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婷 婷
(合肥工業(yè)大學 外國語學院,安徽 合肥 230009)
?
《鐵木前傳》沙博理譯本誤譯分析
邵 婷 婷
(合肥工業(yè)大學 外國語學院,安徽 合肥 230009)
摘要:以《鐵木前傳》沙博理英譯本為研究對象,從無意誤譯和有意誤譯兩個方面分析了其中的誤譯現(xiàn)象。就無意誤譯而言,從翻譯過程的角度分析了譯者由于理解和表達錯誤導致的誤譯;就有意誤譯而言,主要從非文本操控的角度分析了有意誤譯的原因及當時的制約因素。在此基礎(chǔ)上,指出譯者應(yīng)極力減少無意誤譯;而作為譯者創(chuàng)造性的改寫行為,有意誤譯是譯者主體性發(fā)揮的結(jié)果,具有存在的合理性。
關(guān)鍵詞:《鐵木前傳》;無意誤譯;有意誤譯;意識形態(tài)
網(wǎng)絡(luò)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3.1415.C.20150410.1442.009.html
網(wǎng)絡(luò)出版時間:2015-04-10 14:42
隨著翻譯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翻譯批評開始受到國內(nèi)外學者的廣泛關(guān)注,其中關(guān)于誤譯問題的研究不勝其數(shù)。不同的學者曾對誤譯進行分類。謝天振指出誤譯“即是錯譯”,他將誤譯分為兩種:無意誤譯和有意誤譯[1]。翻譯批評不應(yīng)該簡單地全盤否定誤譯,而應(yīng)該根據(jù)具體情況加以區(qū)別對待。
沙博理的《鐵木前傳》英譯本收錄于1961年第七期《中國文學》。國內(nèi)對此文本的研究僅限于從文學角度對主題和人物的分析,而對于英譯本幾乎沒有相關(guān)研究。該文從誤譯的角度對此譯本進行評析。
一、誤譯
誤譯主要分為兩種情況:無意誤譯和有意誤譯。
(一)無意誤譯
無意誤譯是指“因為譯者知識、水平等的欠缺,對原文的語言內(nèi)涵或文化背景缺少足夠的了解與把握,將有的內(nèi)容譯錯”[2]。大多數(shù)的誤譯都屬于無意識型誤譯。無意誤譯一般是讀者看得見的誤譯,又可分為兩種情況:譯者疏忽所致的誤譯與譯者語言知識水平限制所造成的誤譯。相較于譯者因為原文的不可譯性或是客觀制約因素所做的改寫,此種錯譯的批評和研究價值相對較弱。
翻譯作品中產(chǎn)生無意誤譯的原因繁多。在語言層面上,李紹選進行了比較全面的總結(jié),他將誤譯現(xiàn)象的原因歸納為望文生義、背景知識不清、缺乏語篇內(nèi)容、沒有注意詞義的外延、缺乏專業(yè)知識,沒有搞清句子結(jié)構(gòu)、詞義不清、死譯、沒有運用翻譯理論和技巧等[3]??傮w而言,這些都源于翻譯過程中對于原文的理解以及譯文的表達問題。
(二)有意誤譯
有意誤譯是指譯者為了某種目的或適應(yīng)一定的需要,包括讀者接受的需要、文化判斷與表達的需要等故意對原文的語言內(nèi)涵、表達方式等作清醒、理智的選擇、增刪、改換形式等[2]。有意誤譯是譯者主體性的發(fā)揮,是對原文的選擇性叛逆而產(chǎn)生的一種翻譯策略。在《譯介學》中,謝天振引入艾斯皮卡關(guān)于文學翻譯的“創(chuàng)造性叛逆”理論,對創(chuàng)造性叛逆做了詳細的分析和深化[4]。他認為,誤譯也是創(chuàng)造性叛逆在文學作品翻譯中的一個表現(xiàn)。根據(jù)勒菲佛爾的操控理論,翻譯過程始終受到3個因素的操縱,即:詩學觀、意識形態(tài)和贊助人[5]。譯者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客觀因素的影響,對原文中不符合譯入語文化或讀者期待的要素進行“不對等”的改寫和再創(chuàng)造。
傳統(tǒng)的翻譯觀要求譯文需對原文忠實對等,并沒有區(qū)別對待無意誤譯和有意誤譯。無意誤譯是因為譯者翻譯水平的欠缺疏忽所致的誤譯,而有意誤譯是譯者主觀故意為之,屬于譯者“明知故犯”,具有積極性。因此,區(qū)分創(chuàng)造性的翻譯和無意誤譯十分必要?!凹偃缥覀兡馨颜`譯與一般的(因粗制濫譯而造成的)錯譯區(qū)別開來,把誤譯作為一個既成事實,作為一個文化研究對象來看,那么,就不難發(fā)現(xiàn),誤譯自有其獨特的甚至令人意想不到的意義?!盵4]有意誤譯使翻譯文本更容易讓預期讀者接受,促進文化交流和傳播,同是也豐富了原文本的內(nèi)涵,促進了譯入語文學的發(fā)展。
因此,不可一味地對誤譯進行批評,要分清無意識誤譯和有意識誤譯,正確認識有意識誤譯的合理必要性。
二、《鐵木前傳》英譯本的誤譯分析
研究發(fā)現(xiàn),在沙博理的《鐵木前傳》英譯本中,譯者的翻譯存在很多且明顯的誤譯。
(一)無意誤譯
理解錯誤和表達錯誤是這些誤譯的主要原因。
1.理解錯誤導致的誤譯
首先,對詞義的理解錯誤。在原文中,作者經(jīng)常使用中文習慣表達用語,一詞多義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因此,在譯者翻譯的時候,要能夠區(qū)別字面含義以及詞義的外延,否則就會因為對詞義的理解錯誤而導致錯譯。
例1:走動起來,真像招展的花枝。
譯文:When she walked she was like a flower on display.
“招展的花枝”源自成語花枝招展,用來比喻女子姿態(tài)優(yōu)美、打扮艷麗,像花枝那樣迎風招展的樣子[6]。在原文中,“招展的花枝”用來形容小滿兒艷麗優(yōu)美的姿態(tài)?!罢姓埂北疽鉃椤坝L擺動的樣子”,而譯者將其直譯為“a flower on display”。顯然,這樣生硬的直譯是對詞語的不當理解造成的,也讓讀者感到莫名其妙。
不同的語言各有特性,不同的文化亦各有特色。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化往往在語言中得到深刻體現(xiàn),語言之中隱藏著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對文化內(nèi)涵詞語翻譯不當肯定會使讀者無法了解原文真正的文化內(nèi)涵。例如,譯者將“九月初九”直接譯為“the ninth day of the ninth month”。眾所周知,農(nóng)歷(陰歷)是中國傳統(tǒng)歷法之一,常用的英文表達法為the lunar(Chinese) calendar。中國人將出生日期按照農(nóng)歷歷法識記由來已久,而考慮到譯者翻譯此篇文章之時已在中國生活十幾年,不可能不熟悉中國傳統(tǒng)農(nóng)歷。因此,排除他對中國歷法不了解這一原因,譯者可能一時疏忽,將“九月初九”理解為通用的陽歷日期,或者是譯者將農(nóng)歷表達譯錯,由此造成了無意誤譯。
翻譯中的理解和表達都是在具體的語境中進行的。如果離開具體的語境,將注意力集中在某些孤立的詞或句,沒有對原文進行語篇分析,譯者就可能在理解上出現(xiàn)偏差,甚至歪曲原文信息。
例2:他想起這個老二從小沒有得過一點兒好,母親死了以后,還曾帶著四兄弟討要過一個時期的飯。
譯文:The boy had endured nothing but hardships from the day he was born;he and his brother Four had begged on the streets for a time after their mother died.
在原文中,讀者可以很容易找到黎老東有6個兒子的相關(guān)信息,如“他自己就有六個兒子,六個兒子都不是木匠”,“前些年,他曾經(jīng)下個狠心,把大孩子送到天津去學生意”,“他拉扯著幾個孩子住在人家的一個閑院里,日子過得越發(fā)艱難了”等。通過前文或多或少的提示,讀者可知黎老東生活艱苦,他送走了大兒子,和其余5個兒子相依為命。從這些信息中可以推測,原句中的“四兄弟”指的是4個兄弟,而不是單指第四個兒子。通過譯文中沙博理對人名翻譯的規(guī)律,可判定譯文中“brother Four”特指四兒;譯者將原文理解為老二帶著四兒討飯,實則為老二帶著4個兄弟一起討飯。
例3:“老四,你弟弟越發(fā)的不簡單,玩起鷹來了。”鍋灶說。
譯文:“Your kid brother gets more complicated by the day,Four,”said Kitchen Stove.“He’s playing with falcons now?!?/p>
結(jié)合上下文語境,讀者發(fā)現(xiàn)這句話帶有諷刺意味的感情色彩。六兒貪玩,之前熱衷于養(yǎng)鴿子,現(xiàn)在竟然養(yǎng)起鷹來。因此,原文中“越發(fā)不簡單”的引申義為:六兒貪玩變本加厲,愈發(fā)了不得,養(yǎng)的動物也越來越不簡單。而譯者只是將其直譯成“gets more complicated”。顯然,譯者沒能理解原文的這種含蓄表達,更沒有領(lǐng)悟說話人帶有的感情色彩,因而造成誤譯。
2.表達錯誤導致的誤譯
雖然理解是前提,但是有了正確透徹的理解,并不能保證譯文的質(zhì)量,表達也是十分關(guān)鍵的一步。大部分的表達錯誤都是因為理解錯誤而導致的,但也有例外。在下面兩個例子中,原文的含義清晰明了,并沒有晦澀歧義之處,所以并不會產(chǎn)生理解問題。然而,譯者卻在正確理解的前提下,一時疏忽,犯了表達不當?shù)腻e誤。
例4:黎老東一聽著了急,下了定錢,還和老寡婦那個侄兒鬧了一場糾紛。
發(fā)展戰(zhàn)略是發(fā)展行動的先導,是發(fā)展思路、發(fā)展方向、發(fā)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xiàn),要深入推進“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就必須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切實落實“五大發(fā)展理念”,不斷拓寬發(fā)展新境界,落實發(fā)展新舉措。通過這次研討會全面深入的研討,必將為我國鄉(xiāng)村振興和“三農(nóng)”工作提供更多實踐經(jīng)驗和理論鏡鑒。
譯文:Old Li got worried;he rushed over and paid the widow a deposit.The nephew raised a terrific row.在原文中,黎老東和老寡婦的侄兒兩人為爭奪老寡婦房子購買權(quán)的問題鬧了糾紛。原文的表達清晰明確,并沒有刻意強調(diào)兩人誰先挑起的糾紛。而在譯文中,“The nephew raised a terrific row”的表達卻告訴讀者是老寡婦的侄兒主動先挑起糾紛,和黎老東大鬧一場。顯然,譯者嚴重曲解了原意。
例5:每年臘月,他到保定府販些女人年節(jié)用的物品。
譯文:Every winter,he used to go to Paoting,buy up various items that women needed in the home around New Year’s time.
在中國的農(nóng)歷中,臘月是指12月,是中國農(nóng)歷年的最后一個月。一年之歲尾正值寒冬,也是迎接春節(jié)的前奏曲,而譯者卻將其翻譯為“every winter(每年冬天)”。這種表達雖然不會影響讀者對文章的理解,但是卻沒有能夠傳達原文特定的文化內(nèi)涵。
例6:“我看,你這幾個孩子,就算六兒長得最精神,心眼兒也最靈?!?/p>
譯文:“It seems to me that Six is the most intelligent,the most quick-witted,of your six children.”
在原文中,“長得最精神”是地道的中國用語,用來形容人的長相或是精神面貌,意為健康、活躍有生氣。“長得最精神”和“心眼兒也最靈”是形容人的兩個不同方面,而譯者把它們分別譯為“intelligent”和“quick-witted”。雖然這兩個詞都是“機靈聰明”的意思,但這種表達并不忠實原文,因此有失妥當。
譯文:“I won’t go to bed! I will follow her!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about it?”Six muttered to himself.顯然,原文是對六兒心理活動的描寫,而譯者將“心里說”譯為“mutter”,意為喃喃自語,與原文意義有些出入。
簡言之,這類誤譯都是譯者表達錯誤導致的無意識的錯譯,應(yīng)該極力避免,譯者在翻譯時應(yīng)該更加細心。
(二)有意誤譯
對原文進行改寫的有意誤譯并非不顧及原作內(nèi)容與風格的隨心所欲的亂譯,而是以原作為基礎(chǔ),在非文本因素操控下的創(chuàng)造性翻譯活動。關(guān)于非文本因素的操控,沙博理曾在2011年的訪談錄中表示:作品的選材和翻譯策略的選擇都會受到編輯部或者某些中央單位的限制,即“贊助人通過制定翻譯政策來制約刊物對譯介作品的挑選(譯什么)及譯者的翻譯策略”[7]。例如,當年的《歐陽海之歌》中肯定了劉少奇,但譯完后正巧趕上文革爆發(fā),導致譯本無法出版。在訪談錄中,沙博理對關(guān)于如何看待譯作中的翻譯改寫、調(diào)整和刪減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我們當時翻譯主要看政治的效果”和“向國外讀者譯介中國作品要考慮受眾對象”[7]。由此可見,沙博理在翻譯過程中受到兩方面的制約:意識形態(tài)和讀者期待。該文主要就意識形態(tài)和讀者期待的非文本因素對譯本的制約做出分析。
1.意識形態(tài)
作為一種跨語言、跨文化的交際行為,翻譯從一開始必然打上意識形態(tài)的烙印。在翻譯過程中,來自政治的意識形態(tài)最具有操控力,這一點在沙博理先生的訪談錄中有所體現(xiàn)。20世紀中國的文學翻譯基本上是以滿足時代政治訴求為翻譯價值取向,特別是1950-1970年,意識形態(tài)對文學翻譯的制約和操縱尤為突出[8]。1953年朝鮮戰(zhàn)爭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在美國出版的反映中國真實情況的文學翻譯作品都遭到反對。沙博理將《水滸傳》從最初的“Heroes of Marsh”改為“Outlaws of Marsh”,也是因為受到當時“四人幫”極左路線的影響而不得不做出的改變?!惰F木前傳》譯本中也有因為某些政治因素而做出的改寫。
例8:吵過架,老人又不甘寂寞,說:“我像你這個年紀,早就出師了。我的手藝,不用說在這一縣,就是在關(guān)外,在哈爾濱,那里有日本木匠,也有俄國木匠,我也沒叫人比下去過。阿拉索,有錢的蘇聯(lián)人總是這樣對我說?!薄澳菚r他們不是蘇聯(lián)人,那時他們是白俄?!崩纤恼f。
譯文:Feeling lonely in the silence that followed the quarrel,the old man began to reminisce.“When I was your age,”he said to Four,“I was already a full-fledged craftsman,and not only in our county.Even in the Northeast,in Harbin no one could match me.”
原文的這段對話中涉及很多政治詞語,“日本”“俄國”“白俄”“蘇聯(lián)人”等詞語全都被譯者省略不譯。研究發(fā)現(xiàn),此處譯文的省略可能涉及當時的某些政治因素。此譯本于1961年7月發(fā)表于《中國文學》;而在1960年,中蘇關(guān)系急劇惡化,中日關(guān)系也處于非常敵對狀態(tài),美蘇冷戰(zhàn)加劇。這些政治原因使譯者對涉及日本和蘇聯(lián)的政治敏感詞做了省譯處理。尤其老四的回答“那時他們不是蘇聯(lián)人,那時他們是白俄”更是涉及蘇聯(lián)的政治變化,因此,也被省略不譯。這種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的刪譯行為符合時事需求。
2.讀者期待
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必須考慮到讀者的接受心理,盡力滿足讀者的期待,否則失去了讀者,譯文也就失去了其文本功能。從沙博理譯本的翻譯策略看,他對當時的讀者期待有一個正確的把握。在譯文中,他不僅遵循對原文的“對等”和“忠實”,還要考慮讀者的閱讀期待。例如,他將“雙錢牌膠鞋”和“縣城南關(guān)福聚東銀號”分別譯為“shiny rubber half-boots”和“the big money-money shop”。譯者將原文中讀者陌生的部分省略不譯,這種翻譯方法貌似違反了沙博理的翻譯目的:“文學對外宣傳是我的工作和義務(wù),我翻譯的目的是讓外國人知道當時中國的政治情況、中國人的感情和中國的歷史?!盵7]原文中“雙錢牌膠鞋”和“福聚東銀號”是和當時人們生活息息相關(guān)的、并且具有時代特色的信息,若按其翻譯目的,他是不應(yīng)該采取改寫這一翻譯策略。然而,此處翻譯服從于滿足讀者的閱讀期待,這樣的翻譯結(jié)果更易于讀者理解,譯文反而更顯流暢。此外,譯者可能為了節(jié)省篇幅,便于讀者理解,在不影響原文主要信息的前提下,對文中某些比喻描寫做了刪譯處理。
例9:他的兩只腳,像冬天雪地上的麻雀一樣向前躍動著,上身不動,小腦袋直伸向前。他現(xiàn)在的形象,和他的名稱相反,正像在木匠的斧頭錘擊下,亢奮地塞進木臍眼兒里去的尖銳的木楔一樣。
譯文:He hopped forward like a sparrow in the winter snow,his trunk rigid,his small pointed cranium aimed straight ahead.
在原文中,第二句是對第一句的補充性描寫,譯者保留了關(guān)鍵的第一句,將第二句比喻省略不譯。此種翻譯方法不僅不會影響讀者對關(guān)鍵信息的獲取,反而使譯文簡潔通暢,沒有冗長多余。同樣的例子在譯文中還有很多。
例10:九兒上到滑車上,用力攀登著,像一個勤奮的小昆蟲在清晨和黃昏的時候工作?;嚌L動著。
譯文:Nine climbed into the treadle wheel.She paced energetically,and the wheel rotated.
例11:她把擦臉的毛巾系起來,齊著腦門把頭發(fā)捆住,就像繡像上孫悟空戴的戒箍一樣。
譯文:She wore a towel cloth on her head,knotted in front covering her hair.
在例10中,譯者省略了形容九兒辛勤工作“像一個勤奮的小昆蟲在清晨和黃昏的時候工作”的比喻句。在例11中,譯者又省略了對“就像繡像上孫悟空戴的戒箍一樣”的翻譯??紤]到讀者閱讀效果,這兩句中省略了對人物動作神態(tài)的比喻描寫。這樣的省略翻譯譯法是可取的。逐字逐句的翻譯反而使譯文顯得累贅,不利于讀者理解。
綜上所述,翻譯工作是非常復雜艱辛的,文學翻譯更甚,誤譯現(xiàn)象在文學翻譯中屢現(xiàn)不鮮,無法避免。但即便如此,譯者還是應(yīng)該通過找尋規(guī)律和總結(jié)經(jīng)驗來減少翻譯中的無意誤譯。對于有意誤譯即譯者創(chuàng)造性的改寫行為,應(yīng)該予以肯定。該文以《鐵木前傳》沙博理譯本為例,通過正反例證,分析了翻譯中常見的無意誤譯和有意誤譯,并探究各自原因,為翻譯中的誤譯尋求了合理的解釋。這種研究有助于提高譯者的重視程度,加深讀者對誤譯現(xiàn)象的認識。
參考文獻:
[1]謝天振.翻譯研究新視野[M].青島:青島出版社,2003.
[2]吳家榮.比較文學[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3]李紹選.淺談翻譯中的誤譯[J].中國翻譯,1998,(4):23-25.
[4]謝天振.譯介學導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5]Andre L.Translation,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6]現(xiàn)代漢英詞典(新版)[Z].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
[7]洪捷.五十年心血譯中國——翻譯大家沙博理先生訪談錄[J].中國翻譯,2012,(4):62-64.
[8]鄭曄.國家機構(gòu)贊助下中國文學的對外譯介:以英文版《中國文學》(1951-2000)為個案[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
(責任編輯喬志杰)
Analysis of Mistranslation in Sidney Shapiro’s English
Version ofTheBlacksmithandTheCarpenter
SHAO Ting-t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Anhui 230009,China)
Abstract:The thesis aims to analyze the mistranslation in The Blacksmith and The Carpenter translated by Sidney Shapiro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nintentional and intentional mistranslation.Inappropriate understanding and expression and non-textual elements respectively result in the unintentional and intentional mistranslation.The thesis not only explores the reasons and restraining factors to enlighten the translators to minimize the unintentional mistranslation,but also points out that intentional mistranslation is reasonable in terms of the translator’s creative rewriting and subjectivity.
Key words:The Blacksmith and The Carpenter;unintentional mistranslation;intentional mistranslation;ideology
中圖分類號:H 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62X(2015)02-0082-05
作者簡介:邵婷婷(1990-),女,安徽宿州人,合肥工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文學在讀專業(yè)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英語語言文學。
收稿日期:2014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