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建芬,何向明
(浙江省腫瘤醫(yī)院,浙江杭州 310022)
妊娠期乳腺癌是一種特殊類型的乳腺癌,其定義為妊娠同時或妊娠結束后1年內確診的原發(fā)性乳腺癌。該病發(fā)病率低,約占全部乳腺癌的1.5%~8.2%[1]。近年來隨著高齡產婦的增多,妊娠期乳腺癌的發(fā)病率也有所增加,由于患者正處妊娠、哺乳的特殊時期,加上乳腺癌本身帶給患者的沉重心理負擔,給患者造成更為嚴重的心理創(chuàng)傷。個體化心理干預是指根據患者個人不同的年齡、文化、職業(yè)、家庭、心理反應等情況,對患者在認知、情感、意志、行為等方面進行一對一的心理干預,2011年5月至2012年6月,本院乳腺外科收治5例妊娠期乳腺癌患者,對其進行了個體化心理干預,效果較好。現報告如下。
1.1 對象 本組5例,年齡27~41歲,中位年齡33歲;發(fā)現乳腺癌時間:1例妊娠26周,4例產后2~6月;均經空芯針乳房腫塊穿刺組織學檢查確診為浸潤性導管癌,根據AJCC分期(TNM分期法),Ⅱ期3例,Ⅲ期2例。治療:1例妊娠患者在孕28周時行乳腺癌單純切除術加腋窩淋巴結切除術,術后2周剖宮產終止妊娠后繼續(xù)行乳腺癌綜合治療;4例產后患者予斷乳回奶后行乳腺癌新輔助化療再行手術及術后輔助治療。
1.2 心理干預
1.2.1 干預方法 患者入院當天,責任護士熱情接待,向患者進行入院宣教,消除患者和家屬的陌生感。評估患者的一般信息、疾病信息、支持情況及情緒狀態(tài),與醫(yī)生做好患者診斷與治療的溝通,為干預做好準備。
1.2.1.1 認知干預 向患者及家屬講解妊娠期乳腺癌的疾病基礎知識及治療的基本經過,強調相同病期的妊娠期乳腺癌治療效果與非妊娠相似,消除患者對疾病治療效果的誤解,并根據患者不同的疾病治療特點和進程,給予同步干預。對妊娠期患者及家屬講解手術治療的重要性,解釋妊娠晚期胎兒對母體麻醉和手術治療的耐受能力,以及圍手術期確保胎兒安全的措施,如在治療期間采取嚴密的胎心音和胎動等胎兒狀況監(jiān)護、請產科醫(yī)生積極協助共同診治等保障性措施;講解產后回奶和人工方式喂養(yǎng)嬰兒等知識,并強調隨著乳腺癌綜合治療的開展,其遠期生存率已明顯提高[1],術后通過康復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生活和工作,并通過佩戴義乳或行乳房整形重建,同樣可以擁有較高的生活質量;在術后恢復期間對患者加強創(chuàng)口、引流管、患肢功能鍛煉、飲食、活動及胎兒狀況自我監(jiān)測知識的指導和干預。對產后行新輔助化療的患者介紹新輔助化療的意義、化療經過,客觀地告訴患者及家屬化療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副作用及應對措施,積極回答患者及家屬對化療相關知識的疑問,糾正患者對化療毒副反應的片面認識;在化療期間加強對患者飲食、活動、化療副反應應對知識的指導和干預,及時告知患者化療后腫塊變軟、縮小證明了化療藥物對腫瘤非常有效,也預示著疾病預后的良好性等信息。
1.2.1.2 情緒干預 耐心聆聽患者的心聲,鼓勵患者充分表達內心感受,根據患者的不同心理反應,給予積極的心理支持,包括通過應用傾聽技巧、關心和同情患者、給予安慰與開導,在傾聽其心聲的同時應用同理心表示理解和安慰,鼓勵患者以正性情緒去克服或代替負性情緒,減輕精神痛苦。向患者強調母親身體健康是孩子最大的幸福,孩子需要母親,幫助患者建立起信心、希望和強烈的生存欲望,走出自責自罪的負性情緒。
1.2.1.3 行為干預 在給予認知、情緒干預的同時,對患者采用漸進式肌肉放松訓練的行為干預。指導患者學習漸進性放松技術,讓患者選擇舒適的體位,排除雜念,集中精力感受身體放松,從雙手、雙臂、雙腳、雙腿、頭部和軀干依次松弛,最后達到全身松弛的目的,每個循環(huán)重復5遍,每次15~20 min,指導患者在每日午間和夜間休息前進行放松療法。
1.2.1.4 社會支持干預 發(fā)揮家庭和社會支持系統(tǒng)的作用,指導和鼓勵家庭成員給予患者更多的關愛和情感支持,如家屬及時探視和陪伴,向患者提供嬰兒養(yǎng)育情況,以減輕患者的不安,預防產后抑郁的發(fā)生[2]。鼓勵患者積極參加科室組織的患者俱樂部活動,引導患者在互動、安全的團體氛圍中分享體驗、交流心得,進一步提高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識及分析判斷能力,同時讓患者宣泄不良情緒,消除負性情緒,增強自信,提高心理健康水平[3],也讓患者與已康復的病友進行交流,使患者看到乳腺癌治療的良好效果。
1.2.2 干預時間 從患者入院后1 d開始實施,1次/2 d,靈活選擇合適的時間,在病室比較安靜時進行,每次30~60 min。干預分4個階段進行,分別為入院初期、入院后至術前或化療前階段、手術或化療階段、手術或化療后康復階段。
1.3 效果評價方法
1.3.1 測量工具[4]本研究采用美國Duke大學華裔教授Zung編制的焦慮、抑郁自評量表對患者心理狀態(tài)進行測量,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分別由20個與焦慮、抑郁癥狀有關的條目組成,用于反映有無焦慮、抑郁癥狀及其嚴重程度,按1~4級評分法評分,將各條目分相加后的總分×1.25取整數,即得標準分,分數越高說明焦慮、抑郁越嚴重。按中國常模結果,SAS標準分值為50分,其中50~59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69分以上為重度焦慮;SDS標準分值為53分,其中53~62分為輕度抑郁、63~72分為中度抑郁、72分以上為重度抑郁。
1.3.2 評價方法 5名患者均在入院當天干預前及干預后第10天進行SAS、SDS評分。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據應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錄入和分析,采用配對t檢驗,以P<0.01判斷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5例患者干預前SAS評分53~70分,其中輕度1例、中度3例、重度1例,干預后SAS評分49~53分,≥50分2例(為輕度焦慮);干預前SDS評分54~63分,其中輕度3例、中度2例,無重度抑郁,干預后SDS評分42~60分,≥53分 2例(為輕度抑郁)。5例患者個體化心理干預前后SAS和SDS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患者個體化心理干預前后SAS和SDS評分比較分)
3.1 心理干預的作用機制 心理干預是指在心理學理論指導下有計劃、按步驟地對一定對象的心理活動、個性特點或心理問題施加影響,使之發(fā)生指向預期目標變化的過程[5]。認知是人類心理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對人的情緒、情感動機和行為有較強的調控作用,因此認知干預在心理干預中起決定作用,使患者能夠熟悉將要發(fā)生的事物,幫助患者明確疾病治療進程,經歷與預期一致的體驗,可以降低患者對疾病的不確定感,當患者對事件產生控制感時,就會產生積極的心態(tài),因此向患者提供疾病診斷、治療的有關信息十分必要[6]。情緒干預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況,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幫助患者度過當前的危機,減輕焦慮、抑郁狀態(tài)[7]。良好的家庭支持能減輕患者的無助感,腫瘤康復志愿者的親身經歷和康復經驗能獲得患者的認同和信任[8],從而調動患者的治療積極性。而行為干預可間接松弛情緒,使患者建立和保持輕松愉快的情緒狀態(tài)。
3.2 個體化心理干預的優(yōu)點 影響乳腺癌患者心理狀況的相關因素復雜,并貫穿于乳腺癌診斷和治療的全過程中,患者的年齡、文化程度、經濟狀況、婚姻狀況、疾病治療效果等是重要的影響因素[9]。護士只有充分掌握患者個體的狀況下,才能進行有效的個體化心理干預。本研究在干預前,先了解、分析患者的相關信息,動態(tài)評價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使心理干預有的放矢;家人特別是丈夫的積極參與和鼓勵,能使患者更積極的參與治療護理,起到更為良好的干預效果[10];同時醫(yī)護人員在工作中設身處地為患者著想,以人為本[11],在患者治療的全過程中,護士都熱情、真誠、周到而友好的對待患者,提高了心理干預效果。本文資料顯示,對妊娠期乳腺癌患者實施個體化心理干預后,患者SAS、SDS評分較實施前降低,提示個體化心理干預可緩解患者焦慮、抑郁情緒,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促進康復。
參考文獻:
[1] 李樹玲.乳腺腫瘤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7:510,3.
[2] 童盛華.產婦產褥期發(fā)生抑郁的影響因素調查及對策[J].護理與康復,2009,8(1):16-17.
[3] 毛雪萍,徐勤蓉,徐幼平.圓桌會議形式用于乳腺癌患者團體心理干預的效果觀察[J].護理與康復,2012,11(12):1168.
[4] 姜乾金.醫(yī)學心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111-117.
[5] 王英,邱玉貞.心理干預對惡性腫瘤圍手術期患者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11,46(12):1185.
[6] 孫紅,郭紅.信息支持對乳腺癌根治術患者疾病不確定感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04,39(4):245.
[7] 沈漁村.精神病學[M].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7:726.
[8] 陸彩萍.腫瘤康復志愿者對惡性腫瘤患者心理干預效果調查[J].護士進修雜志,2011,26(8):751.
[9] 楊柳青,于新穎.乳腺癌患者的心理狀況及相關因素研究進展[J].當代醫(yī)學,2009,15(25):14-15.
[10] 魏王紅.配偶同期心理干預對乳腺癌患者術后心理健康的影響[J].護理與康復,2011,10(3):248.
[11] 朱煒,葉家薇,鄒瑞芳.溝通交流技巧在心理干預中的應用進展[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4,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