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磊
【摘要】小學語文教學要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摒棄落后的教學套路,開辟新的教學路徑。圍繞如何增強小學語文教學實效這一問題,本文從教學設計、關注文章表現(xiàn)形式、貫徹學以致用思想等方面闡述了自己的探索與思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教學設計;綜合性學習活動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小學語文教學承載著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傳授有效的語文學習方法、學習與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等任務。通過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筆者深切領悟到小學語文教學要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摒棄落后的教學套路,開辟新的教學路徑。教師要勇于嘗試,樂于探索,推陳出新,一步一個臺階,不斷提高自己教學水平,增強小學語文教學實效。
一、教學設計推陳出新,創(chuàng)設閱讀與探究的興趣點
語文教學設計要常教常新,不能循規(guī)蹈矩、一成不變地按著固有的思路來進行,有時變換點花樣也能夠刺激學生的神經(jīng),激發(fā)學生閱讀探究的興趣,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譬如,筆者在執(zhí)教《天鵝的故事》一文時,就別出心裁地進行了“另類”設計——第一步:仔細閱讀,找出不同之處。首先,課前筆者將文本中的相關描寫作了如下一番改動:第一,將老天鵝撲打冰面的句子改為“而是讓自己的胸脯和翅膀撲打冰面上,接連撲打了好多次”;第二,將文中兩次出現(xiàn)的“破冰勇士”一詞改成了“老天鵝”;第三,刪除了原文中三處對天鵝的叫聲進行描寫的句子。筆者將改動的課文打印出來下發(fā)給學生,并作為講授新課前一天的家庭作業(yè)布置給學生,要求學生對照課文,找出下發(fā)的文章中哪些地方跟原文不一樣,并思考這樣改好不好,原因是什么。提倡學生的家長也參與閱讀并與孩子交流、研討,發(fā)表各自的觀點,最后要求學生在字里行間寫出自己的讀書心得。第二步:比較閱讀,思考孰優(yōu)孰劣。這一環(huán)節(jié)是課堂教學的主要內(nèi)容,主要是運用比較閱讀法,抓住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來領會表達的藝術。學生通過再次深入的閱讀、研討與交流,明白了筆者的改動恰恰讓語言失去了表現(xiàn)力與感染力,讓原本精彩的語句不再是有聲有色、有滋有味。
這樣的教學設計,首先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發(fā)現(xiàn)、思考與探究的興趣點,讓學生帶著興趣去對照閱讀,發(fā)現(xiàn)不同之處;再通過比較閱讀,來弄清改與不改(如把“破冰勇士”改為老天鵝)、有與沒有(指是否有關于天鵝三次叫聲的描寫)在表情達意上的優(yōu)劣,說出個“所以然”來,借助交流彼此分享各自的觀點,并形成共識。
二、關注文章的表現(xiàn)形式,幫助學生從文章中汲取寫作方法
閱讀教學不能僅僅滿足于理解了課文內(nèi)容,還要引導學生理清課文的寫作思路,了解句子在表現(xiàn)形式上的特點及運用的修辭手法,等等。例如,《三顧茅廬》一文運用側面描寫和正面描寫的方法刻畫了張飛和劉備的言行舉止,兩種描寫都反映了劉備尊重人才的品質(zhì)。學習此文就要安排學生找出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的句子,進行細讀、品味,探究這種寫法的好處——紅花還需綠葉襯,并嘗試將從課文中學到的這種方法或技巧用到自己的習作中,豐富作文的表現(xiàn)手法,使作文具有可讀性。對于中年級學生來說,圍繞中心句寫好一個片斷是訓練的重點,而教材中這樣的典型片斷很多,如《廬山的云霧》一文第2、3自然段就屬于此類,學習本文就可以要求學生仿照這種寫法描寫一處自己熟悉的景物。
漢語是富有表現(xiàn)力的,寥寥數(shù)語就可勾勒出一種動物的模樣或人物的外貌。例如,《燕子》第1自然段和《“番茄太陽”》第6自然段,兩個語段是非常典型的,大致上由幾個句式相同的句子并列組成,簡潔流暢、朗朗上口,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堆嘧印返?自然段用精彩的語言從三個方面寫出了燕子可愛的模樣,使之活脫脫地飛行在學生眼前。《“番茄太陽”》第6自然段,也以類似的筆法刻畫了明明天使般的令人憐愛的模樣。學習完課文之后,就可讓學生仿照這種寫法,分別來描寫自己喜愛的小動物和自己熟悉的同學。這樣,學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寫起來就得心應手??傊?。教師指導學生作文要貫徹“讀中學寫”的思想,在閱讀教學中要關注典型語句的表現(xiàn)形式,將表現(xiàn)形式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
三、貫徹學以致用的思想,加強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的開展
語文學科的實踐性特點要求教師不能讓學生死讀書,把學生培養(yǎng)成地地道道的書呆子。要想真正地讓學生學好語文、用好語文,就要努力貫徹學以致用的思想,大力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的內(nèi)容與形式應該是豐富多彩的。譬如,排演課本劇就是一種典型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如學完《公儀休拒收禮物》一文后,筆者就組織學生分組排練課本劇。為了演出成功,學生首先要熟練地記住臺詞,要根據(jù)課文中的提示將人物的表情、運用表現(xiàn)出來,要把書本上緘默的文字變成活生生的話語,使之充滿趣味性、吸引力與感染力。由此可見,排演的過程就是一個內(nèi)化課本語言、鞏固對人物品質(zhì)認識的過程,是一個培養(yǎng)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過程,是一個發(fā)展學生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過程。排演課本劇活動對于學生來說收獲是多元的,有助于鍛煉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張揚個性,樹立信心。蘇教版教材中有好多課文都可以改編成課本劇搬上舞臺,如筆者教學《小稻秧脫險記》《三打白骨精》《螳螂捕蟬》等課文,在學習完課文之后就趁熱打鐵地指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把課文改編成課本劇,為排演提供腳本。改編的過程能夠有效地鍛煉學生的想象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增長學生的智慧,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
此外,筆者在教學中開展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還有模擬導游、采訪當?shù)孛?、結合一些傳統(tǒng)節(jié)日或重大節(jié)日開展詩歌朗誦、小品、相聲等活動。如閱讀《煙臺的海》《莫高窟》等描寫名勝古跡的課文之后,就讓學生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模仿導游的口吻進行導游詞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完畢就進行導游演練,教師運用多媒體呈現(xiàn)圖畫,一位學生充當導游,其余學生扮演游客。
實踐證明,搞好綜合性學習能夠調(diào)動學生學習與運用祖國語言的興趣,讓學生的學習生活不再是一潭死水,而是一池充滿生機的活水。
(編輯:龍賢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