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會進
提問,是教師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的重要教學策略之一,提問的方式和技巧對整個課堂教學影響較大,特別是對學生思維、情感、能力等方面的培養(yǎng)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而教師是否能經(jīng)常在課堂教學中提出開放性問題又是提高這種教學技巧的關鍵。
在日常教學中,許多教師恰恰缺乏提出開放性問題的技能技巧,以至于在課堂中不能營造激起學生積極參與、思考、爭論、研討的深入式學習氛圍。那么教師如何才能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提出開放性問題呢?下面筆者以綜合實踐活動課中教師提問為例談談課堂教學開放性提問的策略。
一、問題定位策略——明確開放性問題的“形”
在一次《我們也來做采訪》的綜合實踐活動方法指導“同課異構”研討會上,分別有兩位教師執(zhí)教,在最后課的總結時,教師的提問和學生表現(xiàn)如下:
甲教師:這次課我們學習了什么?(有3名學生舉手回答都是“采訪的方法”,教師順勢簡單總結下課,課堂平淡結束,大部分學生沒有參與)
乙教師:這次課你認為自己表現(xiàn)怎么樣?(學生紛紛舉手,搶著發(fā)言,很多學生不僅給自己一個客觀的評價,還說出了今天的學習收獲和以后還要如何做等,課堂氣氛熱烈、開放,學生大部分參與積極)
一般可以把問題簡單地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是什么”的問題,如什么是采訪、它有哪些方法等;第二類是“為什么”的問題,如我們?yōu)槭裁匆稍L、這次采訪失敗的原因有哪些等;第三類是“怎么辦(樣)”的問題,如我們怎么樣去采訪、遇到別人不接受我們的采訪怎么辦等。從得到的答案來看,這三類問題是由答案的單一性或唯一性逐步向答案的多樣性或獨特性擴展;從思考的程度來看,思維的難度和深度是在逐漸加強的。所謂的開放性提問,就是提出的這個問題不僅答案是多樣、個性化的,而且在思維層面上也必須有一定的深度和難度,它是屬于“為什么”、“怎么辦”的問題。
從上面兩位教師的提問可以看出:甲教師提出的是最基本的“是什么”的問題,學生的回答非常單一,基本不需要思考;而乙教師提出的是第三類“怎么樣”的問題,學生需要根據(jù)自己的情況進行個性化的思考與回答,正是由于乙教師采用了這種開放性的提問策略,課堂即使在結束時也呈現(xiàn)出了學生積極參與的精彩場面。
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提問時,首先應該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和情景把自己所要提出的問題進行“定位”,明確該問題是屬于哪一類,應該怎樣去表述,它是否具有開放性問題的“形”,這樣就可以初步預測學生對該問題的反應,從而有效把控課堂開放的程度,克服教師不會和不愿提開放性問題的心理障礙。
二、問題定性策略——確定開放性問題的“性”
陳老師要參加市級綜合實踐活動優(yōu)質(zhì)課競賽,準備的是主題活動《校園安全伴我行》現(xiàn)場成果展示課,下面是她三次試教中關于小組成果展示后讓學生進行評價時的提問片斷:
第一次試教:
師:同學們,經(jīng)過前一段時間實踐活動,各組一定有了不少收獲,這次課我們就來進行成果展示,哪個小組愿意先來?
(“校園安全稽查隊”組率先給大家做了實踐成果介紹)
師:我們來評價一下他們組,誰先說?
生1:我覺得他們組表現(xiàn)得還好,就是資料還不夠豐富。
生2:他們組介紹得不錯,值得我們學習。
……
(這次發(fā)言的學生相比后面來說還是較多一些,參與的積極性還算可以,評價的方面也較多但內(nèi)容不集中。后來幾個組展示后教師提問基本類似。隨著教師提出基本雷同的問題增多,學生們參與的熱情和思維的深度卻在急劇降低,答案基本趨于相同,整個課堂平淡,學生素質(zhì)培養(yǎng)低效。)
第二次試教:
(經(jīng)過在一起研討,教師們發(fā)現(xiàn)了第一次試教教師雖然提出的是開放性問題,但由于過于雷同而降低了學生主動思考的欲望,于是改變了提問形式,陳老師又進行了第二次試教)
……
師:看了他們組的展示,你想說點什么?
生1:我想給他們提個建議……
生2:我想說,我們組要向他們學習,展示要新穎才能吸引大家。
(這次學生們開始把自己與展示組進行比較來回答這個問題了,比第一次直接對展示組進行評價答案有了深度。后面小組依次展示教師也相應變換了提問形式。)
師:你覺得他們這個組成果資料怎么樣?
生1:我覺得他們的成果資料還比較豐富,但設計的不好。
生2:我覺得他們的成果資料看著豐富,但是沒有好好篩選,有不少只是把網(wǎng)上的打印下來了,太多,不便于大家看。
生3:我覺得他們的成果資料不好,都是些文字,圖片也沒有,還不是很整潔。
……
(教師的這個問題相對來說指向明確,激起了學生爭論,效果截然不同了。但是整個課堂雖然與第一次相比有了一定的變化,不過學生參與面還是過窄,教學還不算高效。)
第三次試教:
(這次又經(jīng)過激烈討論,一致認為要改變開放性提問的形式,使學生思維活躍,加上問題指向具體,目標明確,有助于激發(fā)學生思維碰撞,但學生參與面過窄。于是,通過商討又改變了教學思路,陳老師進行了第三次試教)
師:同學們,前段時間各小組進行深入實踐,有了許多豐富成果都想展示給大家看,那我們怎樣展示效果才更好呢?請同學們先在小組內(nèi)探討一下,再把最好的辦法在全班交流,誰的辦法最好,我們就使用他的方法進行成果展示。
(各組同學都積極討論,全班最后歸納了3種辦法,大家爭論不休)
師:我們這樣爭吵也不是辦法,我建議先商定一下展示后怎么評價,再看哪種辦法最適宜,我們就選用它。大家看我們怎么評又快又好呢?
生1:我們可以兩組展示完了一起對比評,這樣節(jié)約時間,還能PK。
生2:我們班現(xiàn)在有6個組,何不3個組展示完了來一次評比,這樣不更節(jié)約時間嗎?
生3:3個組展示完了評一次,那大家就記不清哪個組做得怎么樣了。
生4:要不我們先列出從哪幾個地方評,每個人先記下來,一個組展示時各自做好記錄,到時3個一起評比,不就清楚了。
……
(這一次學生們思維活躍,研討的氣氛熱烈,整個課堂學生們參與面廣,思維的火花不斷綻放,這樣目標明確、真正給學生自主的開放性提問,產(chǎn)生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
在課堂教學中,不少教師也采用了“問題定位策略”設計了開放性的問題,但效果并不理想,要么學生表現(xiàn)不是那么積極,看不到思維碰撞的火花,要么學生表現(xiàn)太過激烈,導致課堂教學目標不能很好達成,等等。這又是為什么呢?
我們從上面的例子來分析:陳老師在第一次試教時,讓學生對展示小組進行評價,提出的問題“我們來評價一下?”“你覺得他們組做得怎么樣?”應該是開放性的,可是為什么學生的參與并不理想呢?除了問題表述的方式不能激起學生積極參與的欲望外,還有什么因素在影響呢?我想在陳老師第二次試教前的研討中,可以找出答案:陳老師雖然提出的是開放性問題,但是問題的“形”趨于雷同從而降低了學生主動思考的欲望,在第二次試教時陳老師把問題形式進行了改變,于是情況就有了些改變,特別是在“你覺得他們這個組成果資料怎么樣?”這個具體內(nèi)容和目標指向很明顯的開放性問題提出以后,馬上激起了學生積極參與和思考的熱情,思維的深度有所增加,這讓我們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向。在第三次試教時,陳老師不僅注意了問題的“形”和內(nèi)容的具體指向,而且更重要的是所提的問題更具開放性,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的整體設計中來,讓課堂的主人真正自己“說了算”,把自主權和選擇權還給學生,于是課堂情形和效果馬上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學生積極參與、思考、爭論、研討的深入式學習氛圍營造出來了,教學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所以,在開放性提問時,教師不僅要讓問題“形”似,還要注意問題的準確度和目的性,也就是教師在提這個問題時必須考慮問題結果的目標指向是為教學哪個方面服務的,而不是盲目的,僅為了問題的開放而開放,而且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真正自主參與到問題的深入研討中來,充分利用問題探討的矛盾點調(diào)動學生參與到開放性問題的設計中,定好開放性問題的“性”,學生才能真正在思維、能力、情感等方面深入發(fā)展。
三、問題定量策略——把握開放性問題的“度”
綜合實踐活動主題的確定一般都是從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中挖掘出來的,但往往學生的興趣點較多,怎樣才能選擇有實踐價值的問題作為活動主題,不同教師有不同的做法,請看:
A教師:同學們,生活中你最感興趣的問題是什么?
B教師:同學們,生活中有許多我們感興趣的問題,請你找出一個你最最感興趣的,說說為什么?
C教師:同學們,生活中有許多我們感興趣的問題,請你介紹一個你最最感興趣的關于玩具方面的問題,看誰介紹得好,讓我們感到你確實對它很感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也都想設計具有開放性的問題,以改變傳統(tǒng)課堂過于封閉的狀況,但有些教師不能很好地把握其中的“度”,以至于課堂效果適得其反。我們來看看上面三位教師的提問,如果我們從學生可能回答的情況來看每位教師的提問,就會發(fā)現(xiàn)這三個開放性提問哪一個更適合了。A教師的問題,學生們可能都會搶著回答,因為兒童的興趣是很廣泛的,不需要去思考就可以隨口說出很多,因此很顯然這個開放性問題的“域”太大,沒有一定的限“量”,沒把握開放的“度”,教學目標自然也很難達成。B教師的問題,讓學生從生活中列舉一個最最感興趣的問題,相對來說就把問題的數(shù)量縮小到一個,而且還要求學生說說為什么,也就把問題思維的“度”作了適當限定,有助于學生找準興趣點,從而有利于主題的確定。C教師的問題,在B教師的基礎上就更加明確具體了,他把問題的數(shù)量和內(nèi)容都指定到一個點上,使學生思維的寬度有了一定界限,同時要求學生“看誰介紹得好,讓我們感到你確實對它很感興趣”,不僅引入了競爭機制,而且在思維的深度上也有了一定的限定,我想這種開放性提問一定會收到較好的課堂效果。
由此可見,開放性提問雖然具有顯著的開放特性,但還必須注意把握好其中的“度”。教師在實際操作中,要依據(jù)學生的認知水平,注意開放的“域”和“量”,從學生對該問題回答的預測中調(diào)整問題的“開放”程度,從而達成教學目標和實現(xiàn)課堂高效。
四、問題定格策略——挖掘開放性問題的“精”
在綜合實踐活動方案的制訂上,選擇哪些實踐方式去進行合適的、多樣化的有效實踐,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請看下面這位教師教學片斷:
師:同學們,有一個小組在制訂《兒童節(jié)怎么過》這個主題的實施計劃時想有獨特的做法,現(xiàn)在向大家求教金點子,快來幫幫他們吧!
(很多學生開動腦筋,提出了不少可行的辦法)
師:同學們都說自己的辦法好,那到底誰的更有獨創(chuàng)性,下面老師建議進行一個現(xiàn)場辯論,到底哪個辦法更好,說說你的看法。
……