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春花 田偉 李陽
摘 要: 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類社會相互交流的一種工具。語言是文化的一種載體,每一種語言都是建立在一定文化底蘊上的,它的發(fā)展必定受到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影響。由于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發(fā)展歷史和文化背景,每個民族的語言都繼承本民族的文化特征。因此,英語作為學生學習的第二語言,它在很多方面都和漢語有顯著差異。這些文化差異給英語學習制造障礙。經過多年的單純性課堂英語語言學習,很多學生仍不能在實際中用所學語言實現跨文化交際與交流的目標。隨著全球化的趨勢日益顯著,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了英語專業(yè),如果不了解英漢雙語的文化差異,就很難真正意義上掌握和運用這門語言。因此,在學習語言的同時,必須從不同方面了解不同語言間的文化差異。
關鍵詞: 文化差異 英漢雙語 二語習得
一、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表現形式
1.英漢雙語思維方式的差異。
中國人從學習英語開始,由于受到文化習俗的影響,喜歡下意識地用中文思維模式翻譯英文句子,因此出現了很多英文語義或語法上的錯誤,產生了相應的中式英語。例如:“china policy”,我們大多會想當然地把它理解為“中國政策”,其實不然,它的真正含義是“對華政策”;同樣,漢語成語中的“胸無點墨”也不能簡單地譯成“There is not a drop of ink in the chest.”,如果讓外國人看到這樣的翻譯,他們會感到很驚訝、很迷惑,他們會給出真正地道的翻譯:not learned,unlettered,illiterate;not to know how to read and write.像這樣的由文化差異造成的英漢兩種語言思維方式不同的例子還有很多。事實上,思維方式是在從小的成長環(huán)境中慢慢形成的,學習另一種語言就必須熟悉與了解其相應的文化背景,這樣才能更具本土特色,將另一種語言的精髓掌握。
2.英漢日常交際語中的差異。
近年來,中國人接觸外國人的機會越來越多,由于各國、各民族的文化背景不同,因此交談過程中很容易產生誤會。比如:英國人碰到熟人通常用“hi”或者“hello”打招呼,較正式的打招呼可用“Good morning.”,“How do you do?”,緊接著便會進一步問候:“How are you?”、“How are you doing?”其實這些問題都不是真正想了解他人的健康狀況或其他私人問題,他們只是將其作為一種表示和傳達友好的方式。
在中國,人們往往習慣見面就用“你吃了嗎?”來打招呼,如果在英語國家,你問他人“have you eat?”,別人會下意識地認為你在邀請吃飯,這樣誤會便很容易產生。中國人在路上碰到熟人打招呼,通常會問“到哪里去呢?”、“干嗎去呢?”諸如之類的問題,認為這些問題是出于友善的一種打招呼用語,然而,對于外國人來說,這些問題會讓他們不悅,因為在他們看來,過多的打探他人私人問題是存在不良企圖的。
3.英漢雙語表達方式的差異。
語言的表達方式和文化背景、思維方式有著密切聯系。英語屬于印歐語系,而漢語屬于漢藏語系,英美的語言思維方式是直線型的,他們在語篇的謀篇布局上習慣于從一般到具體,從概括到舉例,從局部到整體的原則(楊志英,2010,11)。顯然,我們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通常用到先分后總、先因后果的寫作模式,這使得兩種語言在表達方式上存在很大差異。
首先,英語重形合,漢語重意合。在英語中,時、體、態(tài)、式非常清晰,而漢語則是一門注重形合的語言,它所用的代詞、連詞相對較少,更多地注重內涵;其次,英語多被動,而漢語多主動,雖然漢語中也有諸如“被”、“由”等詞表被動,但相對于英語來說,還是非常少的,因此,英語中的很多被動句在中文中會被翻譯成主動句。比如:Success is not achieved easily.它在中文里的翻譯是:成功并非輕易獲得的。此外,這兩種語言在長短句、人稱、修辭手法等方面也有很大不同。
二、文化差異對英語二語習得的具體影響
1.文化差異對英語口語學習的影響。
學習語言,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用來交流。中國之所以學習英語,主要是隨著全球化的發(fā)展,中國需要應用英語這門國際語言進行國際交流與交際。然而,我國雖然越來越重視英語口語教學,但學生的口語相比以前大有改善,但整體情況還不盡如人意,普遍存在中國人才能聽懂的Chinglish,盡管對方可能明白你的意思,但表達起來不地道。舉個簡單的例子,通常在中國,我們打電話時會說:I am ××,I want to speak to ××.但在真正的英語國家,人家會說:This is××,may I speak to××.想講一口流利的英語,就必須把英語講得地道。事實上,文化差異對英語口語的影響遠不止以上這一點,還表現在詞匯、句型、句式等多個方面。英語二語習得者在講英語的時候,通常習慣用母語的思維表達,因此這就使我們表達出來的英語像逐字逐句翻譯出來的,顯得非常死板,同時使英語習得者在學習英語時感到困擾。
2.文化差異對英語聽力的影響。
聽是語言交際的重要方面,在與外界的交往中,聽力水平直接影響人們之間的相互理解及工作效率。二語習得者在平時學習英語時,發(fā)現聽力是一個很薄弱環(huán)節(jié)。聽力材料的文化色彩越濃,理解起來難度越大。很多學生由于不了解西方文化背景知識,尤其是不了解中西文化之間存在的巨大差異,在聽力過程中,雖能聽懂每個詞句,但對整個聽力信息的理解仍然非常困難。例如:dog在中西方的意思有很大的差異,“a lucky dog”在西方就是指一個幸運的人,而中國學生聽到這個詞語的時候,可能就不會理解這里的dog指的是人。諸如此類的例子還有很多,不了解文化差異,就無法聽懂英語源語所要表達的真正意思,因此,英語二語習得者要提高聽力理解能力,不僅要解決語言和技巧上的障礙,增強掌握正確語音語調的意識,加強對詞匯的記憶,還必須把文化差異融入到學習中,才能真正提高聽力理解和語言綜合能力。
3.文化差異對英語閱讀的影響。
在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中,教師往往著重于強調文章中的語法結構和每句話的翻譯,導致學生僅僅將學習的重點放在對句子的表面理解上。其實,在第二語言的學習中,英語閱讀理解是一種跨文化的交際,平時二語習得者經常會讀英美刊物,這些英美讀物都屬于篇章,它們不僅反映了英語國家的習俗、儀式、衣食住行和人際關系等大眾文化;同時反映西方人的價值觀、精神思想、生活方式等深層次文化。如果英語習得者僅靠單純的英語詞匯、句型、句法等知識去理解,則是很難深層次理解作品的內在精髓的。通常來講,一部作品都會有其相應的文化背景,這些文化背景僅靠文字這一載體是不能完整地表達出來的。因此,在英語閱讀中,了解文章背后的文化背景對英語閱讀理解有積極作用。
4.文化差異對英語寫作的影響。
在中國學習英語的這幾十年的歷程中,通常來說,二語習得者都能寫出沒有嚴重語法錯誤的文章,可要把文章寫得地道流利還存在很大困難。季羨林先生在《神州文化集成序》中指出:“東方重綜合,西方重分析?!保ㄍ跚?,2010,07)英文寫作中多運用實例和數據,按形式邏輯直線推理,體現民族特征,而中文多運用具體的形狀、印象和聲音等傳達思想和信息。比如我們中國人介紹自己名字時說:“我的名字叫洪建興。”而在英語中,西方人則會說:“My name is JianXing Hong.”如果我們不重視文化差異的學習和思維模式的轉化,則寫出來的文章定會是中文式的寫作。
三、克服文化差異對語言學習影響的方法
1.培養(yǎng)學習興趣,端正學習態(tài)度。
學習文化差異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提高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培養(yǎng)文化意識,要主動地、自覺地吸收并融入到新的文化環(huán)境中。如果學習者的目標與態(tài)度不端正,語言學習成效就不會大。
2.博覽群書,了解國家之間的文化。
利用各種可能的渠道、手段,吸收和體驗異國文化。可以有意識地選擇一些電視節(jié)目、影片和課外書籍等,了解外國藝術、歷史和風土人情,以增進對語文化的了解;也可以通過互聯網與英語國家的人互發(fā)E-mail,以便更快捷地了解第二語言國家的文化。在形式多樣的語言環(huán)境中,加強對文化知識的運用。
參考文獻:
[1]王巧.文化差異對英語寫作的影響[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0,07.
[2]奧馬利.第二語言習得的學習策略[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07.
[3]楊志英.文化差異對英語學習的影響[J].現代交際出版社,2010,11.
[4]楊華.英漢兩語文化內涵對比分析[J].安徽大學學報,2003,04.
[5]楊德娟.文化差異對英語學習的影響[J].遼寧工學院學報,2004,06.
[6]張海濤.文化差異與語言學習探析[J].山西大學學報,1999,02.
指導老師:胡渝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