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情緒社會分享理論在中小學生人際交往指導中的應(yīng)用

2014-09-15 06:07韋耀陽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2014年9期
關(guān)鍵詞:人際交往中小學生

韋耀陽

〔摘要〕情緒社會分享理論在中小學生人際交往的指導中起著重要作用。它有助于中小學生社會關(guān)系的展開,有助于縮短人際距離,有助于中小學生人際關(guān)系的建立、維持和協(xié)調(diào),有助于增加中小學生的人際自信,有助于中小學生的人際溝通,擴大中小學生的交往范圍。中小學教師可以運用主題班會、角色扮演、情景劇、個別談話、心理健康教育課、心理游戲等各種方式引導和指導中小學生對自己或他人的積極或消極的情緒進行分享,用情緒社會分享理論來指導中小學生的人際交往。

〔關(guān)鍵詞〕情緒分享;中小學生;人際交往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14)09-0010-03

中小學生正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年齡階段,身心的發(fā)展變化,使得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常常會產(chǎn)生許多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問題。如果這些心理問題沒有得到恰當和及時的解決,將會使中小學生形成不良的性格和人格,對他們的學習和生活等各方面產(chǎn)生極大的影響。情緒社會分享主要是指情緒事件發(fā)生后,人們自愿地向他人訴說、談?wù)撨@些情緒事件以及他們所感受到的現(xiàn)象和行為。教學生學會情緒社會分享,可以很好地幫助他們處理成長過程中的困惑。

情緒社會分享通常發(fā)生在親密的人際關(guān)系之中,從本質(zhì)上來說,它是一種人際交往過程[1]。另外,情緒社會分享的發(fā)生具有普遍性、時間性、傳播性和限制性等特點,它受事件的情緒強度、事件的道德屬性、情緒分享對象的反應(yīng)等因素的影響[2]。情緒社會分享對人際關(guān)系的建立、維持和協(xié)調(diào)具有重要作用。

一、情緒社會分享理論在中小學生人際交往中的

作用

1.情緒社會分享有助于縮短人際距離,促進中小學生人際關(guān)系的建立

De Rivera(1986)提出“情緒是社會關(guān)系的命題”,認為情緒總是與他人有關(guān),情緒體現(xiàn)在自我與他人之間的動力學關(guān)系中,是個體與情境之間的交流,而不僅是一種內(nèi)部感受狀態(tài)。Mesquita(2001)認為,在集體主義文化中,情緒作為一種關(guān)系現(xiàn)象,蘊含于人際關(guān)系之中,并且被知覺為反映這些關(guān)系的狀態(tài),情緒社會分享可以讓其他人參與到分享者的情緒中來,并標示為對他人的尊重[2]。Strongman(2003)在總結(jié)Rime的情緒社會分享研究時指出,情緒社會分享激活了個體與社會網(wǎng)絡(luò)或社會支持系統(tǒng)之間的聯(lián)系[3]。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情緒事件,特別是消極的情緒事件,可以緩解自己的情緒壓力,降低情緒負荷,使情緒獲得康復(fù)。人們在遭遇情緒事件的同時,渴望獲得某種滿足,如親密、支持等,而如果分享對象的反應(yīng)可以滿足情緒事件的體驗者內(nèi)心的需要,則人們就越傾向于與該分享對象建立人際關(guān)系。

情緒社會分享可以幫助中小學生敞開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讓家長、同伴、老師等參與到自己的情緒體驗和內(nèi)心感受中來,幫助中小學生邁出與家長、同伴、老師等交往的第一步;情緒社會分享可以幫助中小學生展開與家長、同伴和老師等人之間的交流,縮短與他們之間的心理距離,增進彼此之間的了解,使他們逐漸建立起對自己的家長、同伴、老師等的信任,逐步撤掉自己的心防,從而建立起和諧、親密、友好的親子關(guān)系、同伴關(guān)系和師生關(guān)系等。

2.情緒社會分享有助于中小學生人際關(guān)系的維持和協(xié)調(diào)

Gable(2004)對積極情緒事件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分享積極事件時,若分享對象被知覺為對分享者的獲益目標作出了積極的和建設(shè)性的反應(yīng)時,分享者對關(guān)系滿意度的評價將提高,同時與分享對象的親密感增加[4]。Nils(2002)以分享對象的反映特征為自變量,對情緒分享的人際關(guān)系功能進行了研究[5],結(jié)果顯示,獲得移情反應(yīng)的被試報告感受到較多的親密感和較少的孤獨感,并且更相信這個世界。這些研究結(jié)果證明了有幫助的情緒社會分享反應(yīng)可以促進人際關(guān)系。這種分享行為滿足了人際依戀的需要,同時深層心理的表露促進了親密感的形成。情緒社會分享使得中小學生感覺到自己被理解和被支持,感受到較多的親密感和較少的孤獨感,同時增加了中小學生對社會和他人的信任,增強了中小學生與他人之間的情感性聯(lián)結(jié),幫助中小學生維持和協(xié)調(diào)與他人的關(guān)系。另外,情緒社會分享滿足了中小學生人際依戀的需要,可以幫助中小學生形成和增加對他人的親密感,促使中小學生與家長、同伴及老師進行更多情感上的交流,使得雙方都能設(shè)身處地地了解對方的內(nèi)心世界和情感世界,消除對彼此的誤解和不信任,從而改善和促進親子關(guān)系、同伴關(guān)系和師生關(guān)系等。

3.情緒社會分享有助于增加中小學生的人際自信

情緒事件的體驗者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情緒體驗和內(nèi)心感受,向他人表露出自己內(nèi)心深層次的信息,通過他人的情感、行為和言語反饋,通過他人對待自己的態(tài)度,通過他人對自己情感和語言上的積極回應(yīng),感受到強大的社會支持,從而能夠促進情緒事件的體驗者增加與他人交往的信心。當中小學生遭遇到情緒事件后,如果他們的家人、朋友、同學或老師等對他們表現(xiàn)出耐心和愛心,對他們表現(xiàn)出較多的注意和理解,表現(xiàn)出言語安慰和擁抱等肢體安撫行為,給予積極的建議等,中小學生就會感受到來自家庭、學校等的社會支持,就會增加與他人交往的信心,敢于與他人進行交往,敢于與他人建立人際關(guān)系。

二、情緒社會分享理論在中小學生人際交往指導中的應(yīng)用

1.情緒社會分享理論的應(yīng)用方式

(1)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情緒社會分享時,可以采取的程序

首先,教師要讓學生了解到,喜怒哀樂是一個人正常的情緒反應(yīng),這些情緒是人本身的一部分;表達自己的情感是正常的、正當?shù)?,適度表達自己的情緒有益于身心健康。簡言之,就是要讓學生正確了解和對待自己或他人的情緒反應(yīng)。

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覺察自己或他人的情緒,不管是積極的情緒還是消極的情緒,并引導學生了解此種情緒產(chǎn)生的原因。教師可以通過主題班會、角色扮演、情景劇、音樂等各種方式來幫助學生了解自己和他人在不同情景中會產(chǎn)生的情緒反應(yīng),并進一步找出情緒產(chǎn)生的根源。

再次,教師要教會學生與他人分享自己或他人的積極情緒與消極情緒。當學生在選擇情緒體驗的分享對象時,教師要教會學生選擇讓自己感到安全可靠的對象,不可盲目選擇。而當學生分享他人的情緒體驗時,教師要教會學生做一名有效的、可靠的分享者。

最后,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情緒分享,如主題班會、角色扮演、情景劇、個別談話、心理健康教育課、心理游戲等。主題班會即班主任給定一個主題,召開班會,如全班對某位去世的任課教師舉行心理上的告別儀式,在該告別儀式上,教師可以帶頭主動表達自己的情緒體驗,為學生起到示范作用;也可鼓勵學生主動表達自己的情緒體驗,全班一起找出悼念該老師的方法等。情景劇即通過扮演日常生活問題情景中的角色,使扮演者把平時壓抑的情緒通過表演得以釋放、解脫,同時學習人際交往的技巧及獲得處理問題的靈感并加以練習。個別談話即教師在私下里單獨與學生進行情感上的交流,如學生考試失利,教師可與學生進行單獨談話,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內(nèi)心情緒,并與他一起找出相應(yīng)的解決辦法等。教師可以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課幫助學生了解和學習情緒社會分享的方法、途徑和注意事項等,幫助學生學習人際交往的技巧。

(2)教師運用情緒社會分享理論指導中小學生人際交往的兩種方式

第一,團體分享。情緒的團體分享是指情緒事件發(fā)生后,人們自愿地向所屬團體或相關(guān)團體訴說、談?wù)撨@些情緒事件以及他們的感受,與所屬團體或相關(guān)團體分享自己的情感反應(yīng)的現(xiàn)象和行為。一般情況下,情緒事件的分享者是一個團體。例如,當班上的某位教師或?qū)W生不幸過世后,整個班級籠罩在悲傷中,教師對整個班級進行團體哀傷輔導,舉行悼念儀式,班上學生自由表達對過世老師或同學的懷念、感激、愧疚等感情,與整個團體分享自己的悲傷情感等。又如,當班級比賽失敗后,整個班級情緒低落,教師可召開班會,請班上學生自由表達自己對這次失敗的感受,并找出失敗的原因及改進措施等。團體分享可以通過主題班會、角色扮演、情景劇等方式進行。

第二,個體分享。情緒的個體分享是指情緒事件發(fā)生后,人們自愿地向他人訴說、談?wù)撨@些情緒事件以及他們的感受。一般情況下,情緒事件的分享者是個人,可以是情緒事件的體驗者的家長、同伴或老師等。例如,面臨比賽,學生感到極其緊張,向好朋友講述自己的內(nèi)心感受,在好朋友的鼓勵下,調(diào)整心態(tài),勇敢面對等。又如,親人逝世,學生情緒低落,向父母講述自己對親人的懷念之情,在父母的安慰下積極振作等。個體分享可以通過記日記、寫信、個別談話等方式進行。學生可以在日記或信中自由表達自己的內(nèi)心情緒體驗,寫完日記或信件后,將自己的日記或信件交給自己所信任的人,與他一起分享;學生也可以通過談話的方式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情緒體驗,即向自己所信任的人傾訴自己的內(nèi)心體驗等。

2.教師在應(yīng)用情緒社會分享理論指導中小學生的人際交往時要注意的問題

中小學生在學習分享情緒時,不可避免地扮演著兩個角色:一個是情緒事件的體驗者;一個是情緒事件的分享者。因此,教師在應(yīng)用情緒社會分享理論指導中小學生的人際交往時,要注意學生在扮演不同的角色時,需要注意的問題也不同。

(1)作為情緒事件的分享者,中小學生需要注意的問題

第一,要有足夠的耐心和豐富的愛心。作為情緒事件的分享者,學生要耐心地聆聽情緒事件的體驗者的情緒表達,不能表現(xiàn)出不耐煩,亦不能無動于衷,更不能嘲笑、諷刺情緒事件的體驗者。

第二,要學會傾聽,要對情緒事件的體驗者表現(xiàn)出較多的注意和理解,并給予積極回應(yīng)。

第三,作為情緒事件的分享者,學生要給予情緒事件的體驗者以互動或移情行為,如與情緒事件的體驗者分享自己以前類似的情緒體驗,向情緒事件的體驗者適時表達出此時自己的內(nèi)心感受等;另外,分享對象要向情緒事件的體驗者表達出依戀或者安撫行為,如親吻、擁抱、撫摸等肢體接觸,以使對方感到安全可靠、可依賴。

第四,作為情緒事件的分享者,學生在分享情緒事件的體驗者的內(nèi)心感受和情緒體驗時,要提供積極的信息支持,如積極的建議和對他所體驗到的情緒事件的重新評價等。

第五,作為情緒事件的分享者,學生要尊重情緒事件的體驗者,要注意保護情緒事件的體驗者的隱私。當情緒事件的體驗者分享的情緒事件涉及其隱私時,學生不可隨意向他人透露其隱私,傷害情緒事件的體驗者。

(2)作為情緒事件的體驗者,中小學生需要注意的問題

首先,在選擇情緒事件的分享對象時,要選擇安全可靠的對象。中小學生一般選擇與自己有親密關(guān)系的人(如父母、好朋友、兄弟姐妹等)進行情緒分享。除此之外,還可以根據(jù)情緒內(nèi)容的領(lǐng)域的特殊性,選擇特定職業(yè)的分享對象,如學校的老師、心理咨詢機構(gòu)的心理咨詢師等。

其次,要學會傾訴。當體驗到情緒事件后,中小學生要學會適時適當、準確恰當?shù)乇磉_自己的內(nèi)心感受和情感體驗。

三、小結(jié)及展望

情緒社會分享理論在中小學生人際交往中起著重要作用。它對中小學生社會關(guān)系的展開,對中小學生縮短人際距離,對中小學生人際關(guān)系的建立、維持和協(xié)調(diào),對增加中小學生的人際自信等有極大的促進作用。教師可運用主題班會、心理健康教育課、個別談話、游戲等各種方式,用情緒社會分享理論來指導中小學生的人際交往。

盡管情緒社會分享理論在中小學生人際交往指導中的應(yīng)用頗為廣泛,但具體的應(yīng)用方式還極為有限。因此,在今后的研究及實踐中,應(yīng)進一步拓展情緒社會分享理論在中小學生人際交往指導中的應(yīng)用方式,以及教師應(yīng)用情緒社會分享理論指導中小學生人際交往的具體策略。

主要參考文獻:

[1]孫俊才,盧家楣.情緒社會分享的研究現(xiàn)狀與發(fā)展趨勢[J].心理科學進展,2007,15(5):816-821.

[2]Mesquita B,Emotions in collectivist and individualist context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1,80(1):68-74.

[3]Strongman K T.The psychology of emotion:From everyday life to theory[M]. The Atrium,Southern Gate,Chichester:John Wiley & Sons,2003:186-187.

[4]Gable S L,Reis H T,Tmpett E A,et al.What do you do when things go right The intrapersonal and interpersonal benefits of sharing positive events[J]. Journality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4,87(2):228-245.

[5]Zech E,Rime B,Nils F.Social sharing of emotion:emotional recocery and interpersonal aspects[C]. In:P Philippot,R S Feldm an(Eds).The regulations of emotion.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4:157-185.

(作者單位:湖北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黃石,435002)

編輯 / 任玉丹 終校 / 于 洪

猜你喜歡
人際交往中小學生
舞動治療對大學生人際交往改善的相關(guān)理論研究
上海市金山區(qū)朱涇鎮(zhèn)中小學生視力狀況分析
社交網(wǎng)絡(luò)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及對策研究
影響中小學生體質(zhì)健康的要素庫及權(quán)重分析
被人情綁架的鄉(xiāng)村酒席——記憶鄉(xiāng)村文化
陪讀現(xiàn)象產(chǎn)生原因及其利弊分析*
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特點
淺談涼山彝區(qū)中小學“學困生”的轉(zhuǎn)化
秭归县| 镇原县| 榆社县| 千阳县| 永川市| 北辰区| 湘乡市| 洪洞县| 高密市| 金堂县| 衡水市| 陈巴尔虎旗| 汤阴县| 柳江县| 奉节县| 汉源县| 当雄县| 大渡口区| 新营市| 甘泉县| 西充县| 南丰县| 稷山县| 宜良县| 水城县| 常山县| 花莲市| 上林县| 东乌| 宁陵县| 定结县| 丰顺县| 平安县| 怀宁县| 古蔺县| 迁安市| 嫩江县| 兰溪市| 宜都市| 义马市| 乌兰浩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