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淑英
(福建省泉州市晉江池店鎮(zhèn)東山小學)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的總體目標中明確指出:“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夠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并把“數學思考”作為小學生數學學習的四大目標之一。因此,培養(yǎng)小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是每一位數學教師都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精心開展數學活動,所設計的活動必須能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引發(fā)學生的數學思考,使學生在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數學思考并順利獲取數學知識。如,在教學“體積”一課時,我出示了大小相似的一個土豆和一個芋頭,讓學生比較其大小。在學生發(fā)現用“觀察的方法”不能準確比較時,教師及時提問:“有什么方法能準確比較出這兩個物體的大?。俊睆亩l(fā)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進行尋找答案的數學思考:該用什么方法進行比較?“稱重量——誰重誰大”,還是“排水法——用同樣大的量杯裝入同樣多的水,分別放入土豆和芋頭,水面上升高的量杯中的物體大?!弊寣W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討論,為下面選擇最合理的實驗方法進行探究做充分的準備。在學生動手實驗后,教師抓住學生看到的實驗現象追問:“水面為什么會上升?”“水面上升的部分為什么不同?”引發(fā)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產生數學思考,從而親身感受“物體占有空間”“物體占有空間有大有小”,使“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變得可觀察、可感受,真正體現通過具體的實驗活動,讓學生理解體積的實際含義。由上可見,數學活動自身的魅力是引發(fā)學生數學思考的有效途徑。教師在教學中應該精心設計數學活動,這樣有利于引發(fā)學生進行數學思考,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得更深刻,從而在學會學習的基礎上促進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提高。
從小學一二年級到三四年級,再到五六年級,學生思維的發(fā)展需要經歷直觀形象思維—具體形象思維—抽象邏輯思維這樣三個階段。如果數學體驗內容的難易程度符合學生思維水平的階段性,那么,體驗不僅浪費時間,還抑制了學生數學思考能力和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如,教學“長方形的認識”一課時,“點點成線,線線成面,面面成體?!边@幾句話學生早已倒背如流,但他們并沒有這方面的感性認識,這也是本節(jié)課教學的難點。教學時我拿著數學課本邊講解邊示范,先一頁一頁展開,又一頁一頁合上,然后指著封底右上角的頂點問學生:“這是什么?”生:“角的頂點?!苯處熉匕颜緯疑辖堑捻旤c一個個合上,“這時,你們看見這些變成了什么?”學生終于明白了什么是“點點成線”。教師繼續(xù)拿著課本,指著封底的長邊問:“這是什么?”接著,教師慢慢地把整本書分開的長邊一條條合上,問:“你們看到這些線段變成了什么?”這就是直觀的“線線成面”了。教師繼續(xù)演示,指著封底問:“這是什么?”“它是一個面。”“對”,教師慢慢地把整本書一頁頁合上,問:“這時,你們看到這些面變成了什么?”“面面成體”的感性體驗,就這樣植入了學生的心底。這樣的教學讓學生直觀、感性地獲得體驗,豐富了他們的感性認識和直接經驗,在不經意間培養(yǎng)了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
元認知理論告訴我們:只有當外來的指導被學生接受并改變他們的信息加工過程時,才能改進學習。所以我們應讓學生對自己的困惑或錯誤進行自我反思、自我檢驗。只有看到實物的真相,找出病因,才能真正將書本知識得以內化。如特級教師潘小明在教學“畫圓”這一環(huán)節(jié)中,他先讓學生用圓規(guī)自己嘗試畫一個圓。當一些有問題的典型作品投放在屏幕上后,潘老師沒有馬上否定學生的“作品”,而是立刻微笑著引導學生評價這些“作品”。學生通過觀察反思后,有學生說圓心沒有固定好,所以畫出的不像圓,也有學生說畫圓時半徑發(fā)生了變化,也畫不出規(guī)范的圓,還有學生說畫時用力不均勻,圓規(guī)使用的方法不正確也會出現這些問題……這樣錯誤的原因一個一個都被學生自己找出來了。接著潘老師連忙說:“畫圓應該注意哪些問題?怎樣才能畫出一個既規(guī)則又美觀的圓呢?”不一會兒大家在反思的基礎上自主總結概括出了畫圓的方法……這樣畫圓的方法深深地烙在了學生的腦子里……通過這個過程來自我否定,在不斷產生錯誤與糾正錯誤的過程中,在成功與失敗的親身體驗中,讓學生真正領悟和掌握所學知識的精神實質。
教學中,我們絕不能僅停留在活動操作的層面上,而應騰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對自己的實踐活動,作進一步“反省抽象”。讓學生“出聲想”“做數學”是獨立思考活動最基本的保證;讓學生對學習活動進行不斷反思,是提高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有效途徑;使他們的思維活動向更高境界邁進是我們的最終目標。
王根元.把握瞬間 把握精彩 讓數學課堂熠熠生輝[J].小學科學:教師,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