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征
摘 要: 當學生對認知的對象產生濃厚的興趣時,就會處于興奮之中。學生的興趣之火能否燎原,是教學過程中的一項重要探索內容。巧設課堂導語,創(chuàng)設激趣氛圍;優(yōu)化課堂教學,引發(fā)學生探索;重視綜合實踐,激發(fā)學生思考;創(chuàng)新評價方式,促進學生發(fā)展是提高學生興趣行之有效的方法,能夠讓語文教學過程成為學生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讓興趣之火越燒越旺。
關鍵詞: 初中語文教學 興趣之火 教學方法
興趣是成功的開始,直接促使學生專心聽講、努力學習的巨大力量是興趣。課堂上學生是興高采烈還是冷漠呆滯,是其樂融融還是愁眉苦臉?我們要用“心”關注。要讓語文成為學生的最愛,就要盡一切可能點燃每一位學生的興趣之火。
一、巧設課堂導語,營造激趣氛圍
導語是課堂的前奏,精彩的課堂離不開精彩的導語。一節(jié)課有一個良好的開端是激發(fā)學生興趣的關鍵所在。風趣、有啟發(fā)意義的導語,不僅能營造氛圍,驅動學生求知的內在動因,還能機智地凸顯主題,為整堂課獲得成功打下基礎。因此,語文教師一定要精心設計,認真準備。
導語的設計應做到“三講究”。首先講究“準”,所謂“準”,就是要入情入理,切景切題。如教學《蘇州園林》時,先讓學生以“我心中的祖國”為話題進行一分鐘口頭作文,很多同學自然而然地談到祖國山川秀麗、風景優(yōu)美、建筑奇特等,教師準確地抓住這一點,巧妙地引導學生搜集贊頌祖國風景的話語,如“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不到長城非好漢,不到黃河心不死”,一位同學馬上想到了“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然后帶領學生一起游玩“蘇州園林”,雖然是說明文,但學生其樂融融。
其次講究“俏”,所謂“俏”,就是俏皮有味,入耳入心。如在教學《老王》時,課前讓學生收集身邊不幸者的事例,上課時先讓學生談談自己身邊的人物,然后導入:“生活中有幸運者,也有不幸運者。今天,我們將要認識的這一位善良的不幸者是怎樣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的呢?身邊的人又是如何對待他的呢?”余音未落,許多同學已經迫不及待地翻開書本朗讀課文,急于想認識這個人。
再次要講究“精”,所謂“精”,就是要以少馭多,不蔓不枝,不媚俗,寥寥數(shù)語,盡得“風流”。一節(jié)課有一個精致的導語設計,就像一塊磁鐵能把所有學生的思維一下子吸引到一起。簡潔自然的導語不僅能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還能為引入課文學生理解課文起到很好的作用。老師不僅要認真構思,還要安排學生課前收集資料,導入新課階段,師生互動往往能取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優(yōu)化課堂教學,引發(fā)學生探索
一門學科的教學必須在特定的教學環(huán)境中進行,語文也不例外。語文作為基礎教育中的主要學科,有著學科教學特點和課堂教學環(huán)境。因此,優(yōu)化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興趣,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率意義重大。從這一角度看,每篇課文的疑難點都應該成為學生興趣的激發(fā)點。每個孩子一出生就有很好的心理品質,這就是好奇心,它是產生興趣的前提,語文教師要有意識地呵護、利用、保持、優(yōu)化這一優(yōu)良品質,使他們對所學內容感興趣。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答難解疑,不失時機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學生導入課文情境之中,想象課文內容,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
如教學溫庭筠的《夢江南》時,熟讀課文后,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從課文中挖掘出東西,很快,學生暢所欲言,不僅對課文的理解非常透徹,而且由此想到很多相關聯(lián)的東西,比如由“獨”字想到“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無言獨上西樓”等詩句。教學《菜園小記》時,整節(jié)課帶領學生體驗勞動的樂趣:閉上眼睛,想象來到了菜園里,正走在畦壟上,空氣中飄來的泥土芳香、花的芳香、青菜的芳香真是沁人心脾,接著讓學生彎著身子體驗“間苗”的情境。學生在想象感知的過程中,品嘗了田園樂趣,也深入理解了文章中心。
語文教學不僅要注重知識性,更要注重人文性,充分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例如教師在誦讀文本的過程中,將自己的情感和文本的情感融為一體,直接傳達給學生,熏陶學生情感。當教師和學生共同沉浸在文字營造的那份美好情感中,那種美妙不是我們苦口婆心地進行說教所能傳遞的,因為它觸及的是學生的心靈,引起的是學生的感情共鳴。語文課堂教學中,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在這種學習方式中體驗成功,享受成功,張揚個性,既尊重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又讓學生的興趣之火越燒越旺。
三、重視綜合實踐,激發(fā)學生思考
每個學生都對語文充滿了濃厚的興趣,大班額的教學,課堂45分鐘,學生展示自己的機會是非常有限的,長此以往,有些學生剛點燃的興趣之火又會慢慢熄滅。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正好可彌補這一不足,問題設計巧妙,必然會激發(fā)學生的思考興趣。認真對待每一次綜合實踐活動,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施展才華、展示自己的平臺。如在“走進唐詩宋詞”活動中,要求每個學生將自己準備的資料編成一個小集子,學生熱情高漲,準備材料,查找資料,精心設計封面、目錄、插圖,內容包括:最喜歡的一首詩詞,最喜愛的千古名句,最欣賞的一位詩人或詞人,到詩詞中去賞月,到詩詞中去觀花,賞析一首詩詞,引用古詩詞編演相聲、小品……活動成果展示交流時,學生依然熱情高漲,爭先恐后。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激發(fā)了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興趣,培養(yǎng)了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由此可見,我們要充分利用現(xiàn)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容、形式和渠道,使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開闊視野,豐富知識,體驗合作與成功的喜悅。
本著課程改革精神,教師要在優(yōu)化綜合性課堂學習方面積極探索:教學中,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精神,強調觀察周圍事物,讓學生親身體驗,有感受,有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參與精神,善于與他人合作;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使學生將書本知識與實踐活動緊密結合,激發(fā)興趣,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四、創(chuàng)新評價方式,促進學生發(fā)展
對學生的評價,要貫穿于學習的整個過程,特別要重視評價的激勵和改進功能。既要注重綜合評價,更要關注個體差異。評價方式的多樣化是不可忽視的,要倡導新一輪課程改革“立足過程,促進發(fā)展”的課程評價。
新課改下,還遺留著應試教育的殘余,“分,分,分,學生的命根”。為了這“極為重要”的分,學生只能整天埋頭于極不情愿見到的書本和習題中,扼殺了學生天真活潑的本性,更談不上進行發(fā)展性評價,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語文教學標準》指出:“語文課程的評價目的,不僅為了考查學生實現(xiàn)課程目標的程度,更重要的是為了體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教學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發(fā)展。”“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是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課程評價要將被評價者放在主體地位上,將評價變成主動參與、自我反思、自我發(fā)展的過程,評價雙方要形成積極、友好、平等、民主的評價關系。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一位學生都是生動活潑的、發(fā)展的、有尊嚴的。要發(fā)揮評價的“激發(fā)情感、鼓舞斗志、力求上進”功效,關注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態(tài)度和習慣。如成長記錄袋是一種學生非常喜歡很適合語文學科的評價方式,所收集的都是精心準備的綜合性學習的資料,能夠促進學生自覺與別人進行比較,自覺評價、改進,激發(fā)學生語文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向理想目標發(fā)展。另外,課堂上的隨堂評價對于學生的學習興趣的激發(fā)也極為重要,教師既要注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提高,又要重視學生興趣的發(fā)展,把學習興趣作為評價的對象。評價要為興趣服務,利用多變靈活、激勵性的語言,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點燃學生的興趣之火,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
興趣像柴,可以點燃,也可以熄滅,火源就在每一位語文老師的手里,興趣的柴每一位學生都有,只要我們將三個維度有機結合,采取多種渠道,讓學生始終帶著飽滿的熱情參與各種學習,使學習發(fā)展過程成為學生的一種樂此不疲的活動,學生的興趣之火就一定能夠點燃,越燒越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