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香
摘要:擴展閱讀是針對教材和課堂教學而言的,其關鍵是確定好閱讀基點與擴展方向,對于閱讀基點應以精讀為主,擴展性閱讀應根據閱讀的目的、層次、基礎等因素略讀為宜。
關鍵詞:高中;閱讀教學;擴展閱讀;訓練
中圖分類號:G4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15-089-1一、以節(jié)選的文章為基點,向整篇(部)著作擴展
其目的是通過對全貌的了解來加深對局部的深刻理解。這種擴展閱讀可以在閱讀基點之前、其間,也可以在其后。例如,在教學《群英會蔣干中計》之后,學生不難了解曹操生性多疑、老謀深算、剛愎自用、驕傲輕敵的性格特點。為了使學生了解得更為全面,教師可安排學生利用課外、假期閱讀《三國演義》,結合電視劇《三國演義》,了解曹操的政治與軍事才能及文學方面的成就,試為曹操寫“人物評論”。結果,同學不僅有理有據地對曹操作出了客觀評價,還頗有興趣地為劉備等人寫出了較為中肯的評論。
二、以某篇作品為基點,進一步向這個作家的其他作品擴展
其目的是為了較系統地了解該作家的作品特點與藝術風格。例如在教學劉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證據》《寒風吹徹》之后引導學生去閱讀他的散文集《一個人的村莊》里的作品,使學生進一步領悟作者借助獨特的視角,通過農村平凡的生活細節(jié)的描寫、含蓄雋永的樸素語言和簡潔靈動的散文化結構表達了作者對自己故土的愛,對家鄉(xiāng)深切而真誠的感情以及由此產生的博大的悲憫情懷,更深層次地透露出了他人生哲學意義。通過由此及彼擴展閱讀,讓學生明白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村莊,我們要用一生的時間去構筑它,因為它是我們精神與心靈的棲居地。
三、以某篇作品為基點,向同類題材的作品擴展
其目的是使同學們明確題材相同、文體相同的文章,往往因寫作背景和角度的不同,文章風格各不相同。如學完蘇洵的《六國論》一文,教師可引導同學比較蘇軾的《六國論》、蘇轍的《六國論》。它們雖然都是史論文,都在探討六國破亡的原因,可因文章的寫作背景、寫作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與論證的方式都不同。蘇洵所處的年代,正是北宋剛簽下澶淵之盟,朝廷一味的退讓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更嚴重,因此他的重點放在“賂”上。全文圍繞“賂”字,把六國對秦國的方針路線、秦國的野心揭示出來;同時也把論史與論今統一起來:表面上批評的是六國,實際上譏刺的是北宋,是為反對朝廷一賂求和的妥協政策而寫的。文章主體部分采用分論點式從“賂者”與“不賂者”兩個方面論證,論證嚴密,有說服力。蘇軾所處的時期正是北宋廣開科舉,錄用大量進士,尸位素餐者占去了國家大半稅收,國家?guī)谉o良將,蘇軾有感于此,通過對六國久存而秦速亡的對比,強調了“士”的作用。蘇軾認為,六國諸侯卿相皆爭養(yǎng)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養(yǎng)起來,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帶頭人了,國家就可以安定了。文章主體部分采取逐層論證的方式,思辨性極強。而蘇轍的《六國論》則是針對六國不免于滅亡的史實,指出他們相繼滅亡的原因是不能團結一致,共同抗戰(zhàn),滅國是咎由自取。因此全文緊扣“天下之勢”,從戰(zhàn)略高度來分析六國滅亡的原因,文章主體部分從正反兩方面引例作證,對比鮮明。很顯然蘇洵的《六國論》不是就事論事,而是借題發(fā)揮。蘇洵的寫作目的不在于總結六國滅亡的教訓,而在于警告宋朝統治者勿蹈六國滅亡的覆轍。借古喻今,以談論歷史供當今統治者借鑒,這是蘇洵高出其二子的地方。
四、以某一作品為基點,向同一文體的其他篇章擴展
其目的是領會同體裁文章的特點,例如學完《始得西山宴游記》后,可向中學語文課本涉及“記”這一文體的篇章擴展。像《核舟記》《小石潭記》《岳陽樓記》《醉翁亭記》《游褒禪山記》《石鐘山記》等,對它們的內容與手法加以比較,就可以知道:《始得西山宴游記》是游記,通過對西山高峻峭拔、壯美景物的細致描摹,抒發(fā)被貶后寂寞壓抑的心理以及在自然中得以解脫的傲然獨立的人格精神;《核舟記》重在記物,通過對一件工藝美術品的說明,贊揚民間藝人高超的雕刻藝術;《岳陽樓記》則借重修岳陽樓的機會寫景抒情,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主張;《醉翁亭記》也是游記,既寫景又抒發(fā)與人民同樂之情;《游褒禪山記》《石鐘山記》也為游記,但又都與考證(考察)說理相結合,說理部分較多。通過這一系列的擴展比較,學生能較全面、明確地認識“記”這一文體屬散文范疇,可記物、記事、記游,還可以寫景、議論、敘事、考證、說明,作者回旋、揮灑的余地寬廣,而且適用范圍甚大。這樣閱讀一篇,反饋若干篇,經過比較分析,歸納異同,能較快地提高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力。
五、以某作家作品為基點,向介紹這位作家的傳記或評述性文字擴展
其目的是讓學生在掌握作品思想意義的基礎上,較全面地掌握作家在歷史上的地位和影響。例如,在教讀司馬遷的《報任安書》時,我們深切地感受到司馬遷的這封信,浸透著生之熱戀和死之痛苦。其輾轉于生死之際的羞辱、恐懼和悲憤,五內俱焚、汗發(fā)沾背的心理創(chuàng)傷,非身臨其境者,絕難體會。信中把他對世情的感慨,對人生的悲憤,對專制君主的認識,對理想事業(yè)的追求,盡情地傾吐出來,如泣如訴。當然要真正全面了解司馬遷,教師還需要引導同學了解他的有關作品,特別是他寫的《太史公自序》一文,了解他的學術背景和創(chuàng)作過程,知道他有家學淵源、名師傳授,“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使學生真正了解司馬遷的崇高品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