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敬侃
(蘇州大學 江蘇 蘇州 215006)
《清代地方政府》(Local Government in China under the Ch’ ing)是瞿同祖先生應著名漢學家費正清的邀請到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做研究員期間(1955——1962)完成的英文力作,由范忠信教授等譯為中文。《清代地方政府》是一部用社會學方法研究中國清代地方政府的實際構成及其實際運作模式的著作,是一本研究中國古代地方政府傳統(tǒng)的杰出著作。
地方政府在政府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既是國家行政體系的最底層,又是與民眾關系最直接的政府層級。地方政府的行為模式與國家權力體系、治理邏輯密切相關,地方政府的行為也深刻影響了民眾的生存狀態(tài)和國家的政治基礎?!肚宕胤秸愤@本書沒有從制度史出發(fā)去切割清代地方政治,而是研究一種“政府傳統(tǒng)”,重心在于政治或政府體制中的個人及其行為,展示了清代地方政治機器構成和運作傳統(tǒng)的完整面向,也為理解帝制中國一些看似矛盾的現(xiàn)象提供了有益的線索。
清代地方政府即“實際執(zhí)行政令,直接管理百姓”的州和縣,地方行政長官由中央政府選派,州縣以下沒有正式的地方政府機構。地方政府的行政權在中央集權原則下實行層級監(jiān)督的模式,人事、財政、司法等幾乎一切行政權力都向上集中。地方政府的成員除行政長官(知州、知縣)外,還有若干“僚屬官員”。但從全國范圍看,這些“佐雜”官員人數(shù)稀少且職權卑微,直接導致了州縣官成為“一人政府”,“地方行政權在州縣官手中”,因此地方官在此成為地方權力及地方政府本身。
在這樣的原則和組織下,清代地方政府在實踐中時時處處面臨矛盾的境地,不僅表現(xiàn)為州縣政府具體行政過程中的兩難,還表現(xiàn)為地方政府作為整體與中央政府和帝國治下百姓的不協(xié)調。這種困境從建政伊始便存在并從未有所改善。瞿同祖先生的《清代地方政府》一書將此清晰地表現(xiàn)出來,從而引發(fā)了我們對這一事實“何以至此”的思考。
從清代的典章律令(如《大清會典》《事例》等)來看,清代地方政府的組織結構、隸屬關系、人事構成、職權范圍、行政原則等都是明確完整的、詳細的。但是地方政府在實際運行過程中卻普遍超出正式規(guī)則之外。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地方政府中除了少量“僚屬官員”外,屬于政府雇員的還有書吏和衙役,制度上承擔行政事務,且部分享受政府的薪金。但事實上地方行政事務還有與州縣官維持著私人的、非正式關系的長隨和幕友參與?!霸诘胤秸袑嶋H形成了官僚、幕友、胥吏這樣一種三維體系?!彼麄兊娜斡貌皇墙?jīng)政府選拔而是州縣官私人聘用,“總的任用原則是‘任人唯親’,總之必須是私人關系親近,有強烈的私人信任?!逼湟皇且驗椤傲艑俟匍e置,必然導致州縣官成為 ‘一人政府’,百事躬親而不堪重負,很少得到或者根本得不到僚屬的輔佐?!逼涠?,外地任職的州縣官不可能相信和倚仗出身本土的書吏衙役群體行政,自己也難以監(jiān)督和控制二者。他們經(jīng)常利用其在行政體系中的特殊地位貪腐害民,而州縣官卻很容易受牽連而烏紗不保?!斑@種情形顯然對州縣官威脅極大,迫使他不得不依靠某種人來督察書吏和衙役?!逼淙膶W素養(yǎng)過硬的州縣官對行政管理毫無準備,迫切需要聘請一名至數(shù)名行政專家(幕友)來咨詢、助理政務。
“士紳”作為傳統(tǒng)中國的一個特殊群體,是“與地方政府共同管理當?shù)厥聞盏牡胤骄ⅰ?。士紳習慣上被接受代表地方社區(qū),但與地方官員相比,他們行使的是非正式的、私人的權力。士紳既非鄉(xiāng)民選舉產(chǎn)生,也非政府任命,其代表社區(qū)、影響地方政務更無法律上和制度上的相關說明?!笆考澋慕槿胫饕腔谒饺藰藴驶蛞蛩兀湫Яσ仓饕蕾囉谔囟ㄊ考潅€人所具有的影響力?!币驗橹醒胝x予地方官員的職責常常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士紳作為一個整體,非正式地分享了地方的權力。需要指出的是,士紳集團并不構成地方自治的條件,因為士紳作為“一個特權集團,士紳的利益與社會其它集團的利益時常會發(fā)生沖突。這一事實又與自治不相容,因為自治要求社會利益作為一個整體被代表?!笔聦嵣鲜考澫碛械奶貦嗍且浴肮倩律矸莺褪嘶沦Y格的取得為前提和基礎”,其權力源自相同的政治秩序,因此可以說“在清代中國,地方權力只在官吏(正式政府)和士紳(非正式政府)之間進行分配?!?/p>
理論上講,“州縣官被要求熟悉當?shù)氐母鞣矫鏃l件情況并對其轄界內的一切事情負有責任?!仨毦S持轄區(qū)的秩序。他是法官、稅官和一般行政官。他對郵驛、鹽政、保甲、警察、公共工程、倉儲、社會福利、教育、宗教和禮儀事務等等都負有責任?!睂嶋H上地方政府缺乏適當?shù)谋WC和條件以完成行政職責。
這里的“行政能力”不僅指地方官員個人的才學稟賦,同時指制度和組織為地方官員群體行政知識技能訓練和具有行政知識技能人才的系統(tǒng)提供,以及發(fā)揮這種知識技能并取得效果的條件與環(huán)境。科舉制度下士人所受的儒家經(jīng)典和文章詩賦才能并不能應對地方行政事務;幕友通過薦任機會很小,有經(jīng)驗的行政專家無法制度化進入官場;此外還有很大比例的州縣官通過捐買進入官場。清政府沒有為地方官員系統(tǒng)提供行政知識和經(jīng)驗,也拒絕系統(tǒng)提供行政專家。行政能力不足也與行政任務過于繁重有關,州縣官被要求承擔轄區(qū)一切行政事務,即使是有經(jīng)驗的、能干的、精力充沛的州縣官也很難事必躬親進行處理。幕友的服務成為必須。此外,州縣官所受的約束也降低了行政能力所產(chǎn)生的效果:官員遠離家鄉(xiāng)任職,對當?shù)卣Z言、政情不甚了解,無奈以試錯累積經(jīng)驗,但短暫的任期往往不待熟悉行政又被調離,嚴重制約了行政效果的取得;法律、制度不能因地制宜,并時刻處于其他上司和官員的行政監(jiān)督之下。
清代的地方政府中僚屬官人員稀少、地位低下,也很少做行政管理工作,因為極難提升,“沒有一個有才華的人愿意接受州縣僚屬官的職位”,所以州縣官得不到僚屬官的任何實質幫助。州縣官所面對的是人數(shù)眾多的居于行政“戰(zhàn)略性位置”的書吏和直接跟老百姓打交道的衙役,這些人募于當?shù)厍揖脷v政務,在應付差事和濫用權力方面游刃有余地方官如僅依靠書吏和衙役,很可能失于控制且為其所累。州縣官任用私人仆役——長隨來監(jiān)督書吏、衙役并承擔部分行政職責?!坝捎跁粞靡酆烷L隨在貪污活動中常常狼狽為奸……州縣官的負擔沒有減輕多少,反而為他的工作增加難度?!彼裕挥淹?,地方政府沒有足夠的人手處理政務,而幕友和長隨只是地方官私人聘用的,不是正式的政府雇員。地方政府事務繁雜,卻幾乎沒有任何行政經(jīng)費,于是產(chǎn)生了“陋規(guī)”(下文會專門提到)。“州縣官們處在一個相當為難的位置上。他們必須找到財路既能向上級衙門繳納陋規(guī)費又能滿足自己衙門的行政費用?!?/p>
依《大清律》,中央政府對官員及書吏、衙役的貪腐罪行的懲罰十分嚴苛。而且根據(jù)層級監(jiān)督的原則:“糾劾貪酷州縣官的責任在他們的所有上司——從知府到督撫。如果沒有上報或糾劾犯有這類罪行的州縣官,他們自己也要受懲處。”監(jiān)督書吏和衙役的責任也全部落在各級官員的肩上,不察將獲降級或撤職的懲處。
但是無論是州縣官還是各類行政助員都能在各自崗位上獲利頗豐,以至于書吏、衙役等職位雖地位卑賤卻競爭激烈。其動力來源于豐厚的“陋規(guī)”和貪腐的便利。這里需要特意將“陋規(guī)”和貪腐給予說明:
“通過在每一個可以想象的場合收費,中國官僚體系每一層級的成員們都能補充他們的收入。雖然這種慣例是 ‘不正常的’、‘賤鄙的’,正如‘陋規(guī)’ 一詞本身所表示的;但它仍然被確立和承認,并成為廣泛接受的事實。因此,它也在法律的默許之內。但是,我們不要把它與賄賂或別的形式的貪污腐敗混淆,后者是非法的、被禁止的。然而,在某些情形下,在收取 ‘陋規(guī)’ 和貪賄之間并沒有一個明確的分界線?!?/p>
地方政府沒有收入來源,因此“陋規(guī)”之存在事實上難以避免,甚至是“合理”的,而中央政府的默許等于為地方簽發(fā)了一張理論上不限金額的支票?!氨M管清政府力圖對地方財政實行高度集中控制,但事實卻恰恰相反?!?guī)’ 體制沒有固定的費率,所以地方官員在征收和使用時幾乎是隨心所欲的?!〖壐吖賹Α?guī)’不加干涉,相反他們往往參與分肥?!痹诜赡S的“陋規(guī)”與法律嚴懲的貪腐行為間極大的彈性使政府對“陋規(guī)”的規(guī)范化努力也無實效,因此不可避免地被濫用而失控。更為關鍵的是“這些依附衙門的職員不僅易于獲得非法手段,而且有正式的懲禁規(guī)定,實際上他們有逃避追究的便利?!眹揽恋姆畈幻鉁S為具文。
從書中描述可以看出,地方政府的各項職責很難完成。地方官面對具體繁雜的行政事務,只好選擇執(zhí)行與自身獎懲升遷關聯(lián)最緊的事項,如征稅與司法。但仍時常陷入兩難境地。沒有行政費用,就必須從百姓那里索取“陋規(guī)”,但索取過度又使百姓窮得交不起國稅?!岸菘h官的職責又是全額征齊賦稅。要監(jiān)督控制衙門職員,又不得不依賴他們從鄉(xiāng)間代理人或百姓手中收取陋規(guī)費,這又稱為縣官們的另一個嚴重問題?!庇谑?,“遠遠高于庶民之上的地方官,愈加無暇‘親民’,而只能是疲憊于‘治吏’ 與‘馭吏’ ?!?/p>
我們發(fā)現(xiàn),清代地方政府在運行過程中產(chǎn)生的這些矛盾之處,其背后卻有著一以貫之的邏輯,那就是清代中央政府意圖對帝國各個角落實行全面控制的努力。正如作者開篇指出的:“在清代中國,各級地方政府都是按同樣的原則組成的。所有的行政單位……都是由中央政府設計和創(chuàng)建的。中央政府供給經(jīng)費、任命官員、指導和監(jiān)督其活動。所有地方官員……都是中央政府的代表。在州、縣或組成州縣的市鎮(zhèn)、鄉(xiāng)村,都沒有自治?!笔聦嵣?,瞿同祖先生為我們所展示的清代政府組織機構及其運作模式,可以看作“清代二百多年間(甚至上溯至明代)政府傳統(tǒng)的研究,進而可以看作是關于整個中國的政府傳統(tǒng)的研究?!?/p>
州縣政府及其行政長官被賦予的最重要的職責都與控制地方、維護統(tǒng)治安全相關。理論上地方政府的職能“不僅包括只能由政府進行的活動,還包括監(jiān)督由(或可能由)私人機構進行的活動。這一情形背后蘊含的是中國的 ‘政府哲學’ :它宣告所有與民生福利相關的有組織的活動都是政府應關心和操辦的。”但是所有職責中最重要的是維護治安、征稅和司法,官員的政績評估(“考成”)便依據(jù)征稅、司法、售鹽等為依據(jù)。征稅、售鹽關乎中央政府的歲入,官員的收稅才能也成為最重要的評薦標準;司法則涉及地區(qū)的安寧與穩(wěn)定。但是在征稅以及捕盜過程中,面對強烈的獎懲壓力,官員會不擇手段保住烏紗,經(jīng)常訴諸暴力,儒家的“仁愛”原則拋諸腦后。
其他行政職責,如戶口編查,目的是“預防成年男子逃避徭役”;督管保甲的治安職責,保甲組織是一種典型的地方控制手段,使“每個人的行動難逃過鄉(xiāng)鄰的耳目”,也使政府“能夠把自己的控制力擴展到最基層單位以填補權力真空的設置”;郵驛服務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負擔,但“承受痛苦的是當?shù)氐睦习傩铡?;水利工程和糧倉、災荒賑濟等只是為了避免大規(guī)模的自然災害等造成的社會動蕩,事實上只與百姓生計相關(如農(nóng)業(yè)灌溉)的工程設施從不在政府撥款建設之列;地方政府承擔的教化和祭祀儀式也絕不是為了“開民智”或宣揚宗教精神之用,“這種教化不僅是儒家學說的基本要求,而且對于朝廷安全和社會秩序也是至關重要的?!倍俜郊漓雱t是“清朝統(tǒng)治者在思想控制方面所采取的最微妙嘗試”,如祭祀“鄉(xiāng)賢”、“忠義”等不外是強化有利于統(tǒng)治安全的價值觀。對于地方官而言,除了關乎自身政治生涯的職責(最主要是征稅)會不擇手段地完成外,其他差事常常是敷衍了事,并不在意中央政府的愿望。所以表面上看“清代州縣政府將一切有關公眾福祉的事——福利、風俗、道德、教育、農(nóng)業(yè)等等——都視為自己職權范圍內的事。”但其出發(fā)點很難說是人道主義的;就結果而言,時常違背了帝國宣稱的目的,也難以實現(xiàn)其真實的期待。
清代帝國中央政府希望通過地方政府對地區(qū)一切事務實現(xiàn)最大程度和最有效的控制與監(jiān)督,但它又不愿為此支出必要的行政經(jīng)費和派設足夠的行政人員。保甲制度、州縣驛站、水利灌溉、設施修繕、興辦義學等都被規(guī)定由地方自籌經(jīng)費并利用居民幫助完成,就連解送稅銀途中的耗費都需由地方承擔,但稅款必須毫無保留地上繳。正如作者指出的,甚至對于一些十分必要的行政經(jīng)費(如辦公經(jīng)費)“增列預算會減少朝廷的歲入,除非政府相應地提高稅率,但它又不愿這樣做?!睂Υ丝梢宰鲞@樣一種猜測:由中央政府統(tǒng)一支付經(jīng)費(行政運轉必須的或用于社會控制的)都會極大增加行政成本,除了直接或迫切關乎統(tǒng)治安全的事項外,王朝統(tǒng)治者更愿意以最低的成本運行政府。古代社會征稅本是一項繁重的工作,而由中央政府提高稅率還要為此承擔政治風險和道德成本。委地方政府以全責,并操刑賞二柄控制地方官員,不僅能保證歲入的穩(wěn)定,還省去了不少麻煩。顯然,州縣官“一人政府”比地方行政分部執(zhí)掌大大減少了控制的數(shù)量和難度。
地方政府和官員不僅是清代帝國控制地方的工具,其本身也是嚴格控制的對象。州縣官沒有足夠的自由裁量權去處理政務,反被置于嚴苛僵化的法律與各級上司限制、檢查的網(wǎng)絡控制之下;官員必須在距離家鄉(xiāng)很遠的地方任職,還要“回避”與自己血緣相近的官員任職。清王朝賦予地方官員龐雜繁重的職責,卻營造嚴苛的法律環(huán)境,官員時常處于動輒得咎的境地,甚至要為遠非他們所能控制的事情付連帶責任(如各類吏員的不法行為)。這些舉措阻遏了地方官員獲取過大的權力或形成地方影響力中心,同時耗竭了他們的活力。清帝國的官員一開始就被設計為溫順無害的,將士子的精力和思想耗竭在以“欽定儒學”為主要內容的科舉考試上,導致其普遍的行政低能;幕友集團本可以作為行政官員的儲備,但清政府“堅持將幕友定位為州縣官的私人助手而不是政府的職員”。透過“大計制度”可以看出清政府意圖“把好人補充到這些崗位并使之處于各級地方長官的督察之下”以保證行政效率,然而清帝國的理論和實踐都決定了無法培養(yǎng)出既有能力又忠誠的“好人”,也無法實現(xiàn)滿意的行政效率。
清帝國出于維護統(tǒng)治安全的邏輯,通過政府組織體系令中央政府的權力盡可能向下延伸直到最低一級——州、縣政府并仰賴其經(jīng)常性的運作。通過地方政府利用其代理人(如保甲組織等)力圖控制帝國每一個角落,除了微不足道的小事或事實上有利于強化控制的民眾自發(fā)行為外,原則上都要在政府的監(jiān)督和控制下。出于同樣的邏輯,清王朝對地方政府變得尾大不掉保持了高度警惕,以至于不愿地方政府發(fā)展出履行法定職責的適當?shù)臋嗤?。因此我們看到在帝國統(tǒng)治下的地方政府呈現(xiàn)出一些奇怪的矛盾:普遍的制度外運作、非正式參與和權責脫節(jié)。帝國統(tǒng)治也為此付出高昂的代價,即難以遏制的行政腐敗和低效。行政的腐敗低效又反過來侵蝕著帝國的統(tǒng)治基礎,削弱了對地方的控制。在同一條邏輯的支配下,地方政府發(fā)生著上對朝廷、下對百姓妨害兩端的事實。
瞿同祖先生在總結清代地方政府時指出:“服從是所有官員普遍遵守的價值標準,而且服從本身常常就變成終極目標。任何地方官員都服從同一套獎懲制度約束;這套獎懲規(guī)則造就了官員們謹小慎微的態(tài)度和過分關注服從本身?!庇谑?,很少有官員主觀上真正做嘉惠人民的事,也不會積極做有利于統(tǒng)治者的事;最審慎的作為“莫過于盡可能去少承擔責任,并且更加用心在形式上遵循既定的法規(guī)而不去切實執(zhí)行”。制度、法律漸成空文,制度外運作漸成常態(tài),甚至為貪腐提供大好機會。幕友、書吏、衙役、長隨等占據(jù)行政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但他們之間并不是對政府職能進行全面橫向分工分權,而是“分別去辦理同一類事務的不同階段。每一階段派一類人辦理,后一類人有監(jiān)督前一類人的責任,甚至同一類人中的每個人也有互相監(jiān)視的責任。每人 ‘蝗螂捕蟬,黃雀在后’ 般地盯住別人,最后所有人都被州縣官本人盯著?!钡沁@種職責重疊“作為一種控制方法不僅使得有效的監(jiān)督難以實現(xiàn),這種思路造成的組織不善和缺乏協(xié)調必然導致地方政府的效率低下?!敝S刺的是,想要地方政府完成相應職責(如征稅、司法、治安等),并控制地方的居民和衙門胥吏,必須以行政者的能力和行政的高效為保證。但科舉制度和全面的行政制約下的官員往往是政治上無害的同時也是行政上低能的。指望不受信任且能力不足的地方官員去監(jiān)督同樣不受信任且貪婪狡猾的胥吏是不現(xiàn)實的。腐敗持續(xù)終將淪為惡政,造成統(tǒng)治基礎的削弱,中央政府全面控制地方的愿望又因官員無法有效監(jiān)督進一步落空。
帝國制度下的行政腐敗,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這種體系本身造成的。對官員政治上的控制不僅阻礙行政效率,最糟糕的情況是這種體制實際上鼓勵官員們貪污;而經(jīng)濟上的理由使“壓榨”百姓成為必須?!耙蝗苏钡哪J?jīng)Q定了地方官員的薪俸幾乎是地方政府的行政款項,除了支付幕友、長隨外,還需在必要時“攤捐”或填補虧空等;對上司迎來送往,甚至要滿足上級的書吏、長隨等的索求。而書吏、衙役、長隨等行政助員“無法通過合法的手段來獲取他向往的價值……實際上他們有逃避追究的便利”。多數(shù)人的越軌行為既已成為普遍的“潛規(guī)則”,那么他們就有可能對剩余成員施加壓力強求一致。中央政府置地方政府于艱難的處境,地方政府既不得已也很輕易地就將這種負擔轉嫁到普通百姓頭上?!奥?guī)”的存在令官員積蓄頗豐、令卑賤的皂吏職位變得搶手。而離職官員積蓄的倍增和幕友酬金的水漲船高,暗示出“陋規(guī)費”以何種程度被濫用,并且很快超出了中央政府的控制??梢酝茰y由此產(chǎn)生出兩個問題會反過來影響到統(tǒng)治基礎:第一,一群腐敗無能的或無心作為、一心升官發(fā)財?shù)牡胤焦倮?,如何指望他們能夠?zhí)行控制帝國地方的重任? 第二,過度索取的“陋規(guī)”和難以控制的貪腐成為導致百姓普遍貧困的重要原因,一旦百姓被壓榨到超出生存底線的時候,如何應對可能出現(xiàn)的大規(guī)模動蕩和反叛? 所以,“官僚集團的腐敗,不僅降低了朝廷的威望,而且嚴重地危害到了統(tǒng)治體系的其他面向。”
中華帝國的社會階層結構“大體上由帝制政府任意予奪個人及家庭的地位為基礎。……政治權威因而在實質上成為社會價值的最后裁決者,而嚴格說來,只有皇帝一人才是統(tǒng)治者?!睋碛薪y(tǒng)治者授予特權的一群人便是“士紳”,被賦予行政職責者即官僚。因此,地方士紳群體可以說是“非正式”的官僚集團。他們“與地方政府官員一道決定地方政策和行政,并分擔控制社會之責任”,但同樣處于帝國的控制之下。像帝制中國這樣的專制國家里,“統(tǒng)治者與被統(tǒng)治者的利益,即使是不矛盾的,也是分殊的;因此,整個行政體系就是建立在不信任的基礎之上的?!笨偟膩碚f,地方士紳在利益上更親近統(tǒng)治者,在角色和態(tài)度上則與百姓有更多相似之處。但“作為一個特權階級,士紳主要關心的是其家庭和親屬的利益,這種利益往往與百姓的利益向左。……階級利益對士紳的行為方式具有更大的決定作用?!挥性诓粨p及自己切身利益的情況下,士紳才會考慮社區(qū)的共同利益?!蓖瑯?,只有保證和提高自身特權地位的情況下,士紳才會在道義上和實際上支持和維護帝國政權。穩(wěn)定的社會和政治秩序對清王朝和士紳都是重要的,士紳愿意為此努力;但擁有特權的士紳利用特權逃避稅役、魚肉百姓便與統(tǒng)治者的初衷不符了。保證各階層對命運不至絕望對統(tǒng)治者至關重要,但不在士紳為其身家謀利的考量之中。尤其是“劣紳”的存在對地方安定造成嚴重危害,對地方行政也造成惡劣影響。因地方政府的持續(xù)腐敗和低效而加劇的帝國在地方上的行政真空,也在放大士紳階層在地方上的影響。這種影響在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中誠然能夠分擔政府的行政職責,調和民眾與地方政府的矛盾,成為帝國控制地方的另一支柱,但終究無法成為帝國的穩(wěn)定保障。
于是暫時得出結論:清代地方政府所形成的“傳統(tǒng)”,與清代統(tǒng)治者追求政治控制的統(tǒng)治邏輯和政治設計有關。地方政府在此邏輯和設計下呈現(xiàn)出很多理論和實踐上的矛盾,也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行政低效與腐敗。并最終朝著既違背統(tǒng)治者愿望又不利于百姓生計的方向發(fā)展。帝制時代的中國,王朝興替已重復多次,僅就地方政府而言,其制度精密統(tǒng)治完善已發(fā)展到高峰,仍不能擺脫此困境,這種困境也正是整個帝國面臨局面的縮影。我們須從更廣闊的范圍尋找根源。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所展示的地方政府傳統(tǒng)的完整面向,為理解帝制中國的制度與歷史提供了有益的線索。
[1]范忠信.“譯讀瞿同祖先生的《清代地方政府》”[J].環(huán)球法律評論,2004 冬季號.
[2]瞿同祖著,范忠信、晏鋒譯.清代地方政府[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3]陸平舟.官僚、幕友、胥吏:清代地方政府的三維體系[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5).
[4]蕭公權著,陳國棟譯.調紛解爭——帝制時代中國社會的和解[A].劉夢溪主編.中國現(xiàn)代學術經(jīng)典:蕭公權卷[C].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5]吳思.潛規(guī)則(一).歷史中的真實游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6]蕭公權著,張皓、張升譯.中國鄉(xiāng)村——論19 世紀的帝國控制[M].臺灣:聯(lián)經(jīng)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