,王陽明引用《大學》中的話,“如惡惡臭,如好好色”,他認為“見好色屬于知,好好色屬于行。只見那好色時已自好了,不是見了后又去立了心去好。聞惡臭屬知,惡惡臭屬行。只聞那惡臭時已自惡了,不是聞了以后別立個心去惡。如鼻塞人雖見惡臭在前,鼻中不曾聞得,便亦不曾惡,亦是不曾知臭?!盵3]筆者認為這是一種意識觀念上的知行合一,這種好色知臭的觀念上的知行合一概念,只要人沒有什么生理上的缺陷都可以有,這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知行合一的概念。然而,這并不是我們真正所了解的意義上的知行合一,如惡惡臭,如果我們真的去躲開這種惡臭,就是行為上的知行合一狀態(tài)。

王陽明不僅指出了意識上的知行合一概念,同時還為我們指出了另一層行為上的知行合一,這種知行合一就是我們理解上的知行合一,對我們的生活有很大的幫助。他以中國古代的傳統(tǒng)美德“孝”為例說,“就如稱某人知孝,某人知悌,必是其人已行孝行悌,方可稱他知孝知悌,不成只曉得說些孝悌的話,便可知孝知悌?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是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己饑便已自饑了?!盵3]這是一種行為上的知行合一,不能簡單的意識上的知就是真知,真知是真的自己親身實踐之后才是真的真知。知行合一是針對社會弊端而提出來的。程朱理學教人以格物,對于增長人的見識大有裨益。

(一)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王陽明認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為兩截?!爸性莾蓚€字,說一個工夫?!睆牡赖陆逃峡?,王守仁極力反對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脫節(jié)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歸之于個體的自覺行動,這是有積極意義的。因為從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識離不開道德行為,道德行為也離不開道德意識。二者互為表里,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xiàn)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認識和道德意識必然表現(xiàn)為道德行為,如果不去行動,不能算是真知。王陽明認為:良知,無不行,而自覺的行,也就是知。這無疑是有其深刻之處的。

(二)以知為行,知決定行

王陽明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3]意思是說,道德是人行為的指導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動是達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導下產(chǎn)生的意念活動是行為的開始,符合道德規(guī)范要求的行為是“良知”的完成。

(三)知行不分先后

知行彼此貫通,沒有截然分明的階段性特征,不分先后,真行才是真知,真知才是真行,互相不可分離。如果失去任意一個字都不能成為真知,或者真行。這是知行合一思想最具價值的一點。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學說既針對朱熹,也不同于陸九淵。朱陸都主張知先行后,而王守仁反對將知行分作兩截,主張求理于吾心。他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知行是一個工夫的兩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離,也沒有先后。與行相分離的知,不是真知,而是妄想;與知相分離的行,不是篤行,而是冥行。他提出知行合一,一方面強調(diào)道德意識的自覺性,要求人在內(nèi)在精神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也重視道德的實踐性,指出人要在事上磨練,要言行一致,表里一致。但他強調(diào)意識作用的結(jié)果,認為一念發(fā)動處即是行,混淆了意識活動同實踐活動的界限。他提倡知行合一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克服“一念不善”,這是他的“立言宗旨”。

王陽明學說中的這種知行合一的觀念是和致良知說不可分離的,良知需要知行合一來實現(xiàn),知行合一是行動方法,知而不行就是空想,陷入禪學的地步,行而不知就是冥冥而行。王陽明同時還引用孔子的觀點,“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其中的學是行,而思是知。同時由于知行是合一的,所以必須要致良知,他聲明:“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fā)動處便即是行了,發(fā)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須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3]

四、王陽明思想中“行”的影響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主要是一種講內(nèi)心“省察克治”的唯心主義道德修養(yǎng)學說。他所謂不曾被私意隔斷的知行本體,就是指“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的良知,認為“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就是行。他的“致良知”即知行合一,就是“為善去惡”,“去人欲,存天理”的工夫。

王陽明知行合一學說,本意上是為了加強理學的影響,所以他多次強調(diào)了“致良知”就是“存天理,滅人欲”。只有打破人內(nèi)心的私欲,才能恢復人內(nèi)心的良知,“無有見聞之雜,記誦之煩,詞章之靡濫,功利之馳逐,但是之孝其親,弟其長,信其朋友,以復其心體之同然。”“圣人之道,吾性自足”這種重視自己內(nèi)心修養(yǎng),重視“行”的系統(tǒng)理論思想打破了程朱理學的教條主義思想。由知到行,行完方知,所以那些禮教的約束都被視為由外到內(nèi)而受到王陽明的批判,王陽明認為他們都是由外在強加到內(nèi),不是真正的良知,也就沒有行的意義。他引用孔子的言論,“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如果人的內(nèi)心不合禮儀,那么禮儀的形式也不具有實踐意義,“羲和歷數(shù)之學,皋,契未必能為之。堯舜之知而不便物,雖堯舜未必能之也,然至于今,循羲和之法而世修之,雖曲知小慧之人,星術淺陋之士能為之,則是后世曲知小慧之人反賢于禹,稷,堯,舜?!边@是一種不信禮只信心的思想,對明朝后期開始的思想啟蒙運動具有很強的促進作用。同時,受到王陽明思想的影響,出現(xiàn)了很多狂士,例如泰州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王畿、李贄等人影響了明朝中后期的政治經(jīng)濟生活。

清代的嚴復對王陽明思想有一個很公正的評價:“蓋吾國所謂學,自晚周,秦,漢以來,大經(jīng)不離言辭文字而已。求其仰觀俯察,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如西人所謂自然者,不多遘也。夫言辭文學者,古人之言辭文字也,乃專以為學,故極其弊,為支離,為逐末,既拘于虛而束于教也。而課其所得,或求諸吾心而不自安,或放諸四海而不必準。如是者,不若屏除耳目,收視返聽。歸而求諸方寸之中,輒恍然而有遇?!盵1]這種革新意義不言而明。

然而,我們也要看到王陽明學說對“行”的強調(diào)有很大的不足,其唯心主義思想過于強烈,“心外無理,心外無物”,這本身就是一個理論缺陷,唯物主義學說認為,心理是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而產(chǎn)生的,而王陽明摒棄了格物的唯物性,專門尋找自己的內(nèi)心,所以嚴復用簡單的唯物主義批判了王陽明的思想:“故倫理者,以對待而后行者也。使六合曠然,無一物以接吾心。當此時,心且不可見,安得所謂理是哉。”[1]理是唯心的理,所以行也是唯心的行,缺點不言而喻。

[1]錢明.王陽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2]張學智.明代哲學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3]王陽明.傳習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猜你喜歡
真知格物天理
實驗出真知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從道德“格物”到政治“格物”——荀子“義”論的新進展
中醫(yī)導引法——八段錦(一) 兩手托天理三焦
王申勇:“格物”的精神與“動情”的演繹
藝術品鑒(2020年3期)2020-07-25 01:53:52
天理與國法:災異譴告話語中的慎刑之道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5:20
熟知非真知——其庸先生周年祭
紅樓夢學刊(2018年5期)2018-11-23 06:28:06
分類求難題 討論得真知
Abstracts and Key Words
哲學分析(2017年2期)2017-05-02 08:31:38
格物
醒獅國學(2015年5期)2015-05-30 10:48:04
玛沁县| 册亨县| 鄂温| 达拉特旗| 九龙城区| 鄂州市| 汤原县| 会理县| 卢湾区| 修武县| 古浪县| 宁明县| 黔西县| 宁河县| 肃宁县| 和平区| 天津市| 综艺| 化德县| 乌拉特后旗| 河南省| 宁波市| 望奎县| 定边县| 鹿邑县| 乌拉特后旗| 周宁县| 白山市| 白银市| 商城县| 河津市| 肇庆市| 高台县| 香港| 南陵县| 祁连县| 孝昌县| 神农架林区| 淮阳县| 漯河市| 陵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