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第三種批判:藝術語言的批判性”論壇及展覽在北京時代美術館舉辦。作為北京時代美術館2014年度最重要的學術展,本次展覽通過呈現(xiàn)22位中國當代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藝術家的作品,以美術史梳理、文獻呈現(xiàn)、藝術家語言探索自述構成展場的主體,讓大眾了解中國當代藝術多元性的同時,在藝術批評的層面就“藝術語言的批判性”以及與此相關問題展開跨學科、跨領域的學術討論。
自上世紀六十年代傷痕藝術,至政治波普、艷俗藝術,中國出現(xiàn)一種基于題材的批判。而后,出現(xiàn)基于前衛(wèi)藝術的批判,以另類空間和事件博人眼球。而在當代藝術整體認知處于轉型的關鍵時刻,提出第三種批判,即形式語言的批判。藝術家在主體構建不斷完善的基礎上,敏感地深入材料的物質性,探索身體與材料的關系。
開幕式當天進行了兩場互動的圓桌論壇,參與論壇的嘉賓是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通過跨界對談使不同的觀點在此相互交匯,從而將主題討論進一步打開和激活,在一個開放和多元的角度為藝術提供更多思考的空間。展覽試圖建立起一條思考當代藝術的路徑。從今天回顧中國當代藝術發(fā)展歷程的線索,此次參展的22位藝術家基本構成了中國當代藝術當前的中堅力量,他們都已經具有自己相對成熟的藝術思想和藝術語言,都具有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他們的作品能夠對我們討論的問題作出不同角度的回應。
本次展覽貫穿的文獻資料,包括藝術家的手稿,展現(xiàn)了他們對“主體建構”和“藝術語言”這一關系的理解。時代美術館在“題材批判”、“前衛(wèi)立場批判”以及“藝術語言批判”方面進行了學術梳理。(編輯:王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